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杨进用犀角地黄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经验

  2024-08-15    1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是治疗热入血分证的经典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清热除湿、退黄解表,是治疗阳黄兼表证的代表方。杨进教授擅长运用两方合方加减治疗瘙痒性皮肤顽疾,同时根据风、湿、热邪的侧重,灵活综合运用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宁心安神、解郁止痒,健脾益气、祛湿止痒等法,充分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精髓。

  • 关键词:
  • 湿疹
  • 犀角地黄汤
  • 荨麻疹
  • 银屑病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加入收藏

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等瘙痒性皮肤病的发生与外邪侵袭、情志失调、体质因素等有关,常迁延难愈。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抗组胺类药物及激素类药物治疗瘙痒性皮肤病,但不良反应较多,停药后易复发,治疗颇为棘手。中医药治疗该类皮肤疾患具有治病求本、标本兼顾的独特优势。杨进教授为全国第6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具有50载临床经验,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疾患疗效显著。杨进教授认为瘙痒性皮肤病急性期主要病机以血分有热,兼风热或湿热郁于肌肤为主,擅用犀角地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辨治。笔者有幸侍诊,现总结杨进教授临证经验,以飨同道。


1、犀角地黄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病因病机


犀角地黄汤由犀角、生地黄、牡丹皮、芍药组成,原名芍药地黄汤,《小品方》言:“芍药地黄汤疗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之,内瘀有蓄血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有相似记载。明清时期,温病学医家力主用此方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将其作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经典方剂。杨进教授认为,血分火热毒盛是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等瘙痒性皮肤病急性发作期的重要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心主火,主血脉,心火亢盛,致血分火热毒盛,症见皮损颜色鲜红或紫红,伴有瘙痒或疼痛。杨进教授认为,虽然犀角地黄汤是治疗热入血分证的经典方剂,但其主治病证并不局限于温病范畴,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的表现也以湿热、血瘀互结为主,常将其作为基础方用于治疗瘙痒性皮肤顽疾。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来自《伤寒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瘀热在里”并不只是指阳明胃腑有瘀热。《医宗金鉴》指出:“寒邪自外而来,若夹内湿瘀于经络之中,则郁而变热,故令其人身目发黄也……只因邪传阳明,热瘀于里,里非胃腑,以阳明经居太阳之里。”可见,条文中“里”指“经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初起内有湿邪,病邪久踞,郁而化热,湿热相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导致瘀滞;外感风寒束表,加重经络瘀热。本方主治湿热内蕴、外阻经络肌肤,为治疗黄疸之方,但临证时凡属湿热内蕴而兼表证,不论有无黄疸,皆可用本方加减[1]。杨进教授认为瘙痒性皮肤病常见病机多为风、湿、热邪郁于肌肤,造成皮疹、瘙痒、心烦、口干、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多种症状,常选用具有清热利湿、疏风宣肺功效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类聚方广义》云:“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现常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2-3]。

综上所述,杨进教授认为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顽疾主要由外感风邪、气血不和所致,且血分湿热、血行不畅等病理因素均会加剧气血不和。临证当顾及肺主皮毛,为一身华盖,治宜宣肺解表。犀角地黄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既可祛风止痒以治标,又能清热祛湿、凉血散瘀以治本。


2、犀角地黄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辨证要点


杨进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常将两方合用于治疗血分有热,兼风热或湿热郁于肌表的瘙痒性皮肤疾患。如前所述,风为百病之长,多夹热、湿等外邪侵袭肌表,导致卫气失调,腠理闭塞,病程日久,卫气郁滞化热,湿热内侵,阻于经络,导致皮肤孔窍瘀阻不通,主要表现为斑丘疹,皮损颜色鲜红或紫红,或有出血点;瘙痒,或有热感,遇热加重;或有渗出,或有大量脱屑,发病急,无汗或少汗,身热心烦,口干舌燥,尿赤便干,舌红或紫黯,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细数[4]。


