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为探索适合于山地烟区的烤烟专业化烘烤模式,完善专业化烘烤运行机制,有效整合烤房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促使先进烘烤模式在山地烟区有效落地。采用对比验证试验,分析比较了采烤分收一体化、承包式、互助式3种专业化烘烤模式在该山地烟区应用时的鲜烟叶入炕效率、用工数量、烤后烟初分效率、烘烤经济性状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烤分收一体化模式在鲜烟叶入炕效率上较其他两种模式有着显著优势,利于烟农在山地烟区有限采摘时间窗口期完成田间烟叶采摘,实施炕内烟叶均质化烘烤;用工数量上,采烤分一体化模式用工成本最低,互助模式用工成本最高;烤后烟初分效率上,采烤分一体化模式用时最少,烤后烟初分合格率最高,对人力的利用效率也最高;在烤后烟经济性状方面,承包模式与采烤分一体化模式的烤后烟综合经济性状表现相近,整体都较好,互助模式烤后烟经济性状表现较差。综合来看,采烤分一体化专业化烘烤模式具有一定优势。
长江中上游烟草种植区的巫山县位于渝东北边陲,与鄂西陕南接壤,南近长江天险,北临巴山要隘,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其地处长江上游生态烟叶种植带,地形以山地为主,烤烟分布在800~1 400 m的中、高山区域。该烟区位于全国烤烟烟叶醇甜香韵地理分布之中,为重庆最适宜烟叶种植区(土壤和气象条件满足度≥80%)。自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现代烟草农业战略规划以来,该县不断探索适宜该山地烟区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形式与运作方法,其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种烟规模化、连片化已成为该山地烟叶主产区烤烟种植的基本特征,但烟叶烘烤仍是制约该烟区烟叶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山地烟区,烟叶烘烤阶段用工量大,烟农对科学烘烤技术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严重制约烟区烟叶质量的整体水平提升。由于山地烟区烘烤期比较集中,烟农抢烤、抢炕现象频发,烟叶田间采收成熟度难以得到保证,烤房资源不能得到高效利用,社会矛盾时有发生[1,2,3]。专业化烘烤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在部分烟区得到了积极推广,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3,4]。本研究从鲜烟叶入炕效率、用工数量、烤后烟初分效率、烘烤经济性状等方面,对比分析了采烤分收一体化、承包式、互助式3种专业化烘烤模式在该山地烟区的使用效能,旨在找出适合于该山地烟区的专业化烘烤模式,以便充分发挥专业化烘烤在烟叶生产结构中的优势,完善专业化烘烤运行机制,有效整合烤房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促使先进烘烤模式有效落地。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2019年,在巫山县彭庄村(31°18'32"N,109°28'02"E)选取3个设施设备较一致的6连座烤房群,每个6连座烤房群为一个基本单位,分别用于进行采烤分收一体化、承包式、互助式3种专业化烘烤模式的烘烤试验,试验叶片为‘云烟87’中部叶,试验烟田的种植措施均按照烟草公司统一技术规程进行。
1.2试验设计
采用对比试验方式,设置采烤分收一体化专业化烘烤模式、承包式专业化烘烤模式、互助式专业化烘烤模式3种处理。
1.2.1采烤分一体化专业化烘烤模式
依托合作社组织采摘、鲜烟分类、烘烤、烟叶初分等专业化服务队,负责田间烟叶成熟采收及搬运、鲜烟成熟分类、科学烘烤、烤后烟叶下炕及初分,烘烤全过程实行车间化管理、流程式作业,由烘烤师兼任车间管理主任,负责对人员进行组织和管理[5,6,7]。
1.2.2承包式专业化烘烤模式
烟农与合作社签订相关服务协议,协议明确由烟农自行承担田间采摘、鲜烟分类、上炕、下炕初分等工作,由合作社和烟农共同选择的烘烤员担任烘烤工作。在烘烤员确定后,合作社将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培训、指导、考核,由合作社、烟农、烘烤员三方协商确定收费标准后,由烘烤员向烟农收取烘烤费用。烘烤费用包含人工费用、烘烤物资费用、小型设备维修费用等[8,9]。
1.2.3互助式专业化烘烤模式
由受益烟农自主选择烘烤员,合作社将其吸收统一进行管理、培训、指导、考核,烘烤员仅负责具体烘烤操作。其中,烘烤员为受益烟农,烘烤员不单独收取劳务费,与其余受益烟农进行用工交换,具体换工量由受益烟农相互协商,合作社做技术和管理支持。其余烘烤物资费用、小额烤房设备维修保养费用等由接受服务的烟农自行承担,本试验对互助式专业化烘烤过程中产生的换工按实际用工进行统计[10,11,12]。
1.3测定项目与方法
