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在老年乳腺癌复发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手术且获得随访的62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5年内是否发生复发,将其分为5年内复发转移组37例(A组)及无瘤生存5年及以上组25例(B组);另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正常乳腺组织(良性肿瘤旁组织)15例患者临床资料,将其设为C组。对比三组OPN、VEGF的水平,并分析OPN和VEGF的表达在老年乳腺癌复发转移中意义。结果A组血清中OPN、VEGF水平明显高于B组、C组,B组血清中OPN、VEGF水平明显高于C组(均P<0.05);A组OPN、VEGF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B组、C组,且B组OPN、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组(均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OPN、VEGF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3、0.707,预测价值好;且病理组织中OPN和VEGF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0.706,预测价值好。结论OPN及VEGF在乳腺癌中具有较高表达,阳性表达率高可能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相关,可有效提示乳腺癌的预后情况。
乳腺癌好发于老年女性,发病率呈不断上涨趋势,具有较高死亡率,严重影响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1]。早期发现、诊断、治疗乳腺癌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目前临床治疗乳腺癌虽然以综合治疗为主,但手术治疗仍不能忽视,且手术可有效清除病灶,对于手术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仍至关重要,可为复发转移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2]。近年来,临床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检测方法较多,不少学者认识到,肿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参与及多步骤发生的过程,肿瘤标志物可能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具有密切关系。近期有学者发现骨桥蛋白(OPN)在乳腺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作用,但关于此项研究仍在初步阶段[3]。此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肿瘤生成过程中特异性最高的促血管生长因子,对肿瘤血管的生成起到重要诱导作用[4]。目前临床常常将OPN、VEGF关系应用在肝癌、肺癌研究中,对乳腺癌的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其联合表达在乳腺癌复发转移中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OPN、VEGF表达在老年乳腺癌复发转移中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手术且获得随访的62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5年内是否发生复发,将其分为5年内复发转移组37例(A组)及无瘤生存5年及以上组25例(B组)。另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正常乳腺组织(良性肿瘤旁组织)15例患者临床资料,将其设为C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60~75岁,平均(68.56±5.32)岁。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符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5]中诊断标准;②入院之前未进行放化疗等相关治疗。③年龄60~75岁;④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影像学资料清晰;⑤复发或转移时进行活检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复发或者转移。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者;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③合并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④精神疾病患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3组一般资料对比(x¯±s)
1.2方法
1.2.1检测血清中OPN和VEGF水平
采集所有患者当日清晨空腹静脉血5ml,25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放置在-20℃的冰箱中保存待检,血清中OPN(美国R&D公司提供试剂盒)、VEGF水平(上海西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不同水平检测均严格按照各自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2检测病理组织中OPN和VEGF表达
仪器:北京中杉金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ZM-0174型兔抗人OPN多克隆抗体;兔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BA0407);试剂: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SP-9001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盒;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二氨基联苯胺染色试剂;上海之信仪器有限公司提供的YD-1508R石蜡切片机;光学显微镜(南京江南光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S-200)。病理组织中的OPN、VEGF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取组织标本,通过甲醛溶液进行固定,对其进行脱水,透明1min(二甲苯中),给予常规包埋;对石蜡标本连续切片(厚4μm);对其进行脱蜡及水化;并放入到磷酸盐缓冲液(PBS)中冲洗3次,3min/次;通过在乙二胺四乙酸95℃下进行修复抗原15min,使得抗原充分暴露;置于3%H2O2室温下孵育10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滴加封闭用正常山羊血清工作液15min,以减少组织中非特异性染色,倾去余液;加入一抗工作液(OPN、VEGF的浓度分别为1∶100、1∶150),置于4℃冰箱湿盒内过夜,PBS冲洗3次,3min/次;滴加生物素化二抗工作液,在37℃下孵育10min,PBS冲洗3次,3min/次;再次进行滴加SP试剂,并孵育15min,采用PBS进行冲洗,3次,3min/次;并通过二氨基联苯胺显色10min,用蒸馏水进行冲洗,通过苏木精进行复染,给予常规脱水、透明及封片等处理;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拍照。
1.3OPN和VEGF免疫组织化学评定标准[6]
