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与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IL-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UBE技术组(采用UBE技术治疗,37例)和IL-PELD组(采用IL-PELD治疗,46例)。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硬膜囊破裂率和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率、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ODI。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33(21.8±5.9)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IL-PELD组少(短)于UBE技术组(P<0.05);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UBE技术组高于IL-PELD组(P<0.01);其余各项观察及评价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E技术与IL-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IL-PELD微创,但显露有限,适用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UBE技术减压范围更广、减压更彻底,学习曲线平缓,适用于复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为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IL-PE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术式,临床疗效肯定[1-2]。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是一种结合脊柱内镜和显微镜优点的新技术,已被迅速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3]。2019年10月~2021年8月,我科采用UBE技术和IL-PELD治疗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本研究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① 术前临床症状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符,确诊为单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② 经积极正规非手术治疗至少3个月临床症状不改善或改善不佳;③ 无明显手术禁忌证;④ 责任椎间隙无不稳定。排除标准: ① 既往有腰椎手术史;② 合并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③ 极外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等需经侧方入路减压;④ 随访时间<12个月或随访资料不全。
1.2 病例资料
本研究纳入83例,临床表现为受压神经根下肢分布区域放射性疼痛、麻木,伴皮肤感觉减退。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UBE技术组(采用UBE技术治疗,37例)和IL-PELD组(采用IL-PELD治疗,46例)。① UBE技术组:男15例,女22例,年龄28~72(42.0±14.5)岁。责任节段:L3~42例,L4~522例,L5~S113例。术前腰痛VAS评分2~7(5.1±1.6)分,下肢痛VAS评分5~9(7.2±1.4)分,ODI 47%~85%(60.1%±15.6%)。病程3~43(8.6±6.8)个月。② IL-PELD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18~70(39.3±12.1)岁。责任节段: L3~44例,L4~519例,L5~S123例。术前腰痛VAS评分2~7(5.0±1.6)分,下肢痛VAS评分5~9(7.0±1.7)分,ODI 50%~80%(60.5%±16.0%)。病程3~39(9.1±6.1)个月。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1.3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患者俯卧位,双侧胸腹部垫空。① UBE技术组:C臂机透视定位责任节段上、下椎体椎弓根及椎弓根内缘连线体表投影位置并标记。于椎弓根内缘连线上邻近棘突,分别取上椎体椎弓根下缘和下椎体椎弓根上缘投影为观察通道和操作通道,两通道间距约3 cm, 做长5~6 mm的观察通道切口和长1 cm的操作通道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经观察通道及操作通道插入内镜镜头及扩张导管,使内镜镜头和扩张导管远端交汇于责任节段椎板与棘突交界处。镜下显露黄韧带、椎板上下缘及关节突关节,咬除部分椎板上下缘及黄韧带,充分暴露硬膜囊及神经根并用神经钩保护,经神经根肩上入路探查突出游离的髓核组织,摘除椎管内髓核组织,并经纤维环裂口摘除椎间隙内松散的髓核组织。探查神经根及硬膜囊无明显受压,严格止血,拔出内镜镜头及操作器械,经操作通道注入地塞米松5 mg, 逐层缝合切口。② IL-PELD组:C臂机透视定位责任节段椎间隙。沿责任节段棘突旁开0.5 cm做长7 mm的纵向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工作套管经切口轻柔插入至黄韧带表面,避免暴力操作致工作套管穿破黄韧带损伤神经。再次C臂机透视,显现工作套管尖端位于椎板间隙内且未进入椎管。接入内镜镜头,使用蓝钳由内向外咬开黄韧带直至关节突关节内缘,将工作套管插入椎管,显露硬膜囊及神经根,探明神经根外缘。旋转工作套管经神经根肩上保护神经根,探查游离于椎管内的突出髓核组织及纤维环裂口,摘除椎管内髓核组织,再经纤维环裂口摘除椎间隙内松散的髓核组织。探查神经根和硬膜囊无受压,射频热凝使纤维环成形,拔除内镜镜头,经工作套管注入地塞米松5 mg, 拔出工作套管,逐层缝合切口。
1.4 术后处理
两组均口服非甾体抗感染药、营养神经药物2周。① UBE技术组:患者返回病房后卧床休息6 h, 若无恶心、呕吐等症状即可在腰围保护下下床适当行走,术后2~4 d出院。② IL-PELD组:患者返回病房后卧床休息2~4 h, 若无明显不适即可佩带腰围下床适当行走活动,术后2~3 d出院。两组术后1个月后逐步开始腰背肌锻炼,并逐渐增加强度;术后3个月内在腰围保护下进行活动,避免负重、对抗及弯腰活动;3个月后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可进行跑、跳、游泳等活动;6个月后可进行剧烈活动。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① 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硬膜囊破裂率和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率,住院时间。② 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ODI。③ 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33(21.8±5.9)个月。
2.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见表1。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IL-PELD组少(短)于UBE技术组(P<0.05);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硬膜囊破裂率和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率比较
① 术中硬膜囊破裂:两组各发生1例,经对症、卧床休息、补液等治疗后好转,硬膜囊破裂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4,P=0.88)。② 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UBE技术组发生2例(5.4%)、IL-PELD组发生1例(2.2%),其中2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1例(UBE技术组)经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5,P=0.43)。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术后第1天两组腰部疼痛及患侧下肢放射性症状均较术前明显缓解,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阴性,下肢肌力改善。① 腰痛VAS评分:术后3个月UBE技术组高于IL-PELD组(P<0.01);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下肢痛VAS评分、ODI: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指标比较见表2。③ 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UBE技术组优19例,良15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91.9%;IL-PELD组优29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1.3%;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典型病例
