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肢体麻木是脑卒中后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发病率高,治疗周期长。中药、针灸及联合治疗等中医方案治疗本病效果良好,但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改善脑血管微循环、调控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有关,从而消除或改善肢体麻木症状。综述了中医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可能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脑卒中后肢体麻木诊疗提供参考。
肢体麻木为脑卒中后系列临床症状之一,研究[1]表明,85%的中风患者都会出现肢体感觉障碍,表现为肌肤、肢体发麻甚或不知痛痒等。其中:“麻”指肌肤过电感,非痛非痒,状如虫爬蚁行;“木”指肌肤感知减退,不知冷热痛痒[2]。肢体麻木不仅影响中风后肢体功能,在感觉缺如或丧失的情况下还可增加患肢受伤的危险,且长期感觉障碍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导致抑郁等。西医治疗以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为主,尚无针对性治疗。物理疗法有传统感觉刺激、作业训练及近年新开展的低频电刺激等,但康复治疗周期长、消费高,患者难以坚持,治疗依从性差,不利于康复。
脑卒中后肢体麻木属中医“麻木”、“不仁”等范畴。《素问·逆调论》记载:“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认为营卫俱虚为肢体麻木的病机;《张氏医通》云:“营卫滞而不行则麻木……麻则属痰属虚,木则全属湿痰死血”;《杂病源流犀烛》云:“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气虚是本,风痰是标……若经年累月,无一日不木,乃死血凝滞于内,而外挟风寒,阳气虚败,不能运动”。麻木不仁多因虚实之邪阻滞,气血不通、肌肤不荣所致。由于风、痰、瘀、虚等病邪侵入络脉后邪气多布于四末的特点,脑卒中后脑络失养,气血不能下输濡养全身,如若血脉传导壅塞不通,则首先导致肢体末端气血运行不畅,而见肢体麻木不仁。中医治疗卒中后肢体麻木以通经活络、调节整体为治则,可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消除或改善肢体麻木症状,疗效显著。
1、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可能机制
1.1改善微循环
川芎嗪能够减小大鼠脑灌注不足而致缺血损伤的脑组织区域,降低脑梗死发生率,增加大鼠脑内微血管密度,升高VEGF表达水平,调控缺血性脑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CXC趋化因子受体4表达,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缺血区域移动,增强脑梗死后内源性修复力[3]。陈烨、张静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3例,监测颈动脉中层厚度、血脂及内皮功能,14 d后发现葛根芩连汤可使血管内皮素分泌率增加、血管壁厚度降低、血管内皮功能提升、改善微循环[4]。
1.2调控信号通路
丹参素可减轻氧化应激和促炎反应,丹参素钠通过刺激大鼠脑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脑内神经元细胞数量增长,减慢其凋亡速度,从而缩小脑梗死体积[5]。GONG等人[6]研究发现白术内酯III可能通过抑制JNK、p38和ERK1/2磷酸化阻断NF-κB通路激活,抑制释放促炎细胞因子TNF-α,对皮质酮诱导的神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朱鹤等人[7]建立缺血性脑梗死大鼠模型,采用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每日未时(13:00~15:00)分别进行开穴艾灸每穴3、6、9壮,结果显示此灸法可以抑制MAPK/NF-κB信号通路,并以此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元损伤,保护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
1.3改善神经功能损伤
研究[8]表明,豨莶草提取物能够明显降低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缺血侧脑组织IL-1β、TNF-α、IL-6 mRNA的表达,有效减缓脑卒中后神经细胞的凋亡速度,从而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损伤的脑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孔营楠等[9]研究发现电针可通过下调TLR4信号通路中相关促炎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从而减少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缩小脑梗死面积,改善MCAO小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赵卓琳等人[10]造模缺血性脑卒中大鼠30只,分别给予不同剂量丹酚A(SA)腹腔注射7 d,观察大鼠脑组织内氧化应激因子、炎性细胞因子间黏附分子(ICAM)-1、5-羟色胺(5-HT)等水平变化,结果表明SA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改善脑缺血损伤。
1.4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方晓艳等人[11]研究表明败酱总黄酮可能通过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降低自由基损伤保护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许诺等[12]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构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苦参总黄酮,结果表明苦参总黄酮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炎症介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细胞存活率,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损伤。马秀娟等[13]给予造模成功的脑缺血大鼠灌注补阳还五汤,发现其可通过调控AMPK/mTOR/ULK1信号通路抑制自噬,从而改善神经缺损,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WANG等[14]观察得知葛根素可通过调节AMPK-mTOR-ULK1信号通路缓解自噬,治疗缺血后或缺血/再灌注损伤。
