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盐碱地土壤改良是一项重要工程,研究和合理利用盐碱地对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盐碱地的危害性,从物理、生物、化学等角度探讨了宁夏青银高速黄河大桥至水洞沟段生态长廊地区目前应用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及取得的效果,以期为周边地区盐碱地土壤改良、生态景观效果提升和优化提供参考。
当前,土壤盐渍化是一个全球面临的重要土地资源问题。盐碱地广泛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总面积约9.53亿hm2,占到陆地面积的10%左右[1,2],并且每年以100万~150万hm2的速度在不断增加。
我国盐碱地面积约9900万hm2,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及东部沿海地区[3]。盐碱地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农林业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就开始积极探索盐碱地治理的各项措施,至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盐碱地依然是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之一些人为破坏,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盐碱地面积持续增加,盐碱地改良工程迫在眉睫。盐碱地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项目区概况
青银高速公路黄河大桥至水洞沟段生态长廊现有总面积334.53hm2,其中绿化面积193.6hm2、水域面积112.73hm2。生态长廊可以起到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项目区主要跨越黄河右岸黄土丘陵区,地处灵盐台地西部,地貌类型为冲洪积平原及破碎台地,主要为灰钙土,局部地区有因河流涨水泥沙积石或因人工治河造田垫的新土而形成的新积土和红胶泥土。春秋季节多风沙、冷热多变、温差悬殊、干旱少雨,降水多集中在7-9月,降雨量在191.8~198.9mm。库区pH值8.8左右,属中度碱水。
项目区土壤质地多为灰钙土、红胶泥土、盐碱土、石砾土等,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苗木长势较差,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项目区丘陵沟壑、峭壁陡立,最高海拔1181.4m,最低海拔1150.7m,最大高差约30m,砂砾土区域漏水漏肥现象严重,养分供应量不足,植被生长较差;二是灌水或雨水较多时造成根系排水不良,透气性差,易造成沤根现象;三是蒸发量大,水分到达土壤表层后逐渐蒸发,而盐分在土壤表层不断聚集,造成土壤局部次生盐渍化,破坏植物组织,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因此,项目区亟需改善土壤问题,提升绿化效果。
2、盐碱地的危害
盐碱地的形成一般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大部分盐碱地是自然形成的,人为形成的称为次生盐渍化。盐碱土包括盐土、碱土和不同程度盐化、碱化的土壤。宁夏作为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小、盐分淋溶小,蒸发量又较大,造成了盐分在土壤表面的大量聚集。由于人们长期不合理的开荒和灌溉措施,只注重灌溉,不重视排水,导致水位不断上升,盐分滞留地表,盐碱地问题越来越严重。盐碱地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差,盐离子浓度较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较差,极易破坏植物组织,植物根系易腐烂,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盐碱地土壤肥力差,有机质转化慢,植物从土壤中很难吸收营养物质,造成植物生产缓慢或死亡。重度盐碱地致使植物难以生长,造成森林和草原大面积退化,影响农林业生产,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生态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3、盐碱地改良技术
盐碱地改良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土壤盐分和碱分,使土壤能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生长,从而提高森林蓄积量,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下面主要对在宁夏水洞沟段生态长廊最常采用的盐碱地土壤物理改良、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技术进行探讨。
3.1物理改良
物理改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改良措施,是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技术实施的基础,适用于各类盐碱地。物理改良一般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缺点是效果不持久,只能满足短期需求。主要有深耕、平整土地、回填客土、地表覆盖、节水灌溉等方法。
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压实,通过深耕来交换土壤表层和下层位置,增强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增强雨水的渗入,抑制盐分聚积,减少盐害。项目区的实施经验表明,深耕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含盐量和pH值,减少水分蒸发,抑制盐分向土壤表层的移动,促进了植物的根系发育,提高项目区植物抗旱和抗倒伏的能力,土壤的理化性质均有明显的好转。
平整土地是在栽植苗木前,将需栽植的土地进行平整,预留适宜的坡度,为后期排水沟的设置做好准备。这样可以减少地表径流,提高洗盐效果,防止高处返盐、低洼处长期积水。当水灌溉到盐碱地时,土壤中的盐分能够被及时冲洗和排出,降低盐分的滞留。
回填客土是在造林时将盐碱土挖出,换上适宜植物生长的更优质的土壤,以提高土壤活性,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改善苗木生长环境。水洞沟段生态长廊地区中心山体有大面积的红胶土,不适宜整体更换客土,成本较高,可操作性不强,所有一般采用局部回填客土的方式,改良效果和效益更佳。
