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以宁夏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弃耕地、草地和柠条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分析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以期探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范围在1.78~6.17g·kg-1,具体表现为弃耕地>柠条地>草地>耕地。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深层(10~60cm),说明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主要富集在表层;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为0.57~1.38mg·g-1,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柠条地>草地>耕地>弃耕地,且柠条地在每个土层都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范围为6.8~11.1mg·kg-1,变化趋势表现为草地>耕地>柠条地>弃耕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占有机碳的比例范围为13.7%~43.1%,大小排序为柠条地>耕地>草地>弃耕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占有机碳的比例范围为0.11%~0.48%,比例大小为耕地>草地>柠条地>弃耕地,耕地和草地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占有机碳比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这与有机碳在耕地和草地中变化趋势一致。土地利用变化可以显著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与分布,能够敏感的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宁夏荒漠草原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
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土壤质量的重要基础,而且在全球碳循环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土地利用或管理方式的变化不仅直接改变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还通过影响有机碳形成及转化的因子而间接改变有机碳的含量与分布。然而,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中有机物质矿化分解与合成的平衡结果,且由于土壤具有高背景值与固有的分异性因素,短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土壤碳微小变化很难察觉,因此很难反映土壤短期质量变化[2]。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中的一些组分循环周期较短、抗干扰能力较弱且相对不稳定,同时与土壤养分供给及作物生长紧密相关,能够敏感地反映外部环境变化对它的影响,这部分组分被称为活性有机碳[3]。通常可用易氧化有机碳(EOC)、溶解性有机碳(DOC)等来表征[4],它虽然仅占总有机碳含量的一小部分,却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能指示土壤有机质的早期变化,且会在经营管理或其它土壤扰动之后产生较大波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土壤有机碳的有效性和土壤质量[5]。
近年来,国内针对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山地[6,7]、农地[8,9,10]和流域[11,12],对于草原特别是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较少。SAGGAR等[13]研究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时发现,草地变为耕地后,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减少了60%,微生物有机碳降低了83%。研究内蒙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发现,退耕还灌/还草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较耕地均有显著提高[14]。房飞等[15]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发现,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邱璇等[16]、蒲宁宁[17]和杨合龙等[18]均发现放牧降低了活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围封区。由于退耕还林/还草进而禁止放牧政策的实施,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有了新的表现(耕地-弃耕地-草地-柠条地),草地围栏封育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退化草地/柠条地在排除外界人畜干扰后将进行自我恢复[19]。无疑这些活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都将产生一定影响,但目前还不清楚。因此该试验以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活性有机碳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壤层次的活性有机碳及土壤因子的含量,以期为科学的利用和保护草原资源,持续发展草原经济奠定理论和实际基础,同时为草原碳库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宁夏省盐池县皖记沟村(东经107°22′~107°33′,北纬37°47′~37°57′),地貌为鄂尔多斯缓坡起伏高原,地势南高北低,土壤主要类型为灰钙土、风沙土和基岩风化残积土等。土壤质地以沙壤、粉沙壤和沙土为主。该地区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典型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2℃,年平均降水量289mm,降水的年际和年内变化剧烈,7—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潜在年蒸发量2014mm。年无霜期为165d。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概况及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和表2。
表1试验样地基本概况
表2样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1.2试验方法
2017年10月在宁夏省盐池县皖记沟村选择弃耕地、耕地、草地和柠条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各个土地利用方式分别选取3个样地,在每个样地内按照三点取样法选定1m×1m样方3个,采样时先除去地面凋落物,采集0~5、5~10、10~20、20~40cm和40~60cm土层土壤,分层均匀混合,四分法取样,于室内自然风干,过2mm筛备用。
1.3项目测定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全氮含量;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磷含量;采用0.5mol·L-1NaHCO3法测定速效磷含量;采用火焰光度法测定速效钾含量;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碱解氮含量[20];采用电位法测定土壤pH;采用伏安法测定电导率值[21];用K2CrO7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碳;采用333nmol·L-1KMnO4氧化比色法测定易氧化有机碳[22];土壤水溶性有机碳采用水土比为4∶1,蒸馏水浸提,在25℃下恒温震荡3min,用0.45μm滤膜抽滤,滤液直接在TOC-1020A分析仪上测定[23]。
