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从跨文化的视角深入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语言艺术,有利于更好地认识英美文学深层内涵。文章首先对跨文化视觉的原则进行探讨,然后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源泉及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并且从跨文化视角探究赏析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原则,有助于读者从跨文化视角分析语言艺术,揭示文学作品的内容,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人类跨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的时间。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密切深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学者和各国有识之士的认同。国与国交流,重在民心相同,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拓展交流领域,文化交流是最为重要,最为频繁的沟通内容。文学作品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每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都会展示着各自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因此研究文学作品会发现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地域文化、时代特征。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够让读者在文学殿堂里遨游,从侧面较为全面地深入了解异国风情,人文思想,西方价值观念等。
一、跨文化视角遵从的原则
跨文化视角必须要尊重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跨文化视角研究外国文学作品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尊重文化差异。所谓文化差异是指风俗、三观等各方面的差异。在跨文化研究中,读者通过具体的文字或语言表达就可以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如在中国“老”字就代表一种尊敬,但是在西方英语中“old”翻译成了汉语也是老的意思,但是它的意思除了岁数大,还有被时代淘汰的意思。[1]如“Americaisnotforoldpeople.”这句话深层含义就是老年人在美国是不受欢迎的。东西方各国存在的历史环境有一定的差异,在我国追求个人主义是会被批判的,人们认为个人主义是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所以在日常教育中会注重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要求每个人都为集体着想,不为一己私利而损害集体利益。但是英美国家追求个人主义,以此为基础追求个人价值,认为这种价值观念是一种民主。对问题思考方面上的差异就比较多了,而且这种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最为明显地凸显出文化的特征,比如从思维方式来说,中国人追求看待任何问题和事物都从辩证的眼光来看,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去认识,做任何事都希望利用中庸之道,但是相对应的,在英美国家中更注重逻辑思维,通过仔细研究分析去了解本质内容,他们更注重相关数据资料的重要性,按照科学的发展方式定量进行研究。
尊重文化差异,为分析文学中的文化差异奠定了意识基础,但是任何文化差异不是凭借自我意识和自我感知,事实上,每一部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其文化土壤,我国的文学发展离不开五千年华夏文明积淀的深厚文化与文明土壤,西方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圣经》和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开始积淀的文化与文明土壤。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源泉
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站在当时的文化背景,凸显着时代的特点,特别是一些比较经典的文学著作,其创作和本土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创作中学习本地文化,在文化积淀过程中通过作品记录传承。不同的文化土壤培育出不同的文化。我国文化在多年历史发展中积淀,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文学作品,在深入研究分析我国文学作品时,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力量。然而英美文学作品中,则是深受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影响。
作为欧洲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思想影响深远,英美文学作品的根源就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特别是古希腊罗马神话,在几千年流传过程中为西方文学奠定了基础。英美文学创作过程中吸纳了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精华,以此为根基,展现了独特的风格与特征,使得英美文学语言更加拥有与其他作品不同的魅力。
(一)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
