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南阳市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临床特征与肠道微生态状况的相关性,为RRTI患儿的预防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2021年河南大学附属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18例符合条件的RRTI患儿作为RRTI组,按照1∶1比例纳入同期同医院行健康体检的218名儿童作为传统组。收集所有纳入受试儿童的年龄、性别、喂养方式、体重、身高等信息并分组比较。明确并整理观察组患儿感染部位、1年内感染频次、淋巴细胞百分比(CD3+、CD4+、CD4+/CD8+)数据。应用16S r RNA荧光定量PCR检测所有受试儿童肠道中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菌落数,计算B/E值并行组间比较。比较观察组患儿中不同感染部位、不同感染频次、不同淋巴细胞百分比范围患儿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比值(B/E值)。以B/E值<1为肠道微生态紊乱,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感染部位、不同感染频次、不同淋巴细胞百分比与肠道微生态异常间的相关性。结果:RRTI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菌落数、B/E值明显低于传统组受试儿童,大肠杆菌数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727、22.466、24.572,P<0.05);RRTI患儿下呼吸道感染、1年内感染频次与肠道微生态紊乱呈负相关(r=-0.621、-0.703);治疗后,RRTI组患儿CD3+、CD4+/CD8+高于传统组、CD4+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12、4.799、4.424,P<0.05);治疗后,RRTI组患儿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低于传统组、双歧杆菌数量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74、6.031、8.192,P<0.05)。结论:南阳市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指标与肠道微生态紊乱呈高度相关,临床应高度关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肠道微生态平衡调整,以期提高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效率,促进儿童健康水平。
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指的是在1年之内,患儿会出现多种呼吸道感染,其中包括了上下呼吸道感染。如何预防和治疗RRTI是公共健康管理的重要课题[1]。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是有效治疗的基础。目前对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研究较多,RRTI的病因病机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明确[2]。本研究对南阳市RRTI患儿与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肠道微生态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期为明确儿童RRTI的关系,为临床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方案制定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2021年河南大学附属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18例符合条件的RRTI患儿作为RRTI组,按照1:1比例纳入同期同医院行健康体检的218名儿童作为传统组。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上修订的RRIs诊断参考标准[3]。患儿在1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次数:0~2岁、>2~5岁及>5~14岁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分别为7次、6次和5次以上;或者气管支气管炎依次在3次、2次和2次以上;以及任何年龄患肺炎2次以上即可依次判断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和反复肺炎。
1.3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RRTIs诊断标准;年龄2~12岁;入组时距离呼吸道感染发作≤3 d;患儿和(或)家长了解参加此次研究利弊,并愿意配合此次各项研究对方工作,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免疫系统缺陷、感染性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疾病,近4周内应用微生态制剂、抗生素、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等药物,近4周有急性消化道疾病病史,平时饮食摄入含益生菌制品,出生时健康评分低于7分。
1.4 调查方法
(1)调查方案培训:调查组组长负责制订调查组的工作计划。培训参加调查的各医院主管,使其了解儿童RRTI的诊断标准和入选标准、健康受试儿童匹配方法及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受试儿童编号方法,学习调查项目及指标样本采集、送检、实验室数据统计方法。建立调查工作汇报流程及制度,对调查受试儿童的以下指标进行明确,包括编号、年龄、性别、喂养方式、体重、身高等信息,并将其按照观察组和传统组分组进行统计。(2)调查方法:医院调查负责人给每位符合纳入条件的患儿和健康儿童建档,收集整理规定信息后上传调查总负责人邮箱,按照调查方案医护人员对入组受试儿童取肠道粪便,送检肠道微生态菌群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菌落数,跟踪检测结果,统计数据。采集RRTI患儿空腹静脉血送检淋巴细胞百分比(CD3+、CD4+、CD4+/CD8+)跟踪统计数据。
1.5 观察指标
调查总负责人整理医院汇总受试儿童的相关数据,比较两组受试儿童不同感染部位、不同感染频次、不同淋巴细胞百分比范围患儿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比值(B/E值)。以B/E值<1为肠道微生态紊乱,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感染部位、不同感染频次、不同淋巴细胞百分比与肠道微生态异常间的相关性。(1)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患者入组未治疗前、完成治疗后,采集空腹静脉血,离心得上层清液,采用SemiBio Assay细胞免疫芯片测定CD3+、CD4+,计算CD4+/CD8+。(2)肠道微生态结构检测:将患儿全部纳入研究,收集患儿的粪便,根据粪菌基因组DNA的要求,采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患儿的粪便中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进行分析,计算B/E值。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受试儿童一般资料情况
