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为落实中医学"5+3"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提出了中医经典课程"三段式"教学改革模式。在"基础-提高-创新"螺旋发展的理念下,将夯实课程"三基"、强化临床运用、提升科研思维作为阶段性目标。其中,基础阶段借助"基础理论联结化""重点原文形象化""辨证模式逻辑化""病证特征现代化"及"病-证-方对比化"的思路执行;提高阶段依托古今医案库、"真实世界"医案、跟师见习等举措开展;创新阶段瞄准不同研究方向,突出利用"工作坊"方式进行主题讨论。同时,对不同阶段学生所适用的评价方式进行探讨。"三段式"教学模式的提出,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宏观培养要求相一致;与山西中医药大学5个"贯穿"所坚持的特色培养方案相一致;与多元教学法中"融会贯通"的核心理念相一致,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为加快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是八年一贯本硕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培养拔尖创新型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1]。山西中医药大学在当前医教研协同背景下,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2]。学校强调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应该以培养传承与创新并重,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水平中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做到“中医思维贯穿”“中医经典贯穿”“中医师承贯穿”“中医技能贯穿”与“健康人文贯穿”的具体措施。5个“贯穿”的实施方案,突出了中医经典课程在高水平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的地位与价值,体现了中医教育“守正创新”的正确方向。
中医经典课程,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4门课程。作为中医教育的主干课程,中医经典课程将中医基础与临床有效联结,是培养学生临床能力(包括临床思维与临床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源头活水[3]。当前,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对中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广泛探索期。从中医经典课程来说,不同院校的教学考核体系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如何利用切实有效的教学设计与考核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经典,运用经典,仍然是摆在各课程组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在总结与借鉴相关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提出基于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中医经典课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见图1。
1、基础阶段:夯实课程“三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我们的思维水平需要经历由初级认知向高级认知逐渐过渡的过程[4]。为达到一个较高水准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对经典课程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第一阶段的学习重心。具体而言,本阶段以夯实课程“三基”为目标,强调学生对课程中核心概念的理解,重点原文的背诵,主要方证因机证治内容的掌握等等。
教学设计应与学生学情相适应。学生在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与方剂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基本构建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思维框架,但是对中医经典的理解尚处于幼稚期。例如,学生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课程中常用方剂与辨证方法有一定认识,但是对于如何运用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看待疾病发展演变规律还没有掌握。在情感态度上,部分学生可能会片面地认为,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内容无非是通过古文的方式在重复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中已有的知识点,因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基于上述情况,课题组提出,第一阶段的教学策略应突出“基础理论联结化”“重点原文形象化”“辨证模式逻辑化”“病证特征现代化”及“病-证-方对比化”5方面内容。
图1中医经典课程“三段式”教学模式
所谓“基础理论联结化”,即对经典课程中涉及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中的理论,采用关键词提问引导、场景复旧引导、知识点类比引导等方式复习旧知,完成知识迁移,明确不同课程间知识点的关联,剖析该知识点与其原文出处的源流关系,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例如,以《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津液在人体内循环过程为切入点,解读《伤寒论》阳明病脾约证,可以加深学生对仲景“存津液”治疗原则的理解。
所谓“重点原文形象化”,即使用形象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经典课程枯燥的原文[5]。比如采用教学音频、视频解读原文中的古代病名、典型症状、病机要点、外貌体征等,使学生对疾病的客观表现有更直观的认识;使用情境还原或模拟演练的方式展示原文所述的诊疗内容,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均需要落实到人体疾病变化状态中去,而不应割裂来看。因此,所谓“辨证模式逻辑化”,即利用逻辑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各类经典辨证模式在疾病证候演变过程中的规律性,以“寒热、表里、虚实”挈领提纲,使学生眼中的经典辨证更加条理。例如,我们可使用思维导图、树状图或网络图等逻辑图形将不同辨证模式的关系、所涉疾病的内容进行可视化,对辅助学生理解大有裨益。
经典课程中涉及的许多病证,是医者对临床实践的高度概括,对尚未接触临床的学生来讲,理解存在困难,可通过“病证特征现代化”的诠释来解决。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重视将现代医学中常见病、多发病的特征与古代病证进行比较联系;另一方面,尝试从该病证当前的中西医现代科研进展角度出发,分析其发病学、症状学及治疗学要点,更有利于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对病-证-方要点的精准把握是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的具体体现,学生在课堂上对各类主题(如外感伤寒、温热病、湿热病)的集中学习需要强调病-证-方间要点的横向对比。课程组常利用课前问题导入、案例比较、小组讨论、课后研讨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类证鉴别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运用打牢基础。
本阶段的考核方式,更适合带有一定竞争性。课程组建立了在线版“三基”背诵试题库,通过柔性激励与刚性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三基”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另外,我们还定期举办竞赛性质的经典背诵学术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切实筑牢专业基础。
2、提高阶段:强化临床运用
