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微生物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40例于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成两组,接受常规治疗但未展开微生物检验的为对照组,实施微生物检验的则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控制效果,并展开对比与评价。结果:①在医院感染率及感染程度方面,观察组感染率为3.53%(12/320,包括轻度感染8例,中度感染4例),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14.69%(47/320,包括轻度感染13例,中度感染25例,重度感染9例),两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生活质量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综合健康以及社会功能等评分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住院患者展开微生物检验,可将其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程度有效降低,充分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也被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由于病原菌存在一定的潜伏期,因而有的患者会出现在院内感染而在院外出现症状的情况[1]。近些年来,随着临床药物种类的增多以及用药的愈发复杂,再加上多种新型医学技术(包括化学药物治疗、放疗及介入性治疗等)的应用,导致众多耐药菌株的出现,并大大加强了患者的耐药性,这也使得医院感染发生率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当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后,不但会降低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其治疗费用[2]。由此可见,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3]。本文以640例于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为例,通过对部分病例实施微生物检验,获得了理想的感染控制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640例住院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时间段入院。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20例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有174例、146例;年龄18~76岁,平均(37.52±6.42)岁;病程为5~42d,平均(23.57±3.54)d。观察组320例中,男女各有178例、142例;年龄18~78岁,平均(37.68±6.46)岁;病程为5~43d,平均(23.61±3.57)d。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均完整,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存在严重心肝肾等脏器性疾病、精神障碍、交流障碍等患者,此外,本实验得到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基础资料对比中,两组有可比性。
1.2方法:
接受常规治疗但未展开微生物检验,也即由临床医师根据自身经验向患者用药,给予其常规治疗及护理服务,以患者实际用药及病情进展情况为依据,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并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及生活习惯干预等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2.1药敏试验及细菌检定。
采用由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G-5试条展开药敏试验操作,采用同公司生产的ID32E试条展开细菌检定,并用型号为ATBExpaession的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操作检测。
1.2.2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初筛与确诊试验。
应用专家系统进行初筛提示,并结合药敏试验的结果,给予患者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并展开病原学检查进行确诊。其中,确诊试验采用K-B法(纸片扩散法),试验过程中给予克拉维酸(由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为H20113302)10μg或头孢噻肟(由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为H20043012)30μg,克拉维酸10μg或头孢他啶(由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为H20043001)30μg。在采用上述药物时,任何一组中克拉维酸抑菌环的直径如果增加至5mm以上,则表明患者产生了ESBLS。此时,临床医师应结合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向患者合理应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
1.3观察指标:
(1)感染程度: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观察并评估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及感染程度,其中,患者存在轻微的临床症状,并且未影响到日常生活,为轻度感染;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症状,日常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中度感染;患者存在非常严重的症状,并且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则为重度感染。(2)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健康调查简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括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综合健康以及社会功能等指标,各指标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中涉及到的数据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于采集到的计量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的方式来表示,当P<0.05时,证明结果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及感染程度比较:
经统计,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为3.53%(12/320,包括轻度感染8例,中度感染4例),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14.69%(47/320,包括轻度感染13例,中度感染25例,重度感染9例),两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综合健康以及社会功能等评分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分,x±s)
3、结论
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生活环境,医院内存在非常多的病菌,并且病种复杂,住院患者由于受到自身疾病以及身体功能退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均比较低下,一旦受到病原菌的侵袭,就很有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现象的发生,在增加疾病发生风险的同时,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痛苦,并且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家庭经济负担,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4,5]。感染是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应积极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6]。
为及时发现医院感染,对住院患者展开及时有效的治疗,加快其身体的康复,临床可实时微生物检验操作。分析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通过开展微生物检验,除了能对院内感染进行有效控制以外,还能为各类感染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确保抗菌药物的科学、合理应用,积极避免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误用以及滥用[7]。
近些年来,医疗技术发展迅速,放化疗、介入性诊治、抗菌药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也愈发广泛,而一旦出现应用不合理的情况,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通过采取微生物检验操作,能将病原学依据找出,再通过对检验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则可明确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进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医院感染的传播及流行进行有效控制[8]。其中,微生物分离鉴定法可将病原菌菌种分辨出来,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耐药菌株的存在,需立即进行鉴别,并展开科学、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以积极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程度[9]。
为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控制及预防,关键在于积极控制分析前质量,充分促进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提高。首先,临床检验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微生物标本采集流程及标准,规范医护人员的各项操作;其次,检验师应深入到各个科室开展教育及宣传工作,确保医护人员充分意识到检验结果准确性中,标本质量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微生物室还应对标本的质量进行定期检测,并告知感染科相关科室护士长统计结果,将其督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三,检验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严格核对接收到的标本,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其处理好,坚决退回不合格的标本,并将原因说明,严格杜绝因标本问题而引发误诊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为了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水平,检验人员还应不断完善自己,主动掌握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加强检验技术的优化,对细菌菌种进行仔细辨别,有效提高检验的精确度,同时还应对院感监测予以高度重视,监督并指导医护人员采取规范的消毒及隔离技术,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在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基础上,将微生物检验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10]。
通过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应用微生物检验,可具备以下作用:(1)明确诊断。通过应用不同的细菌分型方法来鉴别病原菌,能够对耐药菌株进行筛选,甚至还可对其基因型进行判定,并以检验的结果为依据,对医院感染进行科学控制。(2)监测细菌的耐药性。随着抗生素以及激素等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加,通过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临床医师能够对流行病原菌进行充分掌握,进而向患者合理应用抗菌药,实现治疗效果的提高。(3)提高细菌的监测效率。在医院感染中,手是主要的媒介,通过微生物检验,能够督促手卫生及消毒,将传播途径切断,实现感染率的降低。本实验中,实施微生物检验的观察组患者,其医院感染率、感染程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接受常规治疗但未实施微生物检验的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优势及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对住院患者展开微生物检验,可将其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程度有效降低,充分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蒋淑宏.微生物检验用于住院患者感染监控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13-14.