2、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
2.1中药内服
2.1.1中草药
刘海平[15]在古代医家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应用活血祛湿通调营卫之法,祛风散寒除湿,益气化痰活血,宣通表里治疗,总有效率87.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P<0.01),可明显改善患者麻木症状。刘彬等[16]应用身痛逐瘀汤治疗脑卒中后偏身肢体麻木,临床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颜乾麟教授[17]认为脑卒中所致肌肤麻木由气虚风乘、气弱生痰、阴血亏虚、气滞血瘀四方面所致,费鸿翔等人分析颜老用药经验,从气血论治,以达益气行气养血活血之功。陈颖萍[18]运用中风康复汤(半夏、白术、天麻、僵蚕、蜈蚣、地龙等)治疗32例气虚痰瘀型中风肢体感觉障碍患者4周,改善感觉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藤田等[19]应用桂枝茯苓丸治疗22例伴有冷感和/或麻木感的中风患者4周,患者感觉异常明显改善,认为可能是通过增加外周血流量使患病肢体变暖,改善冷感和麻木感。陈存龙等[20]应用西医基础治疗联合益气通络方(生晒参,水蛭,全蝎,赤芍,蝉蜕,土鳖虫,蜈蚣,檀香,降香,乳香,酸枣仁等)治疗丘脑型中风后感觉障碍患者,患者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症状减轻,神经功能改善。
2.2.2中成药
牛文鸽等人[21]以通脉疏络液口服治疗3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结果证实通脉疏络液辅助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有一定临床疗效。孙晓莽[22]等人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颗粒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脑血流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发现其结果均优于治疗前,且偏身感觉障碍较前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2.2中药外用
2.2.1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是中医常用治疗方法,较基础口服药物可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刘瑞粉[23]采用内外合治法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以桂枝汤加减方熏洗辅助治疗,临床症状减轻效果明显。王昭月[24]等以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姜黄、红花、川芎、艾叶等活血散寒通络之品组方,熬制中药汤剂熏洗患肢,扩张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药物吸收于肌肤,通过皮肤逐渐吸收后持续发挥药效作用于机体,疗效良好。
2.2.2其他
白娇、党媛[25]运用中医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病患者肢体麻木,治疗后患肢感觉功能分级构成比I、II级均明显下降。马斌等[26]采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熏洗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有肢体麻木患者56例,治疗组Barthel(BI)指数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龚晓等[27]以自制凝胶药饼(黄芪、川芎、当归、桑枝等)运用超声药物导入仪透入光明、丰隆、支正、外关四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麻木,临床疗效较好。
2.3针刺
2.3.1普通针刺
王敏[28]以“阳气者,精则养神”为理论基础,通过针刺头部、背部、四肢末端穴位以达温通阳气之功,改善麻木症状。彭景[29]等人采用“形神共调”针法,“调神”组穴以百会、四神聪为主和“调形”组穴以曲池、足三里、水沟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4周,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丘脑、岛叶、小脑、小脑蚓部、中央后回等脑区神经元活动大脑皮层的局部一致性增强,人体感觉运动功能、认知控制能力得到改善。并且发现“形神共调”针法还可调节脑电活动,β波平均功率在FP1、FP2、AF3、T7导联处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朱雪梅[30]选用百会、神庭、人中等穴以调神通络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身麻木,患者麻木症状得到有效改善。PENG等[31]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进行针灸机制的研究,分别选取百会、四神聪、水沟、曲池、足三里等穴对24例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及14例健康人进行针刺,4周后观察其低频波动(ALFF)和功能连接(FC)幅度变化,显示针灸治疗可刺激与体感处理相关的大脑区域,加强感觉运动和认知脑网络的FC。
2.3.2眼针
曹雨晗[32]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在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眼针治疗,选取双侧眼周上焦区、下焦区、心区、脾区,针刺穴区,其余常规体针治疗,临床疗效良好。
2.3.3电针
朱玲玲等[33]应用通督调神针刺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所致肢体麻木患者,通过针刺神庭、百会、风府、哑门、大椎、至阳、腰阳关、命门等穴,治疗20 d后,患者麻木症状有效缓解。
2.3.4火针
