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细菌耐药性和微生物临床检验的监测要点。方法 选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将我院临床上分离出的200株致病菌的耐药性与敏感性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病菌株共有200株,革兰阳性球菌125株,革兰阴性杆菌75株。葡萄球菌属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同的致病菌采用不同的抗生素进行耐药性及药敏性检测,进行分析。结论:在细菌耐药性监测与临床微生物检验中,需要掌握好实时明确的细菌耐药性变迁状态,根据细菌耐药性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达到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指导作用。
细菌耐药性是细菌抗菌药物会产生耐受性,当细菌产生耐药性后,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的患者会对药物产生抵抗,从而影响药物作用的发挥。临床研究发现,多重耐药菌是临床生物检验工作中的重点,注重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要点,同时对微生物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及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对抗菌药物进行规范使用,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着重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避免抗生素滥用情况的发生[1]。本次就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将我院临床上分离出的200株致病菌为分析对象,对200株致病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致病菌的耐药性及药敏性的监测要点,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细菌的收集主要为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期间各科室送检的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脓分泌物的标本,同一个病人分多次进行送检,且同一个标本仅标记一次,共得到致病菌200株。
1.2 方法
采用相关检测仪器,按照相关的器械方法对细菌进行培养,完成细菌的分离机鉴定。使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的药敏仪,经过纸片琼脂扩散法、微量稀释法对致病菌进行药敏实验。
1.3 评价标准
常见细菌耐药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药机制为青霉素结合蛋白会对肺炎链球菌产生影响,导致耐药菌与青霉素间的亲和力降低。肠杆菌细菌耐药机制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会产生质粒介导的内酰胺酶,这种内酰胺酶会被整合子携带然后传播,促使临床多重耐药菌致病菌爆发。非发酵菌耐药机制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呈现增强的趋势,并且铜绿假单胞菌膜通透性较低,药物无法进行致病菌体内,因而非发酵菌对多种抗生素药物耐药性较高。肠球菌耐药机制为细菌会产生PBPs,导致致病菌与青霉素亲和力降低,从而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2],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数据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致病菌株共有200株,革兰阳性球菌[3]125株,占62.5%。革兰阴性杆菌75株,占37.5%。
2.2 对葡萄球菌属敏感性与耐药性的检测,主要为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性葡萄球菌[4]等致病菌,对致病菌进行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敏感性检测,详情分布如下:
表1葡萄球菌属的敏感性与耐药性检测结果分布(%)
2.3 以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5]为分析对象,观察不同抗生素药物对其耐药性与敏感性,详情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2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敏感性及药敏性分析
2.4 非发酵菌[6]敏感性与耐药性检测,非发酵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使用不同抗生素检测致病菌的耐药性与敏感性,详情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3非发酵菌的敏感性与耐药性检测结果分布
3、讨论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最大,对头孢西丁、克林霉素及红霉素有一定耐药性。溶血性葡萄球菌对头孢他啶及红霉素有较高的耐药性。主要是因为致病菌与抗生素独有特征相关,氨基酸序列不断发生改变,扩大药物催化腔的面积,增强酶对广谱头孢菌素的亲和力。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不存在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对两种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也较低,而两种致病菌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非发酵菌对各抗生素药物都存在耐药性。由此说明,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着重关注细菌耐药性动态[7],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根据致病菌的耐药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可以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减少抗生素滥用现象。在细菌耐药性检测过程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抗生素药物对致病菌进行检测,最后选择合适的药物。
综上所述,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必须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及进行药敏实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光,欧阳柳.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探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22):38-38.
[2]崔茶进.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探讨[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5):45-48.
[3]张世琼.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17):29-30.
[4]苏真娟.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5):273-274.
[5]孟艳秋,于成龙,李楠等.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4):124-124.
[6]姜琳.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探析[J].今日健康,2016,15(4):333-333.
[7]吴玉婷.临床微生物标本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7):40-41.
黄朝阳,洪国粦,郑港森,等.微生物临床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要点评价[J].中外医疗,2016,35(36):32-33,45.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6.36.032.
分享:
食物中毒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率比较高的食物安全问题,常见的中毒原因有细菌、毒素、有毒物质 。食物被细菌污染以后,细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这种食物被健康人食用后可导致食物中毒,中毒后症状表现、严重程度与食用被污染食物的量、毒素含量等有关 。细菌性食物中毒指的是食用被微生物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中毒反应,可以出现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
2025-03-26细菌耐药性指的是病人体内的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抵 抗或使药物失效的特性[1] 。研究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 495 万例死亡与细菌耐药性相关,其中约 127万例(95% ui0.91 ~1.71)可直接归因于耐药细菌的感染[2] 。细菌耐药性的 发生机制复杂多样,其中获得性耐药性是细菌在抗菌药物 “压力”下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
2025-02-24白色念珠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口腔、皮肤、肠道等部位。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白色念珠菌在口腔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对儿童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2025-01-18骨囊型棘球蚴病(bone cystic echinococcosis,bone CE)是所有棘球蚴病感染中最复杂、最危险的一种。尽管骨CE较为罕见,占所有CE感染病例的0.5%~4.0%。然而骨CE最常见感染部位为脊柱,其次为骨盆,二者总计超过骨CE病例的70%。根治性切除手术联合阿苯达唑用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2025-01-13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现代病原微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科学进步,但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风险。近些年,多个国家发生了生物安全事件,突显了现行法律法规在应对新兴病原体和技术应用中的不足。2022年8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报告了一起猴痘病毒疫情爆发的事件,标志着猴痘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
2025-01-08无针接头(needleless connector, NC)是无针输注的重要组件,其自动密闭,可与外周或中心静脉导管配合使用,避免肝素帽穿刺产生的微粒等进入管路,保护患者静脉,减少交叉感染,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风险。静脉输液属于无菌操作,NC属于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械,是发生腔内微生物污染的潜在部位,在输液全程应保持无菌状态,若维护、消毒不当,易导致导管内微生物定植。
2024-12-31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截至2019年底,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26 286.920hm2,其中山丘型3 580.610hm2,占13.62%。全省山丘地区已实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目标,部分山丘地区虽未发现病原学检测阳性病例和家畜,但仍存在感染性钉螺。
2024-12-18急性腹泻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感染性腹泻比较多见,好发于儿童群体,且发病率仅低于小儿呼吸道感染。急性腹泻患儿每日排便3次及以上,粪便形状改变、稀薄,粪便含有黏液或脓血等物质,并可伴有呕吐、电解质紊乱、恶心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还会导致脱水、营养不良,甚至休克或器官衰竭,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024-11-29感染性腹泻易感人群分布广泛,免疫力维持时间短,是世界各国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儿童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由其引起的聚集疫情常年居于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报告疫情种类的前列,是传染病管理重点关注工作之一。感染性腹泻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多种微生物。
2024-11-22诺如病毒(norovirus,No V)作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导致腹泻和呕吐性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因,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可通过粪口途径直接在人与人之间迅速传播,或间接通过接触污染物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等方式传播,具有很高的流行率和病死率[1-6]。
2024-11-19人气:22310
人气:10153
人气:7886
人气:7552
人气:640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基础医学与临床
期刊人气:2244
主管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北京生理科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6325
国内刊号:11-2652/R
邮发代号:82-358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458
影响因子:0.560
影响因子:0.448
影响因子:0.731
影响因子:0.71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