1.4数据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运用单因素方差(One-wayANOVA)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之间的显著性差异分析均设P=0.05水平,且平均值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eastsignificantdifferernce,LSD);使用Excel2016软件完成数据整理及制图。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
由图1可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范围为1.78~6.17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平均含量总体表现为弃耕地>柠条地>草地>耕地。在0~5cm和10~20cm土层内,弃耕地、柠条地、草地和耕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依次减少且相互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5~10cm土层内,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大小表现为弃耕地>草地>柠条地>耕地,其中弃耕地、草地和柠条地分别比耕地高103.0%、96.6%和85.9%,差异性显著(P<0.05)。在20~40cm土层内,弃耕地有机碳含量高于草地47.1%、耕地80.3%,差异显著(P<0.05)。在40~60cm土层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表现为弃耕地>柠条地>草地>耕地,除弃耕地与柠条地,柠条地与草地,草地与耕地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两两之间差异显著(P<0.0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表层(0~5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深层(10~60cm)(P<0.05),说明土壤有机碳主要富集在表层。在弃耕地中,0~5cm土层的总有机碳含量高于10~20cm土层59.23%、20~40cm土层50.21%和40~60cm土层45.53%,差异显著(P<0.05)。在耕地中,0~5cm土层的总有机碳含量高于5~10cm土层112.92%、10~20cm土层66.62%、20~40cm土层116.10%和40~60cm土层183.49%,差异显著(P<0.05)。10~20cm土层总有机碳含量高于20~40cm土层29.70%和40~60cm土层65.84%,差异显著(P<0.05)。在草地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表现出垂直分布特征,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总有机碳含量降低。在柠条地中,0~5cm土层总有机碳含量高于10~20cm土层79.78%、20~40cm土层46.77%和40~60cm土层74.11%,差异显著(P<0.05)。
图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
图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
2.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
从图2可以看出,宁夏省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范围为0.57~1.38mg·g-1,其平均含量大小具体表现为柠条地>草地>耕地>弃耕地,其中柠条地的每个土层内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都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其中在5~10cm土层内,柠条地与草地、耕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两两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40~60cm土层内,耕地和弃耕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两两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0~5cm和10~20cm土层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柠条地>耕地>弃耕地>草地。在0~5cm土层,柠条地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比耕地、弃耕地和草地高29.8%、38.6%和53.9%,差异显著(P<0.05)。10~20cm土层内,柠条地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高于草地42.37%,差异显著(P<0.05)。在20~40cm土层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大小为柠条地>草地>弃耕地>耕地,耕地含量最低(0.57mg·g-1),耕地和弃耕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两两之间差异显著(P<0.05)。
在耕地中,不同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平均含量大小为0~5cm>10~20cm>40~60cm>5~10cm>20~40cm,其中0~5cm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比5~10cm和20~40cm高57.9%和84.2%,差异显著(P<0.05)。在草地中,不同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平均含量大小为5~10cm>40~60cm>20~40cm>0~5cm>10~20cm,10~20cm土层与其余4层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4层两两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弃耕地和柠条地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
由图3可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平均含量范围为6.8~11.1mg·kg-1,大小排序表现为草地>耕地>柠条地>弃耕地。其中草地在0~5cm土层内含量最高(0.011mg·kg-1),分别比弃耕地、耕地和柠条地高50.6%、60.0%和72.5%,差异显著(P<0.05)。在5~60cm土层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弃耕地和耕地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柠条地的20~40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高于5~10cm土层48.2%和0~5cm土层50.8%,差异显著(P<0.05)。草地的0~5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高于20~40、40~60cm和10~20cm土层31.5%、32.8%和60.9%,差异显著(P<0.05),其余土层之间两两差异不显著(P>0.05)。
图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
2.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
