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因为人们思想意识与发展历史的不同,所以中外文化和审美在表现形式上各有各的特点。各个层次的差异早就了中外文化与审美的文献魅力,以生命和知识为本的文化就是中外文化,文化上的表现体现文学审美理论上。中国文学如果想彰显自身的魅力,就要与中外文化和审美进行对比,要对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有准确的认识,从而体现汉语的魅力,巩固我国文学在世界平台的发展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联系更加密切,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学交流。但是由于历史起源与发展不同,造就了民族文化不同,民族审美不同,致使中外文学自古以来就存在很大差异,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文化和审美的阻碍。另外,也正是中外文学长久以来就存在鲜明的个体差异,也使得承载的文化因素和审美价值取向表现不同。文学来源于文化,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但是又不受文化制约。所以,对比中外文学作品时,不能单一地从文化角度入手,要利用辩证思考,分析中外文学中文化与审美的差异。
一、中外文学的开放美
文学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是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国家与民族发展已经不再是单打独斗,彼此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也促进中外文学的交叉发展。中国文学要想凸显出自身独特魅力,必须建立在中外文学的共同发展基础之上,拓展自身成长土壤。在我国,汉语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文人墨客的思维组织下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像前几年在西方国家掀起的“孔子庙”热潮,就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走向世界最有利的证明。
此外,汉语热也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更加促进了我国文学的开放性。外国文学中的语言也富有情感美和艺术美,能够打动人心灵。外国文学中呈现出的文化。价值观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他们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在世界的影响力达到高潮,主张思想解放和自由。由此看来,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是风俗观念、智慧的融合体,展现出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随着中外交互日益增深,文学呈现出一种新的艺术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融合过程中更加开放,展现出更强大的自身优势与魅力。
二、中外文学的个性美
虽然中外文学在文化审美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就个体而,都是各自民族与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拥有独特的个性美。最主要原因在于每一位创作者生活背景、成长精力不同,内心世界的情感和写作风格不同,就会呈现出璀璨迥异的文学作品。这也是中外文学作家审美上的一个共通点。首先就中国文学个性来说,以杨文丰自然散文为例,基于自然的科学美、哲理美、文学美,使他的自然散文独树一帜。作品的科学美体现在他从气象、动植物、生态等方面引入科学知识为审美视角,别出蹊径,思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像在《蝴蝶为什么这样美》的篇中先是告诉读者蝴蝶前身是丑陋的,正是经过艰难的成长历程才蜕变成一只洒脱美丽的蝴蝶,两对艳丽的翅膀体现了造化生人的鬼斧神工,并且与“庄子梦蝶”进行了联系。
作品的哲理美来源于人文思考以及人生智慧的融合,他将蝴蝶前身与后世此种“美丑合一”现象定义为“蝴蝶现象”,并且上升到对世间至美事物的讨论。而它的文学美在于作品优美生动、空灵洒脱的语言表达。其次就外国文学个性来说,以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为例,在钢琴音乐的交织中按照将来——逼近——即临的发展顺序让听众感受海燕搏击风浪的同时,仿佛又读到乐观的激情和必胜的心。通过贝多芬的钢琴曲能够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深知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是如何触摸到新时代的脉搏,并且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借助海燕形象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而欢呼。由此看来,中外文学虽然各具特色,表达意境不同,但是都依存这作者的胸襟与精神世界,能够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散发出不同时代的艺术气息。
三、中外文学的多元美
在文学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文学巨匠,孕育了不朽的文化,他们不仅是时代的代表,更是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的彰显,直到现在依然能感受到具有特色的文学魅力。中国文学多元美体现在声音之美、丰富之美以及人文之美。每个民族能被称之为“诗”的,都不是从文字开始,而是从听觉开始,像诗经、荷马史诗、希腊史诗……任何带有情感色彩的语句并不简单是文字堆叠,而是用嘴巴的空气产生情感震动,引起内心情感共鸣,因此,“听”比“看”更能传递文学的美感,更能跟心灵产生振动;另一方面来讲,我国历史发展最为久远,也孕育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人墨客,从李白到杜甫、从苏轼到李清照、从曹雪芹到鲁迅、从沈从文到张爱玲……涌现出大批影响力极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等;对于文学阅读,大家不喜欢听大道理,更喜欢跌宕起伏的故事,所以,文学之美是从生活的角度进行解读,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能打开我们内心坚硬的贝壳。
外国文学有一种力量美和思辨美,有热爱自然、拷问自我的生态文学,也有温情作风的浪漫文学,他们的文学美在于故事中人物透明的心灵给读者带来感动,像《通往罗马的路》中作者以大地为床、树叶为被,即使伤痕累累,依然坚持去往心中的和圣地朝圣,以顽强的精神和简单的信念感动读者;由此可见,不同民族、国家的审美理念、审美情趣以及文化背景会生产出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点缀着璀璨的文学星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是语言艺术的一种欣赏与享受,所有中外文学都传递着文化精神和审美观念的差异,美永远都不缺乏,只是需要如何学会欣赏美,发展美,融合美。所以,在世界一体化的大局势下,要实现中外文学共同发展,在国际文坛中展现各自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龙江.关于中外文学的文化与审美比较[J].才智,2018(06):167.