教育学家克里夫·贝克曾感慨:“有时候给了学生选择权,却没有给他们提供做出明智选择所需要的帮助。”因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校教育更应当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6]。当前,多数院校本科阶段的临床实习仍然存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弊端,部分带教老师亦缺乏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临床运用的意识[7],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脱离中医临床,甚至质疑经典价值的情况出现。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课程组在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临床实习结束后设置中医经典综合、中医经典精讲等课程,意在突出培养经典指导下的中医辨证思维,形成理论→临床→再理论→再临床螺旋式上升的提高模式。具体教学策略包括应用古今医案库、“真实世界”医案等素材进行的互动式教学。
在本阶段课程中,结合翻转课堂思路,利用课程组已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古今医案库,作为翻转素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素材进行讨论,完成各组医案分析的书面报告并提出相应的临床问题,授课教师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对各组的观点给予点评指导,对期间产生的重点、难点问题予以总结分析。
再者,课程组以“真实世界”为切入点设计课程。所谓“真实世界”即授课教师本人亲自治疗,体悟最深的相关病例,结合课程知识点,通过模拟临床教学病例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师分析自己的医案能够真正地反映教师诊察疾病和遣方用药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可以更全面地引导学生形成类似的思维方式,快速提高临床辨治水平。“真实世界”病例与名医大家医案相互为用,各具特色。
另外,组织安排中医经典临床运用的跟师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穿插,分别跟师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课程组相关教师门诊,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完成4门经典课程的门诊轮训。跟诊期间,每次至少完成一份能体现临床诊疗全过程的医案分析,并有教师评语。
本阶段学习期间,对学生在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跟师学习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以实践能力测试作为终结性评价。利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开放性试题库,如医案综合分析题(考查学生经典指导下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鉴别诊断分析题(考查学生相似方证的辨析能力)、病史采集分析题(考查学生经典理论指导下的诊断能力)等题目,采取专家面试的方式,学生现场抽取题目进行答辩,锻炼学生即时思辨能力。
3、创新阶段:提升科研思维
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是按照长学制“本硕融通,整体优化”思路进行设计的,需达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双重要求[1]。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中医临床技能的掌握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成,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依托本阶段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有调查研究发现,中医专业研究生对中医经典课程、特色课程及中医药领域科研课程的需求度相对较高,反映出当下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向导与受众所需的一致性[8]。为此,课程组开设了中医经典研究生相关课程[9]。
根据中医经典课程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内容和思路的差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主题分类。从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3个教学主题出发,以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为了更有条理地训练学生的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每一讲围绕同一科研主题,首先从该研究主题的意义、现状、背景入手,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各研究主题的基本“套路”,再详细介绍常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最后使用一个经典的研究实例(实例首选我校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科研成果或者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成果),帮助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该研究主题的详尽流程。
对授课过程中研究实例的学习,强调以教师讲授与“工作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工作坊”的教学形式中,学生通过理解教师前期对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介绍后,自主参与小组研讨会。研讨会进行的过程中,师生能够平等沟通、共同思考,充分表达个人观点。在提出相应主题的方案或规划后,师生可以一起探讨该方案的可行性与不足之处,并进行修订,甚至可以推动方案真实执行。学生通过“工作坊”的教学形式,可以做到与各个主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在研究生初期阶段即体验到科研并非一味地“高大上”,也可以十分“接地气”[10]。
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以导师负责制为主,因此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当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以每期“工作坊”的具体任务,包括理论的掌握、综述的撰写、课题方案的设计等内容作为评价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础指标。以在读期间申报及立项课题、公开发表学术著作或其他相关成果作为评价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核指标,二者相结合,综合考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情况。
4、总结
中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既充分保留中医教育的鲜明特色,又吸纳临床医学教育标准化、规范化的优势,将逐步发展成为未来培养拔尖创新型中医临床人才的主要途径[11]。为适应中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需求所打造的中医经典课程“三段式”教学模式具有3点优势。首先,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宏观培养要求相一致。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制与教学进程特点,循序渐进地完成体现“基础-提高-创新”的各阶课程。其次,与我校5个“贯穿”所坚持的特色培养方案相一致。第一阶段,从打通各经典课程基础知识入手,实现中医思维、中医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初步形成;第二、第三阶段,搭建师承培养,助力学生中医思维与中医技能的进阶训练。最后,与多元教学法中“融会贯通”的核心理念相一致。教学过程中,课程组协调具体学情与目标,采用鼓励与监督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针对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的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改革第一阶段已正常开展。通过“中医理论的课程间联结”“重点原文的形象化展示”“经典辨证思维的逻辑性归纳”“病证特征的现代医学诠释”“病-证-方间要点的横向对比”5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反馈结果满意,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评价结果及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反馈有待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史亚飞.中医学"5+3"一体化专业模式设计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7):25-26
