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在微创手术治疗的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中采用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芜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4例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模式,给予观察组患者基于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措施。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后应用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价患者肩关节的功能,得分越高,表示肩关节功能越好。结果:与护理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肩关节UCLA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升高(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肩关节UCLA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的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措施,可以快速恢复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运动性肩袖损伤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损伤,发病率较高,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肩关节外展活动受限、肩部疼痛等[1]。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肩袖运动性损伤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关节镜下微创术后实施科学、专业、系统的医疗护理,对于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术后康复具有促进作用[2]。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是指在围手术期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来减少手术应激及术后并发症的措施,从而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医护一体化”是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可以使医生与护士之间的合作更为有效,通过发挥医护人员的作用,给予患者优质、高效的服务[3]。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本研究将医护一体化工作方式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相结合的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围术期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合作研究医院(芜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4例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2.47±8.62)岁;病程3~7个月,平均病程(4.31±1.04)个月。对照组中男28例,女19例;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52.09±8.36)岁;病程3~8个月,平均病程(4.60±1.0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模式,主要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及常规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基础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康复训练指导及出院指导等。
1.2.2观察组:观察组实施基于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方法,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小组:成立由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担任组长的护理小组,成员包括科室医生及护士,患者的医护服务由小组成员共同负责。制定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等工作制度,并确保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实施。②术前护理:术前,每日医护人员联合开展一次查房。与患者交谈,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及预期效果,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指导他们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告知他们保证良好的睡眠,以良好的状态迎接手术。护理人员针对在执行医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疑惑,并及时告知医师,及时解决问题。与医师沟通患者的病情,以便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③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向医师全面了解患者的麻醉和手术情况,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术后的情况,医师与护理人员共同商讨患者术后的康复计划。每周召开医护一体化小组讨论会,详细介绍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以及护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集体讨论以便解决。术后1~2天,可以在伤
口周围加压冰敷,以减少切口局部的出血和炎性反应,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术后第1天开始,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患侧的被动牵拉、外旋运动,注意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力度,动作应轻柔,速度应缓慢,前屈140°,外旋40°,无外旋的情况下外展60°[4-5]。术后6周~12周适当进行牵拉力量训练,术后13周开始可以增加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训练肩关节的协调、灵活性。④出院随访:出院后,医师根据患者的情况结合肩关节康复训练为患者制定适宜的康复计划,护理人员制定电话随访及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方案,确保患者出院后仍可以得到专业的医护指导,保证术后出院患者的牵拉力量训练和增加肩关节主动活动训练。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6]对患者术前、术后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疼痛评分(10分)、功能评分(10分)、关节前屈角度评分(5分)、前屈肌力评分(5分)和患者满意度(5分)五项内容,满分为35分,得分越高,表示肩关节功能越好。
1.4统计分析
数据的分析处理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配对t检验,用(x±s)表示,检验水准α=0.05(双侧)。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UCLA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UCLA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升高(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肩关节UCLA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UCLA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比较(x±s,分)
3、讨论
肩袖对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和肩关节的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肩袖的完整性遭到损害,可破坏肩关节的稳定性,以及导致肩关节活动障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在治疗运动性肩袖损伤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与开放性手术比
较,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可以稳定、无张力缝合肩袖,具有创伤小、患者疼痛程度轻、术后可以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同时,应采取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7]。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是指在围手术期应用多项优化措施,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保护术后器官功能,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进而达到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8]。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结合了医师和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能给予患者专业、系统的医护指导,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注重“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9]。医护一体化服务体系要求由护士长、管床医生、康复理疗师及责任护士共同参与,共同商讨患者病情,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方案,在出院后仍给予患者专业的指导,切实落实护理服务工作的延伸。
本研究将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起来,应用于微创手术治疗的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结果显示,与应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肩关节UCLA各项评分和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提示,微创手术治疗的运动性肩
袖损伤患者应用基于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模式,医护患三方紧密配合,能为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的康复提供保障,从而能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尽早恢复。
参考文献:
[1]李鹏.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运动性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4):33-34.
[2]朱凤涛.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117-118.
崔长军,樊新甫.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理念在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20(1):61-63.
分享:
全科医学是一门旨在为社区和家庭提供全面、系统的医疗服务的学科,其要求全科医师具备“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技能,并且强调以人文关怀、综合治疗、持续关怀和负责任的态度来照顾患者。目前,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已经成为我国医疗改革的关键任务。
2024-10-30《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提出,充分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创新护理服务模式,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护理服务[3,4]。
2024-07-08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病人数量急剧上升,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65岁及以上老年女性、男性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分别为957.3/10万、414.4/10万,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1]。2018年,骨质疏松学会亚洲联合会的研究表明,亚洲的髋部骨折人数将会由2018年的112.406万例增加至2050年的256.349万例[2]。
2024-07-08原发性下肢淋巴水肿(primary lymphedema lower extremity, PLEL)通常被认为是进行性液体在间质中异常积聚引起的肢体肿胀[1]。淋巴功能低下和淋巴液持续淤积会导致慢性炎症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刺激胶原沉积和脂肪细胞堆积[2]。了解患者的脂肪及液体成分可能有助于确定最适合他们的临床方法。
2024-07-08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社区、农村等基层的医疗机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为进一步促进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的规范化,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水平。
2024-07-04有创通气全称为有创机械通气,为临床治疗呼吸衰竭疾病的重要干预措施,虽能有效改善机体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但具有创伤性,易导致气道损伤、呼吸相关性肺损伤、再次感染等并发症,导致撤机成功率下降,进而影响后期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1]。
2024-06-26本研究病毒核酸提取会有损失,提取过程也可能造成DNA链断裂,这些将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改善。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包含F4/R4段不低于1 000 nt目的核酸不完整片段数量即占相当比例,提示在基因组定量等实验的引物选择或检测方式上应给予足够重视。
2024-06-20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生负性情绪,表现出不想投入工作的一种倦怠心理[1]。研究发现[2],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负性指标,会严重影响个体对职业的专注程度,进而不能有效创造较高工作绩效。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患者文化水平明显提高,对护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4-06-051967年,Seligman[1]在对动物的行为研究中首次提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LH);1978年,Abramson证明了习得性无助在人类普遍存在[2]。习得性无助是对现实无望和无可奈何的状态[1,3],当个人长时间暴露于无法控制的压力中时就会产生这种心理状态或行为[1,4]。
2024-06-05完全植入式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access port)简称输液港,主要用于需中心静脉输液治疗的病人,相对其他种类的中心静脉输液装置,因具有携带方便、并发症少和维护周期长等特点[1],近年来逐渐在临床被接受和推广。美国静脉输液治疗协会(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S)指南中明确规定,在使用各类静脉输液装置前需评估导管功能,以保证输液安全[2],功能障碍是输液港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研究报道其发生率为2.8%~15.2%[3,4,5,6,7]。
2024-06-04人气:18547
人气:15570
人气:15086
人气:14844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
期刊人气:293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6358
国内刊号:31-1794/R
邮发代号:4-636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