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自然灾害的种类有很多,而气象干旱就是其中一项,迫使农作物中的水分一点点流失。桑树常年生长在干旱少雨地带,是其主要经济作物,该植物的抗旱能力较其它作物要强很多。然而桑树栽培目的是获取新鲜叶片,并且收集时间很关键,因此干旱问题是影响采集效果的根本原因。
1、桑树栽培过程中的干旱情况
任何农作物在种植期间通常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多次出现干旱问题,进而降低农作物生产产量。桑树是一种抗旱能力较强的作物,相较于其它植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可起到防风固沙、减少土壤水分流失、维护生态环境等作用。在荒漠地带种植大量桑树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该区域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
另外,桑树还可视为经济作物。蚕桑是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增强农民收入。栽培桑树的目的是获取其叶片,要想采集较为新鲜的叶片,则需把控好时间,干旱问题是降低产量的核心因素。对此,干旱问题对该区域蚕桑养殖户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以某区域气候季节特点为例,该区域干旱情况可分为五大类: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冬旱。尽管桑树的抗干旱性强,但此类问题依旧是影响桑树成长的重中之重,倘若在春旱时,桑树成长较慢,新叶生长延迟,桑叶变薄,对其质量造成影响。资料显示,因为干旱问题严重,园林受灾范围持续扩大,桑叶产出量不断下滑,蚕茧数量减少,经济亏损严重[1]。
2、桑树栽培干旱原因
2.1降水
干旱指的是长时间降雨稀少,导致土壤、作物水分严重流失,从而降低农作物产量,使农户经济效益受损。引发干旱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以降水为例,如果降水量低于标准数值则说明干旱。在国内,容易干旱的区域其特点是降雨量少,再一个就是季节变化。针对长江以南地区,其雨季早,持续时间久,如果7-8月雨量少,就会引发伏旱;针对华北东北地区,雨季一般在6-9月,春旱、春夏连旱问题较重;针对西南地区,降水量来自于西南季风,旱季时间为11月至次年4月。
干旱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特性为延迟时间久、涉及范围大、极易引发饥荒。干旱可从两方面入手,一则土壤干旱,二则大气干旱,主要问题是降水量少。所以问题根源在于降水两不达标,从而导致干旱。北方区域以干旱、半干旱为主,降雨量同往年相比较少,加重了旱情。现如今随着桑树栽培面积的持续延伸,多以西北、华北地区为主,低干养成是桑树栽培的主要形式,其栽植密度大,桑根分散尚浅,抗旱能力不强。
2.2水资源因素
在南方地区,其降水量多,种植面积少;北方地区降水量少,种地面积大。此类情况属于区域间的水资源不均衡,是导致干旱灾害的根本原因。
2.3社会经济因素
近几年,国内农工业生产用水持续上涨,一方面,随着耕地复种指数的不断提升,灌溉范围同以往相比有所延伸,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农田用水量。另一方面,在北方区域,冬小麦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由于受到春旱的影响农田面积正在拓宽。此外,人口数量平稳增长,使生活用水量压力过猛,随着工业事业的推广,其用水量逐年递增。
3、桑树栽培干旱问题解决对策
3.1合理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栽培
一方面,使用科学移栽手段,把控保苗时间。无论是选择桑树栽培还是推动蚕桑经济,特别针对沙区,首要任务是分配好桑树栽培地段。水源要充足,桑树在栽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水源,必须及时供应,养蚕期间的消毒同样要确保水源充实。桑树栽培期间,需合理使用科学方法,突出种植规范性。例如,12月至次年1月是栽培桑树的最佳时段,这个时间点的桑树正处于睡眠时期,可提高栽培成活率。桑苗栽培过程中,尽量不要破坏其根部,在其外围用少量碎土加以掩盖,要注意回土,可让桑苗根部同土壤深层进行触碰。栽培过程中,要把控好栽培深度,嫁接口埋入土壤深度不超过10厘米,移栽结束后要按时注入水分,每株水分控制在2-3kg,紧接着用地膜掩盖,以免水分过早蒸发,用细土把周围地膜遮盖严实[2]。
另一方面,先假植,雨季栽培。为了能够保持桑苗水分的充足性,在苗干底层挖出一个小坑,呈凹状形,紧接着用细土掩埋,露出地膜孔口,方便浇水。栽培结束后碰到雨季,要及时察看桑树湿度,每20天进行浇水。倘若雨季栽培,会提高成活率,然而此时桑苗输送和组织极为不便,栽培过后的桑苗其生长趋势要比冬季差。对于条件情况良好的区域,可在冬天栽培,随后交给蚕桑养殖区完成假植,派遣专业人士进行管理。假植前要适当修剪,通常苗干长度为30厘米,大约假植每公顷70万株,从而便于雨季栽培。然而针对山区来说,因其土质情况较差,不适合大范围栽培桑树,栽培期间可通过登高线打线,桑槽深度控制在40厘米,灌入肥料后用土回填,确保水分充足,便于树形养成,突出桑树抗干旱性。
3.2优化农艺技术,增强抗干旱效果
全方位遮盖桑树占地面积,例如借助地膜、杂草和稻草,不仅能够避免水分流失,还能使地表温度保持平稳,增强土壤含水量,突出保湿性,加快干旱季节桑树成长速度。除了覆盖地表外,还要及时松弛土壤,防止土层水分流失,使桑树不断涉取水分,减缓旱情带来的危害。翻耕深度不超过15厘米,此外,可借助行间套种法来预防水分流失,起到保湿效果。挑选桑苗品种时,可采用抗旱能力强种子[3],该种子的根茎优良,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层之中,涉取大量水分,增强抗干旱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使用桑树抗旱栽培技术,可有效减轻干旱问题造成的困扰。另外,气候条件也要求在处理干旱问题时要因地制宜,不仅全面提高桑树抗旱性,还要预防病虫害的袭击,加快桑树成长,提高桑树栽培经济效益,推动蚕桑行业可持续发展。
印玉萍.关于桑树栽培过程中所面临干旱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J].农家参谋,2020(14):241.
分享:
