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经济是促进农业更强、乡村更美的重要途径,也是让村民更富、乡风更加文明的动力要素。结合乡村生态资源的复杂性,为实现其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价值,应通过打造乡村生态经济产业链,构建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治理体系,构建智能驱动的支持系统,促进生态经济深度融入乡村生产、生态治理和宜居生活等全场景。
乡村生态经济是乡村比较优势与生态资源融合的产物,也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利用数字乡村的时代机遇,充分盘活、集聚乡村优势生态资源,并以产业化的形式,向社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使其转化为有竞争力的生态经济,从而更好满足村民对富足生活和宜居生态的多元期待。
一、问题的提出
发展生态经济不仅是实现村民富足、宜居生活目标的重要诉求,也是驱动乡村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乡村生态资源利用效能不高、数字技术驱动力不足以及产业带动共富能力不强,加上乡村生态系统自身较为脆弱,影响了乡村生态经济多元价值的有效识别与有序实现。为此,需要全方位考量生态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价值,探索具体实现路径。
当前学界对生态经济、乡村振兴和生态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等主题进行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观点:第一,关于生态经济的研究。于法稳[1](2021)先对我国生态经济研究历史进行分析,从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等维度论述了生态平衡理论的内容,通过论述“两山”理念下绿色发展理论的主要工具,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特色生态经济学和高质量发展等角度对生态经济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白瑞雪等[2](2022)从社会实践、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等多元角度,系统分析了我国特色生态经济理论的理论来源,为现阶段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第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周国华等[3](2023)采用专家访谈法,从政策变迁、多学科理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和乡村振兴实践等角度,对破解新“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进行全面论述,提出了驱动农村绿色发展,助力乡村宜居宜业的参考建议。韩冬雪等[4](2023)从产业兴旺、缩小贫富差距和乡村宜居等角度,论述了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通过剖析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所存在的绿色生产方式欠缺、环境治理不够系统、政策扶持相对欠缺等问题,提出发展绿色生产方式、建设绿色宜居生活环境和完善绿色发展政策等建议。第三,关于生态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沈辉等[5](2023)以“两化”为视角,从绿色动能和绿色底蕴等角度解析了生态产业价值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提出了健全产业制度、延伸生态产业链和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改造等实践建议。叶有华等[6](2022)以乡村振兴为视野,通过分析生态产品的概念、特征,解读了乡村振兴下生态产品价值的主要实现路径,结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践模式,分别从政府、市场和公众等角度,提出了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具体策略。
综上,目前关于生态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态保护或单一的生态产业开发等视角,关于其赋能价值及实现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以“双碳”目标为指引,结合数字乡村的时代机遇,全面解读生态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价值,并指出从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完善乡村生态治理机制和建立乡村生态经济支持系统等路径出发,有助于实现乡村产业发展、营造宜居生态与促进村民增收等目标。
二、生态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价值
(一)农业更强:重造绿色发展的产业生态
生态经济是重造乡村产业生态的动能基础,通过以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转化为重点,对生态资源进行链条化、“产业+”开发,从而推动乡村产业进入生态破坏小、开发成本低的良性循环生态,有助于实现经济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首先,发展生态经济有助于盘活乡村优势生态资源,带动技术、人才等先进要素向乡村流动。通过培育有竞争力和市场优势的乡村生态产业链,助力乡村经济向更加高级的生态化发展。其次,生态经济为乡村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通过引入生态要素对传统产业进行合理改造,延伸乡村生态产业链条,持续扩大乡村经济的附加值。最后,通过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乡村产业经营效能,拓宽乡村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完善生态资源的产权认定、价值评估和链条开发等全流程,培育优质乡村生态经济品牌,助力生态资源升级为赋能乡村振兴的生态产业。
(二)乡村更美:重构宜居乡村的生活场景
生态经济是良性发展的经济形态,是乡村从生产到生活的全方位改善。传统乡村经济缺少先进技术和绿色发展理念,出现了“破坏式”开发的产业生态,既造成资源浪费,也破坏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宜居乡村的生活场景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也是增强村民幸福感的场景要求。通过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将有效减少“破坏式”开发生态,更好满足大众对健康、美好等生活消费的期待。一是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不仅有效减少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现象,也通过践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的产业理念,以最小的生态代价,为广大村民创造了更加健康、宜居的绿色生活环境。二是依托乡村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基础资源,通过发挥乡村生态补偿机制优势,合理拨付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稳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促进乡村生活向更加宜居、生态的方向升级。
(三)村民更富:打造增收共富的富裕生活
促进村民增收、共富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求,通过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不仅催生了新的产业增值收益,也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增加了村民的创业机会,有助于实现村民共富目标。一方面,生态经济赋能村民共富。生态资源具有不可分割和公共性,村民作为乡村生态经济的核心主体,通过发挥乡村生态经济的产业带动优势,吸引技术、资金等力量共同参与乡村生态经济,完善生态经济发展红利的分配机制,为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实现共富目标创造有力支持。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助力村民持续增收。生态经济以复合、系统和创新的方式,对乡村生态资源进行“产业+”开发,有助于乡村生态企业及行业快速发展,不仅能够为村民创造大量在地就业机会,也有助于激发村民参与生态经济的创业热情,从而使广大村民获得稳定、持续的增收来源。
