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驻地分署》选自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短篇小说集《木麻黄树》,该小说以婆罗洲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白人在英国远东殖民地发生的矛盾。本文尝试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来分析在沃伯顿与助手库珀的矛盾深化的过程中,沃伯顿的三重人格的转变,从而解读他的人物形象。
一、引言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被誉为英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情节构思新颖,人物性格鲜明。《木麻黄树》作为毛姆集中描写东方主题的小说集,总共收录了六个短篇故事。其中的《驻地分署》,作者以婆罗洲为背景,重点刻画了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几年的驻地长官沃伯顿和新到的助手库珀,两个有着截然不同性格、背景的白人。文中沃伯顿从双方第一次见面开始,就对库珀没有好感,但他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厌恶感,直到最后双方关系决裂,才不再隐藏自己的情绪。
国外对毛姆的讨论和研究,主要着眼于毛姆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他的个性出发,探讨他的创作风格。而国内对毛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毛姆作品的翻译、主题思想以及他的东方主义题材。《驻地分署》作为《木麻黄树》中的名篇,国内外单独的评论文章却很少。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在沃伯顿与助手库珀的矛盾深化的过程中,沃伯顿的三重人格的转变,从而解读他的人物形象。
二、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弗洛伊德在1923年发表的《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由遗传的本能和原始的欲望组成,它遵循“唯乐原则”。而自我代表理性和常识的东西,它和含有情欲的本我形成对照。1超我则位于人格的最顶层,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理想部分,是社会化和道德化的自我。超我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的行动,限制本我的膨胀。
弗洛伊德认为现实中,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只占极少数,大多数人身上都存在着“人格三重结构”失衡的病态特征。在正常状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人格相互制衡,在不断地冲突中维持暂时的平衡。而想要保持平衡并不简单,本我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是非理智的,超我通过自我去抑制、压制这一冲动。自我在欲望和行动之间插入了思维的拖延因素,但这并不是无往不利的。如果三重人格之间无法协调合作,人的精神就会出现混乱。
三、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在小说中的体现
在《驻地分署》中,沃伯顿的形象、行动、心理等细节描写随处可见。在这个短篇中,毛姆不但向我们展示了在殖民地生活的白人之间的关系,也描绘了到了殖民官员和当地马来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殖民长官,沃伯顿是个老于世故的英国绅士,圆滑且善于笼络人心,与当地马来人相处和谐;而他的助手库珀则与他形成鲜明对比,“诚实、正直,也很能吃苦,但是对土著人缺乏同情心”2。
年轻人和中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存在矛盾,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毛姆特地选了两个来自不同背景、有着年龄代沟的白人(一个来自英国本土,一个来自英国殖民地巴巴多斯),从而放大了这一普遍矛盾。作为英国驻马来亚的殖民长官,沃伯顿已离开伦敦二十多年,但他却仍然保持着伦敦“文明”社会的礼仪习惯,不愿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在文中出现的所有马来人几乎都是没有名字的,全是围着纱笼,头戴宋谷帽子的形象;甚至连沃伯顿的贴身男仆也没有名字。
而库珀不一样,毕竟他是岛上除了沃伯顿以外唯一的白人。作为岛上仅有的两位白人,沃伯顿自动将库珀看作是自己的命运共同体。为了维持白人的体面,沃伯顿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在马来人面前为他说话,还主动为他安排仆人。由于社会化的自我和道德化的超我的抗衡,沃伯顿本能的欲望和冲动没有被满足。