3、犀角地黄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方解


犀角地黄汤以凉血散瘀见长。犀角直入血分,能清热、解毒、凉血,为君药。现因要保护珍贵野生动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已取消犀角的使用,杨进教授在临床运用时用水牛角予以替代,根据病情常用至30~60 g。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可复已失之阴血,也可助犀角解血分热毒,为臣药,《本经逢原》指出:“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神农本草经疏》载:“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重庆堂随笔》谓:“所谓能止血者,瘀去则新血自安,非丹皮真能止血也。”说明牡丹皮可凉血活血祛瘀。芍药养血敛阴,助生地黄凉血泄热,尤为适宜热盛出血证。牡丹皮、芍药共为佐药。《医宗金鉴》言:“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瘀去新生,阴滋火熄,可为探本穷源之法也。”诸药配伍,清中有养,无耗血之弊;凉血散血,无血瘀之患,共奏凉血、养阴、化瘀之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由麻黄、赤小豆,连翘、苦杏仁、大枣、桑白皮、生姜、炙甘草组成,具有清解表里的作用。杨进教授指出麻黄、连翘、苦杏仁、生姜构成一组治表的药群,其中,麻黄合苦杏仁,一升一降,与肺的宣发肃降之性契合,既能开水之上源,通利水道除湿,又能外解表邪。麻黄合生姜,则解表祛邪力重。麻黄辛温,其性主散,长于开泄腠理,素有“发散第一药”之称。杨进教授强调临证应根据风邪兼湿邪、郁热程度的不同,用药上有所偏重。风湿在表者,喜用生麻黄或蜜麻黄,取其发汗、利水之效,常用3~6 g。若处夏季,则以荆芥5~10 g、防风5~10 g替代麻黄,二者微温不燥,药性缓和,无燥烈之弊。风热在表者,“郁而发之”,杨进教授则重用“疮家”之圣药连翘,剂量有时达30 g,清透气分热邪,协助麻黄开腠理,泄郁热。四药重在宣泄郁闭在表的风、热、湿诸邪。赤小豆、桑白皮、大枣、炙甘草则构成一组治里的药群。赤小豆清热利湿,桑白皮通调水道,与赤小豆相伍,加强利水消肿,将湿热从小便而解。大枣、炙甘草益气生津,滋养肌肤,非滋腻之品,扶正不碍邪,并与生姜调和营卫。此八药相伍,既可外解表邪,又可内清湿热,治疗风湿热在表证或风湿在表伴郁热证。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犀角地黄汤可通过降低炎症因子含量、调节肠道菌群,缓解银屑病的症状[5]。犀角地黄汤主要通过赤芍、牡丹皮和生地黄中的多个有效成分以调节炎性反应和免疫应答,减轻细菌对皮肤损害,发挥对湿疹的治疗作用[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通过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释放,从而产生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和抗过敏作用[7]。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木犀草素、汉黄芩素等是该方发挥治疗湿疹的主要成分,可能通过AGE-RAGE、IL-17等信号通路,下调炎症因子表达、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以发挥对湿疹的治疗作用[8]。


4、杨进教授辨治瘙痒性皮肤病经验


杨进教授强调由于患者体质、发病季节、发病阶段等的差异,在常规运用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凉血散瘀治法的基础上,尚需配合以下治法,方能在审证求机中做到知常达变。

4.1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外科大成》指出:“凡风热客于皮肤作痒起粟者,治宜疏风……若风热内淫、血虚作痒者,又当凉血润燥。”提示除风邪、火邪外,血虚亦是引起皮肤瘙痒,尤其是老年性皮肤瘙痒的重要原因之一。杨进教授考虑肺主皮毛,喜润恶燥,在上述两方基础上配合养血祛风、润燥止痒之药,如四物汤加减。当归既能补血活血,又能养血润燥,具有补血不滞血、行血不伤血的特点。川芎为“血中气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二者与芍药配伍正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阴津亏损重者,酌加玄参、麦冬、玉竹、石斛等滋养阴液,濡润肌肤,暗含增液汤之意。