由表3可知,宁夏省荒漠草原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占有机碳(SOC)含量的比例范围为13.7%~43.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EOC含量占SOC含量的比例大小为柠条地>耕地>草地>弃耕地。除弃耕地外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在40~60cm土层内土壤EOC含量占SOC含量的比例最高。宁夏省荒漠草原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占SOC含量的比例范围为0.11%~0.4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OC含量占SOC含量的比例大小为耕地>草地>柠条地>弃耕地,耕地和草地除5~10cm土层其它土层土壤DOC含量占SOC含量比例均高于弃耕地和柠条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在0~5cm土层内土壤DOC含量占SOC含量比例最低。耕地和草地中土壤DOC含量占SOC比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这与有机碳在耕地和草地中变化趋势一致。
3、讨论
3.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
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动态平衡直接影响着土壤肥力和生产力以及土壤质量重要的评价指标,而且显著影响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24]。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植被覆盖、母质、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有机碳输入与输出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25]。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仅导致进入土壤植物残体的数量和性质发生差异,而且会引起植被覆盖类型、耕作方式等管理措施的差异,从而引起土壤性质和生态系统作用过程的变化,因此必将影响和改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弃耕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这与陈高起等[26]和房飞等[15]的研究结果相悖,而与李鉴霖等[30]对于缙云山区弃耕地土壤研究中有机碳含量最高结果一致。由于该研究中的弃耕地闲置比较短,ROBLES等[27]对怀俄明州的耕地进行研究后,发现休6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没有显著增加,说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就排除了有机碳恢复使得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升高的可能性,那么原因可能是弃耕地之前使用了有机-无机复合肥料[28],人为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又加上宁夏省全区退耕还林还草,禁止放牧的政策颁布,使得弃耕地的土壤有机碳得到保留,因此弃耕地在0~60cm土层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柠条地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原因可能是草地和柠条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地表植被凋落物可通过分解补充土壤碳库,根系是下层土壤有机碳周转的重要驱动力,是将光合产物直接输入到地下的唯一途径[29],而且灌木和草本植物根系的转化也是土壤碳的主要来源[30]。5~10cm土层草地的有机碳含量高于柠条地,这可能是草本植物的根系特别是细根分布较浅,根系的腐解转化快,而灌木地表的根系较为粗大难以分解[31]。耕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这是由于耕作活动,土壤团聚体遭到了破坏,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土壤有机碳失去了保护,加剧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又因农作物的收获,使得植物中的碳不能还田,这些都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积累。该研究还发现0~5cm土层内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层,这说明了土壤有机碳主要富集在表层,这与大多数的研究结果一致[7,19,30]。
表3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
3.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土壤活性有机碳受环境条件影响强烈,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敏感的部分,与土壤内在生产力高度相关。通常可用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等来表征。土地利用变化对活性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趋势与对有机碳的影响并不一致,可能与影响这些组分的因素复杂有关[16]。
土壤易氧化碳是容易被土壤微生物利用、有效性较高且对植物营养供应最直接的那部分有机碳。作为土壤有机碳中周转最快的组分,是土壤有机质动态变化的敏感指标,可用于指示土壤有机质的早期变化[32]。该研究中拧条地的土壤易氧化碳含量较高,林间凋落物可以弥补易氧化有机碳的消耗。弃耕地土壤易氧化碳含量相对较低是由于植被覆盖度低,易氧化有机碳分解后缺少有效补充。这与陈高起等[26]的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还发现柠条地易氧化有机碳在40~60cm土层含量最高,这是因为树木根系比较深,土壤表层形成的残体或分泌物多。而耕地、弃耕地和草地在0~5cm含量最高,这是因为土壤表层的易氧化有机碳输入量相对较多,而底层的易氧化有机碳得不到充分的补充[33]。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植物凋落物、微生物活动、根系分泌物以及人为施肥等途径,具有可溶解、移动快和易矿化分解等特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以及化学性质受多重因素的控制,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土地利用类型。该研究中草地土壤水溶性碳含量最高,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在荒漠草原地区植被多为一二年生,且随着禁牧政策的实施使得植物凋落物累积,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草地人为扰动较少,土壤下层粘粒较高,可吸附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较多。在草地0~5cm土层内显著高于其它4层,这可能是荒漠草原植被根系较浅,植物凋落物对于表层水溶性有机碳的输入能力较强。弃耕地土壤水溶性含量较低,这可能是因为长期裸露,植被覆盖低,更易受到降水、温度的影响,一方面凋落物等有机质的输入减少,另一方面土壤中的水溶性有机碳分解流失快。柠条地含量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林木的凋落物比草本植被更难分解,导致柠条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较少。耕地含量仅次于草地,这是由于人为活动较大,土壤通透性增强,加上人为灌溉导致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流失,但由于有机无机化肥的使用,一部分转化为了水溶性有机碳,导致耕地中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并不是最低。
