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88例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8.18%(8/44)、2.27%(1/44),复发率分别为22.73%(10/44)、4.55%(2/44),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手术并发症较少,术后不易复发。
非浸润性膀胱癌是膀胱癌的主要类型,积极有效的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1]。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临床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的常用术式,具有体表无切口、可重复的优势[2]。但是,该术式需在有限的操作空间内将肿瘤切碎,难以保证将肿瘤完整切除,术后易复发,且不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2,3]。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器械的更新,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现已在临床非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中得到一定的应用[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88例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42~75岁,平均(61.23±3.78)岁;单发30例,多发14例;乳头状瘤12例,低级别9例,低级别有恶性倾向13例,高级别10例。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43~76岁,平均(61.46±3.74)岁;单发31例,多发13例;乳头状瘤10例,低级别12例,低级别有恶性倾向15例,高级别7例。两组以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非浸润性膀胱癌;②具有手术指征;③肿瘤直径≤2cm,肿瘤数目≤3个。(2)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③伴有精神障碍;④内分泌紊乱;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⑥肌层浸润性膀胱癌;⑦远处转移、盆腔转移。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取截石位,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经尿道置入电切镜,对肿瘤位置、大小进行探查,确定肿瘤切除范围,使膀胱保持充盈状态,电切功率120W,电凝功率70W,切除瘤体及其周围2cm的正常组织,冲洗膀胱,冲出肿瘤组织。
1.3.2观察组
接受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治疗:体位和麻醉方式同对照组,经尿道将电切镜由膀胱颈置入,对肿瘤数量、体积、形态、大小进行确定,置入钬激光光纤,采用9g·L-1的氯化钠溶液对膀胱进行冲洗,钬激光能量1.0~2.0J,频率15~20Hz,功率30W,将肿瘤及其周围的正常组织切除,小于1cm的肿瘤采用激光气化,大于1cm肿瘤沿肿瘤基底部1cm采用钬激光对瘤体进行切割,整体切除,逐层气化周围组织,采用生理盐水将肿瘤组织冲出。
1.3.3术后处理
术后均进行膀胱冲洗。术后24h内,对单个或低级别乳头状瘤患者采用盐酸吡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106)灌注化疗1次,对于肿瘤级别较高、多发患者按时进行重复灌注,每周1次,连续8次后改为每月1次。
1.4评价指标
(1)两组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术中出血量。(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膀胱穿孔、继发出血、闭孔神经反射、电切综合征。(3)两组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采用率(%)表示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等计数资料,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临床指标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指标对比(x¯±s)
2.2术后并发症、复发率
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8.18%(8/44)、2.27%(1/44),复发率分别为22.73%(10/44)、4.55%(2/44),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aχ2=4.456,P=0.035。
3、讨论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在膀胱肿瘤中的占比较高,且易发生远处转移。临床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目的在于抑制肿瘤生长,降低复发率[5]。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临床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常用方式,其安全性及疗效已得到临床认可[6]。但是,相关研究指出,该术式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难以将肿瘤完整切除,为肿瘤复发留下了机会,且电刺激易造成侧壁肿瘤的闭孔神经反射,导致大腿内收肌群持续性、突发性痉挛性收缩,易增加误伤风险,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7]。因此,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者试图利用现有科技资源,使非基层浸润性膀胱癌收获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并发症较少,且复发率较低。激光是临床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较新的技术,术中出血量较少,安全性较高,且并发症少,在临床广泛应用。钬激光是一种波长2100nm的激光,组织穿透力较弱,在对组织照射时,其瞬间温度很高,在肿瘤切除治疗中,可在距离肿瘤1~2mm处产生电灼效果,达到汽化切除肿瘤的目的[8]。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是在钬激光治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术式,在气化肿瘤的过程中释放的热量极少,且脉冲时间较短,对局部神经组织刺激少或无,术中大出血、膀胱穿孔及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激光治疗下无碳化组织的脱落,患者愈合更快,故患者的导尿管留置时间较短,且在术中不存在电流刺激,术中的灌洗液可选用生理盐水,电切综合征的风险降低[9]。在采用钬激光切除瘤体时,将周围的淋巴组织及血管阻断,进而使得癌细胞种植转移率降低。虽然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有较多的优势,受激光直出特性的限制,经尿道钬激光仅能在膀胱前壁、颈部及侧壁的肿瘤治疗中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癌灶过大或数量较多或解剖位置较为复杂的肿瘤,手术时间较长,手术难度较大,且在将肿瘤切除后难以取出[5,10]。本研究结论有待后期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进一步探讨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对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疗效。
综上所述,采用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手术并发症较少,术后不易复发。
参考文献:
[1]李涛,傅崇德,焦林,等.经尿道钬激光切除与经尿道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疗效比较的荟萃分析[J].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18,7(1):34-40.
