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数据挖掘的余惠祥治疗胃痞用药规律分析

  2024-11-0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彝乡名医余惠祥治疗胃痞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收集余惠祥治疗胃痞的门诊病历处方数据,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对筛选的处方进行胃痞患者症状分布分析、中医证候和证素分析、舌脉分析、处方中药频次分析、处方中药功效分析、处方中药气味归经分析、中药聚类分析、证型-中药关联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患者以纳呆、呃逆、口干、口苦为最常见的刻下症状,中医证型主要有湿热阻胃证、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和瘀血停胃证,病位证素以胃脘为主,病性证素以虚为主,舌质以红、淡为主;舌苔以薄、黄、腻为主;脉象以细、缓、弦为主。使用频次前15位中药有白术、豆蔻、半夏、枳壳、甘草、白芍、六神曲、砂仁、黄连、五灵脂、吴茱萸、麦芽、广藿香、当归、石菖蒲,药物功效以降逆止呕、健脾和胃为主,性味以温辛为主,归经以入脾经最多。复杂网络图显示白术、豆蔻、半夏、枳壳、甘草、白芍为核心处方,根据聚类分析及结合临床实际将使用频次在前30的核心中药分为10类。结论:余惠祥医师认为胃痞病位在胃,基本病机以脾胃运纳失司、湿热内阻为主,治从健脾和胃、燥湿行气、阴阳同调、中正平和的用药思想。

  • 关键词:
  • 余惠祥
  • 数据挖掘
  • 用药规律
  • 胃痞
  • 胃脘部痞塞
  • 加入收藏

胃痞又名痞满、心下痞,临床以心下胃脘部痞塞、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1]。《景岳全书·痞满》云“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对其临床症状做了精简说明。胃痞是当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均可参照胃痞的治疗原则进行辨证施治[2]。西医治疗这类疾病主要采用促胃动力、保护胃黏膜、服用抗生素等方法,具有复发性高、疗效不持久等局限性[3]。近年来,随着中医个体化治疗特色的日益凸显,中医在缓解胃痞症状、提高胃肠动力、改善机体营养吸收方面的优势作用得到普遍认可,为胃痞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余惠祥副主任医师,是云南省楚雄州第2批彝乡英才认定彝乡名医,楚雄州第4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彝医水膏药)传承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余惠祥医师从事中、彝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近51年,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风湿病,对脾胃病治疗也有其独到之处。本研究收集并筛选余惠祥医师治疗胃痞的门诊病历处方,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功能对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并整理余惠祥医师治疗胃痞的用药规律和临床经验,为学习和传承余惠祥医师学术思想提供客观数据支撑,也为胃痞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来源

选取2022年11月1日-2023年7月10日余惠祥医师于云南省彝医医院名医馆门诊治疗胃痞患者的门诊处方作为研究对象。

1.2纳入标准

(1)研究对象符合《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4]中的中医诊断标准,以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胀满、嗳气、厌食、食欲不振等为主要临床表现;(2)复诊症状改善;(3)医案信息完整,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舌脉象、中药处方。

1.3排除标准

(1)信息不完整或重复的医案;(2)复诊无效者。

1.4数据规范

收集150则胃痞医案,提取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舌脉象、中医证候、中药组成等信息,由采集人员录入统一、规范的Excel采集表,并进行2次核对,确保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参考《中医内科学》《中药学》对证候和中药等名称进行规范。如将“阴虚”“胃阴虚”统一为“胃阴不足”,将“元胡”“延胡”“延胡索”统一为“延胡索”。对医案中出现的彝药,参照《彝药本草》[5]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规范。

1.5数据录入

将获取的基本信息和方药资料录入Excel2016并规范数据,并由2位工作人员分别审核,以保证准确地建立原始资料数据库。

1.6统计学分析

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中的数据挖掘功能模块分析所纳入的数据,对处方中的中医证候、中药进行频次分析;运用“聚类分析”得到常用药物分类;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功能得到核心的证型-中药关联分布信息。


