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分析及对策

  2023-12-03    6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供应链融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当前供应链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供应链断裂、信息失真和信息不对称、参与主体的信用风险、供应链网络风险和操作风险。针对以上风险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中小企业更好地参与到供应链融资中,帮助更多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

  • 关键词:
  • 中小企业
  • 供应链融资
  • 信用风险
  • 融资
  • 风险防范
  • 加入收藏

一、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供应链断裂风险

供应链断裂是供应链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冲击或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失败引起商流、物流梗阻,导致供应链暂时性或永久性中断。引发供应链断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自然和社会灾害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国际间政治贸易因素和供应链内部因素四个方面。自然和社会灾害因素是由于不可抗力的突发性灾害事件对供应链造成的冲击;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包含经济周期的波动、金融制度和产业政策的变化等,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甚至经济衰退时,市场需求开始萎缩,一些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产业政策的变化对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供应链影响也较大,符合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行业会在政策的扶持下快速发展,一些违背产业政策的行业则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国际间政治贸易因素主要指战争、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冲突、贸易制裁等事件;供应链内部因素也会导致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当供应链企业间出现利益冲突时,企业可能会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引发道德风险,导致合作失败,供应链中断。

(二)信息失真和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信息流是供应链融资不断发展的基石之一,信息的真实性是关乎供应链融资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信息流真实和准确传递有助于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深合作,提高银行对企业财务方面风险的科学评估。由于供应链链条过长、参与主体较多、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通等原因,供应链融资的发展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伴随部分供应链参与企业的有限理性和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供应链融资主体造假的风险。造假风险对供应链融资而言是源头风险,一旦出现这种行为,意味着该项融资活动从源头起就是虚假的,必然会导致违约情况的发生。在供应链中,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的不论是上级的供应商还是下级的经销商,都存在一级到多级的多个主体,层级跨度越大就会导致信息的流通过程越长、越复杂,低层级尤其是处于供应链末端的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壁垒。不仅如此,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系统不互通,贸易信息尤其是涉及法律要求的合同文书之类的信息多以纸质形式记录和流通,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供应链企业信息孤岛的存在,增加了金融机构获取企业信息的成本,进而导致企业的融资难度增加。

(三)参与主体的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本身是为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而存在的,中小微企业作为融资主体,又和供应链上的企业环环相扣,相比于单一的融资企业,其履约风险较高。一方面,在供应链融资中,作为融资主体的中小企业大都不是上市企业,规模较小,很难获取其有效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信息,不能通过大量数据来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和信用评级;另一方面,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取决于核心企业的表现。由于供应链上的业务相互依存,核心企业的违约或与上下游中小企业串通,将导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短时间内削弱其信用评级,进而对整个供应链的信用造成影响,甚至造成断裂和交易停滞。同时,第三方仓储物流公司连接着上下游企业和核心企业,在企业生产和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金融机构通常让其代为实施货物的控制权,一旦物流仓储企业未能履行职责,如重复提供多个仓储单据或滥用货物控制权等行为,将会增加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

(四)供应链网络风险

供应链网络风险是因供应链协作体系本身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带来的不好影响。按照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运营的分析视角主要有网络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要素三个方面。首先,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即供应链网络中各个主体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不同产业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各不相同,产业间也会出现相互连接的情况,致使不同网络结构的供应链交织重叠。核心企业处于供应链网络的中心位置,可以协调其他成员的交易行为,核心企业协调上下游企业的能力越强,供应链网络集中度就越强。一般认为,集中度越强的供应链,其风险越小。除核心企业外,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主体在网络中的地位也是需要重点考察的内容,如果该主体能占据具有相对优势的地位,与核心企业有直接的交易且业务稳定,则其开展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就相对较小;其次,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开展的与交易相关的各种业务模式和过程,涉及具体的业务操作,如对质押库存的监管、对物流过程的追踪、对商业票据的审核等。如果某个关键的业务流程或者流程上的某个环节没处理好,都会给整个融资过程带来很大的风险;最后,供应链的管理要素分为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两种,是供应链企业拥有的资源状态。有形要素包括企业的动产、人员、机械设备等,无形要素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对市场的反应力等。在供应链融资中,这些要素是进行供应链融资活动的抓手,如果这些要素出现问题,融资也会出现问题。综合而言,供应链网络本身的运作存在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基于供应链的网络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要素三个方面。网络结构是开展供应链融资的基础;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决定了供应链融资的具体业务模式;管理要素是控制网络风险的着眼点,对结构和流程起到了支持作用。这3个方面相互联系,网络风险的发生主要归因于这3个方面设计和控制的欠缺。

