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支持性心理疗法在帕罗西汀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护理中应用

  2025-01-28    3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探讨对帕罗西汀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采用支持性心理疗法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1月在南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的100例BD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n=50,支持性心理疗法干预)与对照组(n=50,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躁狂程度、社会功能、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后,两组修订版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R)评分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分高于高于前,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帕罗西汀治疗BD患者应用支持性心理疗法,可改善患者躁狂状态及社会功能缺陷,提高生活质量。

  • 关键词:
  • 不良情绪
  • 双相情感障碍
  • 帕罗西汀
  • 支持性心理疗法
  • 躁郁症
  • 加入收藏

双相情感障碍(BD)作为一种心境障碍,又叫做躁郁症,患者在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或狂躁症状,症状反复发作,该不良情绪状态表现显著,会对患者的生存状态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虽能够改善患者症状,恢复患者认知功能,但是仅使用药物预后效果不理想,需要辅以相关护理干预[2]。常规护理干预较为简单,针对性不强,难以得到理想的护理效果。支持性心理疗法将心理动力学作为基础理论,通过鼓励、劝告等心理护理使患者心理受损情况得到改善,帮助患者建立康复自信心[3]。本研究对100例BD患者实施干预,旨在探讨支持性心理疗法的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过南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 2020 年 2 月至 2023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 100 例BD 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 50例为干预组,50 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男性 22 例,女性28 例;年龄 20 ~ 51 岁,平均 (35.68±5.48) 岁;病程 1 ~ 8年,平均 (3.46±0.78) 年。干预组男性 23 例,女性 27 例;年龄 21 ~ 51 岁,平均 (35.71±5.46) 岁;病程 1 ~ 7 年,平均 (3.44±0.76) 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 符合 BD 的诊断标准 [4];(2) 配合干预者;(3)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 合并重要器官 ( 心、肝、肾等 ) 疾病者;(2) 妊娠期、哺乳期妇女;(3) 存在药物、酒精依赖症者;(4) 存在明显自杀倾向者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 ( 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0533;20 mg),每天 20 mg,根据患者病情可适量增加剂量,每周以10 mg 递增,最高不超过 50 mg。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对患者病情进行监测,保证住院环境干净舒适,对其进行饮食指导,对病房安全系数进行分析,保证病房安静、舒适,同时监测患者睡眠质量,进行健康宣教,使其情绪得到安抚。

干预组实行支持性心理疗法干预,具体如下:(1)建立支持性心理护理小组,1 名康复治疗师、1 名心理医师、3名护理人员组成,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医护人员整体护理能力。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使其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分析患者实际心理变化,对相应干预计划进行制定。(2)心理干预,询问患者是否认知自身病情,评估其认知程度,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采用一对一模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使患者保持放松状态,获得患者信任后,鼓励患者描述其经历,对患者的心理诉求进行了解,给予患者支持性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抑郁、自卑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询问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分析存在的不良问题,引导患者在面对治疗时保持积极心态,改善其对疾病的认知。为患者讲述药物的作用,使患者充分认识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将疾病发生征兆及发生后的临床表现告知患者,防止出现复发情况,遵守医嘱用药,提高临床依从性。采取家庭支持护理及社会交往训练,保证治疗环境及家庭氛围舒适、温馨,指导患者家属以口头及行为沟通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支持与鼓励,使患者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将心情保持在良好状态,定期组织患者参加社会角色扮演活动,提高患者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社会功能。使患者情感上得到足够支持,防止病情加重。每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1 次,每次时间为 30 min。(3) 医护人员定期组织共情小组活动,邀请患者参加活动,先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解说,鼓励患者逐一进行交流,将自身负性情绪发生原因分享出来,护理人员汇总患者发言,对患者不合适的事件处置方法进行总结,选择合适的处置方案,鼓励患者采用正确处理方法,缓解其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4) 支持性心理讲座,定期组织患者参加集体讲座,向患者讲授疾病相关护理知识及情绪调节方法,保证患者更容易控制自身情绪。

1.4 观察指标

(1) 躁狂程度:干预前后采用修订的 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 (BRMS-R)[5]评估,狂躁症状与得分呈正比。(2) 社会功能:使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6]从父母职能、婚姻职能、职业和工作等 10 个条目 ( 每个条目分值为 0 ~ 2 分 ) 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为干预前后,总分为 20 分,社会功能缺陷严重程度与得分成正比。(3) 生 活 质 量: 通 过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生 活 质 量 量表 (WHOQOL-100)[7]评估,主要包括 6 个维度,评估时间为干预前后,以百分制进行计分,生活质量与得分呈正相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 x ± s 描述,组间比较行 t 检验,计数资料以 % 描述,组间比较行 χ2检验,P < 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两组躁狂程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 BRMS-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干预后,两组 BRMS-R 评分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见表 1。