土壤污染的成因丰富多样,涵盖工业废弃物、农药残余、重金属污染等,导致土壤污染物质丰富多样,浓度各异。这种多样性使得各类土壤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土壤的生态效能以及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直接破坏方面。
2024-11-16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急需高效修复技术来应对。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凭借其电场驱动下的离子迁移原理,展现出快速且有效的重金属去除能力。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技术的原理、现状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策略,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2024-11-16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其来源复杂,包括工业排放、矿产开采、农药使用等多种人为活动。这种污染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重金属一旦积累在土壤中,将难以通过自然过程进行降解,且极易通过食物链累积和放大,引发生物富集效应,从而引发长期且广泛的环境影响及健康影响。
2024-11-14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和丙烯酸丁酯)是极其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纺织、皮革、涂料等行业均被广泛应用。但其较强的挥发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风险,同时对人体的呼吸道、皮肤等存在明显刺激性,对肝、肾功能均有损害,还有较大的致癌可能性。
2024-06-22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化学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疗、家庭等领域,这些化学物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些化学物质也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土壤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残留可能会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甚至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2023-09-01我国是地质大国,而地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有做到对地表土壤的保护,才能防止地表土壤被重金属所污染,因此,一定要加强对于地表土壤的检测方法,让检测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工业不断发展,工业中的重金属对土壤造成了污染,对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研发力度,要有更好的设备对重金属进行监测,方式也要变得多样化,减少对土地土壤的污染,改变这种被污染的情况。
2023-08-29为满足韶关电网供电需求,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建设华电南雄“上大压小”热电联产工程是必要的。该工程属于大型电厂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扰动地表,引发水土流失。文章结合水土流失特点,进行了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划分,并在围绕防治目标基础上,通过布设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来分区实施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2022-05-30水土流失量观测是径流小区进行土壤侵蚀测算的基础[5]。当前人工搅拌采样法仍为各地区径流桶泥沙观测的主要方法,但人工搅拌法因其方法的局限性极易受到外因的干扰导致采样误差偏大[6]。叶芝菡[7]等人根据北方土石山区侵蚀泥沙以粗颗粒为主特点研制了全剖面采样器,主要包括采样管、拖柄、固定环、底盘4部分,其通过采样器采集径流桶中从桶底到水面的浑水水柱,再取样测量水柱中的泥沙含量,进而得到径流桶的径流含沙量。
2021-10-08目前我国城市污泥的产量巨大,截至2015年,我国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约6910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1.4×109m3•d-1[1],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为3.02×107t,到2020年污泥产量达6.00×107t[2]。我国主要通过填埋、焚烧来处置城市污泥[3],但这些处理的污泥将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4]。
2021-09-28盐碱地土壤改良是一项重要工程,研究和合理利用盐碱地对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盐碱地的危害性,从物理、生物、化学等角度探讨了宁夏青银高速黄河大桥至水洞沟段生态长廊地区目前应用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及取得的效果,以期为周边地区盐碱地土壤改良、生态景观效果提升和优化提供参考。
2021-08-3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期刊人气:310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0-7601
国内刊号:61-1088/S
邮发代号:52-97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87
影响因子:1.181
影响因子:0.599
影响因子:2.217
影响因子:0.07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