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占陆地土壤碳储量的8%~10%(120~150Pg),为给中国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最后达到土壤固碳与农业增产的目标,希望找到维持和增加土壤有机碳库的有效方法,所以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
1、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一种化学量度,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SOC在全球碳总量(2344Pg)中占有巨大比重。据估算,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为1550Pg,大于植被和大气碳的总和[1]。其中,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占陆地土壤碳储量的8%~10%(120~150Pg)[2],但是全球农业土壤的固碳潜力仅为20Pg。以往研究有机碳时,注重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而如今的研究更注重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3]。
2、影响因素
2.1 自然因素
2.1.1 环境因素。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有机质(SOM)中的碳含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碳释放和降解的速率主要取决于SOC本身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和地表枯落物与死亡根系的数量与质量,其中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又是影响有机碳质量和功能的重要内在因素。研究发现,一些结构比较稳定的有机碳(如木质素)在土壤中分解转化的速率竟然比其他有机碳短[4-6],而一些性质比较活跃的有机碳(如糖类)却可以稳定在土壤中长达10年之久[7]。这也许是因为不同种类细菌代谢方式不同,所以分解的机制也有一定区别[8]。SOC虽然是由微小的化学分子组成的,但是其持久性却不是由分子性质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属性,如生物群的空间异质性、环境条件等。所以,分子结构的抗性并非完全地控制有机碳在土壤中的长期持久性[9]。而有机碳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却可以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被降解的可能性。
2.1.2 微生物因素。土壤中产生大量的CO2,是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所产生的结果。而微生物的生长活动又受土壤养分含量的高低、C和N的有效性以及土壤pH值的影响。当微生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供应充足以及土壤pH值增加时,微生物活性和繁殖速度也随之提升,从而加强对有机碳的进一步分解,增加活性有机碳库的比例。土壤微生物不仅是进入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者”,也是土壤养分内部供应能量的“源”和“库”。微生物对有机碳的转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微生物的胞外酶,对土壤外源有机质和土壤原有有机质进行降解,重组或改变其分子结构,这会使植物来源的碳发生沉积。在这个过程中,是将难分解的有机碳转化为微生物容易利用的碳,最终导致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碳升高。二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理过程,对胞外酶转化后的有机物进行进一步加工,残留的物质贡献于土壤中,使微生物来源碳发生沉积,因此进一步分解后的物质属于微生物合成代谢的产物。这两种转化是生态系统所特有的,在有利于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营养元素的循环和能量流动,使微生物能够更好地参与土壤碳循环。在全球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对气候的变化十分敏感,主要表现在温度升高、微生物活性增加且代谢明显增强,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现回升趋势[10]。反之温度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明显下降,但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地区,有机碳对温度变化表现得并不明显。
2.2 人为因素
2.2.1 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地、微生物生活环境都会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从而使有机碳的稳定性发生变化、数量缩减。自然植被中,草地开垦为耕地后SOC下降30%~50%,温带地区的草地损失20%~40%的有机碳[11]。除草地转变为耕地会使有机碳含量下降外,过度放牧也是导致草地初级生产固定碳素能力降低的原因,这导致了土壤养分转化能力的明显下降,植被和土壤双重退化[12]。林地转向耕地、泥炭与湿地转向耕地均会使SOC的净固存率下降,其中林地转向耕地损失20%~50%的有机碳,而湿地恢复、耕地转回林草却能使SOC净固存率增加。其中转为灌木林地或天然草地,比转化为人工林更有利于SOC的固存。但在短时间内,农田向林地转变也可能使SOC降低。
2.2.2 农田管理措施。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农田管理措施可显著提高农田土壤碳吸收速率,其固定的土壤有机碳所带来的CO2减排占整个农业减排潜力的89%。农田土壤的固碳趋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可能由于农田管理与培育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肥料施用量合理配比等因素影响下促进了作物高产,同时带动了作物地下根系生物量及地上凋落物归还土壤,农田土壤中溶解性腐殖质的不断增加,农田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大于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质,有机碳含量呈上升趋势。如免耕能够保护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团聚体内部有机碳的分解、改变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与活性,使呼吸作用减弱,从而减少对有机质的消耗。研究者在已免耕9年的农田中进行试验,连续3年在播种前对表土(0~15cm)进行翻耕,结果其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5.6%。而重复进行免耕耕作,对表层碳的存量有了明显改善[13-14]。这是由于免耕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活性及代谢程度,增加微生物种类,减少由于矿化引起的损失[15]。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递减的趋势[16]。
3、结论与讨论
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包括微生物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土地利用方式/农田管理措施等人为因素,近些年对表层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对于深层有机碳碳源的供应需多加探讨。微生物作为有机碳的驱动因素,在其生境发生改变的同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如何变化的研究也较少。此外,土壤有机碳占全球的比重巨大,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对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通过土壤的无机环境来协调好有机碳长期稳定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加强土壤有机碳的固碳能力,响应全球号召。
参考文献:
[1]Uta Stockmann,MarkA.Adams,JohnW.Crawford,etal.Theknowns,known Unknowns and unknowns of sequestration of soilorganic carbon[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13,164(4):80-99.
[2]丁雪丽,韩晓增,乔云发,等.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存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稳定机制[J].土壤通报,2012,43(3):737-744.
[3]吴晓丽,李林,史喜林,等.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科学,2014,39(3):42-45.
[4]吴家森,张金池,钱进芳,等.生草提高山核桃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0):111-117.
