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ontactin-associatedprotein-2,CASPR2)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MRI改变、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抗CASPR2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中认知功能损害7例,睡眠障碍7例,肢体无力6例,有自主神经症状5例,精神行为异常5例,头晕5例,头痛4例,肢体疼痛4例,肌肉跳动3例,癫痫发作3例,体质量减轻3例,恶心呕吐1例,行走不稳1例。11例行血清抗CASPR2抗体检测均为阳性(100%),13例行脑脊液抗CASPR2抗体检测4例阳性(31%)。头颅MRI检查5例可见异常,其中1例提示炎性病变,2例行MRI增强检查提示肿瘤占位性病变,1例提示脑出血,1例提示局部硬膜增厚并强化。6例免疫治疗的患者中5例好转,1例疗效欠佳者放弃治疗;5例对症治疗者和1例手术切除者治疗后好转;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抗CASPR2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损害、睡眠障碍、肢体无力、自主神经症状、精神行为异常和头晕等,其血清抗CASPR2抗体阳性率高于脑脊液。
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ontactin-associatedprotein-2,CASPR2)是一种神经鞘蛋白家族的跨膜细胞黏附蛋白,可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中表达,在突触形成、调节轴突功能和建立神经元网络方面有重要作用[1]。抗CASPR2抗体脑炎属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一种,与其他神经元表面抗体介导的脑炎相比,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发病率相对较低,仅为3%[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3例抗CASPR2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8月—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抗CASPR2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10~81岁,平均发病年龄43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51岁,女性为33岁)。入选标准:(1)符合2016年LancetNeurology[3]及2017年的《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4]中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诊断标准;(2)行脑脊液或血清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检测,脑脊液或血清抗CASPR2抗体为阳性。排除标准:甲状腺功能异常、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的相关疾病。
1.2方法
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脑脊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分对患者生活能力状态进行评估,其中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复发是指患者症状好转或稳定2个月以上而重新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
2、结果
2.1临床特点
13例患者中6例有前驱症状(5例为发热感染,1例为头部摔伤)。首发症状为边缘系统症状者5例(1例精神行为异常,2例认知功能损害,2例癫痫发作),首发症状为周围神经症状者4例(3例无力,1例疼痛)。13例患者中伴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7例,睡眠障碍7例,肢体无力6例,具有自主神经症状(以心率快、出汗、便秘为主,其中1例并发不全性肠梗阻)5例,精神行为异常5例,头晕5例,头痛4例,肢体疼痛4例,肌肉跳动3例,癫痫发作3例,体质量减轻3例,恶心、呕吐1例,行走不稳1例。
2.2脑脊液及抗CASPR2抗体检查结果
13例患者均行腰椎穿刺术检查,其中脑脊液压力增高2例(265、330mmH2O)(1mmH2O=0.0098kPa)(参考值80~180mmH2O)。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高6例[(9~432)×106/L][参考值(0~5)×106/L],淋巴细胞比率升高7例(76%~90%)(参考值60%~70%)。蛋白质水平降低1例(130.5mg/L),增高5例(841.0~2944.8mg/L)(参考值150~450mg/L)。含糖水平降低2例(1.89、2.47mmol/L)(参考值2.5~4.5mmol/L)。氯化物水平降低3例(109.1、113.7、118.5mmol/L)(参考值120~130mmol/L)。13例患者脑脊液中8例发现激活单核细胞(1%~4%),2例发现嗜中性粒细胞(3%、25%)。13例患者均行脑脊液抗CASPR2抗体检测,其中4例阳性(3例阳性,1例弱阳性),阳性率为31%。11例患者行血清抗CASPR2抗体检测,均为阳性(10例阳性,1例弱阳性),阳性率为100%。
2.3影像学及其他检查
13例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5例可见异常,其中1例提示炎性病变者抗CASPR2抗体脑脊液检查阴性,血清检测弱阳性,给予免疫治疗后好转(图1a);2例行MRI增强检查提示肿瘤占位性病变,高度怀疑为胶质瘤(图1b-e);1例提示急性脑出血;1例提示双侧海绵窦区局部硬膜增厚并强化。10例行胸部CT检查,8例行腹部及泌尿生殖系统彩超,均未见占位性病变。13例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其中3例存在心动过速(2例为窦性心动过速,1例为短阵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图1抗CASPR2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头颅MRI影像图
