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传统医药非遗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4-09-23    5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将传统医药非遗文化精髓融入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增强医学生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医疗卫生人才。传统医药非遗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人本精神,精勤不倦、医乃仁术的职业操守,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智慧,注重整体、辨证论治的系统思维。传统医药非遗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建设教师队伍、着力整合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着力统一理论和实践教育。

  • 关键词:
  • 传统医药
  • 同仁堂
  • 达仁堂
  • 雷允上
  • 非遗文化
  • 加入收藏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对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医药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将传统医药非遗文化精髓融入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增强医学生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医疗卫生人才。医学高校应努力探索符合医学专业特色和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发挥传统医药非遗文化的隐性协同育人效应,这不仅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需要,也是加强医学生思想价值引领需要,更是文化自信的关键。


1、传统医药非遗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意蕴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主客体系统工程,涵盖着医学专业不同领域,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传统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斗争积累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精髓,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应该也必然成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方面,科学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1]。将传统医药非遗文化“根基”深深扎根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激活中医药文化这个“民族基因”,帮助大学生坚定医学职业理想信念,筑牢医学生仁心仁术、济世苍生、大医精诚、孜孜不倦的精神基石,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源动力。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牢固树立理想与知识同频、信念与专业共振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帮助医学生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把握好信仰方向、做好人生价值引领[2]。

另一方面,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帮助大学生在学思践悟行中汲取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为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应有贡献[3]。坚持把中医药文化贯穿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结合医学生知识学习、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目标导向,将客观定量学习与主观变量领悟有机结合,体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使得医学生在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行有所获,从而形成更广阔的专业视野、更深刻的领悟思考、更坚定的行动力量,实现医学生对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


2、传统医药非遗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


2.1 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人本精神

中药炮制技术(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龟龄集、雷允上六神丸、东阿阿胶、达仁堂清宫寿桃丸、定坤丹、季德胜蛇药、漳州片仔癀、马应龙眼药、安宫牛黄丸、京万红软膏、枇杷露、达仁堂牛黄清心丸、王氏保赤丸等)传统制作技艺相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类,这些技艺体现出伟大的大国工匠精神。根据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要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中医药文化中倡导“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崇高情怀,以解除人民疾苦为己任,忠诚践行他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这种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的医者精神为历代医家所倡导,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命至重、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与新时代医学专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生命至上的伦理道德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也与中国共产党倡导和秉持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高度契合。

2.2 精勤不倦、医乃仁术的职业操守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和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类。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体现在“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和“讲信义,重人和”的经营理念,“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以及同仁堂的品牌和特有标记。其内在的仁德、济世精神,与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儒家仁术精神内核高度契合。胡庆余堂有着丰富独特的中药文化,如创立药铺时提出的“是乃仁术”,在制药上遵循“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在经营上提倡“真不二价”等,其中最核心的是“戒欺”文化。德业双修、德术并重一直是中医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医药学能够健康发展并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厚德、恒志、精术、济世”,所谓“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强调医者应该做到仁爱之心和悬壶济世之术缺一不可[4]。中医药文化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留神医药,精究方术”,目的在于普救苍生,缓解民众之疾苦,完成儒家文化最高理想人格的立德、立功、立言标准,对于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构筑起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理念有重要意义[5]。

2.3 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智慧

中医养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药膳、茶饮、中医养生方法的典型代表有药膳八珍汤、灵源万应茶、永定万应茶、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中医传统导引法等。这些方法通过调理饮食、运动、按摩、针灸等手段平衡阴阳、调和脏腑,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中医药文化继承发展了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的自然观和形神合一的健康观,以“和”表示人体的健康状态,以“不和”表示病理状态,以“自和”表示人体存在自愈能力。《金匮要略》中系统论述了顺应自然是养生之道的根本,强调人要顺应生存环境,才能“致中和”,这种崇尚和谐、顺呼自然的养生观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对于今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药文化崇尚系统整体的养生防病理论与实践。

2.4 注重整体、辨证论治的系统思维

中医诊疗方法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申报列传统制作技艺。中医诊疗法包括望诊法、闻诊法、问诊法以及脉诊等,以整体观和辨证观为核心的个体化诊疗方法一直指导着中医的医疗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因时而变的思维方式和崇尚自然的防病治病价值取向。辨证施治原则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思维方法,即是通过掌握辨别人的病变过程,通过分析其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采取适合的治疗方法和用药处方,可以说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之光。


3、传统医药非遗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着力建设骨干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效果如何,医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队伍是主导,关键在教师。要打造聚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党政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加强思政教育教师队伍的传统医药文化科学素养培训,提高教师对传统医药非遗文化的认同,为传统医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故事讲授方式,将传统医药文化中名医先贤故事注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传统医药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用一个个有温度、有力度、有高度的动人故事感染人、感化人,帮助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2 着力整合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

在编写医学生思政教育教材时,将传统医药文化的相关理论、实践、技术等内容纳入教材,使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的同时,了解和学习传统医药文化。例如,可以在思想政治课中讲述中医药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临床实践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独特价值。要依托网络新媒体、传统媒体资源和线上线下各类资源,打造系统化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慕课等网络平台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与线下实体课堂相互补充,改变传统思政教育“老师讲”“专家谈”“你讲我听”的被动式授课方式。面向全体在校生和媒体用户开展在线交流,将“大讲堂”和“小平台”、“大思想”和“小故事”相结合,以小见大、寓教于乐,满足年轻医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及互动需求,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使教育的内容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3.3 着力统一理论和实践教育

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一是带领医学生深入基层医院、养老院、药房、药企等一线医疗卫生保健机构,通过实地实践交流实习见习,增强医学生职业成长成就感。二是学习身边的行业先进典型,学精神、悟品质、明方向,引领师生见贤思齐,对医学事业充满使命感。三是依托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党员先锋岗等载体,深入基层,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和公益活动,如利用节假日做义诊导诊服务,到福利院为老人、孩子献爱心,开展“我为学生办实事”“我为家长解难题”“我为患者去痛苦”等活动,把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传统医药非遗文化植入到社区门诊、扎根在田间乡村,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学思研行的一体化全过程育人理念。

医学院校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一号工程以及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将促进传统医药非遗的传承创新纳入到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大局,以传统医药非遗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作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推动医学生在修炼医德、钻研医理、深研医术中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守护神,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163-164.

[2]郭静,罗瑞,王沛,等.以文化自信为引领的课程思政元素三级体系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3):89-97.

[3]刘国菊.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探析:评《文化觉醒与文化自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3,44(6):140.

[4]贾成祥.仲景学术的文化精神[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1):1-7.

[5]张波.培养完整的人:课程思政导向的价值观育人[J].教育研究,2023,44(5):92-102.


基金资助: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批中医药职业教育研究重点课题(TA-CACM-2023002);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资助项目(2022-ZZJH-128);


文章来源:杜晓平.传统医药非遗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国医论坛,2024,39(05):62-6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国医论坛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期刊人气:212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河南省中医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2-1078

国内刊号:41-1110/R

邮发代号:36-100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