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目的分析新冠疫情下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方法本研究主体为新冠疫情一线医护人员58名(A组)与普通医护人员(未接触发热患者)89名(B组)。根据90项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进行问卷调查,均在网上完成调查分析,分析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结果A组的SCL-90阳性检出率高于B组(P0.05)。A组的SCL-90评分与B组对比并无差异(P0.05)。父母受照顾状况、有未成年子女是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论新冠疫情下,一线与普通医护人员都会出现心理健康受损情况,且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对其进行家庭安顿与心理干预,进而保证其心理健康度。
新冠肺炎首发于中国武汉,被WHO纳入全球乙类传染病,应进行甲类传染病防控。截止目前,我国的新冠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但其他国家疫情肆虐,面临严峻形势[1]。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强,可通过接触传播,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感染几率较高,心理面临巨大压力。有研究发现,甲类传染病诊疗护理人员的负性心理明显,伴有恐惧与焦虑等心理表现。这会直接影响医疗质量,降低患者的服务满意度,增加医患纠纷几率。本研究选取147名医护人员,用于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主体为2020年2月-2020年4月间在新冠疫情下奋战的一线医护人员58名(A组)与普通医护人员(未接触发热患者)89名(B组)。其中,A组男23名,女35名;年龄范围介于23-58岁,平均(38.57±0.49)岁。B组男20名,女69名;年龄范围介于24-55岁,平均(39.77±0.57)岁。经假设检验并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行心理健康调查,采用自拟量表,包括医护人员的性别、年龄与疫情影响下的其他心理健康因素,表格内容如下。
表1自拟量表的各因素赋值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评估表SCL-90,包括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精神病性、恐怖和偏执等维度,共90条因子,各个因子均采取5级评分法,即1-5分。将量表中的任一因子得分不低于3分作为评分标准,不低于1个因子呈阳性,判定为SCL-90呈阳性症状。
调查方法使用线上问卷法,医护人员可匿名参加。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经由SPSS21.0软件完成,计量数据表达是(±s),经t值对比与检验,计数数据表达是[%],经χ2值对比与检验,假设校验有意义的标准为P值不足0.05。
2、结果
2.1对比SCL-90阳性检出率
A组的SCL-90阳性检出率为39.66%(2358),B组为28.09%(2589)(χ2=4.856,P=0.038)。
2.2对比SCL-90评分
A组的SCL-90评分与B组对比并无差异(P0.05)。
表2对比SCL-90评分[(±s)分]
2.2单因素分析
因变量为SCL-90均分,使用单因素方法进行分析,评估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性别、父母照顾状况、有未成年子女等。
表3单因素分析
2.3多元回归分析
因变量为SCL-90均分,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差异性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化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为有无未成年子女与父母照顾状况。
表4多元回归分析
3、讨论
新冠肺炎于2019年末在湖北武汉爆发,疫情蔓延至全国的时间为2020年春节左右,明显冲击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2]。截止目前,抗击疫情已持续3个月有余,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新冠疫情下,医护人员的心理与生理健康情况。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积极落实干预措施,努力提供后勤保障,目的是预防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本研究选择297名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研究,结果显示,普通与一线医护人员的SCL-90评分对比并无差异(P0.05)。说明新冠疫情下,所有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均受到影响,但评分略高于1分,说明医护人员的不良心理并不明显,这与社会支持系统完善、抗击疫情取得有效成果有关。分析其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因素,其一为父母照顾状况,原因是抗疫医护人员的年龄多为40岁左右,父母已步入老年阶段,而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主要为老年人,致死率较高。有研究显示,70岁以上群体在感染新冠肺炎后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使医护人员在抗疫期间会担心父母的生活无人照顾[3]。在全国疫情的蔓延趋势下,老年人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医护人员在工作期间难以照护家中老人,使其过度担心老年人的自我防护情况。加之,老年人对于信息的获取方式较单一,不了解新冠疫情的严重性,可能存在重视度不足问题,部分老年人的思想保守,拒绝戴口罩,会增加感染风险,加重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4]。其二为有无未成年子女,若医护人员家有未成年子女,则会担心子女的照护问题,且未成年人的免疫力较差,自我防护意识差,无形中增加感染风险。疫情期间,未成年子女均在家上网课,需要家长辅导和监督,医护人员对于未成年子女的学习情况格外关心,这要是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因素之一。为此,应开展后勤保障工作,照顾未成年子女的生活起居,使医护人员全身心抗疫[5]。
总之,新冠疫情下,医护人员会面临身心不适,这属于正常反应,需要给予医护人员充分的尊重与理解,满足其个体需要,根据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6]。院方应全面了解医护人员的家庭背景,记录其父母和子女情况,筛查重点人群,给予全方位、细致化的生活照护,进而调节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出现不良心理的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其家庭情况确定影响因素,并给予社会支持和后勤保障,最大化消除其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解雨,雷雨,郑姝玉,等.对参与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原因分析及思考[J].西部医学,2020,32(3)319-321.