2.4治疗及预后
13例患者中,6例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单独或联合治疗,随访10~36个月,5例患者症状缓解(其中1例因激素减药过快,3个月后复发,再次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1例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欠佳,放弃治疗,随访19个月时mRS评分仍为5分;5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肿瘤占位性病变患者行手术切除后症状缓解;1例肿瘤占位性病变患者放弃治疗,出院2个月后死亡。
3、讨论
CASPR2是由位于7q35染色体上的CNTNAP2基因编码的一种膜蛋白,表达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5],与接触蛋白2构成复合物,促进电压门控钾通道聚集,以稳定郎飞结处的传导、防止重复放电和维持静息电位。抗CASPR2抗体可破坏CASPR2与接触蛋白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一系列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症状[6]。
抗CASPR2抗体脑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7,8,9]。有研究结果[8]表明,抗CASPR2抗体脑炎患者中男性占69%,发病中位年龄为54岁。本研究纳入的13例患者中男性7例,无明显男性优势,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13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3岁,其中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51岁,女性为33岁,与以往报道[9]的女性患者更年轻化相符合,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女性患者较多,导致总体平均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本研究中5例患者具有前驱感染史,与以往报道[10]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可继发于感染及病毒性脑炎之后的结论相符合。抗CASPR2抗体脑炎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7个核心症状[9]:边缘系统症状(认知功能损害、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等)、小脑性共济失调、周围神经高兴奋性(肌束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睡眠障碍、神经性疼痛、体质量减轻。本研究中13例患者主要表现为以上症状的一种或多种,其中9例患者至少具有3个核心症状。自主神经症状中常见的是多汗、便秘、心率增快,患者心电图检查可有心动过速表现[11],本研究中3例患者心电图提示心动过速。有研究[9]报道,在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病程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神经源性疼痛。本研究中8例患者存在疼痛,疼痛产生的机制可能为抗CASPR2抗体通过抑制电压门控钾通道的功能,作用于感觉神经元,从而引起外周神经的超敏反应。Giannoccaro等[12]建立了抗CASPR2抗体脑炎小鼠模型,发现认知功能损害症状可能与抗CASPR2抗体在海马体中抑制CASPR2与接触蛋白2的相互作用有关,睡眠障碍可能是由于下丘脑背内侧和外侧的c-fos表达增加而导致。
有研究[5,8,9]发现,血清抗CASPR2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脑脊液,本研究中11例患者血清抗CASPR2抗体阳性,4例脑脊液抗CASPR2抗体阳性。血清中低滴度CASPR2抗体可能是神经破坏过程中产生的副现象,结合头颅MRI可提高诊断准确率[5]。本研究中1例患者脑脊液抗CASPR2抗体阴性,血清抗体弱阳性,但其头颅MRI提示边缘性脑炎改变,临床表现符合脑炎表现,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好转。
抗CASPR2抗体脑炎患者的头颅MRI异常率仅为30%[9]。本研究中5例患者MRI提示异常,其中2例MRI增强提示为肿瘤占位性病变,高度怀疑为胶质瘤。目前尚无抗CASPR2抗体脑炎合并胶质瘤的报道,关于抗CASPR2抗体的产生是由于胶质瘤所致的神经破坏,还是胶质瘤所继发的抗CASPR2抗体脑炎,目前尚无定论。
抗CASPR2抗体脑炎多采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治疗方法,免疫治疗为首选[13]。一线治疗包括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血浆置换,二线治疗有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吗替麦考酚酯等。多数患者对一线治疗的反应良好,部分效果欠佳者,可加用二线治疗,合并肿瘤患者应积极行肿瘤相关治疗[9]。但对未合并肿瘤患者,对症治疗即可达到治愈效果[10,11]。本组5例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好转。
本研究结果提示,抗CASPR2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损害、睡眠障碍、肢体无力、自主神经症状、精神行为异常和头晕等,其中血清抗CASPR2抗体阳性率高于脑脊液,而头颅MRI的阳性率较低,多数患者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血浆置换治疗的反应良好。临床对同时合并中枢及外周病变的患者,应考虑抗CASPR2抗体脑炎的可能,尽早行血清及脑脊液抗CASPR2抗体检测,及时使用免疫治疗。但本研究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抗CASPR2抗体与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2):91-98.