2、结果


2.1胃痞患者症状分布

对纳入的150例患者刻下临床表现进行统计,胃痞患者以纳呆、呃逆、口干、口苦为最常见的刻下症状。见图1。

图1胃痞患者症状分布

2.2胃痞中医证候和证素分布分析

150则胃痞医案证型主要有湿热阻胃证、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和瘀血停胃证,其中湿热阻胃证占总证型频次的5/8。病位证素主要有胃脘(56,37.33%)、脾(29,19.33%)、肝(15,10.00%)。见表1。由此可知,病性证素主要有虚(29,19.33%)、失和(15,10.00%)、阴虚(12,8.00%)。

2.3胃痞患者舌脉分析

150则医案涉及舌质主要有红、淡、胖、紫、瘀、暗;舌苔主要有薄、黄、腻、白、少、润;脉象主要有细、缓、弦、沉、数等。对纳入医案舌脉象分别进行频次统计,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列,舌质以红(126次)、淡(24次)为主;舌苔以薄(110次)、黄(102次)、腻(42次)为主;脉象以细(131次)、缓(71次)、弦(62次)、沉(18次)为主。见图2。

表1胃痞中医证候分布

图2胃痞患者舌脉分布

2.4余惠祥治疗胃痞处方中药频次分析

150则胃痞医案中共使用中药139味,对药物使用频次进行统计,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列,使用频次最高的是白术(149次,99.33%);用药最大剂量是白芍(30g)。用药频次前15位中药及剂量见表2。

表2余惠祥治疗胃痞处方中药频次分布

2.5余惠祥治疗胃痞处方中药功效分析

对处方组成药物的功效进行统计,频次排名前10位的药物功效为降逆止呕(208次)、健脾和胃(194次)、安胎(168次)、化湿开胃(159次)、燥湿利水(149次)、止汗(149次)、健脾益气(149次)、温中止呕(148次)、理气宽中(144次)、化湿行气(142次)。见表3。

表3余惠祥治疗胃痞处方中药功效分布

2.6余惠祥治疗胃痞处方中药气味归经分析

对处方中药的气味归经进行频次统计,四气以温性最多(1126次,46.00%),微寒、平、寒次之;五味以辛味最多(1279次,52.25%),苦、甘、酸次之;归经以脾经最多(1701次,69.49%),胃、肺、肝次之。见图3。

图3中药气味归经

注:圆形代表四气,菱形代表五味,倒三角形代表归经。

2.7中药聚类分析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相关功能,对使用频次前30的核心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药物聚类结果分为10类。C1:五灵脂、砂仁、六神曲、甘草、白芍、枳壳;C2:白术、豆蔻、半夏;C3:黄连、吴茱萸;C4:麦芽、藿香、当归、石菖蒲;C5:南沙参、芦根、麦冬;C6:栀子、茵陈;C7:延胡索、川楝子、川芎;C8:槟榔、青皮;C9:薏苡仁、北沙参;C10:地榆、丁香、赭石。见图4。

2.8证型-中药关联复杂网络分析

选取频次前4位证型、频次前20味中药,进行证型-中药关联复杂网络分析,发现证型和中药间的强预测关联性。脾胃虚弱证和白术、豆蔻、半夏、枳壳、甘草、白芍、砂仁、六神曲、麦芽、石菖蒲;胃阴不足证和白术、豆蔻、半夏、枳壳、甘草、白芍;肝胃不和证和白术、豆蔻、半夏、枳壳、甘草、白芍、砂仁、六神曲、当归;湿热阻胃证和频次前20味中药均关联紧密。见图5。