郑晓彤等[34]运用毫火针针刺井穴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临床麻木症状改善较好,疗效确切。顾紫薇[35]在调神通络针法治疗基础上运用火针针刺八邪、八风穴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4周,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良好。
2.3.5放血疗法
杨琪琪等[36]检索多个数据库,对放血疗法治疗卒中后肢体麻木的1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放血疗法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赵鑫宇[37]应用十二井穴点刺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华晓琼等[38]运用循经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证上肢感觉障碍患者4周,表明本法可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2.4联合治疗
2.4.1针药联合治疗
石会[39]采用灯银脑通胶囊联合井穴放血疗法治疗丘脑梗死所致肢体麻木患者40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现该法可降低患者血清Hcy、IGF-2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李婧[40]应用刺络放血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患者麻木症状及肌痉挛情况明显改善,MAS评分明显降低。
2.4.2中西医结合治疗
谭海军[41]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以自拟三生祛风汤治疗脑梗死后肢体麻木患者,疗效良好。闫凯等[42]运用腕踝针联合甲钴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观察组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79.43%)(P<0.05),表明腕踝针联合甲钴胺可改善患者偏身感觉障碍症状。
2.4.3其他联合治疗
陈立早等人[43]应用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加针刺五俞穴治疗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总有效率86.7%。刘小通[44]应用埋线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3、结 语
脑卒中后肢体麻木与风、痰、瘀、虚密切相关,脉络空虚、风邪内侵、邪中于络、气血痹阻,或气血无力推动血脉运行、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络脉,日久成瘀而致麻木不遂。中医以通经活络、调节整体为治则,通过中药、针灸及联合治疗等不同手段运行血液、环流经气,改善局部血管微循环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局部脉络通畅,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消除麻木症状。但目前临床研究尚存诸多缺陷,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为脑卒中后肢体麻木诊疗提供更优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2]符昱,罗毅,江国华,等.卒中后麻木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7):2615-2617.
[3]冯科冉,吴娅丽,杨柳青,等.川芎嗪及相关制剂联合用药在脑血管病中应用进展[J/OL].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01-12)[2024-05-04].
[4]陈烨,张静.加味葛根芩连汤对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IMT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23,58(10):729-730.
[5]李占鹰,贾林,袁丽君,等.丹参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2021,36(5):600-603.
[7]朱鹤,都芳芳,刘文超,等.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对缺血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2):417-421.
[8]吴慧玲,吴青青,陈景泉,等.豨莶草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40(1):70-75.
[9]孔营楠,詹松华,龚志刚,等.从TLR4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0,18(6):568-571.
[10]赵卓琳,吴蛟,马英,等.丹酚A调控CD147-MMPs通路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的保护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21):5281-5285.
[11]方晓艳,魏珍珍,苗明三,等.败酱总黄酮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氧自由基及能量代谢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1,38(2):137-142.
[12]许诺,魏玮,吴勤研.苦参总黄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4(6):759-765.
[13]马秀娟,赵艳萌,王文良,等.补阳还五汤通过AMPK/mTOR/ULK1信号通路调控自噬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2,38(1):147-152.
[15]刘海平.活血祛湿通调营卫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肢体麻木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7):41-42.
[16]刘彬,陈艳.中药方剂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脑梗死后偏身麻木的临床观察[J].心理月刊,2020,15(12):179.
