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观察奥西替尼单药与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60例NSCLC患者均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肿瘤科的住院患者,将其分为A、B组,各30例。A组采用奥西替尼单药治疗,B组采用常规化疗治疗,对比两组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A、B组于近期的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生存质量改善率达90.00%,显著高于B组的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白细胞(WBC)减少、血小板计数(PLT)下降和掉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相比明显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进展生存日期(PFS)、总生存期分别为(OS)为12.5月、21.9月,比b组的8.8月、17.5月长,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化疗相比,奥西替尼单药与其近期疗效相近,但有提升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优点,且安全性高。
在肺癌患病人群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0%,以气促、胸痛、血痰、发热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因其起病隐匿,多数患者不能主动发现异样并接受治疗,错过早期治疗时间,其确诊为中晚期肺癌患者占总患病人数的75%[1,2],因许多患者已丧失手术治疗机会,故常采用化疗及放疗手段进行治疗。化疗有杀灭癌细胞的作用,但严重副作用和疼痛使许多患者倾向选择口服药物治疗,化疗中需注意NSCLC最常见转移途径,当NSCLC出现头痛、恶心时常提示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多为脑转移,骨痛或血钙升高常提示出现骨转移等[3,4];盐酸埃克替尼、吉非替尼、奥西替尼等均为治疗肺癌的靶向药,而奥西替尼作为第三代肺癌靶向药对晚期NSCLC有较好治疗作用[5,6],但其在国内应用报道仍较为少见。本文以晚期NSCLC患者为对象,分别以奥西替尼单药和常规化疗进行效果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纳入标准:(1)临床诊断均为晚期(III期、IV期),且已确认无法手术治疗;(2)无神经障碍、意识障碍;(3)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研究;(4)无肝、肾等脏器严重病变;(5)无药物过敏;(6)预估存活期>3个月。A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3~70岁,平均(51.1±6.2)岁,临床分期:IIIa期7例、IIIb期12例、IVa期8例、IVb期3例;B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3~71岁,平均(52.1±5.9)岁,临床分期:IIIa期8例、IIIb期11例、IVa期9例、IVb期2例。两组性别、临床分期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显示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A组采用奥西替尼(孟加拉国,阿斯利康,规格80mg×30片)80mg/d,每日同一时间段内口服,直至病情好转或出现严重毒副反应停药。B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为卡铂(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181)+紫杉醇(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705)方案,具体用法用量:卡铂注射液200mg/m2+紫杉醇注射液135~175mg/m2静脉给药,每3w重复1次。
1.3疗效及评价
实施实体瘤疗效标准[7],详细分为部分缓解(PR)、完全缓解(CR)、稳定(SD)、进展(PD)。近期有效率(RR)计算方式为:PR+CR;疾病控制率(DCR)计算方式为:PR+CR+SD。
1.4生存质量
根据临床上受益反应[8]三指标(健康状况、疼痛、体质量)进行评分,体质量增加≥7%,止痛药降低用量≥50%,体力改善≥20分;生存质量好转:三项中至少两项好转且维持时间≥4w;生存质量无变化:三项中有一项好转,另两项未见明显改变;生存质量下降:三项中有至少一项恶化。
1.5不良反应
白细胞(WBC)减少、腹泻、皮疹、血小板计数(PLT)下降、脱发等依据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分级进行评估。
1.6随访
无进展生存日期(PFS)以患者第一次应用奥西替尼到疾病出现进展、随访结束或死亡;总生存期(OS)是治疗开始至死亡的全部时间或至最后一次随访的间隔时间。采用复诊、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每3个月回访1次,1年回访4次,总时间为2年。
1.7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依据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对比
A组RR、DCR分别为63.32%、93.32%,与b组的56.66%、93.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A组、B组疗效对比
2.2生存质量进展对比
A组生存质量好转27例(90.00%)、无变化3例(10.00%)、下降为1例(3.33%),B组生存质量好转20例(66.66%)、无变化3例(10.00%),下降7例(23.33%);A组生存质量优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Z=4.171,P<0.05)。
2.3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以I~II级为主,其中A组白细胞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脱发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A、B组不良反应对比
2.4随访结果对比
截至2019年2月,60例患者全部出现疾病PD,A组PFS为12.5个月,B组PFS为8.8个月,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结束时60例患者仅存活17人,A组OS为21.9个月,B组OS为17.5个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埃克替尼作为第一代靶向药物,疗效极佳,曾被推荐为晚期NSCLC敏感突变患者的一线药物[9],但诸多患者持续使用该药物后易获耐药性,致疗效下降。奥西替尼是2017年经国家食药总局批准上市的第三代肺癌靶向药物,其疗效及安全性明显优于一代、二代靶向药物,且为服用一、二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产生耐药性且有T790M突变患者提供了新选择[10,11]。奥西替尼作用于晚期NSCLC,可通过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中的半胱氨酸-797单向共价结合使酶失活,达到抑制EGFR的目的,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12,13];本研究发现A组RR、DCR分别为63.32%、93.32%,与B组的56.66%、93.32%相比疗效相近。分析原因可能是奥西替尼与常规化疗方案(紫杉醇+卡铂)均通过抑制和干扰癌细胞,来达到抑制细胞增殖的目的,故两者疗效相近、有异曲同工之妙[14]。本研究还发现A组患者生存质量优于B组,PFS、OS均明显较B组长,说明奥西替尼单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这可能是奥西替尼已克服第一代和二代的耐药问题,具有高靶向性和低药物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帮助产生耐药问题的患者恢复初始治疗药物的疗效,加之低不良反应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治疗信心,延长生存期[15]。值得注意的是王洁[16]在文献中表示奥西替尼虽克服第一、二代的耐药问题,但仍旧存在不良反应。本研究发现A组腹泻、皮疹的不良反应分别为23.33%、40.00%,其中WBC数量下降、PLT减少和脱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整体上应用奥西替尼单药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轻于常规化疗者,说明奥西替尼在遵医嘱治疗情况下,不良反应程度轻且在可控制范围内,能长期使用。
综上所述,奥西替尼治疗NSCLC的近远期疗效可观,不良反应相对少,可作为推荐用药方案。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随访期较短,相关结论及奥西替尼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王璐璐,王东林,李禄椿,等.埃克替尼联合化疗与埃克替尼单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中的比较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2(15):1711-1715.
