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乡村振兴要抓好人才这个关键要素。文章系统分析了江苏省有关促进人才向乡村流动的政策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典型做法,总结了人才向乡村流动取得的实效,并从科技人才在乡村有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和荣誉感等角度出发,在广开渠道选派人才、千方百计用好人才、多策并用激励人才和真情实意留住人才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保障乡村人才供给、提升乡村人才素质和能力、促进人才流入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从中央一号文件可以看出,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2019年,“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2020年,“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2021年,“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经开启,引才难、留不住,乡村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因素[1]。
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在梳理江苏省出台的有关促进人才向乡村流动的政策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的具体举措基础上,从广开渠道选派人才、千方百计用好人才、多策并用激励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的对策建议,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支持。
1、江苏促进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现状
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江苏自上而下,从省级机关到县区乡镇、从科研院所和高校到大中小企业,在促进人才向乡村流动、主动谋划驱动、筑巢引“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点的人才向乡村流动的道路。
1.1 省层面出台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
为吸引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江苏通过搭建平台、项目示范引领、开拓渠道等众多措施进行引导和保障。
1)搭建人才交流平台。“科技镇长团”:选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年轻骨干或教授到省内基层单位工作,推动科技人才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精准对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面向省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大规模招引人才,通过项目资金资助和相关配套服务措施,重点引进高精尖缺人才解决江苏省重点产业中的“卡脖子”问题。
2)开展项目合作交流。实施“科技副总”项目,面向全国高校院所引进专家教授,发挥个人和所在高校院所的综合优势,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设立产业教授制度,选聘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引企入教、引企入研,实现高校与企业创新资源的深度对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农业人才和技术技能应用型农业人才。
3)选派技术下乡上门。重点开展“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以及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单位整合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培育发展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4)激励和培育乡土人才。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政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和科教文卫体等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引导人才回乡留乡,创新培育乡土人才,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政策向乡村倾斜,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乡土人才[2]。
1.2 市区层面出台政策筑巢引“凤”吸引技术人才
各市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招引人才向乡村流动,通过真心实意留、千方百计引、乡情召唤返等做强了人才工作。
1)出台人才招引政策。南京启动紫金山英才计划,支持引领支撑行业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同步推出紫金山英才卡,作为人才在南京的身份标识和权益凭证,涵盖了落户安居、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实施南通江海计划、镇江金山英才计划、连云港花果山英才计划等,通过生活补贴、项目资助、创业资金、生活服务保障等招引人才;淮安市依托省“科技镇长团”平台,突出镇长团科技服务和人才项目桥梁纽带作用,细化“十个一”竞赛指标,强调引进人才团队、急需人才、招商引资等10个竞赛指标。
2)发挥乡情招引本土人才。泰州从在泰高校、企业、学生多方面发力,打出留才“组合拳”,编制“青春留泰·扬帆海陵”泰州高校毕业生行动指南,筹划“情系海陵”“扬帆海陵”等系列行动,就是要让青年人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留得下、引得进、回得来;宿迁出台乡土人才培养评价、职称考核认定、乡土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实施办法,从人才挖掘、平台搭建、职称评审、技能等级认定和激励保障等方面,为乡土人才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3)实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苏州一直秉承“星期日工程师”的引才用才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广聚天下英才,实施万名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开展顶尖人才(团队)引领攻坚行动、设立“苏州科学家日”等,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探索引才育才新机制,推动人才、资源、要素更加自由流动。
4)提供全程服务保障,促进就业创业高效。南京溧水开通入职“直通车”,在各类高校设立“引才工作站”,提供“一站式”就业创业政策业务办理和咨询服务,为在溧水创业人员提供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
1.3 高校和科研院所多措并举推动科技和人才供给
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对接产业需求,搭建平台,创新合作模式,将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百姓心间。
1)发挥科技人才线上线下服务效能。南京农业大学创新“互联网+农技推广+产业联盟”模式,开通科技大篷车、建立“专家工作站”等,开展线上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亚夫科技服务团”,以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服务为纽带,通过地方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等平台,引导一批专家专题调研、专家问诊、专业培训等。
2)科技人才与企业同研发共孵化。南京农业大学开展“教授创业+农业科技成果”合作模式,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走出“围墙”,走进田间地头创业创新,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力助推农业产业发展;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依托全院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主动对接优势产区或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政企研共建,以企业需求定制任务,推行即研即推、边创边推等模式,积极创建产业研究院。
3)人才定向培养与科技人才帮扶相结合。扬州大学制订并实施乡村振兴“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在农科专业开办了“乡村振兴创新班”,并与张家港合作设立了“张家港班”,与常熟合作设立了“常熟班”,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的方式,为现代农业储备年轻人才[4];南京农业大学实施“基地平台+企业导师”培养模式,学院邀请企业家担任“第二课堂”导师,学生去农场、养殖企业、饲料厂带薪实习,老师授课融入实践案例。