沃伯顿对服饰的要求是一丝不苟的,即使在马来亚炎热的气候下,沃伯顿仍然坚持每天穿正装就餐。而第一次见面时,库珀的穿着甚至还不如马来亚当地受过调教的土著人。这显然让沃伯顿很失望,但他主动为库珀的失礼找借口,“这个年轻人在沿岸航行的蒸汽船上呆过一个礼拜,此前四十八个小时还一直躺在普拉胡帆船的舱底”3。等到晚餐时,看到库珀仍然穿着白天上岸时身上穿的破烂衬衫和短裤,而且还嘲讽他深以为傲的英国绅士穿着,沃伯顿气得当场脸就红了。但即使是这样,沃伯顿内心还是认为自己是一个文明人,他希望做到公正。
在最初接触库珀的时候,源自本能对库珀的厌恶,被理性的自我压抑着,沃伯顿说服自己不能仅以一面之交就对库珀的好恶下结论,而是希望尽量与库珀和平相处。超我驱使着沃伯顿遵循社会道德,做到公平公正。此时,他的超我还能压制本我,在自我的调节下,三重人格达到微妙的平衡。
随着日常接触的增多,俩人的矛盾逐渐激化,沃伯顿的本我和超我不断地博弈、对抗着,时而一方占上风。最后的报纸事件宣告了沃伯顿和库珀的彻底决裂。沃伯顿因破产远离英国谋求生路的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每个礼拜一至礼拜六早上,阅读来自英国本土六个礼拜前的《泰晤士报》,而礼拜天则阅读同样六周前的《观察家》。这一切对他来说都充满了仪式感,就像每天盛装出席独自一个人的晚餐一样,沃伯顿认为这是他与文明社会保持联系的纽带。“他的报刊经销商会在包装纸上注明每一份报纸派发的日期,当整卷报纸到沃伯顿先生这里时,他会看一遍这些日期,然后用蓝色的笔标上序号。”4因此当看到库珀把按他要求、精心包装好的报纸全部摊开、随意乱扔时,沃伯顿再也忍不下去了。
作为岛上的殖民长官,沃伯顿和库珀的日常生活起居均由当地土著人服侍,白人和土著人之间等级森严。沃伯顿和库珀都将土著人看作是比自己低一等的民族。不同的是,沃伯顿在西方优越感的基础之上,承认他们的那些美好特质,对待他们也算是友好的,甚至称他们是朋友。而库珀,他对当地土著人的歧视是显而易见的。他不在乎到底是谁服侍他,他只要求他的仆人完全听他的话。到最后那些仆人都因忍受不了而逃走,除了阿巴斯。
报纸事件之后,沃伯顿不再压抑长期潜伏在其内心深处对库珀的仇恨。当他从贴身仆人那得到确切消息:库珀将面临生命危险时;他并没有采取紧急措施,反而迫不及待地想象库珀死去的画面。沃伯顿虽然没有亲自动手,却任由事态往最坏的方向发展下去,利用库珀与其仆人阿巴斯的矛盾,借阿巴斯的手杀死库珀,从而永远摆脱库珀。
过度的仇恨并没有完全让沃伯顿失去理智,但本我显然已明显占据了人格的主导地位,道德观念和价值伦理对于他而言已经不再具有约束的能力。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抗衡中,自我和超我遗憾落败了。本我支配下的沃伯顿是残忍而邪恶的,他不顾道德和法律的底线,盲目追求自身欲望的满足。原本沃伯顿可以轻松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和另一个人的未来,但他为了满足本能报复的私欲,不再理会道德的约束。他明知阿巴斯长期遭受库珀的不公正对待,却不肯插手制止;反而推波助澜,逼迫阿巴斯走向犯罪的道路,最后导致库珀的惨死。
四、结论
本文从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分析了主人公沃伯顿的转变,探讨三重人格失衡对人的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根据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转化。三者的合理调节可以使人处于一个健康的精神状态;而三者一旦失衡就会造成人心理的病态和主体的崩塌。
抛开毛姆本人的绅士情结,他创作的人物,像《驻地分署》中沃伯顿这样的英国海外殖民地的行政长官角色,还有传教士、法官、资本家等上流社会人士都是他嘲讽的对象。他们可能是伪君子,是势利小人,是杀人犯或者诈骗犯。他们大都有良好的家世,接受了精英教育,但要无限满足于自己的本能和欲望,就不可能再恪守文明世界的准则,他们的三重人格比例已经严重失调。对于道貌岸然的“沃伯顿”来说,这明显超出了自我的调节能力,超我也丧失了指导自我行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奥).自我与本我[M]//弗洛伊德文集(第6卷)车文博,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2]毛姆(英).木麻黄树[M].黄福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3]黄志梅.解读《黑天鹅》中妮娜的三重人格[J].电影文学,2013,(06):103-104.
[4]刘绪华.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短篇小说初探[J].外国文学研究,1999,(04):61-63.
[5]汪柳花.本我、自我、超我中挣扎的神父——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荆棘鸟》中的拉尔夫[J].学术评论,2012,(Z1):156-160.
[6]吴寒.库尔茨的回忆录——浅析三重人格在《现代启示录》中的具体体现[J].电影评介,2011,(10):60-62.
[7]夏金.不合格的殖民官—从东方主义视角看《驻地分署》中库柏之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2):91-96.
[8]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周月媛.从三重人格看《驻地分署》中的沃伯顿[J].文学教育(上),2020(10):60-61.
