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高校中药制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4-06-12    1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中药制药是中药学类特色专业之一,是研究中医药基本理论、制剂工艺、历史沿革及发展的学科。多项中药传统制剂方法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章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视角,从打造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创建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用好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阵地,对建立多元化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及创新型师生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中药制药特色人才培养路径与模式提供新思路。

  • 关键词:
  • 中药制药
  • 中药学
  • 人才培养
  • 医学教育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加入收藏

中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展所形成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和宝贵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药学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和传承中医药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药制药技术作为中医药文化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等9个传统医药项目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后陆续公布的三批名录中,共有31个传统制剂技艺作为拓展项目被收录[1]。除国家名录外,也有许多传统制剂技术被收录到地方非遗名录[2]。然而,高等院校目前尚未将中医药技艺等非遗文化知识有效纳入人才培养环节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这种“活”的文化,长期以来主要借助身口相传等形式传承和发展。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来说,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和非遗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将非遗文化纳入育人各个环节,是新时代下国家中医药教育创新的新趋势,也是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作为中药学类专业特设学科之一,中药制药学旨在为国家培养中药制药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待优化,主要问题表现为学生传承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对中药制药的“非遗文化”知之甚少,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中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角,对高校中药制药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


1、把握培养方向坚定育人初心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部于2017年出台的《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中药制药专业学生应具备中医药思维并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具有传承传统中药学理论与技术的能力,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4]。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现出国家对其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大学是学生树立志向的黄金时期,要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树立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学习理念。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充分发挥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标准化、规模化的优势,更应深入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内涵,秉承传承与实践的个性化培养,紧跟国家战略调整以及经济社会形势变化,抓住育人的大需求。


2、遵循培养规律坚定育人重心


2.1 选好育人者 做好引路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课本上的专业知识为主,而传统制剂技艺及相关理论与流派的发展未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对许多中医药文化似懂非懂,对中药制药理论一知半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5]。中药制药相关专业的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与人文内涵,不能“偏科”;要重视对中医古籍的“咀嚼”与“吸收”,只有“通人文”“读经典”,才能“强能力”[6];在教学中要将专业知识与传统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合,找到各学科间的衔接点。教师唯有融汇古今,勤于实践,方能合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师资培养要从“走出去”和“请进来”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将教师安排到民间或相关机构,学习、了解非遗文化项目及其传承情况,培养育人的“大先生”;另一方面,可以聘请非遗项目传承人、中药制药知名企业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通过项目合作或建立非遗文化工作室等形式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真正做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7]。高校要按照“四有”标准,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当好知识讲授和文化传承的“引路人”。

2.2 找准学习点 用好教科书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是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教材和教学大纲应结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将抽象概念与生动案例结合,引导学生由思想认识转为实际行动。国家教材委员会于2021年7月印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形成理论思维,实现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增强使命担当。课程设置应根据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做出适当调整,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紧靠国家战略部署调整和行业形势变化,打造行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8]。高校要紧扣中药制药人才培养目标,定期组织行业专家进行论证,适当增加非遗文化相关章节,缩减与中药制药脱离较远的部分学习内容,并对专业特色课进行重点建设,不能“一本教案走天下”。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例,可考虑增设湖北省获批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知识,如“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夏氏丹药制作技艺”“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以及“叶开泰传统中药制剂方法”等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合理引导学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2.3 丰富校园文化 筑牢人文根基

学生在校期间,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育人元素。校园的文化塑造、教职工的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性格陶冶和兴趣培养。中医药高等院校可结合地方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打造育人的大环境。

湖北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9],具有深厚的中医药历史底蕴。李时珍医药文化作为中国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10]。湖北中医药大学可借助时珍广场、时珍药用植物园和中药标本馆等平台,打牢精神印记,为校园注入更多湖北特色中医药文化元素;合理利用“四大蕲药”“中国艾都”和“李时珍精神”等文化财富,将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与传承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合,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工匠精神,为传承续薪火,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牢中医药文化价值观。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医药文化课程同向同行,使湖北省特色非遗文化与中医药专业技术课程形成协同效应。

校园学习与文化活动不应只是人文风景。高校更应将校园文化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阵地,使其真正成为培养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中医药人才的沃土良田,在耳濡目染中帮助学生实现专业技术与文化内涵的同步提升。


3、坚持培养目标坚定育人中心


3.1 教育模式个性化

育人并非“流水线”作业,要摒弃“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教师授课时,不仅要做好理论知识的讲授,也要强调实践规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中药制剂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的异同点,挖掘传统技艺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技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要结合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逐渐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学习模式,适当引入游戏化教学、案例分析、社会实践和座谈研讨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倡导建立体验式、启发式、研究式的中药学教学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思路。

(1)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中医药文化项目纳入课堂教学,如近期被报道具有巨大潜力的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千金藤素,以及最近获批上市的宣肺败毒颗粒、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等中药抗疫“三方”。(2)从药食同源角度为学生介绍非遗文化产业IP,例如“绍兴黄酒”“越红工夫茶”“山西霍州花馍”等,感受非遗文化转化为社会财富的巨大潜力。(3)结合时代特点介绍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如抗疫中医药名片连花清瘟胶囊和2019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它们均被收录于2022年最新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