评估方法为双盲法,当结果不一致时,可由2名以上的高资历医师共同商讨,最终确定结果。OPN染色主要定位在肿瘤细胞质,呈现棕黄色、弥漫状、间质少有染色;VEGF染色主要定位在癌细胞质,呈棕黄色,弥漫状,间质少有染色。在高倍显微镜下(×400),采用随机方式选择5个视野,200个肿瘤细胞/视野,将阳性细胞所占的比例计为a,染色强度计为b,根据a和b两方面进行分别计分,将a与b的乘积进行半定量分析。其中a计分如下:0分:无阳性细胞、1分:1%~10%、2分:11%~25%、3分:26%~50%、4分:51%~75%、5分:≥76%;b计分如下:0分:无着色、1分:淡黄色或黄色、2分:棕黄色、3分:棕褐色。以a与b的乘积作为最终得分,其中分数>3分为阳性,≤3分为阴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值。
2、结果
2.1血清中OPN和VEGF水平对比
A组血清中OPN、VEGF水平明显高于B、C组,B组血清中OPN、VEGF水平明显高于C组(均P<0.05)。见表2。
2.23组病理组织中OPN和VEGF阳性表达比较
A组OPN、VEGF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B组、C组,且B组OPN、VEGF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5)。见表3。
2.3血清OPN和VEGF水平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价值分析
血清OPN、VEGF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AUC分别为0.723、0.707,预测价值好。见表4,见图1。
表23组血清中OPN和VEGF水平对比(x¯±s)
表33组病理组织中OPN和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n(%)]
表4血清OPN和VEGF水平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价值
图1血清中OPN、VEGF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ROC曲线
2.4病理组织中OPN和VEGF阳性表达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价值分析
病理组织中OPN和VEGF阳性表达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0.706,预测价值好。见表5,见图2。
表5病理组织中OPN和VEGF阳性表达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价值
图2病理组织中OPN、VEGF表达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ROC曲线
3、讨论
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7]。该病多发于中老年女性群体,乳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给予乳腺癌患者早期科学有效的诊断,对降低术后复发、转移,提高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者认为[8]年龄、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手术方式等因素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关系,但在临床上医师常发现,患者年龄、分期及病理类型等情况基本相近的乳腺癌患者,其预后也不尽相同,分析其原因在于,恶性肿瘤的发展受到多基因、多步骤等影响,故寻求更多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成为临床目前研究的重点,这对提高无瘤生存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研究发现OPN是一种带负电荷且具有亲水性的糖蛋白,其可通过巨噬细胞、骨细胞等多种肿瘤细胞分泌,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且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OPN与VEGF联合及单独表达与乳腺癌复发转移相关性类研究仍处于初涉阶段[9,10]。
OPN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受到多种生长因子、激素等的调控,在特定病理条件下,OPN能够与多种整合素受体及CD44相互结合,不仅能够促进肿瘤血管形成,也可使得肿瘤细胞发生增殖、侵袭,对抑制细胞凋亡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1,12]。近年来,有研究显示,乳腺癌发生受到OPN表达的影响,其在乳腺癌的发展、病变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可通过检测OPN水平,判断患者预后[13]。本研究结果表明OPN在乳腺癌组织中具有较高表达,可评价乳腺癌患者复发情况。很多学者与本实验具有相似的结论,高金亮等[14]研究认为OPN对评估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OPN的表达强弱与乳腺癌恶性程度具有密切关系,正常患者OPN值为14~46μg/L,若与该值差异较大,则提示乳腺癌已发生转移。VEGF是一种可以由多种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具有较高的血管渗透性,VEGF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新生毛细血管网的建立提供十分重要的营养基础;此外,VEGF也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对肿瘤细胞的快速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15,16]。本研究结果可见VEGF对乳腺癌的预后具有显著影响,可评价乳腺癌复发情况。分析其原因在于,VEGF是重要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较高特异性,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可诱导肿瘤血管生成,而乳腺癌的生长、复发及转移是依赖血管生成[17,18]。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病理组织中OPN和VEGF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好。
参考文献:
[1]童一苇,陈小松,沈坤炜.乳腺癌多学科诊治现状及进展[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6;21(2):177-9.
[2]张韶彤,王素贞,于清溪,等.乳腺癌术后远期复发转移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26(6):406-9.
[3]杨雪葳,高一平,李潇,等.骨桥蛋白在输卵管癌及正常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23):3503-6.
[4]尹亮,孔力峰,肖秀娣,等.肥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及预后关系研究[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9;13(2):107-12.
[5]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3版)[J].中国癌症杂志,2013;23(8):86-142.
[6]蒋威华,李涌涛,王晓文.EGFR及VEGF在汉族与维吾尔族女性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16;26(5):404-8.
[7]龚海燕,王慧,黄林平.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研究现状[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6;30(4):247-9.
