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探讨浅表性膀胱癌肿瘤微环境肿瘤浸润细胞亚群分布及与肿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78例获得随访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法检测石蜡标本中肿瘤浸润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各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CD3+T淋巴细胞是浅表性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主要浸润的免疫细胞,CD20+B淋巴细胞、FOXP3+调节性T细胞(FOXP3+Treg细胞)、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中性粒细胞、CD8+T淋巴细胞浸润较多,而CD56+自然杀伤(NK)细胞浸润最少。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20+ B淋巴细胞和FOXP3+ Treg细胞4种免疫细胞亚群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FOXP3+Treg细胞浸润细胞数与膀胱癌术后复发存在正相关,而CD8+T淋巴细胞及CD56+NK细胞浸润细胞数与术后复发存在负相关。结论:浅表性膀胱癌微环境中FOXP3+Treg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CD56+NK细胞浸润数与膀胱癌术后复发存在相关性。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在2021年,全球约有21万人死于膀胱癌[1]。70%以上的膀胱癌为浅表性膀胱癌[2],主要治疗方式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术后常规膀胱灌注,但高复发率及复发后高进展率制约着疾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肿瘤微环境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3],其复杂的构成和肿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4]。本研究通过分析浅表性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浸润细胞亚群分布及其与肿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从而为膀胱癌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泌尿外科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浅表性膀胱癌并获得随访的患者78例,均经术后病理确诊,并进行相关免疫组化检测。其中男57例,女21例;病理分级:Ⅰ级19例,Ⅱ级59例;病理分期:Ta期60例,T1期1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化疗。随访起点为手术日期,随访终点为2022年11月30日,随访时间11~59个月。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患者知情同意。
1.2免疫组化检测
石蜡标本切取3μm切片,在常规脱蜡操作后,采用SP法行免疫组化检测各免疫细胞亚群的分布和浸润情况。所有T淋巴细胞使用CD3标记,B淋巴细胞采用CD20标记,细胞毒性淋巴细胞采用CD8标记,调节性T细胞(Treg)采用FOXP3标记,自然杀伤(NK)细胞采用CD56标记,中性粒细胞采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标记。为检测各个细胞亚群的密度,首先选出阳性染色明显的区域,并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5个不重复区域,40倍视野内计算阳性细胞的数量,然后根据5个视野结果算出平均值记录为细胞亚群密度。根据结果分析各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浸润密度与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1.3随访
通过调阅住院病历、电话回访、患者来院复诊检查等方式获得随访资料。终点事件为术后首次复发(复发定义为膀胱内出现新的尿路上皮癌)。截至随访结束时间,患者仍然无复发,未出现终点事件,定义为未复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检验行相关性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采用Spearman检验行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各细胞亚群和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膀胱癌患者免疫细胞亚群浸润密度
本研究中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标本中都检测到了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FOXP3+Treg细胞、CD56+NK细胞和NE+中性粒细胞的浸润。CD3+T淋巴细胞是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主要浸润的免疫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FOXP3+Treg细胞及NE+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多,而CD56+NK细胞浸润最少。其中CD3+T淋巴细胞浸润密度为(205.50±27.29)个/高倍视野,CD8+T淋巴细胞浸润密度为(105.94±23.55)个/高倍视野,CD20+B淋巴细胞浸润密度为(121.82±21.70)个/高倍视野,FOXP3+Treg细胞浸润密度为(39.00~54.50)个/高倍视野,CD56+NK细胞浸润密度为(10.00~22.00)个/高倍视野,NE+中性粒细胞浸润密度为(26.00~53.00)个/高倍视野。
2.2免疫细胞亚群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发现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和FOXP3+Treg细胞4种免疫细胞的亚群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CD20+B淋巴细胞与NE+中性粒细胞的细胞亚群存在正相关(P<0.05),其余免疫细胞亚群两两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见表1)。
