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专家访谈法等,对高校体育专业游泳普修课混合式教学进行实验研究,研究认为:在高校体育专业游泳普修课蛙泳和爬泳的混合式教学中,突出腿部教学是掌握游泳技术的基础和重点,将为学生学习臂和臂腿配合技术提供有利条件。建议:运用蛙泳和爬泳混合式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过程做细致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保证学生基本完全掌握每次课的练习内容和强度的前提下,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以及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全国高校体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游泳普修课程作为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体育类人才在本科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并且符合当代社会对于体育类毕业生的实际要求。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在增加许多选修课程而大幅度减少必修课学时的情况下,致使必修课教学计划也随着形势发展而逐渐发生变革。在教学时数减少而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设计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在保证游泳普修课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基础上,教学质量和考试标准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教学方法与设计的创新,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游泳技术动作。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校体育专业,在增加许多选修课程而大幅度减少必修术科课学时而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游泳普修课程作为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体育类人才在本科教育中的必修课程。所以游泳普修课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改革和探索也是目前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值得研究的课题。在保证游泳普修课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基础上,教学质量和考试标准不变的前提下,达到不仅熟练掌握蛙泳技术动作,同时初步掌握爬泳的技术动作的教学效果,必须深入分析其教材教法和教学设计。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蛙泳和爬泳混合式教学设计在高校体育专业游泳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整理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在阅读有关蛙泳和爬泳教学、游泳教学法、同步教学、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实验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和著作的基础上,为办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素材支撑。
1.2.2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分别对东北师范大学游泳教学领域的专家共计5人进行了访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就教学设计、实验设计、测试指标的筛选等方面问题充分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
1.2.3教学实验法
本研究选取两个男生班(每班22人)进行教学实验。两个班体育基础基本相同,随机分成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同一个教师执教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时数(均30学时共十五周)、教学内容、教学场地(均在长春市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和器材等方面保持一致。实验班采用蛙泳和爬泳混合式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单一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在实验前先对学生进行游泳学习的基础情况和身体素质做相关调查和测试,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蛙泳完整配合技术的技评和50米蛙泳速度游、爬泳技能水平学习掌握情况进行测试。为确保实验内部效度在实验开始前和结束后的二天内进行实验前测和后测。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排除实验的外部干扰因素,对照班除不施加实验因素外,其它教学条件与实验班相同。
1.2.4数理统计法
通过实验前后测得原始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EX-CEL2007对统计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蛙泳和爬泳混合式教学设计内容的特性分析
2.1教学顺序的合理安排
由于爬泳腿部技术在游泳学习的初始阶段相对简单易学,所以首先进行爬泳腿技术的学习,通过初步学习掌握爬泳打腿技术提高身体在漂浮中的平衡能力防止腿部下沉,能尽快找到水中主动用力的感觉获得向前的动力,并对水的适应能力增强。由于蛙泳腿部技术较为复杂,在最初阶段学习不易掌握漂浮中的正确用力导致动作失去动力停滞不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因此初步掌握爬泳腿部技术对蛙泳腿技术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蛙泳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由于蛙泳正面呼吸的方式初学者较容易掌握,所以促进蛙泳腿与呼吸的配合技术能较快掌握。由于爬泳转头侧面呼吸的方式初学者在学习时容易呛水较难掌握,所以导致爬泳腿与呼吸的配合技术很难较快掌握,相应爬泳臂与呼吸的配合技术也较难掌握。所以在蛙泳腿与呼吸配合技术较快掌握的基础上,首先进行蛙泳臂与呼吸的配合技术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连续强化爬泳臂与呼吸配合技术中始终穿插蛙泳臂与呼吸配合技术的复习,间接强化了蛙泳臂与呼吸的配合技术,促进蛙泳臂腿配合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达到初步掌握蛙泳臂腿配合技术的学习效果。在连续强化蛙泳臂腿配合技术中始终穿插爬泳臂腿配合技术的复习,间接强化了爬泳臂腿配合技术,促进爬泳完整配合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达到初步掌握爬泳完整配合技术的学习效果。
