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急救效率、溶栓成功率分析胸痛中心建设对AMI的应用价值

  2024-08-2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究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抢救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44例AMI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双盲法分为传统急救组(予以传统急救流程干预)及胸痛中心组(胸痛中心建设干预),每组72例。比较两组医护人员综合急救能力[采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量表(Mini-CEX)评估]、急救效率、溶栓情况、死亡率、1年内再住院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与传统急救组比较,胸痛中心组Mini-CEX评分[(5.17±1.09)分比(7.41±1.27)分]显著更高,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12.40±1.93)min比(5.51±0.76)min]、入门至血管开通时间[(114.37±26.06) min比(67.05±8.34) min]、首次医疗接触至血管开通时间[(104.63±3.30) min比(79.72±2.73) min]、入院至溶栓时间[(68.08±2.17) min比(52.84±1.58) min]、卧床时间[(65.27±2.02) h比(41.67±1.77) h]均显著减少,死亡率(11.11%比2.78%)、1年内再住院率(15.28%比4.17%)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8.06%比5.56%)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胸痛中心建设可以显著提升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急救流程,进一步提升AMI患者的急救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关键词:
  • AMI
  • 心肌梗死
  • 急救医疗服务
  • 老年人
  • 胸痛
  • 加入收藏

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群体,但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2]。AMI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具有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3]。AMI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对梗死血管进行疏通,恢复冠状动脉血流;这要求临床救治时间要尽可能缩短,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4-5]。以往对于AMI及相关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干预主要采用传统的救治流程,需在患者入院后家属按程序排队办理相关手续,手续办理完成后患者才可接受救治,这极大影响急救效果[6]。因此寻找能够快速识别AMI、详细查询病史、认真观察病情、及时进行救治的急救流程是疾病预防、预后评估中的关键[7]。基于此,本研究对胸痛中心建设在AMI中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44例AMI患者纳入研究,依据双盲法分为传统急救组(n=72)及胸痛中心组(n=72)。胸痛中心组中男性32例,女性40例;年龄42~83(60.42±5.89)岁;人体质量指数(BMI)20.42~25.09(23.16±1.05)kg/m2;梗死部位:前间壁梗死28例,前壁梗死17例,下壁梗死27例;高血压19例、糖尿病21例。传统急救组中男性34例,女性38例;年龄41~82(60.17±5.48)岁;BMI 20.18~25.16(23.24±1.12)kg/m2;梗死部位:前间壁梗死29例,前壁梗死18例,下壁梗死25例;高血压18例、糖尿病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等一般资料数据对比中,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伦理批号:TJ20191117)。纳入标准:(1)符合AMI临床诊断标准[8];(2)精神状态正常,可以进行正常沟通;(3)资料完整,对研究知情;(4)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正常;(5)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疾病;(2)伴有其他颅脑血管疾病;(3)伴有严重内科疾病及传染性疾病;(4)以往接受过心血管疾病治疗。

1.2 方法

传统急救组给予传统急救流程干预,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辅助家属填好资料后办理相关手续,医生开具医嘱、检查项目及治疗单等,患者进入接诊室,诊疗后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送至导管室。

胸痛中心组给予胸痛中心建设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定期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应对急诊风险的方法、专业知识以及工作流程等,培训完成后进行相关考核;(2)患者入院后由分诊护士协助建卡及办理相关手续,胸痛医嘱(治疗、护理及检查等)提前预设完成,医生可以一键勾选,及时开设绿色通道,医护人员快速将患者送至导管室,由家属办理住院手续及缴费;(3)采用网络技术辅助院外急诊患者,以便于胸痛中心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保证患者入院后可立即展开检查或抢救;(4)进入抢救室后18导联心电图检查需在10min内进行,静脉通道需在15min内建立,同时辅助患者吸氧,依据检查结果对患者疾病进行初步明确,通知医生会诊,启动导管室系统;(5)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需在30min内按医嘱给予患者,保证术前准备充分,随后进行手术;(6)急诊室和心内科医生需交替值班,确保24h不间断,导管室术前准备工作需急诊医师接诊后15min内完成,接到会诊通知5min内心内科医师要抵达现场。

1.3 观察指标

(1)医护人员综合急救能力:采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量表(Mini Clinical Exercise Assessment Scale, Mini-CEX)评估两组医护人员综合急救能力,该量表共包括接诊评估、观察判断、沟通宣教、人文关怀、组织效能、操作技能及整体评价7个项目,评分共分为3个等级,1~3分为有待加强,4~6分为合乎要求,7~9分为表现优良[9];(2)急救效率:急救效率主要包括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入门至血管开通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血管开通时间;(3)溶栓情况:两组均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入院至溶栓时间、卧床时间、溶栓成功率等。①ST段回落超过50%,②血清CK-MB峰值提前出现,③胸痛情况2h后基本消失;有两种或是两种以上情况则可认为溶栓成功;(4)不良事件: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患者死亡率、1年内再住院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冠脉再狭窄、心源性梗死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医护人员综合急救能力

胸痛中心组Mini-CEX评分(7.41±1.27)分较传统急救组Mini-CEX评分(5.17±1.09)分显著提高(t=11.357,P<0.001)。

2.2 两组急救效率

胸痛中心组在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入门至血管开通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血管开通时间显著少于传统急救组,说明胸痛中心组急救效率较传统急救组显著更高(P均<0.001)。见表1。

