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50例。两组均于腹腔镜引导行肿瘤切除术,研究组在术后7 d辅以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治疗后随访2年。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水平、生存质量[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OL-LC)],统计两组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 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7 d的血清AST、TBIL、ALT水平均增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1个月血清CA19-9、AFP、GPC3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1个月两组QOL-LC评分均增高,且研究组[(185.74±12.34)分]较对照组[(164.30±11.55)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2年复发率为26.00%(13/50),低于对照组的50.00%(25/50),生存率为84.00%(42/50),高于对照组的64.00%(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辅助肿瘤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更佳,可有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改善肺功能及生存质量,提升临床生存率,利于预后。
原发性肝癌作为一种高发性恶性肿瘤,病因、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晰,且发病隐匿,早期症状表现特异性不足,多数患者确诊时疾病已进展至中晚期,治疗难度较大[1,2]。临床当前对于原发性肝癌多以肝切除术为主,能改善症状与病情,但术后复发可能性高,生存质量较低[3,4]。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方式,可经导管注入化疗药物,使肿瘤病灶内部治疗药物的浓度快速升高,通过患者肝动脉将肿瘤细胞直降杀灭,抑制肿瘤血供,促使肿瘤细胞由于缺氧而不断凋亡[5,6]。但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仍属于有创操作,用于肿瘤切除术后辅助治疗的具体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就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辅助肿瘤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开展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等检查明确为原发性肝癌,符合2015年版《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7]中相关评判标准;②存在肿瘤切除术指征;③无既往治疗史;④肿瘤病灶直径≤8 cm; ⑤术前凝血功能筛查显示正常;⑥患者和家属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有免疫功能障碍、凝血功能紊乱者;②存有其他脏器功能异常者;③存有精神疾病者;④术前接受射频消融、放化疗、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或是应用改善肝功能损害相关药物治疗者;⑤中途退出研究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为27~75岁,平均为(51.93±11.56)岁;肿瘤直径1.8~8.0 cm, 平均为(4.75±1.14)cm; 30例为单发病灶,20例为多发病灶。研究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为29~75岁,平均为(52.36±11.27)岁;肿瘤直径1.7~8.0 cm, 平均为(4.69±1.23)cm; 31例为单发病灶,19例为多发病灶。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对照组予以单独的腹腔镜引导下肿瘤切除术治疗:协助患者采仰卧位,给予气管插管全麻处理,后常规创建人工CO2气腹,控制腹腔压力在12~14 mmHg。于患者脐部下缘准确做1切口(长1 cm),将腹腔镜准确置入,借助腹腔镜引导作用对腹腔内肿瘤病灶与周围组织状况进行探查;再通过超声刀依次将肝圆韧带与镰状韧带、三角韧带等相关肝脏附属韧带切断,对肝脏实施游离,充分显露肿瘤病灶;后将胆管切断,并将大血管准确夹闭,按术中出血状况评估是否需实施肝门阻断,利用超声刀将肝实质离断,由病灶周围2 cm部位开始实施切除,常规给予创面电凝止血,安放引流管,将腹部切口缝合,后关腹,完成手术。术后予以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并给予抗感染、镇痛治疗。(2)研究组手术同对照组,并于肿瘤切除术后7 d开展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通过Seldinger法于患者右股动脉处开展穿刺置管操作,首先给予患者诊断性造影,明确穿刺导管送至肿瘤供血动脉部位后,通过导管注入相关化疗药物,并对肿瘤相关供血动脉实施置管处理,经导管将化疗药物注入,具体为:1000 mg氟尿嘧啶注射液(规格10 ml∶0.25 g, 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制药厂,国药准字H32022814)、100~150 mg注射用奥沙利铂(规格:0.1 g, 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168)及30 mg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规格:10 mg, 北京协和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65)。再经Embosphere开展微球血管栓塞,按照肿瘤病灶直径大小选取适宜的栓塞剂,在拔管后实施穿刺点加压止血处理。间隔4周后再次开展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持续治疗3次。
1.3 观察指标
(1)肝功能:治疗前及治疗后7 d两组患者于空腹条件下抽取3 ml外周静脉血,3000 r/min离心操作10 min, 留取血清,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进行检测。(2)血清肿瘤标志物: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于空腹条件下抽取4 ml外周静脉血,3000 r/min离心操作10 min, 留取血清,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等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严格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执行操作。(3)生存质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通过肝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OL-LC)[8]实施评定,涉及症状副作用、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4个维度和1项自我评价,总计23个条目,每个条目计分1~10分,总评分是23~23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4)预后: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2年随访,告知患者定期入院接受B超、肝动脉造影或是MRI等影像学筛查,记录2年内复发率与生存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分析,计量数据经描述,行t检验;计数数据经n(%)描述,行χ2校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肝功能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7 d两组血清AST、TBIL、ALT水平均增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
