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对改善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0例抑郁症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抑郁评分、睡眠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其睡眠质量,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应用和借鉴。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兴趣下降、情绪低落,患者随着疾病进展可能出现自杀倾向,需要给予高度重视[1]。抑郁症患者由于心境、生理变化,多伴随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会加重不良情绪并降低机体免疫力,形成恶性循环,故患者治疗中需要重视睡眠调节。药物是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方案,基于此,本文分析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抑郁症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抑郁症相关诊断标准,为初次就诊患者,入组前1个月未服用任何抗抑郁、焦虑、精神病类药物,临床资料完整,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过敏者,严重的躯体症状、自杀倾向者,合并严重器官功能异常、肝肾功能衰竭者。采用计算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8.65±5.33)岁,平均病程(12.06±2.41)个月;研究组: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01±6.40)岁,平均病程(12.13±2.70)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心理疏导、安抚等治疗工作。对照组采用西酞普兰治疗,10mg/次、1次/d、睡前口服;病情较为严重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加量,最大剂量不可超过30mg/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米氮平治疗,15mg/次、1次/d、睡前口服;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加量,但每日最大剂量不可超过45mg。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
1.3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患者各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患者各症状有所减轻为有效;以上效果均未达到为无效。(2)借助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评定量表(MADRS)评估两组的抑郁情况,分数越高患者症状越严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两组的睡眠质量,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睡眠障碍越严重。(3)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00%;研究组: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MADRS、PSQI评分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研究组MADRS评分分别为(31.25±4.43)、(30.97±5.08)分,PSQI评分分别为(17.38±2.00)、(17.76±1.75)分,两组MADRS、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63、0.904,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研究组MADRS评分分别为(18.26±4.23)、(11.45±3.75)分,PSQI评分分别为(12.35±1.72)、(8.47±1.58)分,研究组MADR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19、10.507,均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恶心1例、呕吐1例、头晕头痛1例,总发生率为7.50%;研究组:恶心1例、乏力2例、头晕头痛1例,总发生率为1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7,P>0.05)。
3、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性疾病,该病患者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表现。有研究表明,抑郁障碍、睡眠障碍均是由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异常所致,两者相互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近年来诸多学者均提倡抑郁症治疗中需要兼顾抑郁症状控制和睡眠障碍调节,从两种机制协同发挥作用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更有助于控制抑郁症发作,避免疾病反复。
西酞普兰是一种抗抑郁药物,能够选择性抑制五羟色胺再摄取、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可能提高五羟色胺中枢神经功能,但其对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再摄取无明显作用,故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效果有限。米氮平是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可抑制突触神经递质释放后的再摄取,同时选择性拮抗5-HT2A、2C,能够弥补西酞普兰单一用药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的局限性。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抑郁评分、睡眠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究其原因:将米氮平与西酞普兰联合应用能够协同增强疗效,进一步控制患者的抑郁症状,减轻睡眠障碍。
综上所述,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确切,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控制患者的抑郁症状,减轻睡眠障碍,且安全性理想,符合抑郁症患者的用药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患者样本数量有限且来源较为单一,结果可能不具备代表性,仍待未来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验证本结果的科学性,继而为抑郁症患者治疗提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谢中华,袁园,李百艳.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1):31-34.
文章来源:冯佳.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价值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5,42(01):77-78.
分享: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近年来中青年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减退,睡眠障碍等,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甚至会造成患者厌世,自杀等行为[1]。因此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给予患者科学及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但常规护理方法较为单一,护理效果不够理想[2]。
2025-04-24当患者经过足剂量、足疗程且至少两种不同机制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后,病情仍未明显改善时,称为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depression,TRD)。这类患者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危险性高,且常伴随其他躯体疾病,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2]。
2025-04-22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抑郁症患病人数呈现逐年增加态势。且患病后患儿出现自残、自伤、自杀的风险增加,给其自身及家庭乃至社会均带来较大的负担。相关报道显示,在门诊接诊的抑郁症(首发)患儿中,在校青年学生占比22%~24%,如果未能妥善处置,会严重损害患儿身心健康,威胁其生命安全[1]。
2025-04-14系 统 性 红 斑 狼 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受累、高度异质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普遍认为与免疫失衡密切相关。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率为(30~70)/10 万,位居世界第 2 位。研究表明,约 25.8% 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伴有焦虑情绪,35.0% 的病人伴有抑郁情绪。
2025-04-05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持续的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境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过去30年间,抑郁障碍在国内外均位于精神类疾病负担的首位。度洛西汀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主要在肝脏中经细胞色素 P450 家族成员2D6(cytochrome P450 2D6,CYP2D6)和CYP1A2酶代谢,在抗抑郁疾病治疗领域应用广泛。
2025-03-31围绝经期女性可能会经历一系列不适症状,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1]。围绝经期女性抑郁较常见,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而且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2]。因此,理解和干预围绝经期女性抑郁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心理韧性指个体应对逆境、压力和挫折的能力[3],生活满意度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状况的评价和满意程度。
2025-03-13产后抑郁(postpartumdepression,PPD)常发生于产妇生产后4~6周,是一种以精力降低、情绪低落、易怒、兴趣丧失等心理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综合征。研究显示,PPD的全球患病率约为5.0%~26.3%,在我国患病率高达21.4%[1],患病产妇自杀风险高,同时还会增加婴儿的死亡风险,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
2025-03-06对于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临床主要应用药物治疗,如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等,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3]。心理治疗是精神疾病患者较为常用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由心理治疗师通过建立关系、沟通、认知改变、行为改变等技巧来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躯体症状、不良社会功能以及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情复发风险[4-5]。
2025-03-03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兴趣下降、情绪低落,患者随着疾病进展可能出现自杀倾向,需要给予高度重视[1]。抑郁症患者由于心境、生理变化,多伴随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会加重不良情绪并降低机体免疫力,形成恶性循环,故患者治疗中需要重视睡眠调节。
2025-02-08卒中后抑郁( post-stroke depression,PSD) 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可出现在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的任何时期,其临床症状主要为精神抑郁、情绪低落、兴趣爱好减退等情绪障碍表现。由于多数 PSD 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存在不同程度减退及对自身病愈后回归社会家庭的不确定感,极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从而对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及积极性明显降低。
2025-02-06人气:18558
人气:15584
人气:15092
人气:14858
人气:1305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期刊人气:7603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6805
国内刊号:23-1555/R
邮发代号:14-83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