地表覆盖是将地膜、秸秆、砂石等覆盖在地表,减少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地表土壤pH值,防止盐分在地表的大量聚集。覆盖秸秆还能在秸秆腐熟后释放大量营养元素,提高土壤酶活性。地表覆盖的方法比较适合水分蒸发量大、盐分上升较快的西北内陆地区。
节水灌溉技术上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滴灌和喷灌,节约了水资源,降低了人工成本,也提高了水肥效果,利用率较高。目前很多区域已实施“暗管排盐”技术,不再是传统的“明灌明排”,暗管排盐排出水分较快,盐分也随水分排出,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中的可溶性盐分极易排出,达到脱盐效果,盐碱化程度大幅度下降。但暗管排盐技术更适宜轻度盐碱地治理,重度盐碱地治理效果不理想。
3.2生物改良
生物改良是实现盐碱地改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而且生态效益显著,主要有种植耐盐植物、微生物菌肥和增施绿肥等几种常见的方法。种植耐盐碱植物是盐碱地改良的前提,是盐碱地区园林绿化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和涵养水源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耐盐碱植物对降低土壤容重、提高水分入渗率、改善土壤肥力水平方面效果显著,经济环保,但是成效较慢,改良周期一般较长[4,5]。
宁夏水洞沟段生态长廊地区绿化造林经常选择的耐盐碱植物,乔木类有油松、樟子松、桧柏、沙枣、刺槐、垂柳、旱柳、河北杨、山杏、山桃、火炬树等;灌木类有竹柳、醉鱼木、柽柳、黄刺玫、金银木、紫穗槐、四季玫瑰、紫丁香等;地被类有马蔺花、鸢尾、八宝景天、波斯菊等,这些耐盐碱植物在此地区都表现出很好的改良效果。在绿化工程的实施中,将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树种等进行有效搭配,可充分发挥不同植物之间的生长促进作用,既增强景观效果,又有效调解土壤盐碱水平。生态长廊根据地势条件和土壤类别选择适宜的树种,台地选用观花小乔木山杏和山桃,秋季可以观叶的火炬树等进行成片种植,结合樟子松、桧柏等针叶树,营造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边坡地区选择耐旱、耐寒、保水能力强、粗放型管理的树种,尽量减少人工管理成本。在不同土壤和地形条件下,尽量选择最适宜的树种,耐盐碱植物本身的特性决定了植物在盐碱地的生长状况,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展现植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达到更好的景观绿化效果。
微生物菌肥法是利用微生物肥料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够释放出大量有机酸这一特性,产生时效态氮磷钾[6],可以有效改善植物的根际环境,提高根系活力,降低盐分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盐碱地改良的效果。例如固氮菌可以通过固定氮素,提高根际矿质元素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3.3化学改良
化学改良常用于重度盐碱地改良,通过添加物与土壤胶体发生化学反应来改良盐碱地土壤。化学改良主要有增施有机肥、脱硫石膏改良剂等方法。增施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植物的耐盐碱能力,降低pH值[7]。化学改良剂主要有脱硫石膏、过磷酸钙、硫酸铝、NPK增效剂、钠离子吸附剂等,通过对土壤中的盐碱成分进行转化、吸附或固定,进行酸碱中和,达到降低土壤盐碱含量的目的。化学改良剂一般适宜局部、小范围的使用,使用前需非常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基本条件,使用量和使用方法要求较高,使用后需要大量水进行冲洗,成本较高,效果也不稳定,还可能带来负面效应,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改良剂目前在水洞沟的应用还未开展,未来需进一步试验进行验证和研究。
4、结语
盐碱地改良技术的优缺点不同,使用原则也不同。物理改良成本较低,可操作性强,但是改良效果缓慢,存在返盐的风险。生物改良措施操作简单,但成效不显著,微生物菌肥在市场上鱼龙混杂,产品效果不一,没有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生产。化学改良成本高,存在污染环境的潜在风险,操作复杂,对人员的技术要求高,后期管理难度大,推广性较差。
在实际的生产中,不能只选择单一的改良技术,要结合地区差异,将物理改良、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等技术综合起来,应用综合改良措施,对土壤盐渍化程度进行评估和监测,实现盐碱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高效管理。但是,土壤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为了达到治理盐碱地的目的,就破坏了这种生态平衡状态。我们的目的是利用土壤和植物的特性,采用综合治理措施,激发土壤的自我保护机制,充分尊重生态系统平衡,以此来达到最佳的改良效果。除了综合治理措施的应用,盐碱地的绿化景观工程还应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考虑大气候、小气候以及水土等各个因素,科学规划,科学种植。充分做好前期的苗木选择、栽植技术、后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才能有效改善土壤盐渍化问题,提升绿化景观效果,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宁夏水洞沟段生态长廊又是首府银川的东大门,是通往宁夏河东机场的必经之路,连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通道,盐碱地改良工程决定着此地区的绿化效果和造林成活率。项目区成立5年来,盐碱地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绿化景观效果显著提升。此处盐碱地的改良,不仅提升了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也为宁夏地区盐碱地改良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参考依据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明范.世界土壤盐渍化现状及研究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1994,7(1):84-86.
