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指导人才实践方面新时代的人才观具有很高的价值。下文通过对人才学及人才的整理,进一步整理清楚相关内涵和概念。通过对人才成长的规律,结合人才工作的实践,提出了具体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法。
一、新时代背景及要求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期,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对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前沿性、颠覆性科学技术极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国际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开启了新征程。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当前,我们必须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这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队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国对于高层次人才尤为重视,管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相关学科也日益聚焦高层次人才研究。人才学自成立之初,历经了四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实践层面来看,人才工作蓬勃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优秀人才聚集的优势。对于人才定义和观念的梳理,对于人才成长规律的归纳,用于指导人才工作实践,都极具重要意义。
二、人才概念和人才学发展
人才习近平多次指出,“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我国自古以来对于人才都高度重视,“人才”这一概念也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人才学是以人才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综合经济学、人口学、人力资源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而形成的一门研究人才运动及其发展规律。致力于促进人才工作科学发展,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学科。得益于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性,人才学形成了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
我国的人才学始于1979年,经历了深刻的历史变革,得到了迅速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79-1982年)、基本形成阶段(1983-1990年)、丰富完善阶段(1991-2002年)和科学人才观的提出(2003年以后)。人才学是我国认可的二级学科,具有基本理论框架、学科特色,形成了以人才学为主干的人才学科群,人才学专业化水准已达到国家标准。我国学术界对于人才的界定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知识、技能等内在素质;2.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参加创造性劳动并取得创造性成果;3.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4.所创造的成果对于人类社会具有较大贡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人才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出了权威界定,即“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一纲要的出台,促进了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的建立,也标志着我国人才学学科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三、人才成长规律
对于人才和人才战略的界定和理解有利于在思想观念和宏观层面形成普遍认识,用以指导人才工作实践。做好人才工作需要关注其成长,而人才的成长,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和文献,得到了高层次人才的成长的以下规律。①师承效应规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在优秀的老师指点下,徒弟可以事半功倍,形成了“师徒型人才链”。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需要重视配备优秀师资,以便更好发挥师承作用,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②马太效应规律。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惯性,不利于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在人才工作中,除了已经获得头衔和成就的人才之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那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潜在人才”,对其给予帮扶助力成长。③最佳年龄规律。通常来说,人的创新能力跟年龄阶段具有相关性。研究发现,人类从出生到25岁左右处于发育成长期,这之后的10年处于平衡维持期。这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是黄金创新创造期。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45岁,37岁为峰值。当然,个别学科和个人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总体而言,黄金年龄阶段是最佳的产出和活跃期,有利于人才创新产出。因此,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关键黄金期的把握,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其高效腾飞。④共生效应。是指人才会以群落或者团体的形式出现和聚集,在有限的时间或者空间范围内,成团或成批的涌现。
人才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科学合理运用这些规律,将对人才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统筹规划和个性指导相结合,人才个体与整体队伍建设相结合,自身发展和环境优化相结合等,切实做到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好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N].新华网,2016.
[2]王辉耀.国际人才竞争战略[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
[3]汪睿.人才学视阈下的精英人才成长规律研究[J].社科学论,2019,(15).
[4]王辉耀,杨河清.中外国家人才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6.
[5]李年俊,李增华.新时代习近平人才观探析[J].学术探索,2018,(1).
[6]张波.国内高端人才研究:理论视角与最新进展[J].科学学研究,2018,(36).
刘晓慧.新时期人才观下的人才成长规律探究[J].人文之友,2019,(14):9.
分享: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核心位置[1]。黑龙江正值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时期,科技创新是突破产业经济发展桎梏的关键环节,科技人才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统计年鉴》显示,2015年黑龙江省省级学会科技评价项目8个,参评科技人才145人;县级科技评价项目116个,参评科技人才142人。
2022-01-26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乡村振兴要抓好人才这个关键要素。文章系统分析了江苏省有关促进人才向乡村流动的政策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典型做法,总结了人才向乡村流动取得的实效,并从科技人才在乡村有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和荣誉感等角度出发,在广开渠道选派人才、千方百计用好人才、多策并用激励人才和真情实意留住人才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2021-12-27人力资源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盘点对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详细介绍了电网研究院人才盘点实践,以胜任力素质模型为基础,建立一套动态化、常态化运作的人才考察、选拔、培养、使用、淘汰的机制,培养稳定可靠的人才队伍,为研究院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2021-11-27为了满足现代畜牧业、宠物业及其相关行业快速发展对兽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四个方面对高等农业院校兽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兽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
2021-10-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卫生人力资源水平及配置是影响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2009年新医改以来云南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和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水平和结构的政策建议。
2021-06-03新技术革命的标志之一,是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作为基础,并且由这些新的智能技术推动社会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在新时期智能技术与材料技术、生物工程等的支持下,人才评价方式也会实现创新,从本质上得到改变。高校人才评价在整个高校人才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人才的评估机制正在得到改进和完善。
2021-06-03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是当前企业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企业的发展需要有用的人才与相应的培训,应采取有效的手段和必要的措施来解决其中的矛盾,进而实现与时俱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积极调动人员的生产积极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取柔性管理,基于员工的立场发现其需求,致力于把人与企业共同发展。
2021-06-03日前,河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河南省是农业农村大省,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的任务光荣艰巨,对农村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民、善经营、善管理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2021-06-03受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企业意识到招聘对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企业需要在互联网时代下对员工招聘进行相应改革,这就要求企业的招聘方式多样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平台的搭建,推进了人才招聘渠道的变化和改革。降低招聘成本,扩大招聘范围,提高招聘的效果和效率,尽可能使人岗匹配,这是目前企业人员招聘的最新需求。正是因为上述需求的出现,网络招聘相比于传统招聘模式,其发展更为迅速,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采用。
2021-06-03乡村要振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农民富起来、农村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才能让乡村人才引得来、留得下,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天地里实现人生梦想。如何引导和做好乡村人才工作,要从政策研究、交流机制、优先战略、评价体系等方面着力,促进人才新发展。
2021-06-03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人才
期刊人气:209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主办单位:中国人事报刊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3-4072
国内刊号:11-2455/C
邮发代号:82-348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1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