(四)乡风更文明:重塑“生态立村”的乡村文化
生态经济从整体赋能乡村文化,通过践行“生态立村”的发展理念,降低乡村资源的开发能耗,强化乡村生态治理体系,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融合的乡村文化。其一,通过引导村民养成绿色消费观,既赋予乡村文化新的内涵,也为生态文化更新营造了动态环境。其二,有助于村民形成“敬畏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促使村民养成自觉维护生态的良好乡风。其三,有助于村民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智慧,助力生态经济与乡村文化实现“共生共进”。
三、生态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价值的实现困境
(一)产业基础薄弱困境
由于乡村生态环境基础相对脆弱,推动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均衡发展的难度极高。其一,乡村生态产业规模较小,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难度大,乡村生态经济竞争力不强。目前乡村生态经济发展缺少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核心要素,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的难度较大。其二,部分乡村产业基础薄弱,缺少启动生态项目的资金,缺乏生态经济的运营能力,较难对乡村生态要素进行链条化开发。其三,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层级不高,未能形成健全的乡村生态产品交易机制。由于乡村生态资源缺少清晰、明确的产权归属,生态补偿方式相对单一,影响了乡村生态经济价值的实现。
(二)主体协同共建困境
为建设宜业、宜居的生态乡村,需要构建多方主体协同共建的产业开发体系。目前,乡村生态经济开发缺少多元主体的有机协同,影响了生态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价值的有效转化。首先,村民缺少必要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广大村民是乡村生态经济的获利主体,也是生态保护的关键力量。但是,目前部分村民对生态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充分,尚未形成绿色生活观,存在生态保护意识薄弱、随意破坏生态的问题,甚至出现了一些修复难度大,“不可逆”的生态破坏现象。其次,部分基层政府偏重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治理存在“空白区”。环保协会、公益组织缺少良好的约束力和完善的支持资源,较难对乡村生态破坏问题进行监督。最后,部分乡村企业不能严格遵守生态环保要求,简单关注企业经济效益,未能充分考虑乡村生态的承载能力,缺乏社会生态责任的自觉履行。
(三)要素流动共享困境
乡村生态经济较为复杂,需要充分释放数字技术要素的动力优势,对乡村生态资源进行全面收集、科学处理和数字转化,从而为村民生活、农业生产及乡村生态提供充足、优质的共享资源。但是,受乡村数字技术条件分布不均、生态要素合理配置难度大等因素影响,乡村生态经济要素存在自由、流动共享困境。第一,乡村生态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的难度较大。当前乡村生态资源配置存在类型单一、分布过于琐碎等问题,由于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生态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价值利用。第二,乡村数字技术要素相对缺失。当前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不一致,技术要素分配相对不均,数字技术与乡村生态经济之间缺乏深度融合,未能实现乡村数据信息的全面覆盖,较难对乡村生态资源进行广泛收集、高效处理及自由分享。
四、生态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打造多主体、全要素的乡村生态全产业链
乡村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存量资源和产品基础,依托乡村生态资源禀赋,通过科学配置乡村生态要素,合理引入资本、经营主体等力量,发展特色、优势的乡村生态产业链,稳固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其一,明确乡村生态资源权属,为资源流转、开发及收益分配提供合理保障。通过对山地、林地、水域等乡村生态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建设产权清晰的乡村生态资源库,完善乡村生态资源的产权交易制度及价格体系,为乡村生态经济的产业开发、培育奠定基础。要对农耕文化、农业景观和旅游等乡村优势资源进行挖掘,并将其转化为种类多样的乡村生态产品,打造增值型生态产业链。其二,引入优质要素,为乡村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有力补充。通过鼓励、引导优质资本、绿色金融流向乡村,为盘活乡村生态资源,驱动乡村产业生态转型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引入先进企业、新乡贤等经营主体共同参与乡村生态产业开发,弥补乡村生态经济的开发及运营短板,全面赋能乡村生态产业链建设。其三,打造包含资源挖掘、产业开发、市场交易等全环节覆盖的生态经济链。通过发挥乡村生态经济的产业带动、联农带农作用,完善村民与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促进村民共享生态经济的增值效益,实现产业孕育、村民共富与生态维护等多元目标[7]。
(二)构建保护与开发并重的乡村生态治理体系
乡村生态相对脆弱,环境治理、修复的难度较大。在发挥生态经济的赋能价值时,应尊重乡村生态资源开发的规律要求,始终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发展思维,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产业规划,将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开发相结合,促进生态资源的价值潜能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长效动力。首先,要以乡村生态承载能力为基础,合理控制乡村产业的开发规模,通过采取生态开发与修复保护并重的模式,充分释放乡村生态经济的发展红利,反哺乡村生态治理,确保乡村生态经济的多元价值得到持续、良性开发。其次,以政府生态治理为保障,要加大生态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体系,出台财税、产业扶持等完善的补偿政策,提供必要的实物和技术补偿,助力乡村生态经济“保值增值”。最后,要以全面改善、保护乡村生态质量为目标,将环保红线、宜居理念融入生态资源开发的全过程,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转化机制,优化生态产权交易模式,助力乡村生态资源更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态红利”。
(三)建立智能驱动的乡村生态经济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是助力乡村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涉及诸多方面,通过突出生态、绿色发展指向,集聚乡村优质要素,积极引入智慧农业技术,构建系统、完善的支持系统,推动生态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着力缓解乡村资源约束瓶颈,驱动乡村产业实现生态升级。一是营造绿色生活环境。要增强村民的绿色生活意识,培养村民形成绿色生活习惯,促进村民养成生态、简约的生活观、消费观。要强化乡村企业的生态责任,激励传统乡村产业生态转型。二是打造智慧生产体系。通过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完善乡村生态经济评估指标,打造智慧化的生态经济预测模型,开发多方联动、数字共享的乡村生态产业开发系统,科学评估乡村生态经济的产业规模、发展前景。要利用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建立乡村生态经济的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及时更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持续追踪乡村生态资源的开发状况。三是以维护绿色、生态的乡村环境为落脚点。通过及时引进乡村生态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生态技术和先进理念等要素,建设多元参与、动态评价的绿色生态维护机制,覆盖乡村生产、生态治理和生活等全场景,真正实现乡村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共赢。