3.2 学习平台多样化

学习不能只限制在教室里。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学习平台应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教学与新媒体、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慕课等深入融合,构建虚实结合的多维学习平台[11]。湖北中医药大学建设有药学类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上线了包括制药技术在内的60余门开放性虚拟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等网络终端反复学习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将虚拟课程纳入学生考核体系,可丰富人机交互的形式,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积极性。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虚拟仿真在教学中的优势,与课堂授课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引导学生掌握中药制药核心技术和文化智慧。

同时,中医药企业作为育人的主要社会群体之一,习惯将自己定位为毕业生的“用户”,在协同育人方面长期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高校应与企业加强沟通,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紧跟国家战略调整及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加强产学结合,搭建从中药采收与加工到制剂成型与质量控制等全过程的全方位实验平台,合理衔接不同学科,为课程创新提供新视野与新理念,探索中药制药特色人才培养路径与模式。要合理调动企业资源,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安排学生到企业锻炼实践能力,如以校企办班和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等非遗项目及其深层次文化内涵。学生返校后,学校可组织座谈会以交流实习收获和心得,以老生带新生的形式发挥知识引领作用,深入挖掘中药制药理论内在智慧和文化精髓。通过举办中药传统知识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增强学生使命担当,进一步普及中医药非遗文化。

3.3 评价体系多元化

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师生评价体系仍处在探索阶段。当前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引进形式较为单一,新进教师普遍是来自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但是有一部分完全没有中医药背景。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科学研究素养,但他们大多数一毕业后即进入高校工作,缺乏传统制剂技术与现代化工艺的实战经验,对传统技艺背后的中医药文化更是知之甚少[12]。加之高校目前的绩效评价和职称晋升体系侧重于培养教师申报国家级项目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能力,忽视其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实践水平。不少教师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花费大量时间“发论文”“搞项目”,大量的科研成果无法合理转化为教学资源,导致教学与科研严重分离。教师对提升自身非遗文化涵养缺乏动力,无法合理引导学生。高校既要做好管理者也要做好服务者,要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研,精准对接统筹施策,将非遗文化合理纳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与动态管理机制,促进教研融合。

目前的学生评价体系具有同质化和趋同化的特点,多为“到课率”与考试成绩结合,未能完全摒弃“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重共性轻个性”“重专业轻素质”等思想根深蒂固。部分学生为了“不挂科”而出勤,为了分数而学习,缺乏开拓性思维,限制了学习热情和教学质量。考核模式未能完全走出“死记硬背”的弊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药制药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高校应将创新能力培养与非遗文化传承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实际教学管理中给予足够重视,鼓励教师对形成性评价进行适度调整,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非遗文化内涵的课程考核比重,激发学生实践学习的热情,学生的积极反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形成良性循环[13]。通过合理调整形成性评价结构,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以求全方位、多层次地考核学生,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历史成就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等时代内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大本营,应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文章以中药制药特色人才的培养为例,探讨中医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提出打造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创建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用好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阵地,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创新型师生评价体系等思路,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并行的理念,推动中医药特色文化走出校园,增强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中药制药特色人才培养路径与模式提供新视野,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下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明超,徐茂华,夏苗芬.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审视中药制药人才培养[J].中医药导报,2014,20(8):151-153.

[2]王文苹,李治芳,朱溶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剂技术与中药药剂学教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2):19-21.

[3]曹国胜,涂济源,刘先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2):468-469.

[4]游秋云,王平,吴和珍.高等院校中药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及构建[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0):2501-2502.

[5]李慧芬,容蓉,周萍,等.研究生专业课程《中药炮制学专论》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3):703-705.

[6]夏苗芬,周双林,崔明超.基于“专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理念的产教融合培养高职中药制药应用型特色人才的探索[J].中医药导报,2020,26(7):121-125.

[7]江磊.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工业设计,2021(4):34-35.

[8]刘晓秋,潘英妮,高慧媛,等.中药制药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药学教育,2017,33(5):11-13,27.

[9]游秋云,吴和珍.中药学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的区别与培养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8):161-162.

[10]孙元鹏,刘于思,孙燕玲,等.李时珍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2):3007-3010.

[11]李存玉,郑云枫,彭国平.基于虚实结合的“中药制药化学”多维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9):215-218.

[12]李文辉,陈代斌,曹雪峰,等.“健康中国”下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多元要素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1):188-190.

[13]王秀丽,马群.“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药制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2):44-46.


基金资助: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No.鄂教高函[2016]35号】;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研究项目【No.HBSY2022-039】;


文章来源:尹超,王平,张美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高校中药制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13):180-18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基础医学教育

期刊名称:基础医学教育

期刊人气:243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主办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1450

国内刊号:14-1364/R

邮发代号:22-285

创刊时间:199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