4.2宁心安神,解郁止痒

皮肤病患者因长期瘙痒多有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情志变化又可加重皮肤瘙痒,日久形成恶性循环。《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类经》言:“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杨进教授认为情志致病,主要责之于心和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伤及阴血,扰及心神,导致神志不安、失眠烦躁,由此反复,血虚生风,加剧皮肤瘙痒、干燥脱屑。因此,杨进教授结合患者体质,运用宁心安神、解郁止痒的治法,常在原方基础上,酌情予以丹参、珍珠母、龙骨、牡蛎、酸枣仁、茯神、首乌藤等宁心安神之品,合欢皮(花)、白蒺藜、薄荷、佛手、郁金、柴胡、香附等疏肝解郁之品,促使肝气畅达,心神得安,神有所藏,从而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增强机体抵抗力,缓解皮肤瘙痒。

4.3健脾益气,祛湿止痒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日久横逆犯脾,木郁克土,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久则脾气虚弱,气虚则卫外不固,风湿热邪入侵肌肤。素体脾虚湿盛者易招致湿邪,湿浊停聚,浸淫肌肤,症见皮肤瘙痒,肤色黯淡或有鳞屑,渗出明显,时有轻微糜烂和结痂,皮损以丘疹或丘疱疹为主,局部皮肤肥厚,食少乏力,胃脘痞闷,口中黏腻,大便先干后溏,苔腻,脉缓或濡。皮肤病虽在表,但脾虚乃病之本。《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杨进教授临证在原法基础上,合用健脾益气、祛湿止痒治法,常配合使用玉屏风散健脾助运化,补肺固卫气;五苓散利水渗湿,与赤小豆、桑白皮相伍,加强清热利湿之力;平胃散芳香行气,加强健脾燥湿之力。脾土健运,肺卫得固,痰湿消除,气血调和,肌肤得以濡养,从而缓解瘙痒,改善皮损,达到防止复发的目的。


5、医案举隅


5.1寻常型银屑病

患者,男,69岁,2022年6月17日初诊。主诉:头面、四肢鳞屑性红斑伴瘙痒30余年,复发加重2 d。患者30余年前头面、四肢出现散在点状红色皮疹,表面覆盖鳞屑,伴有瘙痒,后逐渐加重,外院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给予内服、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好转。2 d前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故来我院就诊。刻诊:皮疹瘙痒,无发热,汗出较少,纳少,心烦,夜寐欠安,二便调,舌淡有齿痕,苔黑薄腻,脉细数。查体:头面、四肢散在红色皮疹,覆有银白色鳞屑,皮损干燥,易剥脱,有抓痕,刮除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既往史: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20年。过敏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辨证:风湿热盛,阴虚化燥。治法:疏风止痒,清热燥湿,凉血养阴。方药组成:水牛角30 g(先煎),生地黄15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蜜麻黄6 g,连翘20 g,赤小豆15 g,苦杏仁6 g(后下),桑白皮10 g,生姜6 g,大枣10 g,炙甘草6 g,麸炒苍术10 g,木香6 g,白鲜皮15 g,土茯苓15 g,当归10 g,白蒺藜15 g,乌梢蛇10 g,地骨皮15 g,党参片10 g。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22年7月18日二诊:患者鳞屑、丘疹均明显减少,晨起咳喘,痰多,咽痒,舌红苔薄,左寸滑。在初诊方基础上加鼠曲草15 g,蝉蜕6 g。7剂,煎服法如前。