分享:
独特的风土环境,会营造不同的人文风景。日本由于一年四季变化明显,因此日本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感悟异常敏锐。这种性格特点也在日本文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形成了一种物哀的传统,具有自身独特的韵味与特点,在文坛中也是一种值得细细品味的风格。本文在分析日本文学中季节感与景物观形成的原因及具体的表现基础上,结合日文文学中特有的物哀传统进行了阐述。
2021-09-08孤独是一种状态,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书对孤独的描写意蕴深刻,本文结合他的作品从个体的孤独、家族的孤独和文明的孤独来探究这个话题。从个体而言,本文举了几个典型的人物,探讨他们的孤独;从家族而言,本文描写了家族的循环和衰落;从文明而言,将孤独与拉美和现实世界相结合,研究更深层次的孤独。
2021-09-08芥川龙之介(以下简称芥川)除了是位享誉世界的小说家之外,还是一位汉学家。关于他的小说研究颇多,而对其汉诗的研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仅限于少数研究者。芥川生平创作的34首汉诗,因仅附在友人的信札中或受托题于画作上,故而对其汉诗的研究少之又少。本课题将在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析出其汉诗的关键词并构建芥川汉诗的表现手法体系,探讨其汉诗中的中国要素,和与中国文人之间的关联。
2021-09-08大正时期是日本对中国历史文化再认识的一个过渡阶段,在日本文学界有许多重要作家亲身前往体验现实中国,兴起了所谓中国情趣的热潮。在此过程中,日本文学界对中国的认识,从对中国古典思想与文化的憧憬,或转变为带有殖民色彩的猎奇,或走向了幻灭转而寻求日本情趣,或形成了脱胎于中国文化而表现现代自我的崭新主题。以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中岛敦等日本作家为例,归纳这一时期日本文坛中国情趣的种种表象,对富于中国情趣的日本作家们的创作特点及价值选择进行解读,可以看出这一文化现象从兴起到逐渐幻灭的过程。
2021-08-31本研究聚焦亚当•约翰逊2015年短篇小说集《幸运微笑》,从梦幻、疾病、反讽、创伤等视角解读边缘人物形象,认为作品通过剖析形形色色但不为人所熟知的边缘人物的生存现状及内心世界,揭示高科技尽管可以复制人类的外在形象,却无法治愈人类所患的癌症疾病。
2021-08-28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人类文明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却在日益被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生态批评文学逐渐诞生。在文学领域通过作品创作及文学研究来探讨人与自然生态关系,是文学批评理论的一种。通过文学研究与生态保护意识有机结合,开创了文学研究中的绿色化的新视角。
2021-08-26女巫形象常出现于莎翁剧作中,《麦克白》中的女巫和其他超自然因素为整部戏增添了丰富的艺术性。本文重点讨论剧中女巫、预言与道德人伦在欲望战场上的交锋,突出女巫在设计戏剧结构、丰富人物形象、表现悲剧命运等方面的深刻意义,探讨女巫的预言与麦克白自身欲念这对矛盾统一体在塑造人物自我命运过程中的作用。
2021-08-26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愈加密切,在西方的书籍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对中国元素的描述,中国元素高频率地出现在德语文学作品中,吸引了大量的德语文学家之类的欧洲文化学者。该篇文章主要是从文学史相关方面的角度出发,并通过一些文献资料,针对德语文学中的中国元素,包括中国文学蕴含的艺术与古人的哲学思想等之类的有关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2021-05-21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绘本采用视觉、听觉建构语篇,是一种典型的多模态文本。此外,近年来随着中外人文交流的加强,儿童绘本翻译也逐渐受到文学翻译界的重视。研究表明,我国有约70%的家长把绘本作为儿童的主要启蒙读物之一。由于我国儿童绘本文学起步晚,故英语绘本成了主流。但如今市场上现存的翻译过来的绘本翻译质量差。
2021-05-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文学作品反映了战后日本的时代特色、文化内涵和国民情绪。作品不仅体现了日本社会当时的审美风向,还为读者展现了人类政治、社会和文化演变等丰富内容。从战后初期对日本军国主义直接深刻的批判,到试图探究日本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黑暗面,以及后期关注自身日常生活等私小说题材的迅速转换,都标志着日本作家不断追求突破、发展的创作姿态。
2021-03-19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外国文学
期刊人气:334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2-5529
国内刊号:11-1248/I
邮发代号:2-450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444
影响因子:0.194
影响因子:0.14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