(五)操作风险

供应链融资操作风险是由于融资的各个参与主体制度的不完善,或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欺骗、不诚信等行为,或内部程序故障等事件所造成的风险。供应链融资业务流程需要严格把控,其专业化程度高,不仅要跟踪融资企业和核心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和交易业务往来,还要熟悉行业特征、竞争模式以及风险表现,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网络安全和技术风险、业务流程不规范、设施设备不足或发生故障以及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等方面。网络安全风险和技术风险表现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操作系统和信息系统遭到黑客、病毒侵袭,企业的技术水平有限不能适应复杂化供应链融资需求等方面。供应链融资的业务流程不规范或者融资过程中没有按照协议约定行事,都会加剧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设施设备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生产设施落后,不能满足企业生产规模的需要,或机器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或无法生产,在仓储物流企业中表现为无法提供多元的仓储运输环境,导致出现质押品质量受损的情况。


二、我国中小企业应对供应链融资风险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区块链信息传递系统,打破信息壁垒

区块链是一种特殊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通过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的方式维护分布式存储的可信数据。区块链的特点包括去中心化、数据不可篡改、高安全性和智能合约。通过公共账本,所有参与者共同记录数据来实现去中心化,共识机制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而加密机制则确保数据不被篡改。区块链的数据链是由每次交易信息生成的区块构成,区块首尾相连形成可完整验证、可追溯历史的数据链,并提供数据检索和查找功能,可以逐笔验证。所有记载在区块链上的数据由所有参与者共同拥有,并且可以加密和带有权限属性,只有拥有者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和解密,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内部集成的智能合约程序在双方或多方达成约定条件时自动执行协议,智能合约的执行不可被任何人干预或篡改。

应用区块链技术,充分发挥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高安全性和智能合约的技术特征,可有效解决供应链融资中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可以将供应链企业间基于真实交易产生的各类资产“上链”转化为数字资产,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征使数据的可信度提高,降低企业融资难度。以存货融资模式为例,在传统的业务模式中,使用纸质票据作为仓库取货的凭证,存在较高的伪造风险。通过区块链系统采用电子凭证代替纸质票据,并结合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及手段,监测商品的进出库情况以及录入商品信息到区块链系统中,从而有效降低仓库管理可能存在的伪造瞒报风险。建立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传递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安全性得到了保障,有效解决供应链融资凭证造假、丢失的源头风险。此外,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区块链上的信息由各参与方共同记录,针对同一笔业务交易数据,相关参与方记录的信息必须是一致的。这些信息可以经主体企业授权后查看,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被授权后,可以在区块链系统上检索、追溯相关信息,有利于加强供应链监督与管理。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传递系统如图1所示。

(二)完善供应链融资风险评估机制,防范主体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流程一般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大部分,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才能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在风险识别阶段,要明确什么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就是企业不能正常还款的违约因素。信用风险评估的工作一般由承担风险的一方开展,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一般的企业融资活动中,金融机构只需要分析企业主体信用,通常注重对管理人员的分析、财务报表的分析以及行业分析等,在供应链融资活动中,金融机构除了要关注企业主体的信用外,还要注重对债项进行信用评价,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对供应链交易状况的分析,主要包括梳理交易关系和产业流程、了解产品和资金的流向、清晰交易的结算方式以及融资对交易的依赖程度等。完成对风险的评估后,要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手段,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损失控制。风险规避是通过设置一套标准,明确融资业务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开展,这个标准被称为准入体系,准入体系既包含主体评级也包含债项评级,每个评级都设置若干指标,并对不同的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风险转移是把融资的信用风险转移给第三方;损失控制是在风险发生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止损,需要实时监控融资企业的日常运营、交易流程以及抵质押物的状况,一旦发生风险,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供应链融资风险评估机制如图2所示。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图1区块链信息传递系统  

图2供应链融资风险评估机制  

1. 建构供应链信用信息采集与存储机制。

其建构路径包括:第一,运用区块链技术,将供应链各主体的信息上链,具体包括各类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以及物流仓储企业、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等,上链对象既是业务数据信息的采集源,也是数字信用产品的使用对象;第二,设立数据处理机构,供应链各主体安装数据采集软件,实现对链上主体全产业链商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交互数据的采集,数据处理机构负责处理采集后的企业数字信息,生成区块记录数据;第三,设立数据存储共享机构,方便相关信息的检索和追溯,监管部门可以获得加入节点的许可以及数据的使用授权,做到对风险识别的实时监控。

2. 建构供应链信用产品开发、评价与应用机制。

其建构路径包括:第一,征信机构根据充分共享的信息,采用一定的评价模型与方法进行供应链主体信用评价和债项信用评价,并形成信用产品;第二,建立链上主体信用评价数据库,供动态调整与反馈。

