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拓展化学教学内容,有利于优化化学课堂教学形式。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整合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优化初中化学实验,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搭建远程辅导平台,从而推动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也是黄金阶段。作为一门理科,化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推理性,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创新,培养学生化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效果。而传统的讲授式化学教学,显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化学学习质量的提升。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要善于整合信息技术手段,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依托,借助互联网信息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化学课堂形式,拓展化学教学内容,进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立足初中化学教学,探索教学中信息技术辅助应用的有效对策。
1、信息技术辅助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的价值
1.1 有利于优化化学教学形式。在化学课堂上,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以讲授式为主,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本教材为依托开展教学,教学形式显得枯燥而烦闷,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升。而将信息技术手段与初中化学的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技术优势,有利于优化化学教学的形式。例如,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将图片、视频等资源融入到教学中,是优化课堂教学形式的有效手段。如在讲授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相关知识的时候,笔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关于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间隔越大等基本性质”巧妙地制成了多媒体课件,通过flash动画,直观地向学生们介绍了相关的知识信息,不仅让知识显得直观而具体,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1.2 有利于拓展化学教学内容。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初中化学的教学不能再局限于课本教材,而应当以课本教材为依托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以达到丰富学生知识视野的目的。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互联网资源优势,立足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例如,在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有很多化学实验教师难以有效开展,而传统的教学思维,教师是习惯于让学生背诵实验,即背诵流程、背诵器材等,这样的实验模式,与教育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针对一些操作难度较大,危险性的化学实验,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以微视频手段为依托开展演示实验,有效地弥补传统实验的不足,提高化学实验效果。又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实验的开展,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进而达到拓展化学教学内容的目的。
2、初中化学教学信息技术的辅助应用对策
2.1 整合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化学教学中,重点难点一直是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将信息技术手段与初中化学的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可以帮助教师将抽象的、复杂的化学知识点直观化和具体化,降低化学教学的难度,进而达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例如,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关于一些图像的问题,教师用普通的方法讲解,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溶解度曲线时,就可以借助技术手段的支持,将图像类问题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直观地展示,采用动画来演示物质的饱和溶液从某一降到另一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就能从形象的直观演示中很快得出答案,从而降低了难点。此外,在绘制溶解度曲线的过程中,传统的在黑板上绘制的方式,不仅耗时耗力,同时也难以达到精准绘制的效果。而信息技术背景下,关于溶解度曲线,初中化学教师可以用课件的形式精准地展示出来,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教师还可以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直接绘制坐标图。这种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方式,有效地帮助教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还大大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
2.2 整合信息技术,优化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化学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弥补传统实验不足,优化化学实验效果。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普通实验室是无法完成的,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模拟了实验过程,这样不仅有效避免了有毒实验造成的危险,确保了学生的人身安全,而且又能弥补学生因观察不到实验而导致的缺憾;再如,在教《金属的性质》一节中“金、银、铜、铁与酸是否反应?以及反应速率的对比”实验时,实验现象不明显,笔者借助实物投影仪将实验现象展示在大屏幕上,使所有同学都能清晰地分辨出几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快慢情况。这些模拟实验有效的弥补了演示实验的不足,使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得到深化。
2.3 整合信息技术,实现远程辅导。
九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是普遍现象。因此,在寒假期间,学生的学习也不能耽搁。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搭建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微信群,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实现远程的辅导。同时,针对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将相关的讲解视频发送到微信群中,供学生学习和参考。这种远程指导的模式,虽然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但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拓展化学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唤.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浅谈[J].才智,2017(22).
[2]景宝顺.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J].通讯世界,2016(10).
李国华.初中化学教学信息技术的辅助应用[J].读与写,2019,16(34):196.
分享:
罗氏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以下简称“罗氏E601分析仪”)精密度好、准确度和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检测速度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本单位目前应用该设备检测梅毒螺旋体(TP)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和抗原(P24)、丙肝病毒(HCV)抗体(以下分别简称为TP、HIV、HCV),已逐步取代传统的酶联免疫法。
2024-12-20氯化聚乙烯树脂和氯化再生橡胶作为电缆绝缘护套的关键材料,凭借其卓越的绝缘性能、机械强度和耐磨性,在电缆护套行业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和资源循环再利用的背景下,通过精心的配方设计和工艺流程优化,结合使用氯化聚乙烯树脂与氯化再生橡胶,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电缆绝缘护套的性能,还能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
2024-11-13在磷酸酯阻燃剂的生产过程中,其原料、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中存在可挥发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最终通过废气进入大气循环。国家环保法规对废气排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得超过标准限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持续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污染废气的排放浓度,故对此展开研究。
2024-11-13亚硝酸盐氮(NO2-N)是含氮有机物循环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当水中含有亚硝酸盐时,这意味着有机物的分解仍在进行中。亚硝酸盐在水生环境中的超量积聚,通常是反映水体中从有机状态向无机状态的转化过程过于剧烈的标志,同时也可视为评估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
2024-11-04在铂族金属定量分析检测过程中,会产生含铂族金属的废液,将废液进行收集,通过中和-还原后得到含有铂族金属的废渣,经提炼后可获取铂族金属。对于渣中铂族金属进行定量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其中的金铂钯元素,可以采用常规铅试金法进行富集,采用原子吸收和ICP-AES进行测定,可以满足现阶段的检测分析需求。
2024-10-30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苯胺被广泛应用于农药、染料、树脂及橡胶硫化促进剂等工业生产中,本身也可作为黑色染料使用。由于苯胺可引起急性中毒,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肝、肾及皮肤损害,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中毒性肝病[2],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苯胺列入3类致癌物清单中。
2024-10-30通常,石油类在水环境中存在溶解、扩散、乳化、沉降、吸附等形式,当水中石油类物质超过0.1 mg/L~0.4 mg/L时,便会在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阻碍氧气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含氧量低,危害水中动植物的生长;当含量超过3 mg/L时,便会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水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危害[3-5]。
2024-10-30圆苞车前子为车前科车前属圆苞车前子(Plantago ovata Forssk)的干燥成熟种子,是亚洲、欧洲地中海地区和北非的特有植物。圆苞车前子在印度和伊朗有广泛分布,并用于治疗痢疾、发热、感冒、咳嗽、胃肠道功能衰竭。圆苞车前子为我国传统民族药记载于《回回药方》,具有止泻、降热、止痛、利尿、消肿利咽的功效。
2024-10-28在农业施用过程中,大部分三唑类杀菌剂会通过沉降、降雨等方式进入土壤环境中,破坏土壤微生物系统并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土壤中三唑类杀菌剂残留的危害,因此,为了保障人类健康安全,加强对土壤中三唑类杀菌剂的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4-10-22阿特拉津又名莠去津(Atrazine),属三嗪类除草剂,常用于玉米、高粱、小麦、甘蔗等作物田及果园、林地等,是最常用的除草剂之一[1]。阿特拉津具有水溶性和土壤淋溶性,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地释放到环境中,并通过地表径流、大气干湿沉降等环境迁移行为进入地表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2]。
2024-08-23人气:7352
人气:3634
人气:2826
人气:2624
人气:254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化学教学
期刊人气:4622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5-6629
国内刊号:31-1006/G4
邮发代号:4-324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71
影响因子:0.116
影响因子:1.248
影响因子:0.28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