2.3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亚群分布与肿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78例膀胱癌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有46例术后出现复发,复发率为58.97%。我们把细胞浸润数大于及等于平均数或中位数的患者命名为高浸润,而细胞浸润数小于平均数或中位数的患者命名为低浸润,应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后发现FOXP3+Treg细胞浸润细胞数与膀胱癌术后复发存在正相关,CD8+T淋巴细胞浸润细胞数及CD56+NK细胞浸润细胞数与患者术后复发存在负相关,而CD3+T淋巴细胞浸润细胞数、CD20+B淋巴细胞浸润细胞数、NE+中性粒细胞浸润细胞数与患者术后复发无相关性(见表2)。
3、讨 论
膀胱癌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多中心、易复发及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膀胱癌中90%以上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其中70%以上膀胱移行细胞癌为浅表癌,无固有层及肌层浸润,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最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应用药物进行膀胱灌注治疗能有效减少肿瘤复发以及延缓肿瘤进展,但术后3年内复发率高达70%,而且复发者中约1/3病例向更高级别和期别进展[5]。肿瘤微环境主要由固有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获得性免疫细胞(包括T和B淋巴细胞)、各种间质细胞[6]及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组成[7]。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进化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研究证实[7],肿瘤微环境的免疫功能失调,尤其是肿瘤特异性T细胞免疫功能失调,能导致肿瘤细胞在早期即发生免疫逃逸,从而影响肿瘤的进展、转移和免疫治疗。以肿瘤微环境为靶点的治疗策略逐渐被应用,一些针对肿瘤微环境组分的靶向药物已经开始了临床试验。在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是最重要的抗肿瘤免疫细胞,而Treg、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都通过不同作用机制作用于T细胞,造成肿瘤免疫逃逸[8]。既往研究发现[9],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有包括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5RO+淋巴细胞、FOXP3+Treg细胞等细胞浸润。我们发现浅表性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存在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FOXP3+Treg细胞、CD56+NK细胞和NE+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浸润,且CD3+T淋巴细胞是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主要浸润的免疫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FOXP3+Treg细胞及NE+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多,而CD56+NK细胞浸润最少。不同免疫细胞在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布存在差异,部分免疫细胞亚群浸润两两存在相关性。
表1浅表性膀胱癌肿瘤微环境各个免疫细胞亚群间的相关性分析
表2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亚群分布与肿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有研究发现[10],可切除的膀胱癌间质浸润的淋巴细胞评分与肿瘤分级、分期和淋巴结状况呈正相关,并提示较差的生存预后。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FOXP3+Treg细胞浸润数高与预后不良相关,而CD8+T淋巴细胞细胞浸润数高则具有更好的预后[11]。pT1期浸润性膀胱癌中CD8+T淋巴细胞浸润数高亦提示着更好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12]。另有报道[13],活化的CD4+记忆性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膀胱癌中高浸润有较好的生存结局,而M0巨噬细胞的高表达则预示更短的生存期。CD8+T细胞是瘤体中主要浸润的T细胞,可直接诱导肿瘤细胞的裂解和死亡[14]。Treg细胞首次在小鼠中被描述为抑制性CD4+T细胞,对维持免疫稳态和自我耐受至关重要[15]。NK细胞具有免疫监视等重要作用,并具有抗肿瘤作用[16]。本研究发现,FOXP3+Treg细胞浸润细胞数、CD8+T淋巴细胞浸润细胞数及CD56+NK细胞浸润细胞数与术后复发存在相关性,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对于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浸润高低的分类无统一的金标准。本研究中免疫细胞浸润高低的分类采用平均数或中位数进行,导致研究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浅表性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亚群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与FOXP3+Treg细胞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FOXP3+Treg细胞浸润细胞数与膀胱癌术后复发存在正相关,而CD8+T淋巴细胞及CD56+NK细胞浸润细胞数与膀胱癌术后复发存在负相关,这些特性将会为寻找治疗及预测膀胱癌复发的方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3]王安来,刁波,袁紫林,等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作用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 20(8):894-897
[5]李辉章,郑荣寿,杜灵彬,等中国膀胱癌流行现状与趋势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21,43(3):293-298 .