表1  两组躁狂程度比较

2.2 两组社会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 SD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干预后,两组 SDSS 评分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见表 2。

表2  两组社会功能比较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 WHOQOL-100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干预后,两组 WHOQOL-100 评分高于高于前,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见表 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3、讨  论


BD 作为一种常见精神疾病,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威胁,患者可能会出现自杀、自残等行为,对社会、家庭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8]。BD 患者在狂躁状态下会出现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易激惹等表现,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帕罗西汀作为一种常用药物,能够对 5- 羟色胺 (5-HT)转运体进行选择性抑制,阻断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不会对其他递质造成明显影响,对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单一使用药物治疗,预后效果不理想,156 Clinical Research, Feb. 2025, Vol. 33 No. 02会出现复发情况[9]。常规护理干预主要针对患者病情变化,患者心理问题未得到改善,干预效果不理想。支持性心理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学动力护理模式,通过鼓励、建议等多种方式,保证患者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激发患者潜能,关注共情心理支持,使患者更加信任医护人员,保证其得到最大化的支持性护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通过沟通提高其适应能力,帮助其建立自信心,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项困难时都能够有效应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BRMS-R评分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患者接受心理疗法后,医护人员能够尽早察觉患者的情绪,采取积极措施,缓解其负性情绪,了解患者真实感受,对其内心活动进行体验,让患者正确看待自身精神症状,维护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时的配合度,持续改进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让患者享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其躁狂程度[1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两组SDS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测其原因,通过纠正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帮助患者建立正确三观,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保证患者得到延续性护理,有效调控自我情绪,控制不良情绪,激发患者动机,帮助其养成主动行为,鼓励患者主动倾诉自身困扰,转变应对方式,提高患者面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其社会功能缺陷[13-14]。

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两组WHOQOL-100评分高于高于前,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其原因,通过指导患者参加共情小组活动,创建类似真实社会情景,减少患者的病耻感和心理压力,提高互相信任度,纠正患者的不合理思维,提高其认知能力,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防止病情波动,让患者体验不同角色,正确与他人沟通,提高患者调控负性情绪能力,保证其正确掌握表达自我的方式,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使其面对紧急事件的应对能力增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5-16]。此外,通过积极主动的与患者沟通、交流,使患者对疾病保持正确的认知,消除其疑虑,保证患者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同情,对其自身行为问题进行调整,奠定治疗疾病信心;通过鼓励患者表达自我,保持正确的认知态度,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改善其孤僻性格;通过鼓励家属参与,拓展患者社会支持系统功能,主动控制自身情绪,保证患者的病情处于稳定状态,显著改善其认知功能、精神状态及自尊心理,提高其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17-18]。

综上所述,帕罗西汀治疗BD患者应用支持性心理疗法,可改善患者躁狂状态及社会功能缺陷,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润琴,王玲花,封钢.积极心理学团体护理干预在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 J ] .护理研究,2022,36(3):535-537.

[2]陈志春,肖桂凤.情境模拟护理结合共情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36):130-132.

[3]崔茹茹,李静.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结合支持性心理疗法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社会心理适应性及疾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8):154-156.

[4]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4-188.

[ 5 ]高柏良,崔庶,严康,等.修订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R)对躁狂病人的评定(摘要)[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9,22(3):156-156,167.

[6]李毅,胡拾妮,高欢,等.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缺损评定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J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5):468-470.

[7] 李凌江,杨德森,周亮,等.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在中国应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 [ J ]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36(3):143-147.

[8]王清芳.行为冲动干预护理对脑治疗仪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J ]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23):168-170,174.

[9]李长浓.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护理中的价值及对患者情绪及认知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4):4554-4557.

[10]孟红霞,王美霞,冯春梅.以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教育结合支持性心理疗法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状态及血糖控制情况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3):153-155.


文章来源:李伟,李义会.支持性心理疗法在帕罗西汀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2025,33(02):154-15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医学临床研究

期刊名称:医学临床研究

期刊人气:692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湖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医学会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7171

国内刊号:43-1382/R

邮发代号:42-13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