通过分析不同专业化烘烤模式在入炕效率,用工数量,烤后烟叶初分效率,烘烤后烟叶经济性状方面的差异,明确不同专业化烘烤模式在该山地烟区的推广价值,筛选出较适宜专业化烘烤模式。采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专业化烘烤模式的用工量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在用工总量上,采烤分一体化模式用工总量最少,为23.5个,互助模式用工总量最大,为28.5个;在用工成本上,采烤分一体化专业化烘烤模式每炕用工成本为1 870元,承包式专业化烘烤模式每炕用工成本为2 210元,互助式专业化烘烤模式每炕成本为2 370元,采烤分一体化模式比互助模式在用工成本上低20.43%;在各操作环节上,不同专业化烘烤模式的用工量差异主要体现在烟叶采摘、编烟、初分环节,其中采烤分一体化模式在采摘和初分环节用工量分别为6个,是3个专业化烘烤模式(3个处理)中最低的,互助式专业化模式在采摘和初分环节用工量分别为11、8个,是3个专业化烘烤模式(3个处理)中最高的。总体看,采烤分一体化专业化烘烤模式在烘烤环节中用实际用工量最少、用工成本最低,互助式专业化烘烤模式在烘烤环节中实际用工量最多,用工成本最高。
表1不同烘烤模式用工对比
2.2不同专业化烘烤模式的烤后烟叶初分效率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同是使用6个工人的情况下,由于采烤分一体化模式采用工位制分工和流程化作业,在烟叶初分时间和烟叶初分效率方面比另外2种专业化烘烤模式有显著提升。其中,初分时间上,采烤分一体化模式初分一炕烟叶所需时间平均为4.5 d,比互助模式节约30.77%;采烤分一体化模式每日初分烟叶量为696.24 kg,平均每人每日初分烟叶量为116.04 kg,比互助式模式高出37.52%;在烟叶初分合格率上,采烤分一体化模式初分合格率为81.64%,满足了烟叶收购等级合格率为80%以上的要求,而承包式模式和互助式模式初分合格率分别为74.56%、72.34%,没有达到烟叶收购等级合格率要求。由此可见,在烟叶初分效率上,采烤分一体化模式所需时间最少,烟叶初分合格率最高,人员工作效率效率也最高,有利于下一步高效利用烟叶保管仓库、降低保管成本,而互助式专业化烘烤模式由于烟叶初分过程中人员分工不够明确,工作过程中职责不清、管理失序,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形成“窝工”现象,使得烟叶初分合格率较低,进一步增加了用工成本。
表2不同烘烤模式烤后烟叶初分效率对比
2.3不同专业化烘烤模式的烤后烟叶经济性状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采烤分一体化模式烤后烟的上、中等烟比例为88.78%,比承包式专业化烘烤模式上、中等烟比例低0.14%,比互助式专业化烘烤模式上、中等烟比例高1.17%;在烤坏烟比例上,采烤分一体化模式为5.76%,比承包模式高0.92%,比互助模式低2.92%。综合比较不同模式下烤后烟叶经济性状,承包模式与采烤分一体化模式的综合经济性状表现相近、整体都较好,互助模式综合经济性状表现较差。
表3不同专业化烘烤模式的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对比
2.4不同专业化烘烤模式的鲜烟叶入炕时间(效率)对比
由图1可知,在鲜烟叶入炕时间上,采烤分一体化模式从田间烟叶采摘开始到装炕结束,所用平均时间为10.2 h,是3个专业化烘烤模式(3个处理)中最短的,互助模式的鲜烟叶入炕时间最长,为16 h。由此可见,在鲜烟叶采摘和装炕效率上,采烤分一体化模式表现最好,这得益与采烤分一体化模式分工明确,较大限度地发挥了不同工位的作业效率。由于山地烟区田间烟叶采摘时间窗口期较为狭窄,中午时段因紫外线过于强烈、气温过高,不适宜田间作业,因此采烤分收一体化模式在入炕时间(效率)上的优势显得尤为重要。这利于烟农在有限时间窗口期完成田间烟叶采摘,从而更好地实现当日采摘、当日上烤、当日点火,实现炕内烟叶均质化烘烤。
图1不同专业化烘烤模式鲜烟叶入炕时间(效率)对比
3、讨论与结论
生产实践表明,通过专业化烘烤模式,能够提升烟叶烘烤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13,14],可以较好解决该山地烟区采收成熟度控制力度较弱、科学烘烤技术落实需进一步到位、烟叶初分质量需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降低烤坏烟比例,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烘烤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用工成本高等用工费用问题[15],从而进一步保障和增强烟农种烟效益。
本试验结果表明,采烤分一体化模式优于承包模式和互助模式。烘烤前,采烤分一体化模式将采摘用工和编烟用工分开,便于更好地发挥不同技能工人的特长,还能减轻编烟时因人员繁杂、组织无序造成的无效用工;烘烤后,采烤分一体化模式将烟叶初分过程按工作内容划分工位,突出流程化作业,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用工。由于田间作业劳动强度大、环境差,室外单个工价比室内工价高出66.67%,应尽量缩减室外用工人数,这对减少烘烤用工成本有着显著作用,采烤分一体化模式通过高度专业化分工,采取不同工种(岗位)依据劳动强度不同,所得报酬也各有差异的方式,更好地发挥工人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使烘烤效能获得整体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百厚.在探索中稳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烟草行业2007年改革发展工作述评之一[N].东方烟草报,2008-1-7(01
[2]汤明.烤烟烘烤节能现状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549-4550
[3]王卫峰,陈江华,宋朝鹏,等.密集烤房的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2005,26(3):12-14.