[7]高铭,王彤,杨春宇,等基于肿瘤微环境的中医药兔疫治疗最新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1 ,37(4):506-510.
[8]钱俊安,张琳,杨萌,等.免疫抑制细胞在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及特异性治疗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22.6
2(24): 107-110.
基金资助:宿迁市市级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Z2020106);“宿迁英才”群英计划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220049);
文章来源:张建军,孟凡来,王祥宇等.膀胱肿瘤微环境细胞亚群分布及与复发的关系[J].临床医药实践,2023,32(08):570-573.DOI:
分享: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是现代医学发展中演变出来的一种新型外科综治模式,其在充分结合了外科手术方式、麻醉学、疼痛学以及康复学等多方面医疗模式的基础上,从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出发,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以减轻患者生理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更好、更快地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达到快速康复的作用[1]。
2025-04-25膀胱癌腹壁造口术后病人需终身佩戴造口袋,由于自身形象的改变、造口异味、造口辅助产品的消耗、造口并发症等一系列问题,让病人陷入失落、焦虑、抑郁、病耻感等负性情绪,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自我效能感下降,不愿参加社交活动,甚至丧失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4‐5]。
2025-04-2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高龄患者越来越多,患者基础疾病多,手术耐受差;在三种常用的膀胱癌根治术中,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常适用于高龄且伴有心肺功能不全或肥胖等不能耐受回肠或结肠膀胱术患者。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后患者需要在下腹壁佩戴造口集尿袋,并定期更换体内放置的输尿管支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不便。
2025-04-1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均是与炎症反应有紧密联系的重要因子,前者能够增加血管通透性并促进新生血管生长,与肿瘤生物学行为联系密切,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后者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可趋化和激活单核细胞,可能参与恶性肿瘤发生、进展[2]。
2025-03-18在膀胱癌术后感染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炎症因子和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扮演着重要角色。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是炎症性细胞因子,它们在免疫系统中具有调节炎症反应的功能。IL-1β和IFN-γ的水平在患者术后感染的患者中可能升高[5]。
2025-03-182022年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恶性肿瘤统计报告中显示,膀胱癌新发病例占第9位,死亡率占第13位[1]。膀胱癌作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谱第13位,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膀胱、肾盂、输尿管被覆尿路上皮,尿路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称为尿路上皮癌,90%的尿路上皮癌发生于膀胱[2]。
2025-03-10据报道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其发病率仍持续上升[3]。因此,寻找新的靶点或基因,用于膀胱癌的防治已成为泌尿外科新的研究热点。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cleotidereductase,RRM1)是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reductase,RNR)的大亚基,而RNR是将核苷酸转化为脱氧核糖核苷酸所必需的酶,在DNA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025-02-24吸烟、遗传因素和接触芳香胺被认为是导致膀胱癌的主要原因[2]。约70%的膀胱癌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这些患者通常需要多次经尿道膀胱切除术、高频膀胱输液化疗和强化膀胱镜随访,即便如此仍有30%~45%的患者在5年内进展为肌层浸润性或转移性膀胱癌[3]。因此,研究膀胱癌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机制非常重要。
2025-02-24经尿道前列 腺切除术( TURP) 作为当前用于治疗的一种可靠手 段,可有效改善患者排尿功能,改善生活质量[2]。 手术作为治疗 NMIBC 合并 BPH 患者的有效方法, 若采取分期手术治疗非常容易增加患者的心理压 力,对其生理以及心理情况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加 之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降低,对手术耐受性也有 限[3-4]。
2025-01-21膀胱癌是指由吸烟、慢性感染、遗传等因素所导致的发生在膀胱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指未在上皮内浸润性生长的一类膀胱癌,由于固有层内血管和淋巴管丰富,这类膀胱癌更易发生癌细胞扩散[1-2]。
2024-12-11人气:22461
人气:18552
人气:14027
人气:12830
人气:1101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
期刊人气:6580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安心身医学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6-1413
国内刊号:61-1503/R
邮发代号:52-309
创刊时间:2016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