2.2阶段教学的有效划分
以两项技术分解教学强化性为划分阶段第一阶段是连续强化爬泳和蛙泳的腿与呼吸技术,第二阶段是连续强化蛙泳和爬泳的臂与呼吸技术,第三阶段是连续强化爬泳和蛙泳的臂腿配合技术。由于腿部技术是推动身体前其动作效果直接影响蛙泳和爬泳完整配合技术的掌握及泳距和游速进的主要动力和维持身体平衡起主要作用,,所以腿部技术是掌握游泳技术的基础和重点。在教学的初期应保证以腿的教学内容为主,为下一步学习臂和臂腿配合提供有利条件。以单项技术完整教学连续性为划分阶段第一阶段是连续强化蛙泳腿与呼吸技术,第二阶段是连续强化爬泳臂与呼吸技术,第三阶段是连续强化蛙泳臂腿配合技术。由于蛙泳腿部技术相对于爬泳腿部技术较难掌握,爬泳臂部技术相对于蛙泳臂部技术较难掌握,蛙泳臂腿配合技术相对于爬泳臂腿配合技术较难掌握,通过混合式教学的合理设计达到连续强化蛙泳腿部技术、爬泳臂部技术、蛙泳臂腿配合技术的效果。
2.3合理调整两个项目间运动负荷的分配和体能的相互补充
爬泳技术对速度、力量、耐力各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蛙泳都高,所以体能是掌握爬泳技术的基础。长期连续进行单一爬泳技术的学习,易造成运动负荷过大超出大部分学生的承受能力并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而蛙泳每一个动作周期中都有一个明显的滑行阶段具有充足复制动作的时间,所以对体能的要求相对较小,蛙泳更容易长时间和长距离地游,比其它几种泳姿更节省体力。根据两个项目对体能的不同要求,蛙泳教学课中穿插爬泳教学内容提高了课的负荷和体能消耗,爬泳教学课中穿插蛙泳教学内容降低了课的负荷和体能消耗。避免了单一教学过程中体能消耗过大和过小的缺陷,弥补了单一教学方式体能分配的不足。
3、蛙泳和爬泳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实验结果分析
3.1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实验前对两个班级选取身体指标进行测试和游泳学习基础情况进行调查,对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共六项指标进行测试,同时对测试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T检验)。虽然在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共44名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共六项指标均值略有不同,但经T检验两班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实验对象符合实验设计要求,两班学生初始身体指标基本相同。对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游泳基础技能水平进行调查并制订“参加过正式游泳学习”的标准:以符合游泳技术规则的任意一种泳姿游进25米。通过对两班游泳学习基础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从未参加过游泳学习的实验班有4人,对照班有3人,参加过正式游泳学习的实验班有4人,对照班有5人,有一定水性基础会“狗刨类”的实验班有10人,对照班有9人,因此测试结果也反映出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整体游泳基础水平差异不明显,保证两班学生游泳基础技能水平基本相同。
3.2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实验班蛙泳完整配合技术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标准差值小于对照班表明实验班蛙泳完整配合技术的技评成绩相对稳定,T检验结果表明两班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在蛙泳完整配合技术动作评定中实验班整体的蛙泳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班整体的蛙泳教学效果。分析其原因:蛙泳和爬泳混合式教学设计在内容安排及时间分配上较合理和科学,使实验班蛙泳完整配合技术动作学习的效率呈现最大化,在对照班蛙泳教学时间明显多于实验班的条件下,不仅没有影响蛙泳完整配合技术动作正确的形成,而且更有利于促进蛙泳完整配合技术动作的协调和规范化。经过T检验P>0.05,结果表明两班学生50米蛙泳速度游成绩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班50米蛙泳速度游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分析其原因:由于整体教学时间少,导致实验班在蛙泳完整配合技术动作时效性方面虽然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但还没有达到最优化的体现和发挥,所以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凸显出实验班在蛙泳完整配合技术动作时效性方面教学效果的优势。测试结果可得:对照班在完成(0-10)米阶段跟实验班比差异明显,说明对照班还有少部分学生处于爬泳分解技术动作的学习阶段。对照班基本全部集中在完成(10-20)米这个阶段,说明对照班学生基本全部集中在爬泳完整配合技术动作的学习阶段。实验班基本全部集中在完成(15-20)米以及20米以上这个阶段,说明实验班学生基本全部集中在爬泳完整配合技术动作的初步掌握阶段。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爬泳技能水平学习情况测试中实验班整体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班。分析其原因:对照班爬泳技术在学习阶段所占的比例较小,而实验班蛙泳和爬泳在整个学习阶段所占的比例基本相同。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对蛙泳和爬泳混合式教学的合理设计,突出腿部教学是掌握游泳技术的基础和重点,为学习臂和臂腿配合技术提供有利条件。蛙泳和爬泳混合式教学设计应用于高校体育专业游泳普修课教学中可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较适用于未正式接受过游泳学习但身体各项素质和机能水平都较好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符合高校体育专业游泳普修课技能教学时间少的需要。
4.2建议
运用蛙泳和爬泳混合式教学设计教学时,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过程做细致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保证学生基本完全掌握每次课的练习内容和强度的前提下,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以及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任皓.“多元化教学法”在初级爬泳、蛙泳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03:72-73.
[2]刘妍梅.“多元教学法”在初级爬泳、蛙泳教学中的应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126-128.