[4]王秀辉,张英华,郭全伟,等基于“1+N”的烟叶采烤分一体化探索与实践IJ].作物研究,2017,31 (2):197-200
[5]穆青,刘锦华,黄德朴,等.“6+6S烟叶采烤一体化服务模式研究与应用I].中国烟草学报,2018,24 (4)65-71.
[6]郑林林,谭波,向永华,等.重庆烤烟采烤分一体化专业烘烤模式探析I].现代农业科技,2020(13):222-223.
[7]邱荣俊,戴永红,李有德,等.石城烟叶采烤分一体化与传统模式对比分析I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118-120,128.
[8]向永光.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在重庆烟区的应用探索I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285-286
[9]练华珍,黄泽生.烟叶专业化生产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152-155.
文章来源:倪克平,李广才,姬小明等.山地烟区不同专业化烘烤模式效能对比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23,29(S1):101-104.
分享:
烟草 危 害 已 成 为 当 今世界上 最 为 严重 的 公共卫生 问 题之一, 是导 致恶 性 肿 瘤 、 心 血管 疾 病 、 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 的 重要 因 素。 2 0 1 8 年 中 国成人烟草 调 查 结 果 显 示 , 我 国 1 5 岁 及 以 上 人 群 的现在 吸 烟率为 2 6 . 6 % , 现在 吸烟人数 达 3 . 0 8 亿人 ,约 占 全球吸烟者 总 数 的 1 / 3 , 消 费 着 全球约 4 0 % 的卷烟 ;
2025-03-19随着现代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吸烟人群呈现低龄化趋势,校园内的吸烟现象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学校和社会问题。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和行为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吸烟行为极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不同专业大学生吸烟率不同,目前,大学生烟草流行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类和医学类院校,艺术类院校的研究相对较少。
2024-12-23当前全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50.2万亿元,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推动协调性均衡发展提供新机遇。近年来,烟草行业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以全国烟草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为抓手,有效推动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
2024-11-06高效能治理离不开高效能绩效管理,而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实现高效能绩效管理的关键抓手。但现阶段烟草企业绩效考核普遍存在“考核凭主观印象”“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除了不可控的自然垄断企业特性所致外,考核评价不“可量”、考核过程不“可视”等可控因素成为提升考核公平性和员工积极性的重要发力点。
2024-03-04零售客户积分制管理旨在提升终端建设和客户服务工作质量,激发客户主动参与意识,推动客户管理与服务工作从注重结果量化指标向注重过程行为质量前移、从注重店铺硬支撑向注重店主软实力转变。基于零售客户行为动作,强化客户服务增值,让经营指导从观念宣教转化为行为赋能。
2023-11-22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特有的审计模式,党领导下的对企业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能够起到监督履职尽责和紧急责任的作用。我国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
2023-11-07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特有的审计模式,党领导下的对企业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能够起到监督履职尽责和紧急责任的作用。我国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
2023-11-03近年来,随着烟草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烟草企业在财务管理内容上日益延伸,覆盖范畴日趋扩大,如果缺乏科学的管理,会造成财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效果受损,无法及时、准确地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从而造成企业发展受阻。
2023-10-30长江中上游烟草种植区的巫山县位于渝东北边陲,与鄂西陕南接壤,南近长江天险,北临巴山要隘,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其地处长江上游生态烟叶种植带,地形以山地为主,烤烟分布在800~1 400 m的中、高山区域。
2023-10-07本文拟采用微胶囊技术提高薄荷类加热卷烟抽吸体验,探索微胶囊在加热卷烟中应用效果,为后续产品质量提升提供指导。借助复凝聚方法,利用薄荷香精,制备薄荷型微胶囊,并针对该微胶囊进行理化检测,结合感官评价,判断其是否具有一定缓释效果和应用价值,为后期生产应用或技术提升做准备。
2021-10-25人气:7410
人气:5048
人气:4084
人气:4011
人气:372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
期刊人气:1100
主管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0578-1752
国内刊号: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创刊时间:1960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165
影响因子:0.223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4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