[5]张勇,胡海波,黄玉洁,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2):1870-1878.
[6]MarschnerB,BrodowskiS,DrevesA,etal.How relevant is recalcitrance for the stabiliz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oils[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2010,171(1):91-110.
[7]BerheAA,Harden J W,TornMS,etal. Persistenc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eroding versus depositional land form position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2015,117(G2):29.
[8]郁红艳,曾光明,牛承岗,等.细菌降解木质素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2):104-106.
[9]Basiledoelsch I,BalesdentJ,RoseJ.Areinteractionsbetweenorganiccompoundsandnanoscaleweatheringmineralsthekeydriversofcarbonstorageinsoils?[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15,49(7).
[10]FengX,SimpsonAJ,WilsonKP,etal.Increasedcuticularcarbonsequestrationandligninoxidationinresponsetosoilwarming[J].NatureGeoscience,2008,1(12):836-839.
[11]MurtyD,MufK,McmurtrieRE,etal.Doesconversionofforesttoagriculturallandchangesoilcarbonandnitrogenreviewoftheliterature[J].GlobalChangeBiology,2010,8(2):105-123.
[12]金琳.农田管理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及模拟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13]GuoLJ,LinS,LiuTQ,etal.Effectsof Conservation Tillageon Topsoil Microbial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c Carb on with in Aggreg atesundera Rice (OryzasativaL.)-Wheat(TriticumaestivumL.)CroppingSysteminCentralChina.[J].PlosOne,2016,11(1).
[14]BrahimN,IbrahimH.EffectofLandUseonOrganicCarbonDistributioninaNorthAfricanRegion:TunisiaCaseStudy[M]//SoilManagementandClimateChange,2018.
[15]BeareMH,ColemanDC,PohladBR,etal.ResiduePlacementandFungicideEffectsonFungalCommunitiesinConventionalandNo-Tillage Soil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Journal,1993,57(2):392.
[16]宋明伟,李爱宗,蔡立群,等.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2):622-626.
杨慧敏.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种子科技,2019,37(8):134-135.
分享:
土壤污染的成因丰富多样,涵盖工业废弃物、农药残余、重金属污染等,导致土壤污染物质丰富多样,浓度各异。这种多样性使得各类土壤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土壤的生态效能以及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直接破坏方面。
2024-11-16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急需高效修复技术来应对。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凭借其电场驱动下的离子迁移原理,展现出快速且有效的重金属去除能力。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技术的原理、现状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策略,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2024-11-16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其来源复杂,包括工业排放、矿产开采、农药使用等多种人为活动。这种污染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重金属一旦积累在土壤中,将难以通过自然过程进行降解,且极易通过食物链累积和放大,引发生物富集效应,从而引发长期且广泛的环境影响及健康影响。
2024-11-14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和丙烯酸丁酯)是极其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纺织、皮革、涂料等行业均被广泛应用。但其较强的挥发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风险,同时对人体的呼吸道、皮肤等存在明显刺激性,对肝、肾功能均有损害,还有较大的致癌可能性。
2024-06-22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化学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疗、家庭等领域,这些化学物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些化学物质也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土壤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残留可能会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甚至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2023-09-01我国是地质大国,而地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有做到对地表土壤的保护,才能防止地表土壤被重金属所污染,因此,一定要加强对于地表土壤的检测方法,让检测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工业不断发展,工业中的重金属对土壤造成了污染,对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研发力度,要有更好的设备对重金属进行监测,方式也要变得多样化,减少对土地土壤的污染,改变这种被污染的情况。
2023-08-29为满足韶关电网供电需求,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建设华电南雄“上大压小”热电联产工程是必要的。该工程属于大型电厂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扰动地表,引发水土流失。文章结合水土流失特点,进行了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划分,并在围绕防治目标基础上,通过布设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来分区实施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2022-05-30水土流失量观测是径流小区进行土壤侵蚀测算的基础[5]。当前人工搅拌采样法仍为各地区径流桶泥沙观测的主要方法,但人工搅拌法因其方法的局限性极易受到外因的干扰导致采样误差偏大[6]。叶芝菡[7]等人根据北方土石山区侵蚀泥沙以粗颗粒为主特点研制了全剖面采样器,主要包括采样管、拖柄、固定环、底盘4部分,其通过采样器采集径流桶中从桶底到水面的浑水水柱,再取样测量水柱中的泥沙含量,进而得到径流桶的径流含沙量。
2021-10-08目前我国城市污泥的产量巨大,截至2015年,我国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约6910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1.4×109m3•d-1[1],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为3.02×107t,到2020年污泥产量达6.00×107t[2]。我国主要通过填埋、焚烧来处置城市污泥[3],但这些处理的污泥将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4]。
2021-09-28盐碱地土壤改良是一项重要工程,研究和合理利用盐碱地对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盐碱地的危害性,从物理、生物、化学等角度探讨了宁夏青银高速黄河大桥至水洞沟段生态长廊地区目前应用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及取得的效果,以期为周边地区盐碱地土壤改良、生态景观效果提升和优化提供参考。
2021-08-31人气:7408
人气:5947
人气:5272
人气:4725
人气:466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土壤学报
期刊人气:5038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土壤学会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0564-3929
国内刊号:32-1119/P
邮发代号:2-560
创刊时间:194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287
影响因子:1.181
影响因子:0.599
影响因子:2.217
影响因子:0.07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