4)实施乡村人才精准培训计划。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常态化精准培训培养乡村管理、服务和创新创业人才,建立江苏乡村产业人才精准培训培养战略联盟,实行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培训管理等精准输出模式。
2、江苏促进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取得的效果
在省市相关政策驱动下,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下,通过项目资助、定向培养、定点支持等途径,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到田间地头,在促进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1 初步建立了促进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的“政策包”
为推进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先后出台了“科技镇长团”“双创计划”“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人才项目、定向资助、外引内培等搭建了一批对接平台载体,实施了一批支持引导类项目,引进了一批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人才,有效促进了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壮大。
2.2 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服务乡村模式
在政府部门主导下,依托科研项目或人才项目,促进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带动地方技术、成果、项目、资金、信息等多方面要素的流动,释放出人才流动红利,实现技术对接、资源共享,形成“链条式服务”,逐渐形成了技术引进对接、市场资源共享、科技人才服务、项目推进研发、乡村持续振兴的一体化人才服务乡村模式。
2.3 科技人才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初步显现
在江苏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引领下,科技人才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初步显现,江苏省科技人才积极为乡村振兴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与新模式,支撑了一批农业科技园区,服务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及了一批农业政策、科技成果、信息技术等,培养了一批“一懂两爱”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截至目前,江苏有乡土人才近千万,总量居全国首位,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促进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促进科技人才向乡村良性流动,既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机制,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要广开渠道选派人才、千方百计用好人才、多策并用激励人才和真情实意留住人才。
3.1 构建联动机制,广开渠道选派人才
一是发挥省市县三级联动协调机制。形成不同层面科技人才流动驱动,调整农业技术人才的引进途径,健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方式,采取双向挂职、对口支援、短期工作、项目合作、兼职、在岗创业、离岗创业等多种形式选派人才、招引人才。二是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主体联动合作机制。让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接轨、让人才与地方相连,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依托江苏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转化孵化和示范推广科研成果[5,6]。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本土青年人才学成之后回乡,政府选派或者自主创新创业,以亲情乡情为纽带,调动乡贤积极性,推进人才返乡回乡创业兴业,吸引返乡青年加入科技人才队伍[7,8],成为爱农业、爱家乡,支撑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3.2 构建培育机制,千方百计用好人才
一是统筹各类科技人才项目。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引领工程,开展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工作[9,10]。发挥优势产业吸引力作用,在制定和推广人才引进战略中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通过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最大范围吸引对口人才,实现产业与人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二是选育培养本土人才。树立“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的选才理念,全面掌握各类乡土人才的数量、专业、特长等情况[11],培养一批真正扎根乡村、引领一方农业发展的乡村技能型人才,培训、指导、依靠富有管理经验与专业技术的“土专家”“领头雁”“农创客”。三是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特长。地方政府要知人并会用人,成就事业关键在于了解人、洞察人,对人才进行准确地判断,把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才干。
3.3 构建激励机制,多策并用激励人才
一是经济利益激励。转变观念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活力,打破论资排辈,给予其政治上升空间、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以及兼职取酬、离岗创业等政策,从环境、物质、获得感等方面创新激励政策,引导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12]。二是发展空间激励。科技人才是受过高等教育,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的高级知识分子,为科技人才提供一个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让每个科技人才看到光明和希望,激发下乡科技人才的工作热情与潜力,体现科技人才自身价值。三是情感激励。政府和用人单位要给予科技人才极大的信任和厚望,敢于给科技人才压担子、交重任,也要耐心倾听他们对农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支持他们的想法和行动,指导他们实现自己的蓝图,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态度[13]。四是人才专项基金激励。探索设立基层科技人才专项基金,如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科技管理部门设立了专门的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科技发明创新基金和青年科技基金等,用于吸引广大农业人才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发展。
3.4 构建保障机制,真情实意留住人才
一是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发挥政府作用,破除行政壁垒、限制人才发展的体制障碍,为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探索人才服务乡村、政府服务人才的多元模式。二是落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扶持政策措施。在人员编制、薪酬福利、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社保衔接、创业扶持等方面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三是政策上从优,经济上重奖。建立贡献回报机制,按照科技人才实际贡献率进行奖励性薪酬分配,使农业科技人员的劳动与所得到的报酬相一致,使知识的价值与经济的价值相吻合。四是积极探索和制定科技人才流动政策。例如,制定“星期日工程师”、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科技人才流动政策,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科技人才的智力资源,为科技人才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环境[1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通过完善联动、培育、激励、保障等制度措施,形成更加系统完善的政策体系,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推动科技人才服务乡村建设,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定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黄跃成,唐卫东.构建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努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J].四川农业科技,2018(11):53-55.
