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吻合口漏是结直肠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极有可能需要二次手术治疗。回肠造口在预防吻合口漏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回肠造口也有其相应的并发症,如造口回缩、造口旁疝、造口狭窄、脱水等。其中高造口输出导致的脱水较为常见,脱水会影响水电解质平衡,进而影响肾功能。这种影响在回肠造口关闭后仍然存在,并且有发展为新的或更严重的慢性肾病的风险。本文就回肠造口的形成对肾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回肠造口的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肾功能监测提供帮助。
吻合口漏是结直肠肿瘤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死亡率有相当大的影响[1,2]。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可以降低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3,4]。但造口本身亦会带来一些并发症,主要包括造口出血、造口狭窄、造口脱垂、造口旁疝、脱水等。研究[5,6,7,8]表明,由于回肠造口可能导致机体长时间的慢性脱水状态,可能导致肾功能损伤,并有发展为慢性肾病的风险。本文就回肠造口的形成、影响肾功能不全的因素、回肠造口形成后对肾功能的影响、造口关闭时机、造口术后肾功能不全的预防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肿瘤的综合治疗提供帮助。
1、回肠造口的种类及作用
预防性造口是在吻合口的近端肠管上建立造口来转流肠内容物,避免其对远端新建吻合口的机械损伤与致病菌污染,达到保护吻合口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回肠造口或横结肠造口,横结肠造口具有粪便成形、造口护理相对简单等优点。但造口严重并发症相对较多,回纳相对困难[9]。而回肠末端造口相对于结肠造口具有操作简单、造口异味小、造口肠壁血供好,不易坏死、回缩、脱垂、感染等优点,而且回纳方便,现已成为预防性造口的首要选择[10,11,12,13]。研究[14]显示,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时,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及横结肠造口均可达到保护吻合口的目的,而预防性回肠造口优于横结肠造口。
预防性回肠造口可分为单腔造口和襻式造口,单腔造口优点是造口简单,粪便转流彻底,缺点是回纳时需分离粘连肠管,难度相对增加,因完全转流粪便致废用性肠炎概率相对更高[9]。目前主流观点还是采用襻式造口[15]。回肠造口在降低吻合口漏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Matthiessen等[16]报道预防性回肠造口能显著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10.3%vs28.0%),还能降低二次手术的风险。赵四晖等[17]对保护性回肠造口预防直肠术后吻合口漏作用进行了国内外文献分析,纳入分析的文献12篇,共1146例。其中保护性回肠造口组523例,吻合口漏发生率4.59%(24/523);未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组623例,吻合口漏发生率12.68%(79/623)。结果表明,预防性回肠造口可以显著降低直肠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但是日本一项大样本研究[18]表明,预防性回肠造口并不能显著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仅能降低吻合口漏相关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也有部分研究[4,19]表示,预防性造口并不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能有效地降低吻合口漏后再次手术的整体风险和发生严重临床后果的概率。针对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的选择指征有高龄伴严重的合并症、肿瘤分期较晚、局部肠管吻合条件欠佳、新辅助治疗后患者,还是选择术中做预防性回肠造口。这样不但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同时也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2、肾功能损伤分类
肾功能损伤是一组以肾功能减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分为急性和慢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表现为肾功能在短期内(数小时或数天)急剧进行性下降,氮质代谢物积聚、积水、电解质失调。常见的致病诱因包括药物、脓毒症、低血容量、挤压综合征等。根据肾脏的解剖结构分型,又可分为肾前性、肾实质性、肾后性。体液流失、心输出量下降、肾脏血管收缩或受压造成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会导致肾前性肾损伤;肾实质性损伤是由多种肾脏自身的疾病造成的;肾后性肾损伤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内梗阻和下尿路梗阻导致[20]。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出,防治急性肾损伤应做到早期诊断、密切监测,根据指南建议,对高危的急性肾损伤患者至少应每天坚持监测血肌酐,对重症患者还需监测尿量。同时,指南建议,防治急性肾损伤最基本的是迅速辨别致病因素和纠正可逆因素,防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损伤,促进肾功能的恢复,例如血容量不足所致的肾前性氮质血症,应根据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指标积极给予容量复苏,肾毒性药物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则应立即停药,肾后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则应去除梗阻[21]。
