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又称表皮样癌,是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是非黑素瘤皮肤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研究表明,我国非黑素性皮肤肿瘤中,CSCC发病率仅次于基底细胞癌(BCC),但高天文等[5]对1905例CSCC的回顾性研究发现,CSCC发病率为29.4%,高于基底细胞癌28%,且以每年2.6%的增幅上升。
643
0
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容易早期转移,病死率较高。2012年全球恶性黑色素瘤的新发病例232000例,死亡55000例,占癌症死亡病例的0.7%。在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逐年增长,且城市地区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农村地区。近年来,随着多种免疫疗法在临床试验中获得成功,使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总体存活率显著改善。
285
利用空间频域成像技术搭建的成像系统检测多种皮肤病组织的光学参数和生理参数信息,并对比分析讨论不同类型的皮肤病与光学参数、生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病变皮肤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之间在光学参数、生理参数上存在较大差异,这将为临床医生对皮肤病诊治提供一种新颖、可靠、科学的评估方法。
188
基底细胞癌为老年人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好发于面部,其他部位也可累及,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激光、冷冻、放疗、化疗等,近年来手术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ALA-PDT)方式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仍存在肿瘤复发的可能。现就2011年7月~2018年11月本科32例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行手术联合联合光动力治疗疗效报告如下。
347
基底细胞癌(以下简称基癌)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体表恶性肿瘤,手术扩大切除是该病治疗首选。而好发于鼻侧壁的基癌由于皮下组织较少,张力大,常规直接切除缝合不能满足治疗需求。笔者利用自体游离皮片移植或叶状旋转皮瓣修复术后创面缺损患者,并随访6个月~5年,未复发,疗效满意。
226
基底细胞癌(BCC)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85%的基底细胞癌位于头面部和颈部,最好发部位为面颊和鼻部,主要临床症状为皮损处侵蚀性溃疡、斑块、结节等。常用治疗方式包括免疫治疗、化放疗及手术切除等,但目前早发现、早手术仍是BCC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本研究以60例BCC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对照研究,旨在探究光动力疗法联合手术对BCC患者细胞免疫、复发情况等的影响。
377
本文精选了皮肤肿瘤方面的优秀题目,供各位皮肤肿瘤医护人员参考,如需更多关于论文写作和题目的相关内容,请查阅本网站的其他文章。1、原发性乳房外Paget病43例临床病理分析2、甲乳头状瘤10例临床分析3、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进展4、脂质化型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237
近年来随肿瘤研究不断深入,曾被认为是无功能转录噪音的LncRNA[10],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步被揭示[11]。其中LncRNADANCR,在发育过程中发挥着抑制上皮细胞分化的作用,被证实在多种癌症中扮演着促癌角色。本研究以DANCR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在黑素瘤中的作用和潜在机制。
203
既往研究显示:miR-20a在皮肤鳞癌中低表达,并且上调miR-20a能够抑制皮肤鳞癌细胞生长和侵袭能力[7]。现阶段对于HOXA-AS2在皮肤鳞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中的作用还不明确。本实验以皮肤鳞癌细胞A431为研究对象,探讨HOXA-AS2对皮肤鳞癌细胞生长、凋亡、迁移能力的影响和机制,为寻找有效的分子标记物来治疗皮肤鳞癌提供思路。
171
皮肤瘢痕癌在皮肤瘢痕的基础上发生,指覆盖瘢痕组织表面的上皮细胞发生癌变。该病多见于深Ⅱ度或深Ⅲ度烧伤中,由于创伤程度较重,常会出现延期愈合,有进展为皮肤瘢痕癌的风险。此外,部分压力性溃疡(褥疮)、骨髓炎、毒蛇咬伤、种痘、静脉阻塞也可引发皮肤瘢痕癌。
160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是一种进展迅速且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通常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已经发生远处转移,这往往是造成其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1]。目前已有很多研究揭示了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基因突变,例如BRAF、NRAS和CKIT等突变[2]。有临床研究表明,分子靶向治疗是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主要策略,然而目前仅有一小部分患者可以受益。
383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是一种常见的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其发病占全部皮肤癌的20%以上[1];尽管多数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被成功根除,但还有部分处于晚期的患者经放化疗后疗效并不理想[2]。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基因靶向治疗为CSCC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目前,CSCC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故深入探讨CS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有效的基因靶点对CSCC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67
目前临床上应用博来霉素治疗血管瘤以瘤体内注射为主,但随着大量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博来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愈发突出,如瘤体破溃、感染及远期瘢痕形成,患儿注射过程较为痛苦,而将博来霉素配制成乳膏外涂瘤体表面,不仅能够将药物均匀作用于瘤体中,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115
免疫检测点抑制剂(ICIs)是近10年癌症治疗领域最重要的进展,包括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抗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和抗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PD-L1)抗体。ICIs的使用也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其中皮肤相关不良反应较为常见。本文综述了ICIs皮肤相关不良反应及其管理。
110
基底细胞癌(BCC)是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几年持续升高[1],但BCC的病因复杂,其临床及病理表现呈多样性,易引起误诊和漏诊。我院是内蒙古地区最大三甲医院,接诊患者以中西部地区为主,本研究对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BCC的33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291
影响因子:0.021
影响因子:1.918
影响因子:0.880
影响因子:0.510
影响因子:0.836
影响因子:0.503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