[3]曹跃兴.对运动技能迁移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4,01:19-21.
[4]张向群.体育院系学生运动技能迁移规律的研究与应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03:58-62.
[5]廖婷,毛爱华.技能迁移理论在游泳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04:80-81.
[6]邓文雅.运动技能迁移视野下体育教学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3,24:65-67.
[7]马吉光,郑闽生.体院游泳普修课教学改革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05:55-58.
[8]田娇玉.我国体育院校游泳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05:74-77.
[9]林军.普通高校游泳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106-108.
[10]苏利群.普通高校游泳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2,30:23.
孙启成.高校体育专业游泳普修课混合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7):67-69.
分享:
采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分别对12名辽宁省游泳运动员和12名沈阳体育学院游泳专项学生进行肩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等速肌力测试,探讨不同运动水平游泳运动员肩关节及下肢膝关节和髋多关节肌群等速肌力特征,旨在为游泳运动员在运动损伤预防和日常科学训练方面提供参考。
2021-09-03采用德国ISOMED 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分别对12名辽宁省游泳运动员和12名沈阳体育学院游泳专项学生进行肩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等速肌力测试,探讨不同运动水平游泳运动员肩关节及下肢膝关节和髋多关节肌群等速肌力特征,旨在为游泳运动员在运动损伤预防和日常科学训练方面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的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再不同角速度等速肌力测试时,屈伸肌峰值力矩、相对峰力矩和平均功率均随着测试角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专业游泳运动员两侧肩关节、髋关节和膝关节在不同角速度运动下的屈伸肌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和平均功率均
2021-09-02水肺潜水竞赛(SportDiving):是一项在游泳池内开展的水下竞技运动项目。比赛分单人、双人、接力等类型。要求运动员身着水肺潜水装备,按照水肺潜水特定的竞赛规则进行竞赛。竞赛以竞速为主要形式,它以水肺潜水能力和装备为基础,同时需要运动员在水下具备特定的体能、技术、战术和心理、生理条件。
2020-12-03第18届游泳世锦赛是东京奥运会游泳项目的前哨战和大阅兵,有43%的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在光州世锦赛上产生,世界游泳项目强国都十分重视,比赛成绩能真实反映出世界游泳项目的顶级竞技水平。中国队在第18届游泳世锦赛收获16枚金牌、11枚银牌、3枚铜牌,位列金牌榜第一!
2020-12-03随着中国梦、强军梦的提出,强军兴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等一系列强军举措的加速推进。在2019年中国武汉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运会上,我国解放军代表队斩获水上游泳项目团体第一,荣获47枚奖牌其中包含了27枚金牌,金牌数量远超第二名俄罗斯代表队20枚,彰显了我国军事体能科目中水上游泳项目的卓越“战力”。
2020-11-12花样游泳是一项优雅的水中竞技项目,有“水中芭蕾”之称,无论是从视觉体验、比赛表演还是比赛规则,花样游泳运动的多种技术动作、艺术表现都是在水面完成,这就需要运动员靠身体的不停运动来支撑住浮在水面上完成动作,一方面需要克服自身重量展现出良好的艺术表现,另一方面还需要克服水中的阻力表现出优异的竞技水平。
2020-11-12中小学时期是学生身体素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广东省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计划》文件围绕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提出33条。《计划》指出,2022年广东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必须达到100%,明年广东各个小学开始开展游泳教育教学。
2020-09-30帆船运动历史悠久,深受沿海国家地区人们的喜爱。近年来,帆船运动在国内蓬勃发展,尤其吸引了众多高校参与其中,部分学校还开设了帆船课程。青岛科技大学是国内第一批开设帆船课程的高校,学校现有公体帆船课程、休闲体育专业帆船课程以及帆船俱乐部课程。文章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提出了高校帆船特色课程模式构建的思路,希望能为推动帆船运动在高校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2020-09-151、循环经济视角下水上体育运动的现状与未来——评《水上娱乐》2、波浪式蛙泳技术对10-11岁女子游泳运动员运动成绩提高的分析研究3、全民健身战略背景下水上定向运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研究——评《游泳救生及水上运动》4、我国帆船运动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5、对游泳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6、世界跳水冠军 周吕鑫 运动是一种生活态度
2020-09-03在全国高校体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游泳普修课程作为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体育类人才在本科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并且符合当代社会对于体育类毕业生的实际要求。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在增加许多选修课程而大幅度减少必修课学时的情况下,致使必修课教学计划也随着形势发展而逐渐发生变革。
2020-07-06人气:5166
人气:4407
人气:4007
人气:3809
人气:307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体育科学
期刊人气:1826
主管单位:国家体育总局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体育
国际刊号:1000-677X
国内刊号:11-1295/G8
邮发代号:2-436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9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