图4中药聚类分析

图5证型-中药关联分布


3、讨论


3.1胃痞的病因病机

症状、证候证素以及舌脉分布频次的结果显示,余惠祥医师门诊的胃痞患者以纳呆、呃逆、口干、口苦为常见症状,舌质以红、淡为主,舌苔以薄、黄、腻为主,脉象以细、缓、弦多见,主要中医证候中湿热阻胃、脾胃虚弱居前2位。《脾胃论》中云“脾胃乃元气之本”,二者同处中焦,脾主运化、气主升,胃主受纳、气宜降,脾胃纳运有序、升降协调,则水谷津液通于脾得以布散,五脏六腑得胃气则气机通畅、邪无所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情志不遂等现象愈加普遍,过食肥甘、饥饱无常、抑郁烦闷、肝气郁滞,成为引起脾胃功能损伤的常见原因。脾胃损伤主要表现为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两方面[6],《杂病源流犀烛》云“脾也者,……散精微,为胃行精液”,若长期饮食壅滞、过饥过饱、情志失调,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脾胃运纳失职,饮食不化、精微不布,则积滞胃脘发为痞满。脾主运化水饮,以灌四傍,《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痞满日久,水湿内生。胃为阳土,其病易从热化,则湿热互结壅滞胃脘。余惠祥医师认为胃痞的发病之本在于脾胃虚弱,基本病机在于脾胃运纳失司,湿热内生。本研究的胃痞主要中医证候分析结果中,湿热阻胃、脾胃虚弱位列前2,病位证素以胃脘为主,脾、肝次之,病性证素以“虚”为主。症状是证候的具体体现,脾胃运化失司,则胸脘痞闷,纳呆食少,胃气上逆则反酸、呃逆,湿热内蕴则口干、口苦,在舌象上则多表现为舌红苔黄腻。脾胃气虚,在脉象可见细、缓,若肝气犯胃,则脉象弦。因此,从症状、证候证素以及舌脉等数据挖掘结果可显示,余惠祥医师认为胃痞病位在胃,以脾胃运纳失司、湿热内生阻胃为基本病机,同时兼顾调肝的学术思想。

3.2中药频次分析

胃痞处方中药频次统计显示,139味中药中使用频次前15位的中药有:白术、豆蔻、半夏、枳壳、甘草、白芍、六神曲、砂仁、黄连、五灵脂、吴茱萸、麦芽、广藿香、当归、石菖蒲。其中,高频药物以白术使用频次最高。白术性温,味甘、苦,功善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是温补脾胃的要药。《本草思辨录》云:“白术除脾湿,固中气,为中流之砥柱。”现代研究进一步证实,白术内含的挥发油、白术多糖、氨基酸等化学成分,能通过提高胃动素、生长抑素、小肠上皮细胞IEC-6的含量,调节肠道菌群结构,降低COX-2和TNF-αm RNA的表达等机制,发挥双向调节胃肠道运动、调整肠道微生态、修复胃肠道黏膜损伤、抗炎的作用,对治疗胃肠道疾病具有积极作用[7]。余惠祥医师认为,胃痞患者多有脾胃亏虚,补中益气是治疗胃痞的基本原则,必须重视白术健脾益气的重要作用。枳壳性味苦辛酸,具有理气宽中、行气消滞的作用,余惠祥医师认为枳壳相较于枳实行气力较和缓,消痞而不伤正,同时又可防养阴之药滋腻。豆蔻气味芬香,善于宣化中焦水湿。甘草味甘,具有补脾、益气、化痰的作用。半夏性味辛温,《药性论》云“消痰,开胃健脾,止呕吐”,长于消痞散结。砂仁温中行气、化湿开胃。六神曲长于消食和胃。白芍益脾,能于土中泻木,有健脾柔肝止痛功效。以上8味高频中药相互配伍运用,取法于枳术丸、白豆蔻丸、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健脾丸、痛泻要方等方义,体现余惠祥医师继承前人思想,重视脾胃后天之本,治疗胃痞以健脾和胃、燥湿行气为核心的治疗原则。