[2]马兆明,黄关宏,刘桂荣,等.对比分析同期放化疗和序贯放化疗治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J].临床肺科杂志,2017,5(22):911-913.
[3]贺新爱,马馨,郜娜娜.奥西替尼脂质体治疗NSCLC小鼠的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生存时间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8,23(4):613-616.
[4]李新泽,李亚博.吉非替尼联合中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18):2028-2030.
[5]祝金龙,卫星,于洋,等.奥希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5例[J].武警医学,2018,29(4):397-399.
[6]丁锦希,李鹏辉,姚雪芳.美国新药特殊审评模式的联合使用研究———基于奥希替尼研发上市历程的实证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8,1(1):1-7.
[7]宋勇,杨雯.2014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5,40(1):10-15.
[8]张卉,张树才.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7,20(1):61-65.
[9]张连美,仲纪祥,孙苏安.EGFR、ALK和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1):4-7.
[10]张洁霞,蔡迪,李时悦,等.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治疗临床比较[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4):285-288.
[11]张洁霞,蔡迪,李时悦,等.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治疗临床比较[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4):285-288.
[12]SU11274逆转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对厄洛替尼耐药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4):1707-1711.
[13]梁敏,王强.甲磺酸奥西替尼对NSCLC小鼠血清CA125、CEA及VEGF表达的影响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8,23(2):284-287.
[14]李萍,王丽,贾乐川.第3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药———奥西替尼研究状况[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14):1371-1373.
[15]翁克贵,郭兵,候彦华,等.厄洛替尼对EGFR外显子19与21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房,2018,29(1):81-84.
[16]王洁.奥希替尼与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在EGFRT790M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比较[J].循证医学,2018,1(18):36-39.
王琦,杨秀芝,刘晓黎,袁爱枝.奥西替尼单药与化疗治疗NSCLC的近远期疗效比较[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41(03):69-71.
来那度胺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属于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还具有抗血管生成的特性[3]。近年来,来那度胺联合RCHOP方案在DLBCL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4]。
2025-04-14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以下简称“集采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药品价格,促进了中选药品的使用,减轻了医保基金和患者的压力,这主要得益于中选药品用量及其占比的提升。
2025-04-12大部分患者发现或确诊时已错过了最佳手术、消融等治疗时机,单纯使用经动脉化疗栓塞效果往往具有局限性,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这种单纯治疗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医疗诉求,联合治疗方式成为原发性肝癌的新型、主流治疗手段。仑伐替尼是一种高效的靶向治疗药物[3],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025-03-14徐荷芬教授是江苏省首届国医名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中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中西医肿瘤临床、科研工作 60 余载,经验颇丰,善于采用中西医结合之法治疗大肠癌,其用药自成一派,疗效卓越。笔者幸而侍诊于侧,现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将徐荷芬教授运用中药治疗大肠癌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总结如下。
2025-02-12由于化疗有效率低,生存期短,且会产生一定的胃肠道不适、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使患者产生心理负担,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故目前的治疗有“去化疗”的趋势。单一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治疗效果有限,原因在于部分患者对其产生了原发性或获得性的抗药性。
2025-01-17骨肉瘤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骨癌,骨肉瘤转移或复发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30%。在过去40年里,骨肉瘤未转移患者生存率没有显著改善,骨肉瘤已转移患者生存率并无改善。由于骨肉瘤是一种与其微环境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疾病,其发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机制目前尚无定论。
2025-01-13目前临床晚期食管癌的整体预后较差,会对患者以及社会产生较大影响,标准一线治疗方案通常是化疗,但患者总生存期有限,难以坚持完成整体疗程,所以对一些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案有较为迫切的需求。随着医疗理念的进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肿瘤治疗中逐渐显示出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
2025-01-09结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结肠癌在青年群体中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方法治疗该疾病,但在治疗过程中会引起房颤,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
2025-01-08大剂量甲氨蝶呤广泛应用于多种儿童肿瘤的治疗,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和骨肉瘤等。虽然儿童甲氨蝶呤给药一般基于体质量或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计算,但其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特征在个体间差异较大,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1-4]。
2025-01-08目前,传统的抗肿瘤治疗结合中医药抑制肿瘤发展逐渐成为治疗HCC的补充和替代疗法[2]。高乌头具有抗肿瘤的药理作用,高乌头中单体成分高乌甲素的氢溴酸盐和硫酸盐等有抗肝癌作用,但作用都不强,其抑瘤率分别为37%[3]和38.42%[4]。高乌三氯甲烷部分为多种生物碱的集合体[5]。
2025-01-02人气:16673
人气:16005
人气:15572
人气:15295
人气:1484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肿瘤药学
期刊人气:2337
主管单位: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肿瘤医院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1264
国内刊号:43-1507/R
邮发代号:42-391
创刊时间:201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