
摘要:文章以四个主流旅游网站爬取的网络评价文本为研究数据,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中高频词、语义网络和情感分析功能对西柏坡红色景区、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和井冈山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的公共空间形象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游客对红色旅游地形象认知都有相似的心理感受和理解;但不同景区红色文化和自然环境具有差异,游客对红色旅游地形成不同的核心公共空间形象感知;游客形象认知评价主要以积极情感为主,中性和消极情感较低;优良的红色文化公共空间及其特色自然景观、科学的景点布局和组织、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形式、体验感强的活动内容和周全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是红色旅游地公共空间形象认知的具体因素。
红色文化旅游是我国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的有效途径[1],乡村中大量遗存的革命旧址遗迹、纪念馆、革命史料等是游客参观游览活动的主要场所,而在地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强烈的文化记忆往往使游客对红色旅游目的地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对目的地的情感、认识形成了游客对旅游地的形象感知[2]。这种情感感知也是旅游资源,而且是一种高端的旅游资源,驱动着人们进行旅游活动[3]。精准了解游客对红色旅游地公共空间的形象感知,能更好地塑造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公共空间旅游形象。因此,本文以西柏坡红色景区、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和井冈山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为研究样本,基于游客网络评价文本分析,对经典红色旅游地公共空间形象感知进行研究,以期精准把握游客对红色旅游景区公共空间特征感知。
1、研究对象选取及介绍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乡村红色旅游地公共空间,为使所获得的乡村周围景点数据对研究样本具有参考价值,在控制类型、地区、范围等影响因素下,在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中,选择定位在乡村的景区及乡村周围景点。分别为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红色景区、陕西省铜川市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和江西省井冈山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以下分别简称“西柏坡景区”“陕甘边照金景区”“井冈山景区”)。本文所探讨的红色旅游地公共空间在空间范畴内被理解为具体红色景点、自然景观、基础配套等。
2、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马蜂窝、携程旅行网、去哪儿旅行网、同程旅游四个中文网络旅游平台。利用网络文本数据收集软件八爪鱼采集器分别对三处景区进行数据抓取,共获得3 507条数据。
2.1数据清洗及语料处理
数据清洗工作是保证后期数据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4]。首先要对重复的评论进行去重处理,删除与游览地点无关且影响文本分析的数据;其次去除特殊字符、英文符号等无法分析的字符;最后,对游客评价文本用词进行规范化处理。此外还要对文本缺失内容进行填补。在数据清洗后,利用TF-IDF算法对获得的3 179条文本数据进行关键词提取和词性标注,以便于提高下一步词频分析和语义分析的准确性。
2.2研究方法
网络文本分析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和进行有效推断的研究方法[5],是对文本进行客观、定量的描述。本文运用ROST CM6.0文本分析软件中高频词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等功能理解游客对红色旅游地公共空间认知形象特征的感知。
3、结果与分析
3.1词频分析
根据词频分析可知,西柏坡红色景区的游客评论中提及较多的词语是“西柏坡”“景区”“历史”等;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提及较多的词语是“薛家寨”“地方”“风景”等;井冈山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提及较多的词语是“井冈山”“景区”“黄洋界”等。其中,“地方”一词是涵盖了场所、地点、位置等相似词,是景区地方性的一种表达,三者都涉及各自景区的名字和景区特色,是游客对景区感知最为明显的性质。“风景”“革命”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要素,是其形成红色景区形象特征的重要符号。“景色”“瀑布”和“红色”“旧址”等词位于高频词前列,也说明了游客对红色旅游目的地自然山水风光特征和红色革命历史人文特性记忆深刻。“参观”“游览”和“学习”“红色教育”等词表明了游客来此地的主要活动方式和活动目的。“很好”“值得一去”是游客对三地红色景区的整体评价,以褒义词为主,是积极情感的表达,说明游客对景区整体形象较为认可,接受度较高。“方便”“开心”“空气清新”反映了游客在此地活动获得的体验感知特征。“免费”“门票”作为高频词出现,说明游客对景区参观成本的关注。“时间”“交通”等词的出现,表明游客对景区游览时间和到达景区所需路程具有一定的关注度。此外,“导游”“讲解”“停车场”等词,体现了游客对红色景区旅游设施与服务的重视。
3.2语义网络分析
从网络语义关系(见图1)可以看出,红色旅游目的地的位置、景点名称、地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基因是游客吸引游客并留有深刻印象的主要因素。语义网络呈多层次、多核心的结构,由中心点向外延展放射,形成“主核心—次核心—外围节点”的三层结构网络。具体来讲,“西柏坡”“薛家寨”“不错”和“井冈山”“景区”是语义网络最主要的核心词,围绕这些词的节点分布最多,词与词之间联系也最为紧密,分别是三处景区的主要核心圈层,是影响景区地方场所特色的核心因素。此外,与核心词联系较为密切的次核心词汇构成了语义网络的第二层网络,次核心圈层是对核心圈层的进一步拓展与感知,反映了景区特色核心特质的具体影响维度或具体表现。第三层级是外围节点圈层,主要是对核心圈层和次核心圈层的进一步补充和丰富[5]。总的来说,三处景区分别确立了以“西柏坡”“薛家寨”和“井冈山”为核心,以各自景区的特色景点、环境、红色文化、地方人文、景区管理与服务为次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
3.3游客情感分析
从游客评论的情感分析结果看,三处景区游客的积极情绪所占比例均高于游客的中性情绪及消极情绪,分别占总数的70.91%、78.36%、76.23%,表明游客对这三处红色景区形象持肯定积极的态度,换句话说,就是景区中的山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活动方式及景区服务等均达到令游客满意的水平。进一步讲,游客对景区的山水地形等自然环境、因中国特殊的革命活动留存在的遗存和各种文化民俗外化所需的空间场所是持满意、肯定的态度,这种积极情绪会影响游客在出行前目的地的选择,使游客产生重游意向[6],推动景区健康发展。虽然在游客评价中积极情绪占据较多的部分,但仍有部分消极情绪的产生,意味着这部分使游客产生消极情绪的内容是阻碍红色景区构成优质形象感知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产生消极情绪的因素进行提取后,积极改善产生消极情绪的部分,使红色景区整体形象感知更加全面、积极、向好。
图1三地景区语义网络关系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结论
(1)游客对西柏坡景区、陕甘边照金景区、井冈山景区的认可度普遍较高,红色旅游体验感较好,对红色景区整体形象认知有着相似的心理感受和理解,游客对三处景区的积极评价均高于中性和消极评价,游客积极正面的情绪主要来源于红色景区内的自然环境、革命活动所保留下来的遗迹遗址和长时间形成的文化精神内涵。
(2)虽然游客对红色景区形象有着相似的心理认知,但不同景区基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三处景区各自特有的核心认知形象。
(3)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游客对乡村红色公共空间形象认知主要侧重于红色公共空间和自然环境,优良的环境品质、秀美的自然风景、科学的景点布局和组织、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形式、体验感强的活动内容和周全的景区配套设施都是促使游客形成景区形象认知的具体影响因素。
5、建议