2.2 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1个月后两组血清CA19-9、AFP、GPC3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
2.3 生存质量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1个月两组QOL-LC评分均增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存质量对比
2.4 预后
研究组治疗后2年复发率为26.00%(13/50),低于对照组的50.00%(25/50),生存率为84.00%(42/50),高于对照组的64.00%(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2、5.198,P=0.013、0.023)。
3、讨论
临床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仍首选肿瘤切除术,能将肿瘤病灶直接切除,控制病情,尤其是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具备手术操作创伤小与出血量、恢复快等优势。但肝癌恶性程度较高,癌细胞侵袭能力较强,术后存在肿瘤病灶遗留、复发或是转移等风险,影响患者预后,临床还应采取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3.1 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7 d两组血清AST、TBIL、ALT水平均增高,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其原因为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直接经患者动脉给药,可减轻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造成的肝功能损害相对较小,且能够避免残留癌灶对肝功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3.2 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治疗前对比,治疗1个月后两组血清CA19-9、AFP、GPC3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均更低,两组生存质量QOL-LC评分均增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提示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辅助肿瘤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确切,能有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万文武等[9]研究及岳衍晓等[10]研究指出,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能经股动脉插管,或是选择性插入肝癌细胞供血动脉,进行栓塞与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可有效阻断主要肿瘤血管,促使肿瘤细胞缺血及缺氧坏死、凋亡,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分析其原因在于,肿瘤切除术能对肿瘤病灶进行精准切除,促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延长。而术后辅以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能通过导管将相关化疗药物灌注至肝内肿瘤病灶的供血靶动脉中,进一步提升药物临床利用率,促使相关化疗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在肿瘤病灶处直接发挥作用,阻断肿瘤细胞增殖与生长,阻止肿瘤细胞微转移,杀灭残留微小病灶,下调肿瘤标志物表达,减缓病情进展,降低肿瘤复发风险[11,12]。
3.3 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率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治疗后2年内复发率较对照组更低,生存率较对照组更高,提示肿瘤切除术后辅以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能更好的降低患者复发可能性,提升整体生存率。王政强等[13]研究结果指出,中晚期肝癌患者行肝癌切除术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治疗的效果确切,术后2a观察组的总生存率是48.57%(34/70),高于对照组的总生存率35.71%(20/56),即联合治疗能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率进一步提高,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通过注入栓塞剂能将肿瘤部位血供阻断,促进肿瘤组织细胞缺氧与缺血坏死,并对机体免疫效应实进行有效刺激,增强机体拮抗肿瘤能力,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提升生存率,进而减轻疾病造成的负面影响。但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可由于肝动脉栓塞,导致肝组织缺氧,增加氧自由基释放,对溶酶体系统实施刺激,抑制ATP细胞功能,降低肝细胞耐受化学毒性相关能力,诱发肝损伤。
综上所述,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辅助肿瘤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确切,能更好的下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促进术后肺功能及生存质量改善,降低复发风险,提升短期生存率,利于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张贻庆,崔贵医,杨磊,等.腹肝肿瘤切除术与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其对血清AFP,CEA,CA125水平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22,37(8):1316-1319.
[2]洪海杰,蔡欣然,陈敏敏,等.腹腔镜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远期疗效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21,55(2):116-120.
[3]丛鹏,屈岳育,杨红春,等.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对应激指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32(1):82-84.
[4]陈斌,胡志强.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20,26(12):881-885.
[5]邓代安,罗坤,李祖丁,等.肿瘤切除术后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生存情况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0,27(1):62-64.
[7]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等.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1(3):145-151.
