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三虫散”塌渍治疗阳虚血瘀寒凝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4月—2024年2月长春市中医院平阳部内分泌门诊收治的阳虚血瘀寒凝型DPN患者7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甲钴胺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三虫散”塌渍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胱抑素C(CysC)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6.821,P=0.009)。治疗4周后,2组正中神经SCV、腓总神经MCV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1);2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血清CysC、Hcy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三虫散”塌渍治疗阳虚血瘀寒凝型DPN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CysC及Hcy水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该并发症发病率可高达60%~90%。其发病机制复杂,常涉及高血糖、代谢紊乱、神经营养不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传统中医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其疗效备受关注[1]。“三虫散”为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在治疗阳虚血瘀寒凝型DPN方面显示出一定疗效。其成分包括黄芪、当归、赤芍等,具有补益脾肾、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之功效。然而,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疗效亦需更多严格的科学验证[2]。鉴于此,本研究观察“三虫散”塌渍治疗阳虚血瘀寒凝型DPN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3年4月—2024年2月长春市中医院平阳部内分泌门诊收治的阳虚血瘀寒凝型DPN患者7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表1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资料比较[例
1.2病例选择标准
1.2.1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消渴病痹病中阳虚血瘀寒凝型DNP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4]相关诊断标准。
1.2.2纳入标准:
(1)年龄20~74岁,确诊为DNP;(2)糖尿病病史>6个月,病情稳定;(3)无本研究相关药物用药禁忌证;(4)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或恶性肿瘤患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3)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者。
1.3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科学饮食,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7 mmol/L(空腹)和≤10 mmol/L(餐后),停用其他药物。对照组予甲钴胺片(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5 mg口服,每天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虫散”塌渍治疗,药物组方:全蝎、苏木各15 g,蜈蚣2条,黄芪、仙灵脾各25 g,地龙、桂枝、当归、赤芍各20 g,细辛5 g。溻渍操作:将中药打粉,筛去粗渣,用凡士林调制均匀后涂抹于20 cm×15 cm纱布上,包裹保鲜膜,外敷于四肢末端疼痛、麻木、凉冷处。用盐袋温敷,35~38℃,每次30 min,每天1次。2组均治疗4周。
1.4观察指标与方法
(1)神经传导速度:记录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与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2)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以血液流变仪(广州新康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检测血浆黏度、全血黏度;(3)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后收集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ysC、Hcy水平,检验仪器为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
1.5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以中医症状评分为基准,量化评估DNP患者临床表现。根据麻木、疼痛、乏力、畏寒等症状,分别计0~3分,计算症状积分减少率,≥70%为显效,30%~<70%为有效,<3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6.821,P=0.009),见表2。
表2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正中神经SCV与腓总神经MCV比较
治疗前,2组正中神经SCV、腓总神经M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正中神经SCV、腓总神经MCV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SCV与 腓总神经MCV比较
2.3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 比较
2.4血清CysC、Hcy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CysC、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血清CysC、Hcy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5。
表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CysC、Hcy水平 比较
3、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DPN是其一种常见并发症。根据中医理论,这种病变可根据不同体质和症状表现分为不同类型,其中阳虚血瘀寒凝型较为复杂。这种类型的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神经供血不足,以致四肢发麻、无力、疼痛和麻木感等症状。血瘀和寒凝是该类型病变的特征,血瘀阻滞经脉正常流通,寒凝则导致经脉受阻。因此,中医治疗通常采用活血化瘀、温阳祛寒、化瘀通络方法,以改善血液循环、恢复阴阳平衡。此外,该类型的神经病变还可导致肌肉萎缩和骨关节变形,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调理,常用药物如桂枝、当归、川芎等,具有温阳散寒、活血化瘀功效[5- 6]。