[2]王芬,舒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干预措施[J].全科护理,2020,18(7)837-838.
[3]钟燕萍,黄洁莹,谢志伟,等.首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及干预效果研究[J].全科护理,2020,18(8)955-957.
[4]段力萨,郭宇明,孙江男,等.新冠肺炎疫情下某部队三甲医院官兵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武警医学,2020,31(3)191-194.
[5]王朝晖,齐晶,李燕晖,等.COVID-19疫情流行期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0,31(2)166-172.
[6]周蕾,曾雪琴,郑雨晴,等.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与医患关系相关性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9,40(7)62-64,77.
朱洪玲.新冠疫情下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3)180+182.
分享:
双相情感障碍 (BD) 作为一种心境障碍,又叫做躁郁症,患者在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或狂躁症状,症状反复发作,该不良情绪状态表现显著,会对患者的生存状态造成严重影响 。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虽能够改善患者症状,恢复患者认知功能,但是仅使用药物预后效果不理想,需要辅以相关护理干预。
2025-01-28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病(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disorders,WMSDs)是与工作场所危险因素相关的肌肉、神经、肌腱、关节、软骨和脊椎间盘损伤或疾病,是全球职业病学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疾病。手术室具有高强度、高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手术室医生专业性强且培养周期长、工作内容繁多且难度大、精神紧张、环境较为封闭。
2025-01-21抑郁症作为临床中常见的精神性疾病,其终身患病率高达15%~20%,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显著心情低落、动力减退、快感缺失,且症状持续时间较久,多伴有不安、焦虑、睡眠苦难与躯体不适等。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率呈低龄化趋势发展,青少年时期作为抑郁症的高发期,与成年抑郁症相比,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更高,具有反复发作性、不稳定性及高自杀风险性。
2025-01-17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直接、故意、反复地伤害其身体组织的行为,这种行为既不以导致死亡为目的,也不被社会所认可。Meta分析显示,抑郁与NSSI之间存在相关性,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概率较成人高,抑郁障碍青少年具有NSSI行为的比例高达 44%~61.2%,且多有反复 NSSI 行为。
2024-12-23目前,唇腭裂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以外科手术为中心的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序列治疗,其术后仍可能存在术区瘢痕、语音不清等[1],使患者产生明显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4]。唇腭裂可能造成的患者及照顾者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关注。
2024-11-18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发育过程中语言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明显低于同性别同年龄段儿童,但不涉及构音障碍、听力障碍等造成的语言障碍类型。该症状会影响儿童的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及其他行为发展,使儿童面临读写、计算、认知困难,危及儿童神经心理发育。
2024-11-16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们户外活动也不断增加,造成被毒蛇咬伤人数每年高达50万人次,其中致残率25%~30%,致死率5%~10%。我院地处华东、安徽中部,周边省市以蝮蛇咬伤最为常见,其中农村地区是主要发生地。蝮蛇毒液为混合型毒素,被咬伤后起病急骤,倘若救治不及时极易造成脏器功能损害甚至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2024-11-15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有关要求,2020年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中。处于妊娠期的育龄女性要经历生理的各种变化以及自身角色的转变,容易出现产前抑郁的心理问题。
2024-10-25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近年受多种因素影响该病发生率持续增加,特别是青少年抑郁症的比重在不断增加[1]。临床认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其自身心理状态、学习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遗传、家庭因素亦为诱发青少年抑郁症的关键因素,在发病后表现为心境低落、情绪易波动等,对患者身体发育情况及心理健康状态均有严重影响[2]。
2024-10-25全身各部位损伤疾病中,颅脑损伤所占比例约20%,该病的死亡率排第一位,颅脑损伤可能导致患者的部分身体功能出现损伤和致残。有>60%的颅脑损伤患者经历过焦虑和抑郁等,而有3%~59%患者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PTSD)。有调查显示,颅脑损伤后抑郁和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2.2%和44.1%。
2024-09-28人气:16241
人气:15687
人气:15180
人气:13851
人气:1361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期刊人气:5558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1252
国内刊号:11-5257/R
邮发代号:18-285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458
影响因子:0.560
影响因子:0.448
影响因子:0.731
影响因子:0.71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