在红色旅游景区开发中建议如下措施:
(1)加强红色旅游品牌形象,提升空间品质,强调不同景区各自的景区特色。
(2)深挖红色旅游地的场所精神,注重对历史文化、红色基因的提炼,提高人们对红色空间的感知形象。
(3)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平台,创新红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活动的丰富性和游客的体验感、历史感、参与性,以达到情感上的认同。
(4)进一步完善红色景区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象。
参考文献:
[1]刘利琼,乔旋.红色旅游的文化价值及育人功能:以红旗渠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0(04):63-67.
[2]王鹏飞,宋军同,徐紫嫣.红色旅游品牌塑造与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基于嘉兴南湖景区的网络文本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07):133-136.
[3]张良泉,唐文跃,李文明.地方依恋视角下红色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以韶山风景区为例[J].经济地理,2022,42(04):230-239.
[4]高祎晴,潘晓,吴雷.一种基于语义轨迹的相似性连接查询算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20,37(07):14-21,36.
[5]春雨童,王传生,计卫星,等.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重游意向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厦门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及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40(04):96-101.
[6]王斌,武春友.景区形象对游客忠诚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23(11):83-91.
基金资助:中央引导地方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晋系传统聚落更新策略及保护再利用研究”(YDZJSX2021A017);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文化赋能下的山西近郊型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设计策略研究”(2022W004);
文章来源:赵清华,冯雅茹,高静.基于网络评价的乡村红色旅游地公共空间形象感知研究[J].城市建筑,2024,21(16):51-53.
分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农业和农村的优先发展地位,并对全面推动乡村复兴作出了重要的规划。体育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旅游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025-02-12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目的地,旅游产品设计是关键问题。如何设计旅游产品获取消费者的关注和到访(Wengetal.,2022),成为了学术界和旅游实践者共同关注的焦点(Tsangetal.,2023)。产品设计方式是旅游实务界投资建造旅游目的地之初首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2025-02-10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最早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目前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在欧洲、日本等国家已经形成,并具有大规模、产业链成熟的特点。我国的农业和旅游业结合最早出现在广州市[1]。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加快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进入深度融合时期,并且深度融合效果显著。
2024-12-12随着当前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休闲旅游成为民众在节假日、闲余时的主要放松模式,尤其“反向旅游”观念的兴起,促使人们更愿意选择“逃离大城市”而“归隐小乡村”这条出游路径,在这一观念的带动之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2024-12-04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提到“‘万物各得其何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这段话阐明了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024-12-04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旅游作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显得尤为紧迫。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在农村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现状,识别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高质量旅游服务和文旅产品的供给,还能够激发消费潜力,助力农民增收,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供决策依据。
2024-12-04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个因素催生的[1],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个特征的生产力,其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力大幅提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关键在质优,特点是创新。
2024-12-03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旅行者最突出的目的地之一,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不仅反映了旅游业对旅游需求的响应,也反映了旅游业对旅游供给水平上升的响应[1]。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布局的研究,与该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
2024-12-02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自然的保护与开发,并以此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湿地资源有着十分丰富的综合性功能,在促进能量转换、物质生产、气候调节等多方面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我国的许多湿地自然保护区都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娱乐活动与旅游经济,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价值。
2024-11-05生态旅游被视为一项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理念,它远不止是关注环境保护这一方面,而是渗透到了旅游业的方方面面,旨在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这一理念以多种形式体现,从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管理,到旅游者的行为和供给者的服务,都将生态旅游理念贯穿其中,努力实现对环境、社区和经济的双赢[1]。
2024-11-05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旅游科学
期刊人气:1440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6-575X
国内刊号:31-1693/K
邮发代号:4-654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