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乳腺肿瘤是肿瘤科常见肿瘤之一,约有一半的乳房疾病均为乳腺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影响。乳腺肿瘤初期症状不明显,通常表现为轻微乳房疼痛,在经期时会更强烈,中晚期时乳房疼痛感尤为剧烈,乳房会出现肿块,并且该肿块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生长,引起乳房外观改变及其他症状。
381
0
本研究通过对既往来我科就诊的婴幼儿血管瘤患儿进行随访,发现对于局部隆起的血管瘤,其消退后皮肤恢复正常的比例仅有39.6%。虽然婴幼儿血管瘤大多可以自发消退,且治疗有效率高,但是消退后远期皮肤残存的质地改变不可忽视。如何根据患儿的病灶特征,预测患儿的消退效果,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决策,是今后研究所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155
早期的皮肤恶性肿瘤可以表现为斑疹、斑片、丘疹、结节、斑块等,随着病情的发展,皮疹逐渐扩大,常常在原皮损的基础上出现破溃、坏死、糜烂及溃疡等。皮肤恶性肿瘤首选的治疗方案是手术,因其皮损的发展特点,使手术区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因此了解皮肤恶性肿瘤皮损的感染情况,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对手术的预后意义重大。
144
外科手术是当前治疗头面部肿瘤的首选方式,随着外科水平的提高,大部分患者经早期肿瘤手术切除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区皮肤的外形美观及功能恢复是评估头面部皮肤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局部皮瓣修复以设计及操作难度小、皮瓣存活率高、瘢痕不明显等优势,是当前应对头面部皮肤肿瘤患者术后创面缺损的有效手段,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214
皮肤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引发皮肤癌的诱因复杂,包括长期紫外线照射、化学性致癌物质、慢性炎症刺激、辐射、病毒等,其中,紫外线是一个重要诱因。在臭氧层的破坏下,紫外线威胁日益严重,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导致皮肤出现光损伤,发生不可逆反应,继而诱发皮肤癌,为了解决紫外线因素的影响,需要尽可能减少日光照射时间,并涂抹防晒剂。
414
黑素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皮肤肿瘤,尽管早期切除对于早期黑素瘤有着较好的疗效,但是黑素瘤易发生早期转移,存在恶变前播散及远处平行进展的转移形式,一旦发生远处转移,常标志着患者较差的预后。同时,黑素瘤的转移也是限制目前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止黑素瘤细胞的迁移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669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85%的基底细胞癌位于头面部和颈部,最好发部位为面颊和鼻部,主要临床症状为皮损处侵蚀性溃疡、斑块、结节等。常用治疗方式包括免疫治疗、化放疗及手术切除等,但目前早发现、早手术仍是BCC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
279
皮肤黑素瘤起源于表皮基底层的黑素细胞,具有高度侵袭性,在各类皮肤恶性肿瘤中致死率高居首位。在国内,肢端黑素瘤是最常见的皮肤黑素瘤类型,手术扩大切除仍是目前治疗皮肤黑素瘤的最常规手段。足跟及足底是人体主要的承重部位,对于站立及行走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发生于这些部位的皮肤黑素瘤,术后常常会形成较大创面,对功能及外观造成严重影响,修复难度相对较大。
131
皮肤鳞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光动力疗法、冷冻治疗、局部药物应用及全身化疗,其中手术切除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皮肤鳞癌切除后的组织缺损可以通过直接切除缝合、局部皮瓣转移、游离皮片移植或带蒂皮瓣移植等方式进行修复,由于这几种修复方式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因此应结合病变部位、缺损大小及创面基底情况灵活选择修复方式。
309
上睑基底细胞癌较为常见,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眼睑肿瘤切除后缺损创面首选局部皮瓣修复,其中眼轮匝肌为蒂皮瓣或肌皮瓣较为常用。眶隔筋膜位于眼轮匝肌下,眶隔筋膜作蒂形成肌皮瓣修复眼部缺损组织罕有报道,而眶隔筋膜瓣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眶隔筋膜蒂肌皮瓣修复上睑基底细胞癌切除后缺损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中间性纤维组织细胞肿瘤,临床多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皮下结节,较易出现术后复发,其最好发生于躯干,其次为四肢,头颈部少见。本研究搜集了经病理证实的位于躯干的DFSP 12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超声、CT及MRI)特点,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
327
影响因子:0.962
影响因子:1.580
影响因子:1.435
影响因子:0.644
影响因子:0.493
影响因子:2.010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