两组受试儿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儿童一般资料情况
2.2 两组受试儿童肠道微生态菌群构成情况
RRTI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菌落数、B/E值明显低于传统组受试儿童,大肠杆菌数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RRTI患儿呼吸道感染相关指标与肠道微生态紊乱相关性分析
RRTI患儿中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年内感染频次>7次患儿双歧杆菌菌落数、B/E值明显低于上呼吸道感染、1年内感染频次≤7次患儿,大肠杆菌明显高于上呼吸道感染、1年内感染频次≤7次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呼吸道感染、1年内感染频次与肠道微生态紊乱呈负相关(r=-0.621、-0.703)。见表3。
表2 两组受试儿童肠道微生态菌群构成情况
表3 RRTI患儿呼吸道感染相关指标与肠道微生态紊乱相关性分析结果
2.4 两组受试儿童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情况
治疗前,两组受试儿童CD3+、CD4+、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RRTI组CD3+、CD4+/CD8+高于传统组、CD4+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受试儿童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情况
治疗前,两组受试儿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双歧杆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RRTI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低于传统组、双歧杆菌数量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本研究对医院收治的RRTI患儿及健康儿童进行对照观察,分析其肠道微生态差异,探讨反复呼吸道疾病特点与肠道微生态相关性,为临床预防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结果提示,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合理,微生态处平衡状态。本调查中,RRTI患儿B/E值为0.59,远低于1.00,而传统组儿童B/E值为1.22,说明RRTI患儿肠道微生态已失衡。不同呼吸道感染特征的患儿肠道微生态平衡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下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高频次感染患儿的肠道微生态结构中双歧杆菌数量越低,B/E值越低,说明微生态失衡越严重。对应的免疫系统中淋巴细胞亚群也呈较低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RRTI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呼吸道感染频次)、感染部位、免疫系统功能与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呈负相关[4]。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反复呼吸道感染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关系密切[5]。CD3+是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一种抗原提呈细胞,反映了T细胞总量水平。如果CD3+T细胞数量减少,则提示机体内存在着一种免疫抑制状态,这种状态的严重程度与机体对抗原的刺激反应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中,治疗后,RRTI组,RRTI组CD3+、CD4+/CD8+高于传统组、CD4+低于传统组,表明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指标与肠道微生态紊乱呈高度相关,临床应高度关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肠道微生态平衡调整。肠道菌群长期失调,致病菌数量增多,通过利用患儿的免疫反应攻击优势菌群,肠菌群的功能紊乱导致肠壁通透性降低,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促使T淋巴细胞功能降低,当肠黏膜屏障损伤时也可引起肺部及一些其他疾病的发生,进一步引起呼吸道反复感染。目前临床有文献[6-7]显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较正常儿童下降。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肠道微生态发生异常的原因:(1)呼吸道感染时患儿会因呼吸难度增加而发生血氧供应不畅,影响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加,使得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损害肠黏膜,肠黏膜的防御作用降低,病原菌和毒素流动性加强,优势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增加,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8];(2)呼吸道感染后,患儿体内免疫系统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应激反应,其免疫功能出现变化,导致肠道内生化环境发生改变,肠道菌群做出稳固定植的过程出现紊乱而发生菌群失调[9]。
表4 两组受试儿童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情况
表5 两组受试儿童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情况
综上所述,南阳市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指标与肠道微生态紊乱呈高度相关,临床应高度关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肠道微生态平衡调整,以期提高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效率,促进儿童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慧松,袁天明.肠道微生态对小于胎龄儿影响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1):177-180.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反复呼吸道感染的l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8-110。
[3]林颖怡,逄蓬.肠道微生态系统对食欲调节功能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23,43(6):855-862.