土壤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总体不高,但对于维持土壤肥力及土壤碳贮量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占有机碳比例越高,说明养分循环速率越快,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有机碳中易氧化有机碳所占比例越高,说明土壤碳的活性越大,稳定性越差[34]。该研究中耕地是易氧化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比例最高的,说明耕地土壤有机碳活性大,易转化。土壤易氧化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水溶性碳的含量顺序不一致,说明荒漠草原地区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库的贡献率不仅取决于其本身含量的高低,还一定程度上受有机碳库总量的影响[35]。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由于植物根系分布、枯落物积累程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等的差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在不同土层也不相同。在相同土层,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差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也不相同。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明显不同,但均以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最大[36]。无论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还是不同土层之间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变化都没有一致的规律。
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通过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稳定[37]、土壤有机质的质量[38]和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39]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如何解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但是依旧看出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都是评价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变化引起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有效指标[35],可以在早期预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40,4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有机碳的有效性和土壤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淑平,周广胜,高素华,等.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3(6):780-785.
[5]张仕吉,项文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5):134-143.
[6]刘晶,田耀武,张巧明.豫西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6,30(3):255-261.
[7]祁心,江长胜,郝庆菊,等.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5,36(10):3816-3824.
[8]陶宝先,张保华,董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寿光市农业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7,26(10):1801-1806.
[9]郭岳,张仲胜,宋晓林.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7,13(4):43-47.
[10]邬建红,潘剑君,葛序娟,等.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与有机碳组分的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15,29(6):178-183.
[11]孙沙沙,段建军,王小利,等.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组分特征[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8,37(3):49-55.
[12]李欣雨,夏建国,鄢广奎,等.名山河流域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7,31(3):224-230,238.
[14]张煜,张琳,吴文良,等.内蒙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对土壤碳库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6,53(4):930-941.
[15]房飞,唐海萍,李滨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影响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11):1774-1779.
[16]邱璇,赵建宁,李文亚,等.不同利用方式对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6,25(9):1-9.
[17]蒲宁宁.放牧强度对昭苏草甸草原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碳、氮特征的影响[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3.
[18]杨合龙,孙宗玖,范燕敏,等.短期放牧对昭苏草甸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3,30(12):1926-1932.
[19]吴建国,张小全,徐德应.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比较[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5):657-664.
[20]马鄂超.第二讲土壤养分测定(一)[J].新疆农垦科技,2005(6):51-53.
[21]朱勇,王振翀,能昌信,等.土壤电导率测量方法的研究与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2,29(8):413-416.
[22]沈宏,曹志洪,徐志红.施肥对土壤不同碳形态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0(2):166-173.
[24]邰继承,靳振江,崔立强,等.不同土地利用下湖北江汉平原湿地起源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6):124-128.
[26]陈高起,傅瓦利,沈艳,等.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29(3):123-129.
[28]刘淑霞,王鸿斌,赵兰坡,等.不同施肥方式下黑土有机碳的变化规律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8(2):48-51,56.
[29]董云中,王永亮,张建杰,等.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储量[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4):955-960.
[30]李鉴霖,江长胜,郝庆菊.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J].生态学报,2015,35(11):3733-3742.