[2]张建锋,张旭东,周金星,等.世界盐碱地资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28-30.
[3]王遵亲.中国盐渍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4]肖克飚,吴普特,雷金银,等.不同类型耐盐植物对盐碱十生物改良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12);2433-2440.
文章来源:卢佳.宁夏水洞沟段生态长廊盐碱地土壤改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探讨[J].现代园艺,2021,44(17):61-63.
分享:
土壤污染的成因丰富多样,涵盖工业废弃物、农药残余、重金属污染等,导致土壤污染物质丰富多样,浓度各异。这种多样性使得各类土壤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土壤的生态效能以及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直接破坏方面。
2024-11-16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急需高效修复技术来应对。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凭借其电场驱动下的离子迁移原理,展现出快速且有效的重金属去除能力。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技术的原理、现状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策略,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2024-11-16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其来源复杂,包括工业排放、矿产开采、农药使用等多种人为活动。这种污染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重金属一旦积累在土壤中,将难以通过自然过程进行降解,且极易通过食物链累积和放大,引发生物富集效应,从而引发长期且广泛的环境影响及健康影响。
2024-11-14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和丙烯酸丁酯)是极其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纺织、皮革、涂料等行业均被广泛应用。但其较强的挥发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风险,同时对人体的呼吸道、皮肤等存在明显刺激性,对肝、肾功能均有损害,还有较大的致癌可能性。
2024-06-22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化学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疗、家庭等领域,这些化学物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些化学物质也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土壤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残留可能会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甚至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2023-09-01我国是地质大国,而地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有做到对地表土壤的保护,才能防止地表土壤被重金属所污染,因此,一定要加强对于地表土壤的检测方法,让检测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工业不断发展,工业中的重金属对土壤造成了污染,对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研发力度,要有更好的设备对重金属进行监测,方式也要变得多样化,减少对土地土壤的污染,改变这种被污染的情况。
2023-08-29为满足韶关电网供电需求,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建设华电南雄“上大压小”热电联产工程是必要的。该工程属于大型电厂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扰动地表,引发水土流失。文章结合水土流失特点,进行了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划分,并在围绕防治目标基础上,通过布设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来分区实施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2022-05-30水土流失量观测是径流小区进行土壤侵蚀测算的基础[5]。当前人工搅拌采样法仍为各地区径流桶泥沙观测的主要方法,但人工搅拌法因其方法的局限性极易受到外因的干扰导致采样误差偏大[6]。叶芝菡[7]等人根据北方土石山区侵蚀泥沙以粗颗粒为主特点研制了全剖面采样器,主要包括采样管、拖柄、固定环、底盘4部分,其通过采样器采集径流桶中从桶底到水面的浑水水柱,再取样测量水柱中的泥沙含量,进而得到径流桶的径流含沙量。
2021-10-08目前我国城市污泥的产量巨大,截至2015年,我国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约6910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1.4×109m3•d-1[1],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为3.02×107t,到2020年污泥产量达6.00×107t[2]。我国主要通过填埋、焚烧来处置城市污泥[3],但这些处理的污泥将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4]。
2021-09-28盐碱地土壤改良是一项重要工程,研究和合理利用盐碱地对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盐碱地的危害性,从物理、生物、化学等角度探讨了宁夏青银高速黄河大桥至水洞沟段生态长廊地区目前应用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及取得的效果,以期为周边地区盐碱地土壤改良、生态景观效果提升和优化提供参考。
2021-08-31人气:5730
人气:4383
人气:4092
人气:4068
人气:361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土壤与作物
期刊人气:1428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2095-2961
国内刊号:23-1580/S
邮发代号:14-151
创刊时间:2012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902
影响因子:0.230
影响因子:1.83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