表1两组急救效率对比

2.3 两组溶栓情况

胸痛中心组入院至溶栓时间、卧床时间均显著少于传统急救组(P均<0.001),溶栓成功率胸痛中心组较传统急救组显著更高(P=0.027)。见表2。

表2两组溶栓情况对比

2.4 两组死亡率及1年内再住院率

与传统急救组比较,胸痛中心组死亡率[8(11.11%)比2(2.78%),χ2=3.869,P=0.049]及1年内再住院率[11(15.28%)比3(4.17%),χ2=5.064,P=0.024]均显著降低。

2.5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胸痛中心组1例恶性心律失常、2例心衰、1例心源性梗死,传统急救组4例恶性心律失常、3例心衰、4例冠脉再狭窄、2例心源性梗死,胸痛中心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较传统急救组显著降低[4(5.56%)比13(18.06%),χ2=5.403,P=0.020]。


3、讨论


AMI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此类患者就医后需尽快展开救治,减少患者在转运、诊断、治疗等环节的时间,以最大程度提高抢救效果[10]。梗死血管尽早开通并恢复正常冠状动脉血流是AMI救治的重点,而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进行再灌注治疗[11]。有研究显示,1h内成功灌注的患者死亡率仅为1.6%,而6h内才再灌注成功的患者死亡率上升至6%[12]。在以往的救治过程中,患者诊断、治疗环节复杂,耗费时间较长,容易错过最佳抢救时机。胸痛中心建设是医院为胸痛患者专门开启的绿色通道,整合临床资源、社会资源及行政资源等,发挥多学科优势,进一步规范、优化急诊干预流程,提高患者抢救效率[13-14]。

胸痛中心建设会定期开展医护人员的培训,邀请胸痛专家进行授课,并组织相关考核,医护人员有自己的社交软件交流群,分享以往急诊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解决的疑惑,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15]。本研究结果显示,胸痛中心组较传统急救组医护人员综合急救能力评分更高。实施胸痛中心建设的患者在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入门至血管开通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血管开通时间等急救效率较传统急救流程患者均更高。王晓丽等[16]学者与笔者研究结果相符。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胸痛中心建设及时开启绿色通道有关,对患者进行快速预检分诊,确保患者入院后立刻接受全面、有效的救治,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有效缩短救治时间;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院外患者远程会诊,相关科室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院外、院内救治相互配合,减少患者在急诊科的停留时间,保证抢救效率[17]。此外,笔者研究还显示,胸痛中心组患者溶栓效果较传统急救组更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患者进入抢救室后18导联心电图检查需在10min内进行,静脉通道需在15min内建立,保证患者尽早接受PCI治疗,使冠状动脉狭窄位置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扩大,恢复动脉血流,从而提高抢救效果[18]。

笔者研究结果表明,胸痛中心建设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1年内再住院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叶磊等[19]学者研究结果佐证本研究真实可靠。胸痛中心建设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原因在于:胸痛中心建设综合多学科优势,提供患者及时、针对性的急救措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复发率,且该方式对人员配置进行合理优化,分工明确,院内、院外配合度高,进一步优化术前准备,从而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确保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0]。

综上所述,胸痛中心建设可以进一步优化急诊流程,有效提升医护人员综合急救能力,加快AMI患者的抢救效率,减少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但本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对象数量有限,地区较单一,可能会使结果出现偏倚。因此,后续还需进行样本量更大、范围更广的研究来为AMI急救流程的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伟,刘洋,李一,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冠脉多支病变患者应用依洛尤单抗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J].河北医药,2022,44(23):3573-3577.

[3]王颖超,李洪香,苏晓灵.银杏叶片结合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及心室重构影响探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1):250-254.

[5]王朝歆,李岩,王超,等.芎归六君子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及对患者再灌注损伤后心功能、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J].陕西中医,2021,42(11):1549-1552.

[6]杨欣,张健,姜金霞,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临床护理,2021,20(4):65-71.

[7]孙学敏.急诊分级分区管理结合多维度协同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1):29-33.

[8]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等.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3):272-284.

[9]薄禄龙,谢芳,余喜亚,等.改良Mini-CEX联合DOPS评价体系在麻醉科住院医师规培中的实践效果[J].中国病案,2020,21(3):77-79.

[12]靳妮娜,孙炎华,林如明,等.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效率及心血管事件的作用[J].广东医学,2021,42(6):706-710.

[14]徐学萍,汪汉,崔彩艳,等.成都地区胸痛中心管理模式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指南-实践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4):3040-3046.

[15]陈金榆,赵琨,霍勇,等.天津市不同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诊治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8):3615-3619.

[16]王晓丽,顾铭忠,王莉莉,等.医联体模式在胸痛中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患者运动康复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24):1877-1880.

[17]何文君,张小芳,金瑜,等.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抢救时间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9):1603-1607.

[18]张景昌,韦炜,梁艺,等.胸痛中心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8):983-985.

[19]叶磊,贾峥,陈兰,等.胸痛中心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2):157-160.

[20]安莹波,张新颜,张春芳,等.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疗效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2,31(6):708-712.


基金资助:2020年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2020013059)~~;


文章来源:王越越,王镨,王丽伟.基于急救效率、溶栓成功率分析胸痛中心建设对AMI的应用价值[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4,33(04):481-48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期刊名称: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202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福建省康复医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

出版地方:福建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0074

国内刊号:35-1193/R

邮发代号:34-83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