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机制探索——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3-07-03    13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提升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参赛经验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改革方案,发现技能大赛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机制包括:深化校企融合机制,共育“双师型”教师;创新教师团队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竞赛平台资源转化,助力“双师型”教师培养;大赛推动教学改革,倒推“双师型”教师发展;完善准入制度,规范“双师型”教师标准。今后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背景下,可以采取完善激励制度、校企互培互聘和院校间合作交流、依托大赛平台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策略。

  • 关键词:
  • “双师型”教师
  • 学前教育
  • 技能大赛
  • 职业教育
  • 职业院校
  • 加入收藏

“双师型”教师是各级各类大中专职业学校中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复合型教师[1]。职业教育因其特点对“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素质都有高要求。“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的短缺,是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内涵理解不一致、认定标准不统一、师资结构不合理、保障制度不健全、合作机制不完善、培养效果不显著等问题[2]。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也出台了不同的认定标准和培养方案[3]。2022年10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中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4],其中“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技能竞赛类奖项或指导学生获得地市级及以上技能竞赛类奖励”是“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认定标准。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指导技能大赛的能力[5]。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双师型”教师培养、产教融合和教学资源的转化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6]。因此,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赛项为例,探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作用,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成才的机制


(一)深化校企融合机制,共育“双师型”教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育人模式,也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路径[2]。专业实践能力是“双师型”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在招聘时,要求教师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却忽略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少新教师从毕业学校直接进入工作学校,缺少行业工作经历和实践技能。尽管职业院校都会采取顶岗实习、脱产实践、挂职锻炼、带学生实习等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7],导致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效果不显著。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项内容是行业、企业工作中的典型任务,是职业能力的具体呈现。通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可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完善激励制度和教师培养机制,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8]。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技能大赛备赛过程中,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聘请幼儿园优秀一线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指导工作,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某些具体赛项内容(如教育活动设计)可以通过职业院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共同研究、设计和制作来完成。在这个共研共学的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在和高校教师互促共进的合作中,也提升了自身理论教学能力。参赛师生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进行赛项内容(弹唱、歌表演、幼儿故事讲述等)的实践操作,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技能,积累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了解本专业工作过程或技术流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深化校企融合机制,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建设。

(二)创新教师团队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赛的不仅是学生,更是学生背后的教师团队,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对大赛结果有重要影响。加强学生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由于大赛赛项内容丰富,会考查学生全方位的职业素质,因此教师团队需要多专业、多技能、多职称、多经历和多年龄段的教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级别最高的赛事,许多职业院校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和举措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力图在大赛中获得佳绩。创新教师团队建设机制是自上而下提高大赛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在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双师型”教师。团队中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不仅在指导学生竞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指导和培养其他教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根据大赛的赛项内容,指导教师队伍中既包含学前教育学等专业理论课教师,又包含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课教师,还包含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活动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师。除此以外,计算机教师、礼仪教师、幼儿园一线教师等也会参与到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团队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具备“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师,在备赛和比赛过程中,他们连接着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并对其他教师起到“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双师”水平。在团队“双师型”教师的示范引领和指导培养下,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幼儿故事讲述、歌表演、幼儿园课件制作等赛项内容,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课教师可以通过讨论交流,掌握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接行业要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和大赛导向的职业人才。教师团队在备赛和比赛过程中,互相沟通合作、取长补短、学习交流,在提高赛事竞争力的同时,教师自身相应的能力也获得提升。因此,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创新教师团队建设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竞赛平台资源转化,助力“双师型”教师培养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是学生职业技能的竞赛平台,也是教师职业技能交流的平台。在备赛和比赛过程中,教师通过赛项解读、赛事观看、参赛队伍之间的沟通交流、借鉴学习,可以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现其他院校教师的优势以及自身存在的短板,借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搭建的平台,实现竞赛资源转化,通过优秀指导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自身“双师”素质。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通过“幼乐美”网络资源平台,教师可以观看历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学生参赛视频及作品,学习优秀指导教师的经验。通过在校内开展行动研究,教师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补齐自身短板。另外,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契机,职业院校可以搭建校级—省级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和技能大赛平台,以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为出发点,转化竞赛资源,将大赛资源融合到学生日常课程学习中,做到赛课融合。同时需要把学前教育技能大赛纳入学校教学常规,尽可能让所有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给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助力“双师型”教师发展。

(四)大赛推动教学改革,倒推“双师型”教师发展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促进教学改革上具有检验、引领和推动作用[9]。教学改革对“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双师型”教师培养都对接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自上而下引领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以学前教育赛项为例,结合大赛内容和幼儿园教师标准,把赛项内容和教学相结合,把备赛方法和教学方法相结合,把赛项评分标准与教学考核标准相结合,推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在校内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改革倒推“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一方面,在以赛促改理念下,可以重新修订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将竞赛经验和先进教学办法迁移到日常教学中,优化教学理念和推动教学改革。教师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正是“双师型”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把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融入“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开发一系列实践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在通过“双师型”教师的中介效应放大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作用的同时,也不断推动“双师型”教师发展。