甲钴胺片是一种被广泛运用于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药物,尤其在治疗DPN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其主要成分甲基钴胺通过提供机体所需的维生素B12,改善神经组织的营养状况,从而缓解神经病变所带来的症状[7]。三虫散为一种传统中医药方,源自古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总结。在诸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书中,有关风湿痹痛、活血化瘀等方面的论述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古代医家认为,风湿痹痛属于中医范畴,是由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所引发的疾病,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畅,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僵硬等症状。治疗风湿痹痛需要药物配方具备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功效,而三虫散药物组成符合这一理论。其核心药材包括全蝎、地龙、蜈蚣和黄芪,每味药材均具备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8]。全蝎,又称为全蝎虫,指蝎类动物的全体或干燥体壁。全蝎性味辛温,归心、肝、脾经,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止痛功效,在中医临床中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全蝎在中医治疗中常被用于改善疼痛症状,尤其是针对风湿性疼痛和关节炎引起的疼痛效果显著。传统医学认为,全蝎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活血化瘀的特性密切相关。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全蝎能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病情。此外,全蝎还常用于治疗痈疽肿毒、跌打损伤等,其消肿散结的功效备受医者与患者信赖。地龙,又称地鳖、蚯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地龙性味甘寒,归肝、脾、肾经,具备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消肿等功效。三虫散中,地龙主要体现强化活血化瘀效果,从而改善疼痛和肿胀症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据古籍记载,《本草纲目》中有“地龙,补中,益气,通经络”的记载,可见其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地龙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经、跌打损伤等疾病,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蜈蚣,作为一种含有丰富生物活性物质的昆虫,也在中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蜈蚣性味辛温,具有活血散结、止痛消肿功效。三虫散中,蜈蚣的作用主要在于强化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特别适用于因瘀血引起的疼痛和肿胀。蜈蚣药效不仅可缓解疼痛,还能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是中医治疗疼痛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蜈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等病症,取得良好疗效。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受到医者和患者广泛赞誉。黄芪,作为常用的中药补益药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应用。黄芪性味甘温,归脾、肺经,具有益气固表、提高免疫力等功效。三虫散中,黄芪的作用主要为增强患者体质,改善体内气血循环,有助于加速疼痛部位的康复进程。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黄芪常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慢性疲劳等症状,取得良好效果。其益气固表、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对于改善体质、预防疾病有重要意义[9]。三虫散制备过程需要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细粉,然后与凡士林调制成药膏,将其在纱布上均匀涂抹后,通过外敷于四肢末端疼痛、麻木、凉冷部位,结合盐袋温敷,可温暖局部,促进药效的渗透,达到治疗效果[10]。相关药理研究也支持三虫散的配方和功效。有研究发现,全蝎、苏木、蜈蚣等药物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蝎毒蛋白、木鳖碱等,具有抗炎、镇痛、扩血管等作用。另外,黄芪、桂枝、当归等药物也被发现含有多种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正中神经SCV、腓总神经MCV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表明联合治疗方案可提高疗效,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对于理解治疗方案对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影响提供重要线索,暗示联合治疗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神经再生或改善神经传导功能。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清CysC、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治疗方案能更有效地减轻DPN患者临床症状。原因可能是由于联合治疗方案的多效性,可同时针对疾病多个方面,如疼痛、感觉障碍等,全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这种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势可能源于其对疾病机制的多角度干预,不仅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还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相关指标水平,为患者带来更为全面和显著的治疗效果。总的来说,本研究的结果发现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依据,支持联合治疗方案在治疗DPN方面的有效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联合治疗的机制,以优化治疗方案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三虫散”塌渍治疗阳虚血瘀寒凝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CysC及Hcy水平。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王娟,李健.甲钴胺片联合α-硫辛酸治疗DPN患者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13):47- 49,59.
[2]严兴茂,钱宇,王安宇,等.“三虫散”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2):1-3.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4):292-344.
[5]李爱琴,金星,任鑫,等.温经活血方对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微循环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22,39(11):64- 69.
