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为满足韶关电网供电需求,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建设华电南雄“上大压小”热电联产工程是必要的。该工程属于大型电厂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扰动地表,引发水土流失。文章结合水土流失特点,进行了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划分,并在围绕防治目标基础上,通过布设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来分区实施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实践表明,各项防治指标均达到了目标值,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切实保护和改善了项目周边区域生态环境。
1、问题的提出
全力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积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措施[1]。近年以来,随着广东省韶关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用电需求激增。为满足韶关电网供电需求,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当地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亟需建设华电南雄“上大压小”热电联产工程。工程厂址位于韶关南雄市北面全安镇的大塘面附近,西面有韶赣高速公路引线通过,北面有韶赣高速公路,自然高程在129~147m之间。项目主要由电厂厂区、厂外管线、厂外道路、铁路专用线、贮灰场和施工生产生活区组成。项目旨在建设2×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供热机组及相应公用设施,工程等级属大型电厂工程。电厂建成后年发电量达3850GWh,年供热量为725万GJ,供热面积为7850hm2[2]。工程于2016年4月开工,2019年12月投产,总工期40个月。项目的建设对于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建设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扰动地表,引起建设范围内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因此须制定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切实保护和改善项目周边区域生态环境。
2、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2.1 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水土保持方案批复文件,该工程防治责任范围为84.10hm2,其中项目建设区77.07hm2,直接影响区7.03hm2。水保方案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详见表1,分布范围如图1所示。
2.2 防治分区
根据工程建设特点,结合工程施工区布局,将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Ⅰ—电厂厂区、Ⅱ—施工生产生活区、Ⅲ—厂外管线区、Ⅳ—厂外道路区、Ⅴ—铁路专用线区、Ⅵ—贮灰场区6个防治分区,详见表2。
3、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设计
3.1 防治目标
该项目属建设类项目,防治目标执行一级防治标准[3],具体目标为: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2%,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拦渣率为98%,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9%,林草覆盖率为27%[4]。
3.2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根据该工程施工特点、施工进度安排,以及水土流失产生的类型和强度等,进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局[5,6]。总体布局为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形成“点、线、面”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7,8]:根据不同施工区的特点,建立分区防治措施体系,在站场、施工场地等“点”状位置,以护坡、排水等工程为主;在铁路沿线等“线”状位置,以护坡工程措施为主,绿化措施为辅;在整个施工区“面”上,以土地整治和绿化工程相结合,通过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改善生态环境。
3.3 主要分区防治措施
3.3.1 电厂厂区
电厂厂区主要水保措施为护坡、排水及绿化措施。场地分2个台阶进行坡面防护,坡面主要采用浆砌片石方格形、拱形、人字形等框格防护,框格内进行植草绿化,典型框格植草护坡如图2所示。在边坡上部和每阶平台处设横向截水沟,框格设顺坡排水沟。厂内地下布设雨水管道,收集场内雨水后输至厂外雨水管线,最终排至凌江,从而构建完善、顺畅的排水系统。主体工程完工后,厂区按功能区分别实施绿化:办公区绿化种花、草、灌木为主;围墙周围种根深叶茂的乔、灌木为主,间种花草,起到吸声降噪和美化环境的作用;贮煤场周围种不落叶乔、灌木,形成绿化带以起到挡风防尘作用;在不影响防火、消防、防雷和其它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各生产车间和附属生产车间周围选择树冠较小的灌木、草种进行绿化,与工程措施一并构成水土保持防护体系。
3.3.2 施工生产生活区
该区域内工程措施主要为表土剥离,并设置混凝土排水沟进行截排水;植物措施为撒播草籽并进行全面整地。
3.3.3 厂外管线区
厂外管线的建设需临时占用耕地,在施工期间人员、机械扰动频繁。因此,工程结束后将剥离的耕植表土回覆到原耕地上,全面整地后归还当地农民进行复耕。
3.3.4 厂外道路区
主、次进厂道路均位于厂区西侧,厂外道路路基挖填平整后,道路两侧将存在长约2400m填方边坡,边坡高度在0~6m之间。针对道路两侧的挖填方边坡,采用两种护坡型式来防护坡面:边坡高度<4m的土质边坡,进行植草护坡;边坡高度>4m时,采用框格护坡,框格内喷播植草。同时,在道路两旁和边坡下方设置浆砌石排水沟,在挖方边坡上方设置截水沟。根据道路绿化整体布局,在道路两侧空地采取绿化措施。考虑道路两侧景观效果,在厂外道路两侧栽植行道树,在行道树下栽植地被绿化。
3.3.5 铁路专用线区