见图1~6。
3、讨论
3.1 UBE技术的特点
① 可在椎板、椎板间隙与多裂肌创建工作空间,结合肌肉分裂和小范围肌肉剥离技术,能充分暴露椎板、椎板窗、椎间孔甚至对侧椎板及椎间孔[4],保证了手术的安全。② 与开放手术相似,均使用常规脊柱开放手术器械,减压彻底、高效[5]。③ 对已积累较多后路开放手术经验的脊柱外科医师而言,术野、操作相似,学习曲线平缓[6]。
3.2 本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IL-PELD组少(短)于UBE技术组(P<0.05);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UBE技术组高于IL-PELD组(P<0.01)。说明与IL-PELD相比,UBE技术显露、操作范围更广,减压彻底、高效,但局部软组织损伤也随之增加,软组织损伤较IL-PELD重。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硬膜囊破裂率和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率、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术后各时间点的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的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UBE技术可取得与IL-PELD相当的临床效果,均能摘除突出游离椎间盘髓核组织,解除神经根及硬膜囊压迫。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2 两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比较
图1 患者,男,35岁,L4~5椎间盘突出症,采用ILPELD治疗
图2 患者,男,47岁,L3~4椎间盘突出症,采用ILPELD治疗
图3 患者,女,43岁,L4~5椎间盘突出症,采用ILPELD治疗
图4 患者,女,39岁,L5~S1椎间盘突出症,采用UBE技术治疗
图5 患者,男,52岁,L5~S1椎间盘突出症,采用UBE技术治疗
图6 患者,女,37岁,L5~S1椎间盘突出症,采用UBE技术治疗
综上所述,UBE技术与IL-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IL-PELD微创,但显露有限,适用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UBE技术减压范围更广、减压更彻底,学习曲线平缓,适用于复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参考文献:
[2]徐凯,杨斐,祁建华,等.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临床骨科杂志,2022,25(6):783-786.
[5]陈思远,谢中,夏超,等.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2,32(4):340-346.
基金资助:四川省自贡市科技局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1YLSF01); 四川省医学会医学科研项目(编号:S20057);
文章来源:陈康,罗园超,杨富国,等.两种入路内镜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24,27(04):486-490.
分享: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为常见的脊柱进行性退变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疼痛麻木等,严重时可出现肢体障碍或瘫痪,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锥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LD)作为治疗LDH的经典术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仍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缓慢等不足,不利于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尽快恢复。
2024-11-29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椎间盘变性,并在负重过大、不慎扭伤、长期保持单一姿势等情况下,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从而刺激相应神经根,引起腰腿部疼痛[1]。该病常在久坐和久站、弯腰、搬重物、咳嗽、打喷嚏等增加腰部负重或腹压的情况下急性发作,病程长短不一,且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2]。
2024-11-29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针灸推拿科的常见病及优势病种,是由突出的椎间盘刺激或压迫相应节段神经根,引起腰部疼痛、下肢对应部位皮肤感觉异常、肌力异常及放射性疼痛等症状[1],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荣成市中医院针灸科运用脊柱无创减压系统配合推拿、定点旋转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2024-11-23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常见的脊柱相关疾病,在人群中广泛存在。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个体健康和社会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深入了解LDH与OP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4-11-20腰椎间盘突出(LDH)是临床骨科常见病之一,主要症状为神经受压一侧出现腰腿疼痛及感觉障碍,大多数患者病程反复且漫长,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尽管治疗效果较好,但手术创伤较大,尤其是老年LDH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更为缓慢。
2024-11-12谢林教授认为本病之因不外乎虚实两端,其病性属实者,责之风寒湿;其虚者,究其气血阴阳;治疗时,辨治本病善用角药,立足整体,详辨虚实,再参其症,佐以行气血、舒筋骨、通血络诸法,角药组合配伍灵巧,经验独到,疗效显彰。
2024-11-06椎间盘退变(IDD)作为下腰痛的主要诱因,其症状一旦出现,往往难以自然缓解或逆转,这一状况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导致劳动能力减退乃至完全丧失,而且对患者家庭及整个社会都构成了沉重的医疗与经济压力。因此,针对IDD实施科学、高效的诊断与治疗策略,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2024-10-24截至目前,中国LDH的患病率已高达15.2%[2],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LDH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重要的卫生健康问题[3]。目前LDH的保守疗法均以改善人体的生理状态为主,却很少关注患者的心理调节。
2024-10-23颈椎间盘突出症(CDH)的治疗方法众多,但治疗疗效有限,若无手术指征,西医目前大多数患者采用保守治疗以缓解症状,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其治疗效果有限[1]。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实验与临床的深入研究日益增多,已有大量文献表明中医药在治疗CDH领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2]。
2024-10-23中医特色康复手段包括针刺、推拿、热敷,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在改善DLBP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效果有限,停用后易反复[6]。核心肌群训练能通过肌群训练,改善个体脊柱动力稳定系统,在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治疗中效果显著[7-9]。
2024-10-23人气:17956
人气:14714
人气:14641
人气:13246
人气:1249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际骨科学杂志
期刊人气:2101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7083
国内刊号:31-1952/R
邮发代号:4-268
创刊时间:196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