[2]刘宁,李变花,李艳彦,等.基于医教协同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5+3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1):15-17
[3]艾军,戴铭,杨宏宝,等.以"一个核心""5个能力"为重点加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医药通报,2019,18(2):30-33
[4]韦敬锡,罗小琼,黄炳生,等,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的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发展趋势[J].教育教学论坛,2020(8):315-316
[5]李孝波,邓晓鹏,窦志芳,等﹒形象教学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3,32(2):75-76
[6]刘丙元﹒思维能力培养:复杂社会情境中学校教育的基本着力点[J].当代教育科学,2019(12):8-12
文章来源:张萌,吴晋英,贾志新,王平,何丽清.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中医经典课程“三段式”教学模式探究[J].中医教育,2021,40(04):13-16.
基金资助:山西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重点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No.J2019144);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No.2019JG189);
分享:
军医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涵盖军人和医生的双重身份,这一职业既要有兵者的勇武和担当,又应有医者的仁心和使命。就军人身份而言,一不怕苦、二 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是镌刻在军旅生涯中的血性基因, 必须代代赓续传承;就医生身份而言,救死扶伤、敬 畏生命的永恒誓言是铭刻于医学职业中的精神密码, 需要时刻谨记践行。
2024-12-24“第二个结合”克 服了国内外长期以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轻视和 对中华文明的偏见,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和理论论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为科学 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理论指 导,也为高校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 支撑。
2024-12-24随着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广泛应用,互联互通成熟度水平不断提高,健康医疗大数据利用与共享日益频繁,数据已成为医院等医疗机构发展的重要资产。医疗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医疗数据一旦遭到篡改、破坏或泄露,势必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及医患双方的隐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2024-12-03服务对象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范围,是综合性的防治保健基层医疗系统[1]。中医全科医学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结合全科医学的特点,融合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他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性中医临床医学学科。
2024-11-22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对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医药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2024-09-23新入培住院医师从院校医学教育阶段进入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需要适应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因此岗前培训对他们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岗前培训又称始业教育,主要包括入院教育和入专业基地教育,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分层递进[2-7]。其中,入专业基地教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024-08-15口腔医学教育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和演示技能操作,教学方法单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口腔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有知识点多、操作困难等特点,因此学生常常反映课程知识抽象、零碎、难以掌握。如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是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2024-08-06护士核心能力是指从事护理工作的专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是护士最基本、最重要的综合能力[1],也是当今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产科护士作为医院产科的重要力量,其核心能力对于护理团队、护理学科及产科事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2024-08-052023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强调,研究生培养单位要不断健全中国特色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推动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分类培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024-07-30人力资源是卫生服务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是反映所在地区和国家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参考标准[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了均衡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为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并引导医学生到农村地区就业是关键。
2024-07-29人气:12967
人气:6964
人气:4154
人气:2698
人气:267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
期刊人气:1840
主管单位:天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6763
国内刊号:12-1206/G4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29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9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