3.3中药气味归经及中药功效分析

气味分析显示,余惠祥医师治疗胃痞用药以温性药物为主,其次为微寒、平。《景岳全书·痞满》云:“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虚痞的基本病机在于脾胃虚而不运化,实痞日久同样伴随脾胃亏虚[8],脾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9],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湿邪同为阴邪,得阳易化,因此余惠祥医师常用温性药物治疗胃痞,取其温运脾阳、温化水湿之意。余惠祥医师亦重视微寒、平性药物的使用,固护胃阴的同时防止药物温燥太过。药味分析以辛味居多,苦、甘次之,辛味能散能行,既能鼓动脾胃阳气恢复运化,又能行滞气、化水湿,苦味能燥、能泻、能燥湿降气,甘味补益、缓急止痛,既濡养脾阴又能防苦味折中之嫌[10]。药物气味的运用,体现了余惠祥医师阴阳同调、中正平和的学术思想。归经分析以脾、胃居多,肺、肝次之。胃痞病位在胃,以脾失运化、胃失受纳为基本病机,因此治疗上多选用归经为脾、胃的药物。《伤寒论》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调节肺脏升发肃降功能,有助于中焦脾胃气机的恢复[11];肝在气机与肺升降相因,在五行与脾胃乘侮相克,柔肝疏肝亦有益于通调气机、平胃降气,体现了余惠祥医师对肺、肝两脏在疏调全身气机作用中的重视。处方中药功效分析显示,降逆止呕、健脾和胃、化湿开胃、燥湿利水、健脾益气、温中止呕、理气宽中、化湿行气等功效使用频次较高,表明余惠祥医师治疗胃痞注重健脾、和胃、燥湿、调气的综合辨治思想。

3.4中药配伍分析

中药聚类分析显示,C1药物:五灵脂、砂仁、六神曲、甘草、白芍、枳壳,主要用以行气活血、消食化积;C2药物:白术、豆蔻、半夏,主要用以健脾和胃、燥湿化痰,源于《太平圣惠方·脾脏论》白豆蔻丸方;C3药物:黄连、吴茱萸,主要用以清肝泻火、和胃降逆止呕,源于《丹溪心法》左金丸;C4药物:麦芽、藿香、当归、石菖蒲,主要用以化湿和胃、行气止痛;C5药物:南沙参、芦根、麦冬,主要用以益胃生津;C6药物:栀子、茵陈,主要用以清热利湿,源于《伤寒论》茵陈蒿汤;C7药物:延胡索、川楝子、川芎,主要用以行气活血止痛;C8药物:槟榔、青皮,主要用以行气导滞、消积止痛,源于《儒门事亲》木香槟榔丸;C9药物:薏苡仁、北沙参,主要用以健脾渗湿、养阴益胃;C10药物:地榆、丁香、赭石,主要用以降逆止呕、凉血止血。中药聚类分析结果再次体现了余惠祥医师健脾和胃、消食化湿、疏肝行气的用药思想。

证候-处方多维度全面分析用药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用药和随症加减[12],证型-中药关联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脾胃虚弱证和白术、豆蔻、半夏、枳壳、甘草、白芍、砂仁、六神曲、麦芽、石菖蒲;胃阴不足证和白术、豆蔻、半夏、枳壳、甘草、白芍;肝胃不和证和白术、豆蔻、半夏、枳壳、甘草、白芍、砂仁、六神曲、当归;湿热阻胃证和频次前20味中药均关联紧密。其中,白术、豆蔻、半夏、枳壳、甘草、白芍这6味中药和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湿热阻胃证均联系紧密,体现出余惠祥医师治疗胃痞的基本药物组成所在,是其核心处方。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了余惠祥医师治疗胃痞的处方用药规律,体现出余惠祥医师认为胃痞病位在胃,基本病机以脾胃运纳失司、湿热内阻为主,治从健脾和胃、燥湿行气、阴阳同调、中正平和的用药思想。本研究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分析了余惠祥医师治疗胃痞的处方规律,为传承其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借鉴。


4、验案举隅


患者,女,57岁。2023年5月22日初诊。患者反复中上腹胀痛伴嗳气20余年,刻下:自觉胃脘部疼痛,纳可,时有呃逆、嗳气,口干,口苦,大便调,小便自利。既往史:糜烂性胃炎病史。诊见: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舌质红、苔薄黄,脉细缓。中医诊断为胃痞,辨证为肝胃不和证;治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降逆止呃。处方如下:黄连8g,青皮15g,炒枳壳15g,砂仁(后下)15g,豆蔻(后下)15g,当归15g,防风10g,白术20g,白芍20g,川芎15g,炒吴茱萸5g,羌活10g,旋覆花15g,法半夏20g,瓜蒌皮15g,煅赭石(先煎)20g,木蝴蝶10g,南沙参20g,姜黄15g,柿蒂15g,炒川楝子15g。3剂,2天1剂,水煎服,日服3次。并嘱患者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2023年5月29日二诊:患者诉自觉胃脘部疼痛、发热,伴胸中气逆上冲、嗳气频发。诊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患者此时肝气犯胃加重,胃气上逆、气机失调,上方减去黄连、吴茱萸、羌活、旋覆花、瓜蒌皮,加入滇柴胡10g,丁香5g,炙五灵脂10g,炒莱菔子15g,炙香附15g。续服3剂。