回肠造口因丧失了结肠的重吸收作用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属于肾前性肾损伤,其发生率明显高于未行回肠造口术的患者。Li等[22]一项研究纳入619例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结果表明,25例(4.0%)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的患者有84例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16.7%(14/84),而未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的535例患者中11例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2.1%(11/535)。此外,在术后3m,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仍然显著增加,而未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降至正常。因此,根据KDIGO指南建议,应根据回肠造口输出量适量补充水电解质,避免进食易导致腹泻食物,如饮食调理不佳,可使用药物治疗。
3、回肠造口形成后对肾功能的影响
3.1并发症及再入院情况
回肠造口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高容量输出导致急性和慢性水电解质消耗,这也是造口术后再入院的常见原因[23,24,25,26,27,28]。由于回肠造口改变了大便的流出通道,丧失了结肠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水电解质大量丢失,在出院后30d内再住院率是没有造口或结肠造口患者的2倍[29]。Shabbir等[30]人在文献综述中发现,多达20%的回肠造口患者存在严重脱水,这在术后不久出现。Messaris等[28]报道,回肠造口术后脱水的发生率为43.1%,因为其纳入的患者以再次入院为主,排除了急诊处理后好转和社区医院住院的人数,所以他认为实际的脱水发生率可能远大于43.1%。谢凌铎等[31]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回肠造口术后患者脱水发生率23.4%,较国外低。他认为可能由于样本量小,血尿素氮/血肌酐的检验值缺失,患者出院后未及时密切随访,或者患者处于亚临床脱水状态等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倚。国内有文献[32]报道,回肠造口患者术后脱水较为常见,发生率为5%~20%。在一项研究[24]中,回肠造口术后的脱水发生率高达20%。据报道[33],脱水造成的肾损害发生率高达50%,由于造口高输出造成的肾损害发生率高达44%[26,33]。一项研究[22]显示,回肠造口患者因急性肾损伤的再入院率增加了10倍,在术后12mon时患严重慢性肾病(CKD4)的风险相应增加。一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名接受了回肠造口术的患者,结果表明脱水或肾衰竭的患者30d再入院率为16.4%(33/201),其中15名患者(7.5%)仅因脱水入院,18名(9.0%)患者因肾功能衰竭入院[34]。Bax等[33]发现,那些因肾功能衰竭而再次入院的患者在出院后和再次入院期间回肠造口的输出量增加了近3倍,平均再住院时间为术后第13d,提示我们由于患者此时已出院,故更应提高警惕。回肠造口的形成与急性肾损伤所致的再住院相关,这可能是反复亚临床脱水导致隐性肾损伤的结果[22]。尽管再次住院治疗,但肾功能也难以恢复至术前标准。肠液会随着时间延长而变得黏稠,回肠造口术后第3~8d脱水风险最高。对于已出院的患者,应更加警惕是否出现脱水而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如果患者没有摄入足量的液体,24h内回肠造口排量超过1200mL,就会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35]。水电解质紊乱常发生于回肠造口术后早期,临床医师要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处理,如饮食调节,记录造口输出量,必要时可适量口服水电解质饮料等,以防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3.2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
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衡量肾功能的最佳综合指标,正常值为120~130mL·min-1/1.73m2。根据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标准,eGFR<60mL·min-1/1.73m2表示肾功能中度下降,eGFR<30mL·min-1/1.73m2表示肾功能严重下降[36]。回肠造口的形成会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进而会影响肾功能。最近的报告[8,34]显示,从回肠造口形成到造口关闭,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范围大约为4.5~6mL·min-1/1.73m2。一项病例匹配研究[5]共纳入72名直肠癌患者,其中36例行回肠造口,36例行低位前切除术,通过比较术后不同时期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回肠造口组和低位前切除组的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在术后1m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的病例数中,回肠造口组(17,47.2%)显著高于低位前切除组(6,16.7%)。在其他时间点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的病例数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回肠造口术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发生在术后早期。