2022年8月8日三诊:患者咳痰、咽痒缓解,仍有痰。在二诊方基础上加细辛3 g,金荞麦15 g,胆南星10 g。14剂,煎服法如前,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寻常型银屑病特点为红斑上有银白色鳞屑,抓后有薄膜、水珠样出血点,属中医学“白疕”范畴,又称蛇虱、松皮癣、白壳疮等,多因素体营血耗损、内有血热、化燥生风、肌肤失于濡养所致。初起或因风邪,兼夹寒邪或热邪,侵犯肌肤,导致营卫气血不畅;或因湿热内蕴,不能宣泄或利导,阻于肌表而成,反复发作,采用犀角地黄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加用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木香行气健脾,白鲜皮、土茯苓清利湿热,当归养阴润燥,白蒺藜祛风止痒,病久难愈、皮损顽固者,加乌梢蛇活血祛风通络。杨进教授考虑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纳少,舌淡有齿痕,病程久,故用党参补脾益肺、培土生金、养血生津,地骨皮凉血退热。二诊时,患者鳞屑、丘疹均明显缓解,咳喘突显,遂相继加入鼠曲草化痰止咳、祛风除湿,蝉蜕宣肺止咳、祛风止痒。三诊时,患者有痰,加入细辛、金荞麦、胆南星祛风清热、燥湿化痰。

5.2慢性荨麻疹

患者,男,56岁,2019年9月26日初诊。主诉:全身散在风团伴瘙痒3余年,加重1周。患者3年来全身反复出现散在风团,色红,瘙痒,外院诊断为荨麻疹,曾口服抗组胺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病情反复。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故来我院就诊。刻诊:全身皮肤散在丘疹,伴有瘙痒,游走不定,遇热加重,抓挠后有点状出血,夜晚加剧,夜寐不安,易疲劳,二便调,舌紫黯,苔薄黄,脉数。查体:全身散在丘疹,皮损皮肤增厚,色红,有抓痕,皮肤划痕试验(+)。既往体健。过敏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中医诊断:瘾疹。辨证:风盛血热,夹有瘀滞,兼肝肾不足。治法:清热凉血,疏风止痒,兼补肝肾。方药组成:水牛角30 g(先煎),生地黄1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蜜麻黄6 g,连翘30 g,赤小豆15 g,苦杏仁6 g(后下),桑白皮10 g,生姜6 g,大枣10 g,炙甘草6 g,首乌藤15 g,鸡血藤15 g,茯苓15 g,薏苡仁15 g,木香6 g,薄荷6 g(后下),青蒿6 g(后下),地肤子15 g,白鲜皮15 g,乌梢蛇10 g,沙苑子15 g。14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19年10月31日二诊:患者瘙痒明显缓解,斑丘疹减少,无明显渗出,夜间睡眠好转,舌红,苔薄,脉平。在初诊方基础上去赤小豆。7剂,煎服法如前,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患者病情未复发。

按语:慢性荨麻疹常在秋冬季发作或加重。本例患者素体血分伏热,外感风湿,内外合邪,风、湿、热邪阻于肌肤。风盛则痒,故抓挠不止;湿邪盛,则皮疹抓挠后有渗出;热盛伤及血分,阴液受损,血行涩滞,渐聚成瘀。舌紫黯、苔薄黄、脉数皆为佐证。故以凉血散瘀、疏风清热法治之,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瘙痒严重影响睡眠,加首乌藤养血安神、祛风止痒,鸡血藤补血活血。杨进教授考虑患者易疲劳,为脾气不足所致,用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水,同时茯苓还有宁心安神之效。木香行气健脾,薄荷透疹止痒、疏肝解郁,青蒿苦寒清热、辛香宣透,地肤子、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乌梢蛇祛风止痒。患者久病,肝肾亏虚,加沙苑子补益肝肾。诸药相合,共奏清热凉血、疏风止痒、补益肝肾之功。二诊时,患者斑丘疹减少,无明显渗出,遂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赤小豆。