铁路专用线涉及南雄站改造、新建电厂站。南雄站改造内容主要是在南雄站西侧增加两股道,有效长度达850m,新加牵出线一条,有效长450m。针对线路填方边坡高度H≤4m,挖方边坡高度H<3m时,边坡采用植草防护;填方边坡高度H>4m,挖方边坡高度H≥3m时,坡面采用3m×3m(宽×高)的浆砌片石拱型骨架护坡(骨架厚0.4m),骨架内结合撒草籽防护,部分路段采取混凝土挡土墙进行防护。在站场周围边坡下方设置浆砌石排水,排水沟采用矩形断面:尺寸为0.40m×0.60m(宽×高),浆砌石衬砌30cm,表面进行2cm水泥砂浆抹面,将排水引至周边沟道中。在挖方边坡坡顶设置截水沟,长约350m;股道间设纵向混凝土排水沟。站场区以硬化覆盖为主,绿化措施主要集中在办公用房、检修房等区域,为恢复植被,采取移植草皮的绿化措施。
3.3.6 贮灰场
为保证灰场的正常运行、施工,防止灰场四周地面的雨水流入灰场,在标高174m处设置截水沟。灰场集雨面积0.15km2,频率P=10%时,洪峰流量为0.51m3/s,截水沟采用10年一遇标准设计,将雨水截住通过坝顶排出灰场外。
3.4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对比分析
3.4.1 工程措施
该项目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措施主要是电厂厂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厂外道路区、铁路专用线区、贮灰场区等设计的护坡工程以及排水工程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实际实施与方案设计对比情况详见表3,工程措施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斜坡防护工程措施类型与方案基本一致,根据实际情况浆砌石骨架护坡有所调整,实际增加土工格栅、混凝土挡土墙等工程措施。②原水保方案电厂厂区边坡截水沟及砌石排水沟,因边坡防护措施发生变化,后期实施过程中也相应进行调整,并增加了边坡跌水等措施;工程电厂厂区部分雨水工程,改为道路排水沟,相应的工程量略有变化。③贮灰场区原方案设计属于可研阶段,实施过程中将场地内的防洪排导工程进行了细化(主要表现为混凝土排水圆涵、混凝土排水箱涵、混凝土排水竖井、消力池、排水盲沟、坝坡脚浆砌石排水沟等措施)。根据现场调查,相关设施满足场内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要求。
3.4.2 植物措施
根据项目区域的自然环境,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草)”的原则[9],对项目区实施植物措施以进行绿化、美化。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实际实施与方案设计对比情况详见表4,植物措施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根据项目建设期具体实施情况,由于扰动面积有所减少,故全面整地及块状整地措施有所减少;同时,施工生产生活区根据临时用地协议,现已交还当地政府,并由当地政府另行委托单位进行复垦或开发,故原设计的全面整地及撒播草籽等措施,实际未实施。②厂区绿化根据实际的运营管养要求,对绿化设计进行了调整,减少了部分乔木及灌木的数量,增加了厂区地被植被的种植面积;部分原有边坡防护措施改为植草护坡,故实际边坡植草面积有所增加。③铁路专用线区,根据实际防护要求减少部分撒播草籽措施量,改为绿化效果更好的喷播植草,并增加了附属工程绿化措施。
3.4.3 临时措施
临时措施主要为对各防治分区剥离的表土采取临时拦挡、苫盖、排水等防护措施。共计完成临时拦挡2770m3,临时苫盖2.7hm2,临时排水沟2750m,沉砂池10座。水土保持临时措施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本项目扰动面积实际有所减少,同时采取“永临结合,提前绿化”的方式,优化场地内的排水、拦挡及边坡防护,故相应临时措施实际建设期过程中有所减少。通过查阅监测报告,因场内工程措施实施相对及时,有效地起到了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建设期间未发生因临时措施实施量的减少导致的水土流失危害事件。
4、水保措施效益分析
在工程建设期间,水土保持措施随主体工程施工同步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理,工程建设区的水土保持工程标准较高、质量合格,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较工程施工期有所改善,总体上发挥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根据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结果,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为85.43hm2,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总量为2306.9t,小于前期方案预测值(8564t),主要流失区为铁路专用线区。由于项目在建设期较好地实施了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经进一步防护后,实践表明,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了99.02%,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了97.19%,拦渣率达到了99.0%,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了99.09%,林草覆盖率为27.21%,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6大指标均已达到了预期防治目标。
5、结论及建议
华电南雄“上大压小”热电联产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满足韶关及周边地区未来电力负荷增长的需要。主要结论及建议如下:
(1)围绕水土保持防治目标,进行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局。
通过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形成“点、线、面”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
(2)项目共划分为6个水土防治分区,并进行了分区防治措施设计。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结果,6项主要防治指标均达到了预期目标值。
(3)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项目符合批复要求,整体具备可行性。
建议在运行期对工程的防护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进行定期的检修、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发挥水土保持功能。
参考文献:
[1]尹武君,邓川,杨晓瑞,等.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水土保持专项设计探讨[J].四川环境,2020,39(2):151-155.