[2]康震.弘扬传统,创新话语,贡献智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J].文学评论,2016(06):5-13.
[3]珍妮特·沃克,赵卿.“世界文学”与非西方世界[J].求是学刊,2016,43(02):11-24.
张朝丽.关于中外文学的文化与审美比较[J].文存阅刊,2019,(17):65.
分享:
独特的风土环境,会营造不同的人文风景。日本由于一年四季变化明显,因此日本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感悟异常敏锐。这种性格特点也在日本文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形成了一种物哀的传统,具有自身独特的韵味与特点,在文坛中也是一种值得细细品味的风格。本文在分析日本文学中季节感与景物观形成的原因及具体的表现基础上,结合日文文学中特有的物哀传统进行了阐述。
2021-09-08孤独是一种状态,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书对孤独的描写意蕴深刻,本文结合他的作品从个体的孤独、家族的孤独和文明的孤独来探究这个话题。从个体而言,本文举了几个典型的人物,探讨他们的孤独;从家族而言,本文描写了家族的循环和衰落;从文明而言,将孤独与拉美和现实世界相结合,研究更深层次的孤独。
2021-09-08芥川龙之介(以下简称芥川)除了是位享誉世界的小说家之外,还是一位汉学家。关于他的小说研究颇多,而对其汉诗的研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仅限于少数研究者。芥川生平创作的34首汉诗,因仅附在友人的信札中或受托题于画作上,故而对其汉诗的研究少之又少。本课题将在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析出其汉诗的关键词并构建芥川汉诗的表现手法体系,探讨其汉诗中的中国要素,和与中国文人之间的关联。
2021-09-08大正时期是日本对中国历史文化再认识的一个过渡阶段,在日本文学界有许多重要作家亲身前往体验现实中国,兴起了所谓中国情趣的热潮。在此过程中,日本文学界对中国的认识,从对中国古典思想与文化的憧憬,或转变为带有殖民色彩的猎奇,或走向了幻灭转而寻求日本情趣,或形成了脱胎于中国文化而表现现代自我的崭新主题。以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中岛敦等日本作家为例,归纳这一时期日本文坛中国情趣的种种表象,对富于中国情趣的日本作家们的创作特点及价值选择进行解读,可以看出这一文化现象从兴起到逐渐幻灭的过程。
2021-08-31本研究聚焦亚当•约翰逊2015年短篇小说集《幸运微笑》,从梦幻、疾病、反讽、创伤等视角解读边缘人物形象,认为作品通过剖析形形色色但不为人所熟知的边缘人物的生存现状及内心世界,揭示高科技尽管可以复制人类的外在形象,却无法治愈人类所患的癌症疾病。
2021-08-28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人类文明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却在日益被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生态批评文学逐渐诞生。在文学领域通过作品创作及文学研究来探讨人与自然生态关系,是文学批评理论的一种。通过文学研究与生态保护意识有机结合,开创了文学研究中的绿色化的新视角。
2021-08-26女巫形象常出现于莎翁剧作中,《麦克白》中的女巫和其他超自然因素为整部戏增添了丰富的艺术性。本文重点讨论剧中女巫、预言与道德人伦在欲望战场上的交锋,突出女巫在设计戏剧结构、丰富人物形象、表现悲剧命运等方面的深刻意义,探讨女巫的预言与麦克白自身欲念这对矛盾统一体在塑造人物自我命运过程中的作用。
2021-08-26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愈加密切,在西方的书籍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对中国元素的描述,中国元素高频率地出现在德语文学作品中,吸引了大量的德语文学家之类的欧洲文化学者。该篇文章主要是从文学史相关方面的角度出发,并通过一些文献资料,针对德语文学中的中国元素,包括中国文学蕴含的艺术与古人的哲学思想等之类的有关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2021-05-21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绘本采用视觉、听觉建构语篇,是一种典型的多模态文本。此外,近年来随着中外人文交流的加强,儿童绘本翻译也逐渐受到文学翻译界的重视。研究表明,我国有约70%的家长把绘本作为儿童的主要启蒙读物之一。由于我国儿童绘本文学起步晚,故英语绘本成了主流。但如今市场上现存的翻译过来的绘本翻译质量差。
2021-05-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文学作品反映了战后日本的时代特色、文化内涵和国民情绪。作品不仅体现了日本社会当时的审美风向,还为读者展现了人类政治、社会和文化演变等丰富内容。从战后初期对日本军国主义直接深刻的批判,到试图探究日本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黑暗面,以及后期关注自身日常生活等私小说题材的迅速转换,都标志着日本作家不断追求突破、发展的创作姿态。
2021-03-19人气:2040
人气:1499
人气:1307
人气:1276
人气:83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比较文学
期刊人气:239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6-6101
国内刊号:31-1694/I
邮发代号:4-560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32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70
影响因子:0.33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