5.3慢性湿疹

患者,男,4岁,2020年4月17日初诊。主诉:全身散在红色痒疹3年,加重3 d。患者3年来全身泛发散在红色皮疹,伴有瘙痒,外院诊断为湿疹,外用药膏、口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病情反复。3 d前食用河虾后症状加重,故来我院就诊。刻诊:全身散在红色丘疹,皮损潮红,瘙痒,纳少,腹胀,大便不成形,小便正常,夜寐欠安,舌淡,剥落苔,脉略滑。查体:全身发散在丘疹,色淡红,呈片状,皮损处皮肤粗糙变厚,抓破处有淡黄色渗液、结痂。既往体健。过敏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慢性湿疹急性发作。中医诊断:湿疮,脾虚湿热证。治法:凉血除湿,祛风止痒,兼补脾。方药组成:生地黄9 g,赤芍6 g,牡丹皮6 g,荆芥3 g,防风9 g,连翘15 g,苦杏仁3 g(后下),桑白皮6 g,赤小豆15 g,生姜6 g,大枣10 g,炙甘草6 g,黄芪12 g,丹参6 g,地肤子6 g,白鲜皮12 g,土茯苓12 g,乌梢蛇9 g,地龙6 g。3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20年4月30日二诊:患者斑疹消失,唯口周偶发。守方继进5剂,煎服如前。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湿疹皮损对称,多形损害,瘙痒剧烈,有湿润倾向,易成慢性,归属中医“湿疮”范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心火、脾湿是湿疮的主要内因。小儿脏腑娇嫩,若喂养不当,过食肥甘厚腻,脾失健运,内生湿热,复感风邪,最终风湿热邪浸淫肌肤导致慢性湿疹。《诸病源候论》记载:“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侵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进一步指明湿疮的发病与内脏病变有关,也与外感风、湿、热邪密切相关。治疗原则以健脾祛湿为主,急性期以祛除风、湿、热邪为要。本例患儿纳少,腹胀,大便不成形,舌淡,苔剥,提示平素脾虚。杨进教授指出目前湿热仍重,又出现脾虚便溏,故在犀角地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凉血、祛风、除湿基础上,加黄芪健脾益气、利水、托疮生肌。予丹参清心凉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地肤子、白鲜皮、土茯苓解毒、祛湿、止痒。荆芥、防风替代麻黄,配伍乌梢蛇、地龙祛风止痒。诸药共奏清热除湿、凉血解毒、止痒之功。复诊时,患者诸症改善,效不更方。


6、小结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本文所举寻常型银屑病、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之验案,病名虽不同,症状亦有异,但均属表里同病,病机皆以血分有热,兼风热或湿热郁于肌肤为主,故杨进教授以犀角地黄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辨治而获良效,这正是中医“异病同治”思维的具体体现。杨进教授还指出该类皮肤病治疗周期长,需注意把握变证,同时加强预防护理,从而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贺爱平,朱菊英,尹梅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临床运用举隅[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5(5):24-26.

[2]申爱玲,刘公望.刘公望教授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经验举隅[J].吉林中医药,2009,29(1):11-12.

[3]张秉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应用综述[J].国医论坛,2013,28(5):63-64.

[4]王丽,王莒生.从卫气血营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4):103-104.

[5]黄港,袁弦,胡初向,等.基于肠-免疫-皮肤轴研究犀角地黄汤对银屑病小鼠肠道Th17/Treg失衡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3,35(8):1569-1572.

[6]梁家浩,王海.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湿疹作用机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3,47(4):17-25.

[7]邱明义,李小慧,石拓,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血清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组胺生成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5):3-4.

[8]张潇文,刘爱民,赵晶晶,等.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4):894-901.


基金资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国中医药人教函[2023]85号); 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5号);第4批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苏中医科教[2021]7号); 2023年度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MS2023003);


文章来源:孙天慧,杨进,时洋凯,等.杨进运用犀角地黄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经验[J].中国民间疗法,2024,32(15):32-3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期刊人气:367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云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8517

国内刊号:53-1102/R

邮发代号:64-56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