Fielding等[6]回顾性分析纳入1213例患者,其中583例进行了回肠造口术,630行高位前切除术(HAR)或直肠腹会阴切除术(APR),研究发现在术后6mon内,回肠造口组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在HAR和APR组中未见明显下降。另外,慢性肾病CKD≥3的患者比例在回肠造口组也有显著增加。由于回肠造口术的存在,使术后严重慢性肾脏病(CKD≥4)的发生率增加了12.7倍,相比之下,直肠切除术后无回肠造口组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数据统计表明,约20%接受回肠造口术的患者中,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非常显著比术前下降超过20%,这种肾损害在回肠造口闭合后仍持续存在,随后约61%的此类患者发展为中度或重度慢性肾病。人群研究[37]表明,与eGFR>60mL·min-1/1.73m2的患者相比,CKD3b(eGFR30~44mL·min-1/1.73m2)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了1.8倍,而CKD4和CKD5患者的死亡率分别增加了3.2倍和5.9倍。Nicole等[7]一项前瞻性研究,纳入107例接受暂时性回肠造口术患者,在回肠造口术后出院前和关闭回肠造口时分别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结果造口术后出院时的平均肾小球滤过率中位数为92.50mL·min-1/1.73m2,关闭回肠造口时,平均肾小球滤过率中位数为75.25mL·min-1/1.73m2。其中20例患者肾功能下降,回肠造口时eGFR<60mL·min-1/1.73m2,在这20名患者中,有6名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eGFR<30mL·min-1/1.73m2)。在关闭回肠造口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患者出现了较多的造口闭合相关手术并发症。Bodil等[8]回顾性分析纳入行回肠造口术的308例患者,研究发现,回肠造口期间,eGFR<60mL·min-1/1.73m2的患者数量从23/305(7.5%)增加到64/305(21%),eGFR<30mL·min-1/1.73m2的患者数量在回肠造口和关闭期间也有所增加,分别为5/305(1.6%)和7/305(2.3%)。
4、回肠造口关闭时机对肾功能的影响
对于预防性回肠造口关闭时机的选择应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造口局部炎症水肿消退情况、全身综合情况和原发疾病的控制情况[31]。目前国内对中低位直肠癌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患者一般在术后6m左右行造口还纳,此时已完成辅助性放化疗的整体疗程,从而避免化疗周期的中断。但国外相关文献指出,患者应在术后12周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不应以完成整个化疗疗程为由推迟行造口还纳的时间,建议在第2和第3个化疗疗程间进行,延长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时间可能面临更多的相关风险[38]。而David等[39]有不同观点,患者存在高龄(70岁以上)、合并症以及术后辅助性放化疗等情况时,造口关闭时间可推迟至术后30周。Thalheimer等[40]认为,辅助性放化疗对于预防性回肠造口关闭的风险相应提高,建议造口关闭应在辅助性放化疗之前完成。对于因回肠造口导致脱水的患者而言,在全身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应早期关闭造口,可减少脱水的发生率,进而减轻因脱水导致的肾功能损伤。对于没有出现吻合口漏的患者,早期关闭回肠造口是安全的。
5、预防及治疗
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因回肠造口脱水导致的肾功能损伤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再入院率,而且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出院前对回肠造口的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建议进软食、易消化食物、增加进食频率。指导患者如何熟练使用和更换造口袋,记录每日造口的输出量。告知患者脱水的症状和体征,并维持24h尿量大于800mL,若尿量减少,可增加水的摄入量。避免进食高脂肪和纯糖的食物,适量增加纤维摄入量,由于小肠对钙、镁、钾、钠等离子的吸收有限,须注意多种维生素和钙镁的补充,指导患者多进食高钾、高钠食物。如饮食调理效果不佳,可使用药物治疗,如盐酸洛哌丁胺、复方苯乙哌啶、蒙脱石散等药物可减少大便次数以及水分的丢失。如效果欠佳,可使用减少肠道动力药物,如山莨菪碱。若未能有效预防,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需静脉补液治疗。
6、小结
回肠造口可降低吻合口漏所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工作中我们可能更加关注造口常见的并发症如造口坏死、造口旁疝等近、远期并发症,而忽略了造口本身因长期慢性脱水导致的肾功能不全,甚至慢性肾衰的发生,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严重、甚至不可逆的并发症。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应当对回肠造口采取谨慎的态度,严格把握造口的指征。对于造口的患者,应该关注围手术期及出院后近期肾功能的变化,预防和减少患者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
参考文献:
[9]叶甫波,朱雄文,吴贵阳,等.预防性回肠造瘘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吻合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及造口方式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8):20-23.
[13]裴炜,王锡山.低位直肠癌保肛术预防性回肠造口若干问题探讨[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7,6(5):373-376.