[6]杜文森,张社峰.开玄充络方联合甲钴胺片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SF-36评分的影响[J].中医研究,2022,35(10):52-55.
[7]李江敏子,刘殿池,尚菊菊,等.温经散寒法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22,35(7):932- 937.
[8]晋艳.硫辛酸胶囊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24,19(5):114-116.
[9]张智珍,罗文娟,黄艳梅,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21):59- 62.
[10]傅涵,朱海利,韩倩楠,等.中药方剂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23,39(9):139-146.
基金资助: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2023100);
文章来源:韩丹,李戈,李玲玲,等.“三虫散”塌渍治疗阳虚血瘀寒凝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32):93-96.
分享:
双相情感障碍是慢性易复发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反复发作,患者易出现自残或对他人产生攻击行为,严重危害自身及他人安全。脑-肠轴是肠道菌群与大脑间的双向通信系统,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具有双向调节的关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通过脑-肠轴间的神经、激素等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从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神经递质释放。
2024-11-1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该并发症发病率可高达60%~90%。其发病机制复杂,常涉及高血糖、代谢紊乱、神经营养不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传统中医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其疗效备受关注。
2024-11-08神经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一种慢性疾病,通常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紊乱或病变引起,与多种合并症有关,例如抑郁、焦虑、认知障碍、记忆缺陷等,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美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指南推荐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NP,但非甾体抗炎药的耐药性和长期使用后的副作用仍然会困扰患者。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治疗NP的新药。
2024-10-31呼吸是整个生命过程中非常重要且不能持续中断的生理过程。人体通过节律性呼吸来维持生命活动,而呼吸运动又受到复杂的呼吸中枢神经网络的调控。故呼吸中枢神经网络中的任何区域受到抑制都很有可能引起吸气动力或气道排泄等方面能力的减弱,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2024-10-30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和功能障碍,形成痉挛性偏瘫,患者行走能力和运动能力均受到影响。这类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临床多采用各类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
2024-10-30大脑严重缺氧会导致脑细胞损伤及脑部发育慢等,还会累及神经系统,最终导致偏瘫等疾病产生。但目前缺氧导致的脑损伤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掌握。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后神经元会发生自噬。细胞自噬可通过清除受损细胞或蛋白等参与神经系统疾病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微管关联蛋白轻链(LC)3是自噬标志性蛋白,其中LC3Ⅱ最为常见。
2024-10-24神经元死亡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癫痫、脑缺血、椎间盘突出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特点,而线粒体介导的神经细胞凋亡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线粒体自噬可通过自噬启动蛋白、自噬体等相关因子对损伤线粒体进行清除,进而维持生物体内线粒体稳态,在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神经元关键的保护要素。
2024-10-24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突发性剧痛为特征的疾病,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我国人群患病率为182/10万,年发病率为3~5/10万,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目前,PTN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当药物疗效不佳或患者出现耐受性降低时,可能会采用手术、神经阻滞等替代治疗手段。
2024-10-18精神错乱亦称为谵妄、急性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意识水平下降、注意力缺损、睡眠-觉醒节律周期紊乱、认知和(或)情感功能障碍等。该病通常起病较急、发展速度快,导致患者并发症增多、住院周期延长,不但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同时会占用更多的临床医疗资源。
2024-10-03麻风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患者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可导致神经损伤甚至永久性残疾。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麻风病的治疗方案以单药治疗为主,之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麻风分为多菌型(multibacillary, MB)和少菌型(paucibacillary, PB)进行联合化疗(multidrug therapy, MDT),自此麻风病的全球流行率得以显著下降。
2024-09-06人气:17917
人气:15272
人气:14761
人气:14664
人气:1445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
期刊人气:2166
主管单位: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辽宁省药学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0070
国内刊号:21-1516/R
邮发代号:8-36
创刊时间:199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392
影响因子:0.709
影响因子:1.360
影响因子:0.840
影响因子:1.98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