英美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基础素材已成为一大特色。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中描述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比如但丁的《神曲》就有很多描述神话的情景,人物也多与天神有关,[2]乔伊斯在《尤利西斯》创作过程中就“涉及诸多外语种、神话、宗教典故、地点人名典故、引文典故等等。”[3]还有一些其他的创作者的作品灵感也与此相关。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英美文学创作家灵感激发的源泉,是从古到今作家创作挖掘不尽的宝藏,有很多人物形象、情节被不同作家反复引用、变形、外延,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了解作家内心的情感,每一篇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都具有一定的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神秘色彩,由此也充分证明了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英美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也受古希腊罗马神话影响。在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引领下,英美文学著作与其他民族特色有明显不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特色比较鲜明,大多数人物都比较热情奔放,而且非常勇敢有情意,但是还有一小部分人还是不尽完美,他们也会与平常人一样有缺点,而且由于他们自己的不足会导致悲剧的产生,这一点在英美文学三大悲剧家作品中有充分体现。在此后发展过程中,很多英美文学著作也会充满激情,但是由于故事情节需要会出现悲剧人物,可以看到古希腊罗马文化对后世英美文学影响的烙印。
(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最经典的教义就是《圣经》,但是《圣经》从文学历史来看更多的是来源于文化的融合,《圣经》对英美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圣经》同古希腊罗马神话一样都是英美文学创作的素材。《圣经》中的教义通常会包含深刻的内涵,作家将《圣经》的内涵融入在作品中,让著作更具有深意。很多英美文学作品都以《圣经》故事为主要创作源泉,在行文过程中让人了解故事的寓意,比如《天路历程》就对基督教义相关内容讲解比较多,各种内容展现在细节上,就连一个物品的摆放都与宗教相关,作品中展现了基督文化,实现了对基督教的弘扬和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人类精神文化得到发展。
《圣经》中的基督教义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对作家的思想产生影响。英美文学在创作中实现发展,作家们从引用《圣经》故事的寓意,到后面发展过程中直接在作品中引用原句,后世创作过程中很多作品中的人或事都是《圣经》中记载的,通过直接引用真实反映人物的性格,对各项是非进行描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深刻反思并且对作品进行评判。[4]
三、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
(一)富含欧洲特色
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中也会包含着欧洲地方方言,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语言进行修饰润色,经过有效提炼之后让创作中的语言更加精炼,使英美文学作品更具有艺术特征。例如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大量拉丁语、古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瑞典语、德语和匈牙利语等十多种外来语,极大地增加了作品陌生化的‘当下性’”[5]。通常情况下,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会把自己的观念融入其中,作品中会深刻反映着作者的价值观念,通过分析欧美文学作品可以对创作者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哈姆雷特》在创作过程中就非常具有戏剧化,表现手法非常有特点,作品中详细地对争夺战争进行叙述,作品在表现人物和事件过程中利用多种修辞,语言应用广泛,并且创作者把自己的现实生活与作品相互结合,让作品的内涵更加深刻,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深刻分析其悲剧意义。创作者们在发展中深受历史背景影响,从一开始的浪漫主义到后期学会深入思考,在进步的过程中了解潜藏的问题,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混乱的社会。
(二)充满戏剧性的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著作比较独特的一点就是在作品中有很多自述,著作比较具有戏剧性。很多作品都是通过独白的方式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文学著作利用独白由此逐渐衍生发展,这一特点被很多作家创作广泛应用。在作品中作者以独白来展示人物的戏剧性,可能是对当时的社会进行评价,也可能是评价身边的某些人物事件,通过著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甚至是表达出对社会的抨击,这种叙事方式,增加了著作的真实性与说服力。由此可知,文学作品中通过人物独白更具艺术价值,表现出作品的戏剧性,对作品本身也是一种提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深受感染,也能更好地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艺术特征,作品的说服力将增强,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者在阅读英美作品时更容易表达肯定态度的原因。
(三)对文化意识给予充分考虑
英美文学著作中作者运用方言都会选择交际性和实用性比较高的,目的是为了让作品语言更加鲜明,也更加接地气,更为读者接受。语言应用过程中会结合作品所处的时代环境,并且把作品当中的环境和民族的文化加以结合,利用文化衬托出作品语言的特色,文学作品语言的文化艺术性和实用性更具内涵。深入研究英美文学作品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需要加强同作品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作品中展现出来的语言特色,并且在具体研究语言特色的过程中了解作品所在国家文化背景,用跨文化意识去审视文学作品,在阅读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犀利的文学语言