[31]邱莉萍,张兴昌,程积民.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9,29(1):84-89.
[34]朱志建,姜培坤,徐秋芳.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的比较[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4):523-526.
[35]李太魁,朱波,王小国,等.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土壤通报,2013,44(1):46-51.
[40]薛菁芳,高艳梅,汪景宽,等.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作为土壤肥力指标的探讨[J].土壤通报,2007(2):247-250.
[41]张金波,宋长春,杨文燕.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3):343-347.
李学斌,李月飞,陈林,苏莹,祝忠有.宁夏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北方园艺,2021(01):91-99.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960359);宁夏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0AAC03105);第三批宁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项目(TJGC20180682018)
分享:
土壤污染的成因丰富多样,涵盖工业废弃物、农药残余、重金属污染等,导致土壤污染物质丰富多样,浓度各异。这种多样性使得各类土壤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土壤的生态效能以及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直接破坏方面。
2024-11-16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急需高效修复技术来应对。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凭借其电场驱动下的离子迁移原理,展现出快速且有效的重金属去除能力。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技术的原理、现状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策略,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2024-11-16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其来源复杂,包括工业排放、矿产开采、农药使用等多种人为活动。这种污染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重金属一旦积累在土壤中,将难以通过自然过程进行降解,且极易通过食物链累积和放大,引发生物富集效应,从而引发长期且广泛的环境影响及健康影响。
2024-11-14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和丙烯酸丁酯)是极其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纺织、皮革、涂料等行业均被广泛应用。但其较强的挥发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风险,同时对人体的呼吸道、皮肤等存在明显刺激性,对肝、肾功能均有损害,还有较大的致癌可能性。
2024-06-22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化学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疗、家庭等领域,这些化学物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些化学物质也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土壤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残留可能会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甚至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2023-09-01我国是地质大国,而地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有做到对地表土壤的保护,才能防止地表土壤被重金属所污染,因此,一定要加强对于地表土壤的检测方法,让检测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工业不断发展,工业中的重金属对土壤造成了污染,对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研发力度,要有更好的设备对重金属进行监测,方式也要变得多样化,减少对土地土壤的污染,改变这种被污染的情况。
2023-08-29为满足韶关电网供电需求,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建设华电南雄“上大压小”热电联产工程是必要的。该工程属于大型电厂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扰动地表,引发水土流失。文章结合水土流失特点,进行了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划分,并在围绕防治目标基础上,通过布设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来分区实施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2022-05-30水土流失量观测是径流小区进行土壤侵蚀测算的基础[5]。当前人工搅拌采样法仍为各地区径流桶泥沙观测的主要方法,但人工搅拌法因其方法的局限性极易受到外因的干扰导致采样误差偏大[6]。叶芝菡[7]等人根据北方土石山区侵蚀泥沙以粗颗粒为主特点研制了全剖面采样器,主要包括采样管、拖柄、固定环、底盘4部分,其通过采样器采集径流桶中从桶底到水面的浑水水柱,再取样测量水柱中的泥沙含量,进而得到径流桶的径流含沙量。
2021-10-08目前我国城市污泥的产量巨大,截至2015年,我国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约6910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1.4×109m3•d-1[1],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为3.02×107t,到2020年污泥产量达6.00×107t[2]。我国主要通过填埋、焚烧来处置城市污泥[3],但这些处理的污泥将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4]。
2021-09-28盐碱地土壤改良是一项重要工程,研究和合理利用盐碱地对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盐碱地的危害性,从物理、生物、化学等角度探讨了宁夏青银高速黄河大桥至水洞沟段生态长廊地区目前应用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及取得的效果,以期为周边地区盐碱地土壤改良、生态景观效果提升和优化提供参考。
2021-08-31人气:7283
人气:4755
人气:4163
人气:3955
人气:383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土壤
期刊人气:162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0253-9829
国内刊号:32-1118/P
邮发代号:28-21
创刊时间:195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87
影响因子:1.181
影响因子:0.599
影响因子:2.217
影响因子:0.07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