[2]雷超,廖凯,董文瑞.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与电切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J].实用癌症杂志,2019,34(2):296-299.
[3]尹永华,邢东亮,尤洪科.经尿道钬激光整块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9,24(11):1046-1049.
[4]徐萧龙,丁宏毅,姜书传.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与前列腺电切术及等离子电切术的疗效对比[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9,39(5):829-833.
[5]白恒舟,乔保平.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术后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20):3706-3707.
[6]黄建洪,俞浩,金刚,等.HOLTUR与TURis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师杂志,2018,20(3):460-462.
[7]陈卓,袁晓亮,张亚杰.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比较[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8,17(1):67-71.
[8]李伟,刘昊.经尿道钬激光切除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7,9(3):156-159.
[9]王善龙,贺利明,张永升,等.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与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8):1345-1347.
[10]沈宏峰,李威,黄尉,等.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与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对比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7):1192-1194.
黄本卿,朱玉清,沈蔚,史亚非,胡伟.经尿道钬激光电切术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5):4653-4655.
分享: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是现代医学发展中演变出来的一种新型外科综治模式,其在充分结合了外科手术方式、麻醉学、疼痛学以及康复学等多方面医疗模式的基础上,从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出发,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以减轻患者生理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更好、更快地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达到快速康复的作用[1]。
2025-04-25膀胱癌腹壁造口术后病人需终身佩戴造口袋,由于自身形象的改变、造口异味、造口辅助产品的消耗、造口并发症等一系列问题,让病人陷入失落、焦虑、抑郁、病耻感等负性情绪,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自我效能感下降,不愿参加社交活动,甚至丧失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4‐5]。
2025-04-2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高龄患者越来越多,患者基础疾病多,手术耐受差;在三种常用的膀胱癌根治术中,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常适用于高龄且伴有心肺功能不全或肥胖等不能耐受回肠或结肠膀胱术患者。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后患者需要在下腹壁佩戴造口集尿袋,并定期更换体内放置的输尿管支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不便。
2025-04-1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均是与炎症反应有紧密联系的重要因子,前者能够增加血管通透性并促进新生血管生长,与肿瘤生物学行为联系密切,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后者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可趋化和激活单核细胞,可能参与恶性肿瘤发生、进展[2]。
2025-03-18在膀胱癌术后感染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炎症因子和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扮演着重要角色。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是炎症性细胞因子,它们在免疫系统中具有调节炎症反应的功能。IL-1β和IFN-γ的水平在患者术后感染的患者中可能升高[5]。
2025-03-182022年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恶性肿瘤统计报告中显示,膀胱癌新发病例占第9位,死亡率占第13位[1]。膀胱癌作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谱第13位,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膀胱、肾盂、输尿管被覆尿路上皮,尿路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称为尿路上皮癌,90%的尿路上皮癌发生于膀胱[2]。
2025-03-10据报道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其发病率仍持续上升[3]。因此,寻找新的靶点或基因,用于膀胱癌的防治已成为泌尿外科新的研究热点。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cleotidereductase,RRM1)是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reductase,RNR)的大亚基,而RNR是将核苷酸转化为脱氧核糖核苷酸所必需的酶,在DNA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025-02-24吸烟、遗传因素和接触芳香胺被认为是导致膀胱癌的主要原因[2]。约70%的膀胱癌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这些患者通常需要多次经尿道膀胱切除术、高频膀胱输液化疗和强化膀胱镜随访,即便如此仍有30%~45%的患者在5年内进展为肌层浸润性或转移性膀胱癌[3]。因此,研究膀胱癌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机制非常重要。
2025-02-24经尿道前列 腺切除术( TURP) 作为当前用于治疗的一种可靠手 段,可有效改善患者排尿功能,改善生活质量[2]。 手术作为治疗 NMIBC 合并 BPH 患者的有效方法, 若采取分期手术治疗非常容易增加患者的心理压 力,对其生理以及心理情况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加 之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降低,对手术耐受性也有 限[3-4]。
2025-01-21膀胱癌是指由吸烟、慢性感染、遗传等因素所导致的发生在膀胱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指未在上皮内浸润性生长的一类膀胱癌,由于固有层内血管和淋巴管丰富,这类膀胱癌更易发生癌细胞扩散[1-2]。
2024-12-11人气:18552
人气:16674
人气:16007
人气:15574
人气:1529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肿瘤研究与临床
期刊人气:2627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6-9801
国内刊号:11-5355/R
邮发代号:22-137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