英美文学著作深受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典故的影响,其创作中都会包含一些神话的色彩,除此之外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思维比较大胆,会运用一些犀利的语言,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抨击和对当时社会阴暗面进行揭露。同时英美文学作品中犀利的文学语言也会让整个作品更具有趣味性和冲击性,作者利用犀利的语言讽刺社会现象,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构架整体语言,再加上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让整个作品更具特色。[6]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运用了犀利的作品语言,描写主人公的时候大胆构思,围绕文章的中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充分展现出了守财奴的吝啬本性,也正是这种叙事方式让作品永久流传,成为经典之作。由此可知,作者在实际创作中对犀利语言精准把握,是顺应当时时代文学创作的趋势,达到针砭时事,弘扬正能量的有效手段。
四、跨文化视角下赏析英美文学应遵循的语言艺术原则
(一)尊重文化差异原则
站在跨文化的角度上,可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东西方文化差异非常明显,在研究英美文学著作时需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分析语言艺术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去阅读进而去学习其中的精华。其实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是对文学作品的再一次创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尊重作者是阅读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最根本的遵循原则。分析文学著作如果只是简单学习字词知识,了解著作所讲的内容,那么只需要做最基本的阅读就可以,若是进行仔细研读,通过阅读去了解著作所包含的内涵和当时的创作背景等,那么需要在阅读之前做好各项准备,认识到阅读的目的,避免在阅读过程中掺杂个人情趣,否则对文学著作的研究目的不能实现。
(二)时代眼光审视原则
文学著作只有站在时代的潮流上才能变得更为优秀,深刻展示当时的时代特征,作品内容极具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著作中也会包含着此种精髓,通过文字来展现当时时代的气息,对当时的历史进行映射。基于此在进行英美文学著作分析时,需要结合作品所处的时代,站在当时的背景上去赏析,避免由于时代不同而出现排斥现象,通过阅读作品在语言品味的过程中感受时代气息,进而增加对作品的理解。
(三)客观视角阅读原则
英美文学在发展中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包含着很多经典著作,英美创作家的风格也非常多,各种流派丰富多彩,对英美文学相关派系的研究不能简单地以阅读作品为目的,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学去了解语言的艺术。英美文学著作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创作,他们的作品中的语言都是非常简洁明快的,通过简单的话语准确表达情感。在赏析英美文学著作的过程中,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体会创作者的语言魅力,在深刻感受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深入研读为自己未来的写作进步打下基础。
(四)平等对话交互原则
跨文化视角下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必须要重视语言意识的交际性和实用性,研究文字要认识到交际是一种能力,语言是一种手段,通过语言艺术的交际性和实用性让文学著作发展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跨文化视角下进行著作探究,需要在英美文学作品赏析中提高跨文化意识,通过意识上的转变带动行动。更加深刻地认识作品中的语言艺术,需要对作品的语言特征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在阅读赏析过程中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赏析英美文学著作要筛选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材料,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把著作中特有的内容与语言特点相互结合,凸显实用性,实现对作品的深刻认识。
英美文学阅读与分析,本质上就是相互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实现异域文化的交流,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意识特征,需要具有跨文化意识,才能客观审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征、戏剧性。从跨文化角度去深刻分析英美文学,必须站在客观的角度去欣赏,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当前世界向多元化发展,各国文化交流融合,在未来发展中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学习其他文化的精华,让我国文化不断发展,这样才能实现长远的进步,进而丰富世界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婷婷.英美文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191-192.
[2]程凯.从跨文化的视角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4):57-59.
[3]孙建光.《尤利西斯》中的典故汉译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3):121-125.
[4]段学慧.跨文化视角下对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8):163-164.
[5]孙建光.《尤利西斯》汉译“陌生化”美学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5-51.
[6]喻晋珣.跨文化视角下对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赏析[J].北方文学,2019(12):82-82.
田甜.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01):51-53.