五、结语
生态经济既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也是助力乡村产业重构、建设宜居环境的核心要素。为发挥乡村生态经济的赋能作用,需要以乡村“生态经济+”为导向,通过引入数字技术,践行智慧化、系统化的乡村生态治理理念,以优势倍增、集聚的方式对乡村生态资源进行链条化开发,在供给优质乡村生态产品的同时,充分释放乡村生态资源的价值红利,助力乡村实现从宜业到宜居的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于法稳.中国生态经济研究:历史脉络、理论梳理及未来展望[J].生态经济,2021,37(08):13-20,27.
[2]白瑞雪,白暴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经济理论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基础[J].经济纵横,2022,(06):41-51.
[3]周国华,龙花楼,林万龙等.新时代“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08):1919-1940.
[4]韩冬雪,符越.高质量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及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3,(03):21-23.
[5]沈辉,丘水林.“两化”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J].环境保护,2023,51(17):27-31.
[6]叶有华,肖冰,冯宏娟等.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路径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31(02):421-428.
[7]白福臣,高鹏,郑沃林.生态资源赋能乡村共富——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3,28(06):263-275.
基金资助: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逻辑依据及当代价值”(项目编号:2021SJB0309);
文章来源:杨玲.生态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价值及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24,(08):63-65.
分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传统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品牌化成为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区域公用品牌的构建和推广受到广泛关注。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约束,区域公用品牌的协同共建成为相关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议题。
2024-11-0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较多,但是与城镇相比,养老资源不足,养老压力较大。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民之所向,积极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解人民之忧的重要举措。沧州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初步胜利,现阶段贫困县已经全部脱帽,已步入稳步发展阶段。
2024-11-01黑龙江省乡村产业的绿色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尽管该省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国家政策支持,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存在若干不利因素,如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资源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开拓困难,以及政策与资金支持的不稳定性。
2024-10-3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党中央对过去五年工作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新时代伟大变革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绿色生态养殖新模式已成为促进发展养禽业的重要方向[1]。
2024-10-3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资”管理在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三资”管理即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是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2024-10-31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镇流动不但导致农村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的情况频发,也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严峻挑战。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养老资金,只能在少数地区提供有限的养老服务,如建设养老院、为居家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等,这些设施或服务难以惠及所有农村地区。
2024-10-31作为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三权分置”一方面能巩固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更好地维护和实现农民、集体、承包户等经营主体的权益[2];另一方面能释放农村土地活力,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2024-10-31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已体现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中。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中强调,“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协调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
2024-10-3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所以在现阶段仍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乡村联系非常密切,在我国,大部分非遗产生于农业社会时期,直至现在,非遗要素仍是乡村生产生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10-31立足生态制造和中药材两大特色产业,以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按照规划共谋、资源共享、产业共推、政策共定、区域共富的“五共”总框架,努力形成合力共推的发展格局,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地和县域深绿产业发展示范区,探索区域共富新模式。
2024-10-31人气:3545
人气:2693
人气:2628
人气:2609
人气:161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农业经济
期刊人气:1230
主管单位: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
主办单位: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1-6139
国内刊号:21-1016/F
邮发代号:8-152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199
影响因子:0.343
影响因子:1.493
影响因子:0.730
影响因子:0.27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