[4]葛梦娜,施科,任美玲,等.抗生素对儿童重症肺炎肠道菌群失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药学服务与研究,2021,21(4):251-256.
[6]李智强,黄剑明,周畅军,等.重症肺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免疫功能的关系[J].山东医药,2023, 63(11):15-18.
[7]董德兴,赵欣.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1,42(8):1907-1909.
[8]黄晓沁,章璐璐,丁蔚.肠道菌群及代谢物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3,26(7):919-924.
[9]谢敏,周海荣,陈新宙,等.头孢曲松与阿奇霉素联用对儿童感染性肺炎的疗效及其对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J].抗感染药学,2021,18(9):1390-1393.
文章来源:李飒,陈静,李月明.南阳市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相关性调查[J].黑龙江医学,2024,48(20):2514-2516+2520.
分享:
目前对于小儿心脏病的手术治疗,通常采取的是在全身麻醉下,通过胸部入路的方式进行精细操作。鉴于小儿患者年幼且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相对较弱,这一阶段的手术恢复显得尤为重要。在手术后的康复期内,小儿患者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1]。
2024-11-27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 UACS)是引起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因素之一,国内多中心研究显示,该疾病在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排名第二位,在学龄期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排名第一位。引起UACS的病因包括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等,其中鼻炎、鼻窦炎是儿童UACS最常见的病因。
2024-11-23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原核微生物,能够独立存活的最小病原菌,可经空气飞沫传播导致呼吸道及肺部感染。幼儿是肺炎支原体的易感人群,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重症患者会出现血液系统损伤,甚至威胁其生命[1]。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和病情评估能够有效抑制病情进展,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升临床疗效。
2024-11-08急性支气管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由微生物感染、物理及化学性刺激、过敏因素等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多发于气候变化及季节交替时,儿童为该病发生的主要群体。临床治疗包括抗菌、抗病毒、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虽能缓解临床症状,但因不良反应及抗生素的耐药性等问题。
2024-11-01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指的是在1年之内,患儿会出现多种呼吸道感染,其中包括了上下呼吸道感染。如何预防和治疗RRTI是公共健康管理的重要课题[1]。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是有效治疗的基础。目前对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研究较多,RRTI的病因病机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明确[2]。
2024-10-28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疾病,此病形成的因素复杂,多与患儿自身免疫、营养状态、呼吸道解剖特点及环境等相关。临床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为主要目标,头孢他啶是半合成的第3代头孢菌素,具有较强的抗菌活力,且抗菌谱较广,在呼吸道感染中疗效确切,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不利于儿童身体健康[1]。
2024-10-25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congenital central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 CCHS)是一种罕见病,新生儿期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为清醒时呼吸正常,睡眠中呼吸浅弱或呼吸抑制、二氧化碳潴留,病程中反复撤机失败,部分可伴惊厥、腹胀、肠梗阻、肥厚性心肌病等[1]。
2024-10-11喘息性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支气管炎的一种特殊类型,患儿多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健康成长。近年来由于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虽然能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2024-09-27临床主要通过肺表面活性物质(PS)和通气支持对患儿治疗,疗效良好,但部分患儿经规范治疗预后仍较差,严重会发生死亡,如能找出影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预后差主要因素,并针对高危因素给予有效科学处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3]。
2024-09-2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尤其学龄前儿童最易发生的呼吸道疾病,以病毒感染为主,临床多以高热、咳嗽、咯痰、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常规西药抗病毒治疗缺乏高效、特异性,应用不当还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中医中药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标本兼治方面具有悠久历史,价格低廉、安全性好,且疗效显著。
2024-09-23人气:15320
人气:15011
人气:14747
人气:14519
人气:1327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6554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578-1310
国内刊号:11-2140/R
邮发代号:2-62
创刊时间:195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035
影响因子:1.188
影响因子:1.636
影响因子:0.607
影响因子:0.71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