[14]刘向远,周先举,高萍,等.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内皮素-1的血浆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2):1912-1914.
[15]王道荣,李清国,汤东,等.腹腔镜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中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5):362-365.
[17]赵四晖,郭建辉,朱军.回肠造口预防直肠术后吻合口瘘作用的系统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2(6):662-664.
[31]谢凌铎,周鑫,谢海艇,等.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后相关并发症危险因素和造瘘还纳时机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6):563-567.
[32]汪建平,杨祖立.造口旁疝的防治[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6(3):148-149.
张权,周世灿,吴航,李兴旺,胡军红.回肠造口术后肾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02):152-157.
分享:
垂体瘤(pituitaryadenoma,PA)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属良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1]。张光敏等[2⁃3]研究报道,垂体瘤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较高,病人身心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关注垂体瘤病人近况的同时应注重病人疾病远期发展,并发症是否产生或疾病是否复发等因素致使病人处于被动状态。
2025-04-10研究发现,放射线猛烈冲击可导致肺部组织出现瘀血水肿、细胞变性坏死、肺泡张力减弱,严重影响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1]。放射线损伤是近代才出现的致病因素,目前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研究尚未完善,且在辨证论治方面没有成体系的明确认识。中医根据放射线的致病特点,将其归于“放射毒”范畴。防护是放射生物学及临床医疗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
2025-03-3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最新报告,肺癌已成为一种极具危害力的恶性肿瘤,2022年世界范围内,肺癌新发病例248万,死亡病例181.7万,均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的首位〔1〕。胸腔积液在肺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十分常见,干预不及时将进行性加重,是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2025-03-12我国结直肠癌发生率及病死率也位居前列,且呈上升趋势[2]。此外,直肠癌发病年龄趋于青年化,早期直肠癌可通过手术进行有效治疗,但由于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肿瘤已处于进展期(即Ⅱ/Ⅲ期),这一阶段的直肠癌因未发生远处转移,也被称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advancedrectalcancer,LARC)[3]。
2025-02-08全麻是腹腔镜手术首选麻醉方式,但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较大,不仅影响术后康复,还可能在术后出现阿片类药物快速耐受,镇痛效应较差。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是多模式镇痛方案重要组成部分,镇痛效果确切,可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2]。超声下实施区域阻滞,可提高药物注入精准度,保证麻醉效果[3]。
2025-02-06严重的CINV会引起患者体液失衡、营养不良,从而降低其生活质量;亦可能导致患者的治疗中断或剂量减少,影响治疗效果[4-5]。因此,有效防治癌症患者CINV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生姜,作为一种古老的调味剂,2500年以来亦用作治疗各种肠胃不适,如恶心、呕吐、便秘和胃肠胀气等[6-7]。
2025-02-06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指持续的躯体、情感或认知方面的疲乏感,且这种疲乏与自身活动量不相符,也不会因休息或睡眠而改善,而是与癌症及针对癌症相关治疗的痛苦感受。有调查研究指出 ,60% ~ 90% 肿瘤患者在患病期间会出现 CRF,对患者正常生活及临床治疗均带来较大影响。
2025-02-05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整体发病中约占85%,与小细胞肺癌相比,其癌细胞扩散速度较慢,但患者早期发病缺乏特异性症状,难以察觉,导致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通常不具备手术条件。目前,对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主要采取含铂双药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控制病情进展。
2025-01-20外科手术是早中期食管癌病人的主要治疗方式。尽管近 20 年来,外科手术条件、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管理等都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但食管癌术后仍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吻合口瘘是比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1⁃3]。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高达 7. 3% ~30. 2%[4⁃6],其相关死亡率在 7. 2% ~ 35. 0%[7],严重影响了病人的术后康复。
2024-12-20结直肠良性肿瘤包括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等[2]。结直肠息肉及良性肿瘤疾病表现方面存在较大相似性,治疗以手术方案为主,例如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内镜下切除术,各有优势和不足,使用范围也有不同[3]。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及良性肿瘤切除术是现阶段应用较多的术式,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下无注射直接圈套切除[4]。
2024-12-19人气:16608
人气:15533
人气:14746
人气:13968
人气:1279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
期刊人气:5916
主管单位: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陕西省抗癌协会,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4992
国内刊号:61-1415/R
邮发代号:52-297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