[2]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华电南雄“.上大压小”热电联产工程(2*35万千瓦)水士保持设施验收报告[R].2020.
[3]孙中峰,杨文姬,宋康.输变电工程建设低扰动水土保持技术研究:以山西省输变电工程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62-67.
[4]万昊,雷磊,魏金祥,等.浅析特高压输变电线路.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设计[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20(1):49-54.
[5]章龙飞.植被过滤带在水利工程边坡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水利技术监督,2021(9):213-215.
[6]苗德志.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与措施探讨[J].水利技术监督,2021(12):10-11.
[7]陈小龙,张连科,云峰,等.基于水保设施验收的矸石(渣)场稳定性评估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2(1):133-138.
[8]王珠彦,位丽换,马世军.水利水电工程水保设施阶段验收相关问题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1(4):133-137.
[9]刘建国,卫建军,胡丽萍,等.输变电工程水士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要点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21(2):23-25.
文章来源:李启聪.大型电厂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设计[J].水利技术监督,2022,(06):230-233.
分享:
土壤污染的成因丰富多样,涵盖工业废弃物、农药残余、重金属污染等,导致土壤污染物质丰富多样,浓度各异。这种多样性使得各类土壤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土壤的生态效能以及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直接破坏方面。
2024-11-16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急需高效修复技术来应对。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凭借其电场驱动下的离子迁移原理,展现出快速且有效的重金属去除能力。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技术的原理、现状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策略,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2024-11-16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其来源复杂,包括工业排放、矿产开采、农药使用等多种人为活动。这种污染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重金属一旦积累在土壤中,将难以通过自然过程进行降解,且极易通过食物链累积和放大,引发生物富集效应,从而引发长期且广泛的环境影响及健康影响。
2024-11-14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和丙烯酸丁酯)是极其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纺织、皮革、涂料等行业均被广泛应用。但其较强的挥发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风险,同时对人体的呼吸道、皮肤等存在明显刺激性,对肝、肾功能均有损害,还有较大的致癌可能性。
2024-06-22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化学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疗、家庭等领域,这些化学物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些化学物质也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土壤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残留可能会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甚至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2023-09-01我国是地质大国,而地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有做到对地表土壤的保护,才能防止地表土壤被重金属所污染,因此,一定要加强对于地表土壤的检测方法,让检测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工业不断发展,工业中的重金属对土壤造成了污染,对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研发力度,要有更好的设备对重金属进行监测,方式也要变得多样化,减少对土地土壤的污染,改变这种被污染的情况。
2023-08-29为满足韶关电网供电需求,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建设华电南雄“上大压小”热电联产工程是必要的。该工程属于大型电厂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扰动地表,引发水土流失。文章结合水土流失特点,进行了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划分,并在围绕防治目标基础上,通过布设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来分区实施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2022-05-30水土流失量观测是径流小区进行土壤侵蚀测算的基础[5]。当前人工搅拌采样法仍为各地区径流桶泥沙观测的主要方法,但人工搅拌法因其方法的局限性极易受到外因的干扰导致采样误差偏大[6]。叶芝菡[7]等人根据北方土石山区侵蚀泥沙以粗颗粒为主特点研制了全剖面采样器,主要包括采样管、拖柄、固定环、底盘4部分,其通过采样器采集径流桶中从桶底到水面的浑水水柱,再取样测量水柱中的泥沙含量,进而得到径流桶的径流含沙量。
2021-10-08目前我国城市污泥的产量巨大,截至2015年,我国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约6910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1.4×109m3•d-1[1],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为3.02×107t,到2020年污泥产量达6.00×107t[2]。我国主要通过填埋、焚烧来处置城市污泥[3],但这些处理的污泥将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4]。
2021-09-28盐碱地土壤改良是一项重要工程,研究和合理利用盐碱地对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盐碱地的危害性,从物理、生物、化学等角度探讨了宁夏青银高速黄河大桥至水洞沟段生态长廊地区目前应用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及取得的效果,以期为周边地区盐碱地土壤改良、生态景观效果提升和优化提供参考。
2021-08-31人气:7410
人气:5953
人气:5276
人气:5046
人气:472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人气:2176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土壤学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9-2242
国内刊号:61-1362/TV
邮发代号:52-150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87
影响因子:1.181
影响因子:0.599
影响因子:2.217
影响因子:0.07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