[8]祝葆华,万崇华,王坤,等.FLIC、SF-36和QOL-LC量表在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10):1175-1179.
[9]万文武,张瑜,丁兵,等.肝切除术与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疗效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2,31(1):22-30.
[10]岳衍晓,宁尚昆,刘吉兵,等.晚期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与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效果对比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1,28(10):788-791.
[11]陈志平,王岚枫.精准肝切除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肝功能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1,45(1):71-72.
[12]蒋富强,卢伟,杜鹏,等.三氧化二砷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对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及凋亡分子的影响[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1,30(12):1354-1357,1362.
文章来源:李娟,田海龙,朱涛,等.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24,39(04):644-647.
分享:
卵巢癌是一种源自卵巢或输卵管的恶性肿瘤类型,位列妇科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并且是导致此类癌症死亡的主要因素 。在所有妇科恶性肿瘤中,卵巢癌的致死率最高。大多数情况下,该病表现为上皮性卵巢癌,占据了约 90% 的比例,具体包括浆液性、子宫内膜样、透明细胞及黏液性等亚型 ,由于卵巢癌发病初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因此大约有 70% 的病例被发现时已进入晚期阶段。
2025-04-15肛管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 2%。肛管癌病理类型包括鳞癌和腺癌,其中鳞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 80% 以上。流行病学报告显示,目前肛管鳞癌的年发病比例为 1/1×105,且每年的发病率以 2.2% 的速度增长,其中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人类乳头瘤病毒是一个关键的危险因素,大多数肛管癌与人乳头瘤病毒 16 型(human papillomavirus 16, HPV16)感染有关。
2025-03-19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死亡率一直比较高,很难进行根治,对于治疗的要求也比较高[1]。肝癌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涉及的病因包括家族遗传、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环境异常等[2]。由于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采用肝动脉栓塞药物的应用可导致肿瘤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也为介入治疗肝癌提供了理论基础[3]。
2025-02-11目前临床对于肺癌主要采取手术治疗,通过切除病灶、清扫淋巴结,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病情。但部分患者病情发展已处于中晚期,常规手术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新辅助化疗(NACT)是在术前,先采取化疗的方式,对病灶及转移淋巴结细胞进行减灭,降低患者肿瘤负荷,从而提升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2025-01-17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以骨髓微环境中恶性浆细胞克隆性增殖,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最终导致器官或组织损伤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逐年增加,虽然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自体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使患者预后得到很大改善,但目前该疾病仍无法治愈。
2024-12-02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结直肠癌与肺癌的女性全球第四大流行癌症,以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为主要病因,多发生于患者宫颈鳞柱交界处。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是提高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其预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如肿瘤残留会对癌症患者的预后产生严重影响。
2024-11-01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随着近几年筛查方式的增加及意识的改变,宫颈癌诊断不断增加,且发病呈年轻趋势。在宫颈癌的综合治疗中放射治疗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显示,放射治疗联合宫旁组织间插植在宫颈癌临床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针对中晚期宫颈癌病人。
2024-10-16根据2022年中国最新癌症报告显示,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癌症首,吸烟、肺部慢性病以及环境污染都是导致肺癌高发的原因,免疫疗法治疗肺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但由于肺癌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患者难以被治愈。
2024-10-03乳腺良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乳腺疾病,约占乳腺疾病的2/3,该疾病具体包含乳腺纤维瘤、乳腺管内或囊内乳头状瘤等多种类型[1]。导致乳腺良性肿瘤的原因较多,内分泌激素紊乱、遗传、局部乳腺组织对雌激素过度敏感、高脂饮食等均会增加乳腺良性肿瘤发生风险。
2024-09-27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SAA)在腹部动脉瘤发病率中仅次于腹主动脉瘤及髂动脉瘤,占内脏动脉瘤的60%,瘤体破裂率为2%~10%。以往SAA以外科手术为主,创伤较大,且绝大部分需要同时切除脾脏。而腔内介入治疗以其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逐渐被临床接受并成为SAA首选治疗方法。
2024-09-24人气:18558
人气:16021
人气:15584
人气:15092
人气:1486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肿瘤预防与治疗
期刊人气:1110
主管单位: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四川省肿瘤医院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0904
国内刊号:51-1703/R
邮发代号:62-142
创刊时间:197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