3. 建构供应链信用传导机制。

其建构路径包括:第一,建立电子票据系统,实现票据的拆转融功能。用链上电子凭证代替传统业务模式中的纸质票据,电子凭证可拆分,可由一级供应商拆分流转至多级供应商,实现核心企业信用的跨级传递;第二,建立供应链信用产品的互认互通系统,供应链企业间的信用评价要基于统一规范的标准,使评价结果可以在企业间得到认可,此外,不同的供应链间也可能会出现重叠交叉的部分,信用评价结果在不同的供应链间也可以实现互认互通的效果,让信用在不同企业间甚至不同供应链间顺利传递。

4. 建构政府-社会机构-供应链企业的三级监督管理机制。

其建构路径包括:第一,依法、依规建立企业信息定期申报制度;第二,建立企业信息定期检查与审查制度。

(三)建立不同主体专业化分工下的协同体系

在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融资中,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间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和协调力,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核心企业可能存在对上下游中小企业资金的过度占用和恶意拖欠等行为,且核心企业并不擅长金融的运作和管理,特别是通过金融工具来降低和转移风险。因此,未来供应链融资应着力打造四类专业化参与主体,获得更专业的金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支撑和服务。供应链融资协同体系如图3所示。

图3供应链融资协同体系 

1.供应链融资的业务参与主体。

它们是供应链融资的基础主体,直接参与供应链中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是融资活动的直接相关方。随着产业的壮大和发展,上下游企业不断增多,未来的供应链融资不仅服务于与核心企业有直接交易的上下游企业,也可以覆盖供应链的多级供应商和经销商。除此之外,业务参与主体还包括直接为链上经营活动提供服务的第三方企业或机构,如物流仓储企业等。

2.流动性提供者。

拓展供应链融资中流动性提供者,除商业银行、保理等机构外,引入券商、担保、信托、私募基金等持牌经营的金融机构,以提供资金并控制风险。借助各种金融工具,可将供应链底层资产根据不同风险等级打包成适合不同风险承受度的产品,以进一步增加流动性提供者和渠道。此外,保险公司也应参与供应链融资,为参与方和金融机构提供保险服务,来转移融资风险。

3.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机构。

这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机构致力于风险识别和评估,通过综合分析整个供应链网络,为参与主体和资金提供方提供风险预警信息,或者直接参与全流程风险监控和处理。

4.信息化交易平台提供机构。

这一类主体是为供应链融资服务线上化、便捷化、透明化提供综合服务的平台机构。通过将核心企业、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接入线上服务平台,能在自动核实相关信息后,做到线上融资,包括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商。


三、结语


供应链融资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但是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供应链融资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分析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供应链断裂风险、信息失真和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参与主体的信用风险、供应链网络风险以及操作风险。针对这些风险,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建立区块链信息传递系统,打破信息壁垒;其次,完善供应链融资风险评估机制,防范企业的信用风险;最后,打造四类供应链融资专业化参与主体,建立不同主体专业化分工下的协同体系,降低供应链融资的网络风险和操作风险。中小企业应注重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能力,维护良好的企业声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供应链融资活动中去。随着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回暖,供应链融资在未来将会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帮助更多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


参考文献:

[1]宋华.建立数字化的供应链韧性管理体系——一个整合性的管理框架[J].供应链管理,2022,3(10):9-20

[2]宋华.信任链: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J].中国流通经济,2022,36(3):14-21

[3]付含逸,张峰,苏智媛,韩艺,吴宇珩.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财政科学,2021(2):152-160

[4]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龙俊桃.供应链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从信用孤立到信用穿透的嬗变[J].西南金融,2020(7):65-75

[5]冯珊珊,李永梅.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征信,2022,40(2):59-65

[6]王轶昕,贠菲菲,程索奥.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及其风险防控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11):107-110

[7]郭菊娥,陈辰.区块链技术驱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3):46-54

[8]李光荣,官银学,黄颖.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分析框架与管理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20(13):167-169

[9]卢奇,吴洁,王晶.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2(3):141-144

[10]李娟,聂勇.供应链金融风险诱导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剖析——基于扎根理论[J].财会月刊,2021(16):146-151

[11]郭毅夫.区块链赋能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J].时代经贸,2023(3):67-69


文章来源:王雅丽,卢奇.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分析及对策[J].时代经贸,2023,20(11):59-6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企业经济

期刊名称:企业经济

期刊人气:292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地方:江西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6-5024

国内刊号:36-1004/F

邮发代号:44-7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