[11]赵静,张元杏,刘慧勤,等.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抗体相关脑炎11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7).549-554.
[13]涂加善,陈子怡,刘清华,等.自身免疫性脑炎远期预后及其危险因素分析[1].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33(6):554-556.
文章来源:毛宁宁,张巧漫,王呈泽,连亚军.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13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1,35(06):618-620.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771397)
分享: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作为一种治疗癌症新兴的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ICIs 通过阻断 T 淋巴细胞的负调节机制,激活免疫系统,从而更好地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虽然 ICIs 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但也带来了很多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immune 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
2025-03-28原 发 免 疫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症 (primary immune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以血小板损伤及造血功能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病,该病的发生与抗血小板抗体、 巨核细胞以及 T 淋巴细胞均有关,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血小板损伤,且各发病机制存在差异。 已有研究发现,ITP 患者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膜表面的特定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促进血小板的损伤。
2025-03-26肾病综合征是以肾小球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即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同时血检指标还常会有尿酸升高、磷水平升高、肌酐升高等特征,会引起肾功能不全、感染及营养不良等症状,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2]。
2025-02-11过敏性疾病是由免疫系统对特定物质(过敏原)的异常反应引起的一类疾病。这些过敏原对大多数人来说通常是无害的,但对于过敏体质的个体,它们可以触发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过敏性鼻炎、湿疹和过敏性休克等。全球范围内,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过敏原 的 识 别 对 过 敏 性 疾 病 的 诊 断 变 得 尤 为 重要。
2025-01-27免疫组织化学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进行细胞染色,染色后阳性细胞呈棕黄色。通过计数阳性细胞可以实现阳性率和染色强度的评估,从而确定肿瘤的危险程度和预后信息。目前绝大多数科室仍然依赖于人工诊断,通过人工计数或主观地对阳性表达进行分级来分析研究结果,存在耗时长且易受人为因素干扰的问题。
2025-01-27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其促炎或抑炎作用取决于它的激活状态。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根据功能和标志物分为M1、M2表型。M1型小胶质细胞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加重组织损伤。体外研究证实,脂多糖可以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1表型极化。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超短效苯二氮类药物,其在临床中表现出呼吸抑制轻、起效快、恢复快、安全性高的特点。
2025-01-20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号传导功能障碍导致,常有乙 酰胆 碱 受 体 抗 体 (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 AchR⁃Ab)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等。 临床 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特定骨骼肌的病态易疲劳和波动 性肌无力。
2024-12-26结直肠癌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位居第3,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放化疗引起的副作用及耐药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肿瘤免疫疗法为结直肠癌治疗的一个新方向。免疫系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细胞和分子网络。
2024-12-1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免疫异常性疾病,患者会出现无明确原因导致的血小板数量下降,伴随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皮肤出血点、鼻衄、牙龈出血等症状[1]。该疾病起病隐匿且无特效治疗药物,西医主要根据其发病机制给予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且容易复发,部分耐受力较差的患者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2024-12-05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是PG家族成员,最初被认为是一种较强的炎症介质,纳克级别的PGE2即可引起炎症反应。但近年研究表明PGE2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并不单一[2]。目前认为PGE2产生的效应主要取决于其激活的前列腺素受体(EP)。
2024-11-19人气:18475
人气:16541
人气:15881
人气:15468
人气:1519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期刊人气:192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8705
国内刊号:11-5558/R
邮发代号:80-690
创刊时间:200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458
影响因子:0.560
影响因子:0.448
影响因子:0.731
影响因子:0.71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