(五)完善准入制度,规范“双师型”教师标准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认定标准不统一是当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目前国家虽然制定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并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以及不同教育层次、专业大类等,参照制定修订本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实施办法和支持举措。但各地制定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准入机制仍未出台,因此不同职业院校按照各自理解的内涵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以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为例,“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条件为:学校所有在职任课(专职、兼职)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具有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1)在学校、幼儿园或其他相关机构连续工作达一年及以上;(2)具有第二(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职称证书;(3)近5年在学校、幼儿园或其他相关机构承担教学、教研、指导实习等工作,累计达5个月及以上;4)在本专业任教15年以上,累计在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相关机构指导实习达10个月及以上;(5)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已被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相关机构使用,达到同行业中先进水平。从上述认定条件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是多样的,既有“双证书”认定标准,又有“双职称”认定标准,还有“双经历”、科研实习等认定标准。不同的认定标准体现“双师型”教师的部分内涵,但并不是核心内涵。许多教师通过考试获得了第二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远离实践,并不具备足够的“双师”素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完善准入制度、规范“双师型”教师标准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从教育实践方面来看,教师参加微课、优质课等教学技能大赛或者指导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可以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增强“双师”素质。从认定标准来看,教师在省级或国家级技能大赛中的成绩更具含金量,是“双师”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因此,通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可以更好地理解“双师型”教师内涵,也可以依托大赛制定并规范“双师型”教师准入机制和认定标准。


二、大赛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策略


(一)完善激励制度,推动“双师型”教师发展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推动着职业院校激励制度的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与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激励制度不健全、考评机制不完善会阻碍“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10]。由此可知,完善的激励制度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助推器,是提高“双师”素质的持久保障。以我校为例,教务处在2021年完善了《教师教学竞赛管理办法(试行)》和《学生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并拿出“真金白银”激励师生参加技能大赛。在职称评审上,根据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和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我校人事处规定指导并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级政府部门主办的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一项及以上,或参加省级政府部门主办的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一项及以上的青年教师(教师指导团队的前二位)可以破格提拔为副教授。除了物质上的激励,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还可以从精神上激励教师不断提高“双师”素质。大赛调动了教师理论和实践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指导学生,与其他院校同台竞技,教学相长,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在备赛和比赛过程中,学校不断创新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和质量监督机制,根据教师专业、理论技能水平等自身特点,分级分类地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给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校企互培互聘和院校间合作交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理念下,校企互聘互助、互学互研,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职业院校鼓励教师“走出去”,前往行业一线,在专业岗位中挂职锻炼,增强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与此同时,职业院校把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请进来”,担任实践导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机制,进而推动“双师型”教师发展。2022年我校与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展“双向互聘”,遴选了30位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幼儿园教师担任我校实践导师,并聘请校外4位具有教授职称的专家担任团队顾问;同时在我校遴选26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前往东湖高新开发区13所幼儿园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每周“驻园”学习和指导一线工作,参与区域学前教育质量发展相关项目建设,将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应用于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这些“请进来”与“走出去”的举措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背景下,高校之间也可以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法,学校选取教师团队到获得一等奖的院校进行访问交流,开展校级合作,互通有无。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有五所院校获得一等奖,其中湖北省的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和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双双获得一等奖,我校获得三等奖。为了取得更好的大赛成绩,我校组织师生去这两所学校进行访问学习,互相交流备赛、比赛经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了解到对方院校在师资培养上的宝贵经验,以此为契机,我校重新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在“请进来”的方法上,我校聘请大赛裁判、评委、幼儿园优秀教师、技术服务公司到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分享交流活动,我校反思在大赛中的不足,尤其是师资培养上的短板,结合专家意见,创新教师团队,优化教师结构,不断增强“双师”素质。

(三)依托大赛平台,长效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鲜明的导向、推动和检验作用[10]。职业院校应当依托大赛平台,充分发挥大赛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作用,长效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招聘教师时,不能片面追求学历,而是要看重教师的“双师”素质,以能力为先。对于在幼儿园工作多年的优秀一线教师,也可以吸纳进来,让其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活动。在校内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大赛赛项内容,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在校内开展多种技能大赛,如弹唱比赛、舞蹈比赛、幼儿故事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教学活动设计比赛等,让所有学生都报名参与。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和技能,担任不同竞赛项目的指导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双师”素质。此外,还应不断完善和出台校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选拔机制和激励办法,组建“动态”教学团队,不断吸纳和培养新教师,结合“青蓝计划”、名师工作室和“双师”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建立高效的“双师型”培养机制。同时需要充分转化大赛资源,让所有师生从大赛中得到成长,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和以赛促建”。


三、结束语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职业院校师资培养的重要议题。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这一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目前的研究大多从理论层面去论述大赛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促进作用,实践性的研究比较少,而且大都是结合自身院校和专业的尝试,积累了相关经验。不同专业领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在迁移运用上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未来需要更多不同院校和专业进行实践尝试,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然后针对某一相同专业开展交流学习,推动这项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柏清.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技能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9):75-78.

[2]孙支惠,胡青玲.点燃职教发展强大引擎: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TZL"模式[J].职业,2021(24):9-13.

[3]陈伟,田国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组合选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65-6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EB/OL].(2022-10-25)[2022-11-20].

[5]王雪丽.高职双师培养探索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7(25):183-184.

[6]宋快,东长孟.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35-39.

[7]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8]强晏红.高职院校“动态双师"体系的构建探索[J].职业技术,2014(11):20-22.

[9]王笑然.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导向作用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S2):183-185.

[10]钱杰,褚亦平.借力技能大赛优化°双师型"教师培养: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4(7):45-47.


基金资助: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2020GB143); 2020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职业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以自闭症青少年转衔服务的支持为例”(2020812);


文章来源:宋快,吕尧,刘星.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机制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7(04):50-5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期刊名称: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57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办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2-2434

国内刊号:32-1688/Z

创刊时间:200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