[17]费鸿翔,顾婷婷,刘爱华,等.颜乾麟从气血论治中风后肢体麻木临床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21,43(5):24-26.
[18]陈颖萍.中风康复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肢体感觉障碍的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22.
[20]陈存龙,樊园园,郭慧君.益气通络方对丘脑型脑卒中感觉障碍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血脂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23,36(9):97-100.
[21]牛文鸽,刘雪景.通脉舒络液辅治中风后肢体麻木气虚血瘀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1037-1039.
[22]孙晓莽,常晓,马锐,等.黄芪桂枝五物汤颗粒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偏身感觉障碍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3,31(11):123-126.
[23]刘瑞粉.桂枝汤加减方辅治中风后肢体麻木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3):453-455.
[24]王昭月,和智娟.中药熏洗对中风后下肢感觉障碍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10):87-89.
文章来源:张路琪,刘德泉.中医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0(08):60-64.
分享:
双相情感障碍是慢性易复发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反复发作,患者易出现自残或对他人产生攻击行为,严重危害自身及他人安全。脑-肠轴是肠道菌群与大脑间的双向通信系统,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具有双向调节的关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通过脑-肠轴间的神经、激素等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从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神经递质释放。
2024-11-1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该并发症发病率可高达60%~90%。其发病机制复杂,常涉及高血糖、代谢紊乱、神经营养不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传统中医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其疗效备受关注。
2024-11-08神经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一种慢性疾病,通常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紊乱或病变引起,与多种合并症有关,例如抑郁、焦虑、认知障碍、记忆缺陷等,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美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指南推荐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NP,但非甾体抗炎药的耐药性和长期使用后的副作用仍然会困扰患者。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治疗NP的新药。
2024-10-31呼吸是整个生命过程中非常重要且不能持续中断的生理过程。人体通过节律性呼吸来维持生命活动,而呼吸运动又受到复杂的呼吸中枢神经网络的调控。故呼吸中枢神经网络中的任何区域受到抑制都很有可能引起吸气动力或气道排泄等方面能力的减弱,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2024-10-30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和功能障碍,形成痉挛性偏瘫,患者行走能力和运动能力均受到影响。这类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临床多采用各类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
2024-10-30大脑严重缺氧会导致脑细胞损伤及脑部发育慢等,还会累及神经系统,最终导致偏瘫等疾病产生。但目前缺氧导致的脑损伤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掌握。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后神经元会发生自噬。细胞自噬可通过清除受损细胞或蛋白等参与神经系统疾病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微管关联蛋白轻链(LC)3是自噬标志性蛋白,其中LC3Ⅱ最为常见。
2024-10-24神经元死亡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癫痫、脑缺血、椎间盘突出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特点,而线粒体介导的神经细胞凋亡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线粒体自噬可通过自噬启动蛋白、自噬体等相关因子对损伤线粒体进行清除,进而维持生物体内线粒体稳态,在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神经元关键的保护要素。
2024-10-24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突发性剧痛为特征的疾病,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我国人群患病率为182/10万,年发病率为3~5/10万,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目前,PTN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当药物疗效不佳或患者出现耐受性降低时,可能会采用手术、神经阻滞等替代治疗手段。
2024-10-18精神错乱亦称为谵妄、急性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意识水平下降、注意力缺损、睡眠-觉醒节律周期紊乱、认知和(或)情感功能障碍等。该病通常起病较急、发展速度快,导致患者并发症增多、住院周期延长,不但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同时会占用更多的临床医疗资源。
2024-10-03麻风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患者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可导致神经损伤甚至永久性残疾。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麻风病的治疗方案以单药治疗为主,之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麻风分为多菌型(multibacillary, MB)和少菌型(paucibacillary, PB)进行联合化疗(multidrug therapy, MDT),自此麻风病的全球流行率得以显著下降。
2024-09-06人气:4533
人气:3753
人气:3673
人气:3452
人气:340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人气:1616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2095-462X
国内刊号:13-1415/C
邮发代号:18-343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45
影响因子:0.450
影响因子:0.122
影响因子:0.077
影响因子:0.25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