分享:
独特的风土环境,会营造不同的人文风景。日本由于一年四季变化明显,因此日本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感悟异常敏锐。这种性格特点也在日本文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形成了一种物哀的传统,具有自身独特的韵味与特点,在文坛中也是一种值得细细品味的风格。本文在分析日本文学中季节感与景物观形成的原因及具体的表现基础上,结合日文文学中特有的物哀传统进行了阐述。
2021-09-08孤独是一种状态,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书对孤独的描写意蕴深刻,本文结合他的作品从个体的孤独、家族的孤独和文明的孤独来探究这个话题。从个体而言,本文举了几个典型的人物,探讨他们的孤独;从家族而言,本文描写了家族的循环和衰落;从文明而言,将孤独与拉美和现实世界相结合,研究更深层次的孤独。
2021-09-08芥川龙之介(以下简称芥川)除了是位享誉世界的小说家之外,还是一位汉学家。关于他的小说研究颇多,而对其汉诗的研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仅限于少数研究者。芥川生平创作的34首汉诗,因仅附在友人的信札中或受托题于画作上,故而对其汉诗的研究少之又少。本课题将在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析出其汉诗的关键词并构建芥川汉诗的表现手法体系,探讨其汉诗中的中国要素,和与中国文人之间的关联。
2021-09-08大正时期是日本对中国历史文化再认识的一个过渡阶段,在日本文学界有许多重要作家亲身前往体验现实中国,兴起了所谓中国情趣的热潮。在此过程中,日本文学界对中国的认识,从对中国古典思想与文化的憧憬,或转变为带有殖民色彩的猎奇,或走向了幻灭转而寻求日本情趣,或形成了脱胎于中国文化而表现现代自我的崭新主题。以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中岛敦等日本作家为例,归纳这一时期日本文坛中国情趣的种种表象,对富于中国情趣的日本作家们的创作特点及价值选择进行解读,可以看出这一文化现象从兴起到逐渐幻灭的过程。
2021-08-31本研究聚焦亚当•约翰逊2015年短篇小说集《幸运微笑》,从梦幻、疾病、反讽、创伤等视角解读边缘人物形象,认为作品通过剖析形形色色但不为人所熟知的边缘人物的生存现状及内心世界,揭示高科技尽管可以复制人类的外在形象,却无法治愈人类所患的癌症疾病。
2021-08-28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人类文明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却在日益被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生态批评文学逐渐诞生。在文学领域通过作品创作及文学研究来探讨人与自然生态关系,是文学批评理论的一种。通过文学研究与生态保护意识有机结合,开创了文学研究中的绿色化的新视角。
2021-08-26女巫形象常出现于莎翁剧作中,《麦克白》中的女巫和其他超自然因素为整部戏增添了丰富的艺术性。本文重点讨论剧中女巫、预言与道德人伦在欲望战场上的交锋,突出女巫在设计戏剧结构、丰富人物形象、表现悲剧命运等方面的深刻意义,探讨女巫的预言与麦克白自身欲念这对矛盾统一体在塑造人物自我命运过程中的作用。
2021-08-26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愈加密切,在西方的书籍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对中国元素的描述,中国元素高频率地出现在德语文学作品中,吸引了大量的德语文学家之类的欧洲文化学者。该篇文章主要是从文学史相关方面的角度出发,并通过一些文献资料,针对德语文学中的中国元素,包括中国文学蕴含的艺术与古人的哲学思想等之类的有关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2021-05-21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绘本采用视觉、听觉建构语篇,是一种典型的多模态文本。此外,近年来随着中外人文交流的加强,儿童绘本翻译也逐渐受到文学翻译界的重视。研究表明,我国有约70%的家长把绘本作为儿童的主要启蒙读物之一。由于我国儿童绘本文学起步晚,故英语绘本成了主流。但如今市场上现存的翻译过来的绘本翻译质量差。
2021-05-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文学作品反映了战后日本的时代特色、文化内涵和国民情绪。作品不仅体现了日本社会当时的审美风向,还为读者展现了人类政治、社会和文化演变等丰富内容。从战后初期对日本军国主义直接深刻的批判,到试图探究日本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黑暗面,以及后期关注自身日常生活等私小说题材的迅速转换,都标志着日本作家不断追求突破、发展的创作姿态。
2021-03-19人气:5125
人气:2700
人气:2398
人气:1666
人气:143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外国语言文学
期刊人气:2040
主管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福建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672-4720
国内刊号:35-1266/G4
邮发代号:34-100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444
影响因子:0.194
影响因子:0.14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