[8]邵彬,李惠平,朱军,等.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浆mi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化疗疗效及预后关系的研究[J].癌症进展,2015;13(2):106-13.
[9]魏莉,孟宪杰.乳腺癌超声征象联合血管内皮因子C在老年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7):4875-7.
[11]杜正文,高迎飞,王玉明,等.浸润性乳腺癌、乳腺良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中骨桥蛋白及相关因子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2015;26(6):806-9.
[12]任洪伟,罗杰,罗涛,等.外周血OPN、CK-19及MUC1表达水平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J].医学综述,2016;22(5):1003-5.
[13]麻丽珍,陈勇,叶冠东,等.乳腺癌细胞骨形态形成蛋白、骨桥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性及转移性的关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3):473-5.
[14]高金亮,赵楠,张浩,等.乳腺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骨桥蛋白表达及意义[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36(6):585-8.
[15]许立生,王水,赵志泓,等.p53、p16、CK5/6、VEGF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19;45(8):65-7.
[16]张玉洲,赵芳,徐高磊,等.ER、PR、Her-2与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5;44(2):28-31.
[17]谭林深,秦海明,朴瑛,等.异黏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2015;37(11):827-32.
刘伟,陈宗义,刘道生,洪伟,杨德盛,陈佳.OPN和VEGF的表达在老年乳腺癌复发转移中的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7):3649-3652.
分享: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具有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且近年来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发病与遗传、环境暴露、年龄、行为生活方式、生育方式等密切相关[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一种存在于乳腺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通过促进癌细胞分裂、增殖、恶性转化使乳腺癌进一步发展。
2025-03-21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乳腺癌常见的手术方式,但术后病人需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病人极易对自己产生厌恶情绪[2]。
2025-03-17确诊为BC后应及时治疗,否则随着病情进展会导致乳房肿块、皮肤红肿、乳头溢液等症状发生,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的,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最初癌细胞在乳腺位置,随着癌细胞生长繁殖会向周围组织或器官扩散,其中癌细胞最容易向腋窝扩散,一旦癌细胞扩散,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2]。
2025-03-12化疗药物除了对癌细胞产生破坏外,也会对患者的心脏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能引发心脏毒性反应,导致心功能下降,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2],因此,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进行心功能评估显得尤为重要[3]。
2025-02-20临床对于TNBC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以往研究认为,早期乳腺癌病灶发生微转移,既往有专家认为考虑到患者出现胸骨旁内乳淋巴结转移风险,故手术采取扩大根治术治疗方案,腋窝淋巴结清扫是手术治疗关键[2];但实际临床显示,扩大手术清扫范围对提高患者生存率价值有限。
2025-02-20乳腺癌除常规癌症症状困扰之外,还会出现外在形象受损、性功能障碍、家庭婚姻关系改变等问题,故其癌因性疲乏度较其他类型恶性肿瘤患者更为多见与严重,大量乳腺癌患者皆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疲乏感的伤害侵袭,成为其预后不良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生活质量因此受损者不在少数[3]。
2025-02-17这些症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伴随着其他多种症状共同出现[2],这些症状被称为症状群。乳腺癌术后患者具有患侧上肢疼痛、精神心理困扰、癌因性疲乏等症状群,急需有效的症状群护理方式,然而临床护士当前仅根据护理常规方式进行照护,无法针对特定症状群给予精准护理[3]。
2025-02-08现如今乳腺癌已是导致女性癌症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恶性程度显著。乳腺癌的患病年龄、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临床诊疗及预后效果等方面在不同分子亚型间表现不同。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ofno specific type,IBC-NST) 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分型,其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依据病理分子分型决定。
2025-02-06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是常见的乳腺癌亚型,超过70%的乳腺癌患者为HR阳性和/或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4]。乳腺癌内分泌疗法是治疗乳腺癌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存在并发症较多且难以缓解、耐药现象频发、细胞分子学机制未完全明确、治疗手段缺乏突破性进展等问题。
2025-01-27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分子水平高度异质性肿瘤疾病之一,孕激素、雌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对该病的进展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1]。有研究显示,HER2阳性乳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增殖活性、强烈浸润性和高远处转移风险的亚型,其临床特征包括疾病快速进展、治疗难度大以及预后较差,通常伴有较高的复发率[2]。
2025-01-25人气:18474
人气:15881
人气:15468
人气:14983
人气:1458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
期刊人气:4369
主管单位: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肿瘤医院,江西省肿瘤研究所
出版地方:江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5930
国内刊号:36-1101/R
邮发代号:44-37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