[2]孙院红,罗冲,青小鹤.观察临床微生物检验与检测应用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23):4787-4788.
[3]钟海燕.探究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J].海峡药学,2018,30(8):257-258.
[4]孟良.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与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9):1317.
[5]陈艳红,徐明理,卢灿娣.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与意义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6):91-92.
[6]向晓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3):175.
[7]李美丽.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1):4141-4142.
[8]张潇镱.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1):147-148.
[9]张晓明.微生物检验在尿路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1):119.
[10]吕燕.探讨通过对微生物进行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4):235-236.
王文志.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6):112-113.
分享:
泡状棘球蚴病(AE)是一种由多房棘球蚴引起的罕见且可能致命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多房棘球绦虫幼虫从卵中孵化后可穿透肠管壁,并通过门静脉到达肝脏,以肿瘤样浸润的方式沿血管及胆管生长。频繁的外源性肿瘤样增生和破坏性生长,可导致受累器官浸润和严重时甚至出现死亡。
2025-04-08食物中毒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率比较高的食物安全问题,常见的中毒原因有细菌、毒素、有毒物质 。食物被细菌污染以后,细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这种食物被健康人食用后可导致食物中毒,中毒后症状表现、严重程度与食用被污染食物的量、毒素含量等有关 。细菌性食物中毒指的是食用被微生物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中毒反应,可以出现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
2025-03-26细菌耐药性指的是病人体内的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抵 抗或使药物失效的特性[1] 。研究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 495 万例死亡与细菌耐药性相关,其中约 127万例(95% ui0.91 ~1.71)可直接归因于耐药细菌的感染[2] 。细菌耐药性的 发生机制复杂多样,其中获得性耐药性是细菌在抗菌药物 “压力”下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
2025-02-24白色念珠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口腔、皮肤、肠道等部位。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白色念珠菌在口腔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对儿童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2025-01-18骨囊型棘球蚴病(bone cystic echinococcosis,bone CE)是所有棘球蚴病感染中最复杂、最危险的一种。尽管骨CE较为罕见,占所有CE感染病例的0.5%~4.0%。然而骨CE最常见感染部位为脊柱,其次为骨盆,二者总计超过骨CE病例的70%。根治性切除手术联合阿苯达唑用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2025-01-13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现代病原微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科学进步,但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风险。近些年,多个国家发生了生物安全事件,突显了现行法律法规在应对新兴病原体和技术应用中的不足。2022年8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报告了一起猴痘病毒疫情爆发的事件,标志着猴痘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
2025-01-08无针接头(needleless connector, NC)是无针输注的重要组件,其自动密闭,可与外周或中心静脉导管配合使用,避免肝素帽穿刺产生的微粒等进入管路,保护患者静脉,减少交叉感染,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风险。静脉输液属于无菌操作,NC属于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械,是发生腔内微生物污染的潜在部位,在输液全程应保持无菌状态,若维护、消毒不当,易导致导管内微生物定植。
2024-12-31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截至2019年底,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26 286.920hm2,其中山丘型3 580.610hm2,占13.62%。全省山丘地区已实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目标,部分山丘地区虽未发现病原学检测阳性病例和家畜,但仍存在感染性钉螺。
2024-12-18急性腹泻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感染性腹泻比较多见,好发于儿童群体,且发病率仅低于小儿呼吸道感染。急性腹泻患儿每日排便3次及以上,粪便形状改变、稀薄,粪便含有黏液或脓血等物质,并可伴有呕吐、电解质紊乱、恶心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还会导致脱水、营养不良,甚至休克或器官衰竭,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024-11-29感染性腹泻易感人群分布广泛,免疫力维持时间短,是世界各国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儿童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由其引起的聚集疫情常年居于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报告疫情种类的前列,是传染病管理重点关注工作之一。感染性腹泻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多种微生物。
2024-11-22人气:16670
人气:16002
人气:15291
人气:14841
人气:1401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微生物与感染
期刊人气:141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6184
国内刊号:31-1966/R
邮发代号:4-341
创刊时间:200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