[2]葛汉勤,施庆华,葛兆建.乡土科技人才与协同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2):90-93.
[3]潘玉娇.南农大"双线共推"成就农技推广新模式[N].江苏教育报,2018-03-23(1).
[4]王拓.推动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大展作为[N].新华日报,2019-03-02(2).
[5]丁卓智,李子涵,许婷婷,等.以合作社为平台科技支撑乡村人才振兴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4):9-14.
[6]王佳江,吴攸,徐世艳,等.农业科研单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6):21-23.
[7]苗彤,谢义军,袁嘉玮.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科技人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海农技推广,2019(4):5-6.
[8]章君,章文芳.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16-20.
[9]钟智利,王志丹,王沛.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助力辽宁乡村振兴发展[J].辽宁经济,2020(6):62-63.
[10]王彦珍,欧阳伸明,张越萍,等.发挥省级农业科研院所人才优势助力北京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体系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2):89-92.
[11]程华东,惠志丹.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20(3):3-8.
[12]刘丹.创新农业科研院所人才激励机制研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18(26):185-186.
[13]刘晓琴.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山西省S镇为例[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9.
[14]孙好勤,邵建成.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518-522.
文章来源:武国峰,王蕊,柏宗春,周明月,还红华.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促进科技人才向乡村流动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06):82-85.
分享: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核心位置[1]。黑龙江正值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时期,科技创新是突破产业经济发展桎梏的关键环节,科技人才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统计年鉴》显示,2015年黑龙江省省级学会科技评价项目8个,参评科技人才145人;县级科技评价项目116个,参评科技人才142人。
2022-01-26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乡村振兴要抓好人才这个关键要素。文章系统分析了江苏省有关促进人才向乡村流动的政策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典型做法,总结了人才向乡村流动取得的实效,并从科技人才在乡村有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和荣誉感等角度出发,在广开渠道选派人才、千方百计用好人才、多策并用激励人才和真情实意留住人才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2021-12-27人力资源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盘点对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详细介绍了电网研究院人才盘点实践,以胜任力素质模型为基础,建立一套动态化、常态化运作的人才考察、选拔、培养、使用、淘汰的机制,培养稳定可靠的人才队伍,为研究院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2021-11-27为了满足现代畜牧业、宠物业及其相关行业快速发展对兽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四个方面对高等农业院校兽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兽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
2021-10-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卫生人力资源水平及配置是影响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2009年新医改以来云南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和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水平和结构的政策建议。
2021-06-03新技术革命的标志之一,是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作为基础,并且由这些新的智能技术推动社会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在新时期智能技术与材料技术、生物工程等的支持下,人才评价方式也会实现创新,从本质上得到改变。高校人才评价在整个高校人才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人才的评估机制正在得到改进和完善。
2021-06-03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是当前企业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企业的发展需要有用的人才与相应的培训,应采取有效的手段和必要的措施来解决其中的矛盾,进而实现与时俱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积极调动人员的生产积极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取柔性管理,基于员工的立场发现其需求,致力于把人与企业共同发展。
2021-06-03日前,河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河南省是农业农村大省,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的任务光荣艰巨,对农村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民、善经营、善管理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2021-06-03受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企业意识到招聘对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企业需要在互联网时代下对员工招聘进行相应改革,这就要求企业的招聘方式多样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平台的搭建,推进了人才招聘渠道的变化和改革。降低招聘成本,扩大招聘范围,提高招聘的效果和效率,尽可能使人岗匹配,这是目前企业人员招聘的最新需求。正是因为上述需求的出现,网络招聘相比于传统招聘模式,其发展更为迅速,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采用。
2021-06-03乡村要振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农民富起来、农村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才能让乡村人才引得来、留得下,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天地里实现人生梦想。如何引导和做好乡村人才工作,要从政策研究、交流机制、优先战略、评价体系等方面着力,促进人才新发展。
2021-06-03人气:2472
人气:1405
人气:1297
人气:1015
人气:82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人才资源开发
期刊人气:1750
主管单位: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主办单位:河南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3-1073
国内刊号:41-1372/D
邮发代号:36-177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