2023年6月6日三诊:患者诉胃脘部疼痛、发热症状明显减轻,刻下仍伴有嗳气频发,舌红苔黄腻。患者症状好转,去滇柴胡、莱菔子;加入茵陈15g,炒栀子15g。续服3剂。药后患者病情趋于稳定,继续服药调理。

按语:患者长期患有糜烂性胃炎,病久脾胃虚弱,又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故出现胃脘疼痛、呃逆、嗳气;胃为阳土,病易从阳化,脾虚不运,易生湿邪,患者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等症均提示湿热蕴胃。因此在治疗上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为主,兼顾清热化湿。方中青皮、炒枳壳、旋覆花、柿蒂、川楝子疏肝理气降逆,白术健脾益气,白芍健脾柔肝,木蝴蝶疏肝和胃,吴茱萸、煅赭石降逆止呃,砂仁、豆蔻消食和胃化湿,黄连、半夏、瓜蒌皮、防风、羌活燥湿化痰,又因久病入络,故加入当归、川芎、姜黄以补血活血止痛,全方内含左金丸、枳术丸等方义,共奏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理气清热之意。二诊时,患者胃脘疼痛,胸中气逆上冲,脉弦,提示肝气郁结加重,胃气失和,故取柴胡疏肝散、丁香柿蒂汤,在原方加减,以疏肝行气,平冲降逆、止痛。三诊时,患者病情稳定,但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显著,故取茵陈蒿汤,以加强清热化湿之功。


5、结论


胃痞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相似,如上腹部的胀满、疼痛、反酸、烧心等症状[13],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本研究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余惠祥医师治疗胃痞的用药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显示余惠祥认为胃痞病位在胃,基本病机以脾胃运纳失司、湿热内阻为主,治从健脾和胃、燥湿行气、阴阳同调、中正平和的用药思想。


参考文献:

[1]段园志,王凤云,唐旭东,等.胃痞病从理气论治之规律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10):2480-2482.

[2]王阳,王萍,姜艾利,等.温艳东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病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8):1187-1189.

[3]梁绮婷,周恒立,李嘉丽,等.基于多中心住院病历数据的岭南胃痞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2,33(7):994-1000.

[4]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J].中医杂志,2019,60(17):1520-1530.

[5]张之道.彝药本草[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8.

[6]任润媛,雷刚,任全伟,等.从“脾胃不足,痰瘀滞络”辨治耳鸣[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12):2063-2065.

[7]王晶,张世洋,盛永成,等.白术治疗胃肠道疾病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12):2854-2858.

[8]孟凡征,李亚男,赵金生,等.“脾虚证”实质的现代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2):2975-2977.

[9]贾文玉,李根,王雅欣,等.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乾构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用药规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2,29(7):55-59.

[10]臧凝子,王世文,李品,等.基于文献及计量学方法研究脾阴学说古今发展及参苓白术散滋补脾阴作用阐释[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4,42 (3):210-214.

[11]杨竹青,郭敏,王晓鸽,等.基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机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5):711-716.

[12]潘赐明,李仪杰,刘宗雳,等.基于症状-证候-药物的胆结石医案数据挖掘[J].中成药,2023,45(7):2443-2447.

[13]张林国,赵瑞荣,马立东.胃痞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研究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12(2):7-8.


基金资助:云南省楚雄州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云楚就提办[2023]19号);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2021Y486);


文章来源:张雯婷,余秋虹,姚莉娟,等.基于数据挖掘的余惠祥治疗胃痞用药规律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24,20(11):164-16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亚太传统医药

期刊名称:亚太传统医药

期刊人气:573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2197

国内刊号:42-1727/R

邮发代号:38-143

创刊时间:200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