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科技的进步为艺术家找寻新的创作媒介和拓宽创作观念提供了可能。因其与时俱进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观念,新媒体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地位日渐重要。本文旨在探索新媒体艺术在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以英国“特纳奖”为起点。通过对当代社会背景下新媒体艺术的特征进行分析,阐述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合理性,进而论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从新媒体艺术的成长历程来看,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因此,对其进行界定及论述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理查德•豪厄尔斯认为其原因在于:“首先,这是一个极具变化的领域,即使是最时兴的研究,到它成熟时就已经过时了。其次,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已经树立起来的重要文本和经典还很少。第三,甚至是‘新媒体’的定义还待解决。”1宫林曾对当代新媒体艺术进行论述:“新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和传播媒介进行划分和定义的一种新艺术形态,而不是按照媒介和材质在演变进化的历史和时间上进行划分和定义的。概括地说,新媒体艺术就是数字媒体艺术或数码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平台上并以此为创作媒介和展示方式的当代艺术形态。新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传播为媒介、以互动交流为手段、以先锋实验为特征、以艺术观念为驱动的当代艺术创作活动。”220世纪初期,新技术和复合材料的出现与普及,拓宽了艺术的表现手段,为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60年代,电视机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使得新媒体艺术表现为以电视传播媒介为主的“录像艺术”;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新媒体艺术又表现为以计算机为工具手段的“计算机艺术”;80年代,随着数字媒体的出现,新媒体艺术又成为了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数字艺术”;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新媒体艺术基于互联网传播媒介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进入21世纪,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不断地融入高科技元素,包括人工智能的介入。
一、当代艺术展览映射下的新媒体艺术
今天,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学科的跨界融合、生活美学的兴起,呼唤着艺术创作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也因此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时代光芒。新媒体艺术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占据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笔者通过考察近年国际展览与奖项发现,在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德国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等当代国际权威展览中,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以英国“特纳奖”(Turner Prize,也译作“透纳奖”)为例,近年来的获奖作品中,以新媒体为艺术创作手段的作品,尤其是Video(视频)艺术作品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特纳奖”作为权威性国际艺术奖项之一,具有艺术界时代风向标的意义。好的艺术总是超越时代,“特纳奖”也是超越时代的存在。“特纳奖”是以18-19世纪英国著名画家约瑟夫•马洛德•威廉•特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的名字命名,由英国泰特美术馆主办的当代艺术展览。自1984年创立以来,“特纳奖”已有36年历史,旨在推动时代前沿、先锋艺术的发展。以特纳的名字命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特纳的艺术创作在当时的英国属于前沿的、先锋的艺术。他坚持走自己的创作道路,不轻易向世俗妥协。“特纳奖”延续了特纳身上这种坚韧、执着的艺术精神,从一开始就在颠覆传统,不断冲击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欣赏方式和艺术观念,挑战传统审美标准,重新建构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二是特纳生前希望创立基金,用来扶助贫困却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希望更多有才华、有潜力的艺术家能够被发掘。“特纳奖”自创办以来,为当代艺术界挖掘、培养了诸多才能卓越的艺术家,遴选出的作品无论艺术形式还是艺术思想与观念都大放异彩,被业界赞许。例如,1999年“特纳奖”提名艺术家崔西•艾敏的作品《我的床》,由于其创作理念太过前卫,一开始并未被大众完全接受。如今回头看,时间给了人们最好的评判。而“特纳奖”的价值正在于为当代艺术界发掘像崔西•艾敏这样有才华但还不够有影响力的优秀青年艺术家,为当代艺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特纳奖”之所以有影响力,除了前沿性之外,其所具有的争议性也是一大看点。其中,最主要的争议来自于艺术作品本身。每年的“特纳奖”展览都会引起社会和公众的热烈讨论。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尤其新媒体、新材料元素的逐渐增多,使得这些艺术作品带给观者耳目一新之感。这样的艺术作品带给观众的除了视觉上的冲击外,还有对艺术观念的解构和大众审美标准的挑战。面对这些形式上、媒介上、材料上焕然一新的艺术作品,有人认为是进步,也有人认为荒诞不羁。2018年在伦敦泰特美术馆“特纳奖”作品展的入口处,放置了一个留言板(图1),上面写满了观众的观展感受。从中不难看出,2018年的作品似乎触动了观者们敏感的神经。泰特美术馆运用这种形式来真实反映艺术带给大众的感受,本身似乎也是一种艺术。只有经过不断地碰撞与融合,艺术才会焕发新的生机。阿普尔比说:“‘特纳奖’发挥的关键作用之一是促进当代艺术的深入讨论,所以我们鼓励游客尽可能地参与展览并作出回应。”3这届“特纳奖”获奖作品展是有史以来首次完全由Video视频作品组成的,绘画、雕塑等传统形式的艺术作品不在其中。这种变化似乎引起了许多评论家和观众的不适应。一位名叫安德瑞安的观众在留言贴上写道:“这是我这么多年到泰特美术馆所看到的最糟糕的一届‘特纳奖’作品展。为什么全部都是视频作品?肯定还会有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家使用其他媒介。”4另一位则写道:“我很难将我所看到的艺术作品看作艺术。”然而,还有一小部分观众对此次作品展表示认可。一位观者用铅笔很潦草地写道:“视频艺术就是未来的趋势,所以不要再问画作究竟在何处。”5艺术家不懈地探索艺术形式、不断地追求艺术理念的革新,致使艺术作品不断突破传统。“特纳奖”不惧流言蜚语,始终站在艺术的前沿,以超越时代的高水准去筛选入围作品。这些都是“特纳奖”能在饱受争议的状况下仍具有如此权威地位与声望,成为当代艺术界颇具价值的艺术奖项的重要原因。
图1 2018年英国“特纳奖”展览留言板
据统计,近20年的“特纳奖”获奖作品中,新媒体艺术作品共11件,占比55%。从表1中可以看出,提名作品中,新媒体艺术的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表达方式及内涵观念方面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1996年的获奖作品是道格拉斯•戈登的《一个清白罪人的忏悔》。这件艺术作品运用了影像与装置相结合的艺术手段对同名小说进行再创作。作品极具戏剧性地表现了人性从善到恶的过程,是艺术家对苏格兰文化和身份认同进行深刻反思后,进一步对人性中善与恶的深入探讨。2010年的获奖作品是苏珊•菲利普斯的装置作品Lowlands Away。她首次将声音艺术带入“特纳奖”,其作品结合了空间、叙事、声音等因素。作品中的歌曲述说了一位溺亡水中的男子呼唤爱人的感人情节,那平静冗长的曲调从四面八方刺激着耳膜,置身此地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那来自心灵的呼唤。2013年的获奖作品是劳瑞•普罗沃斯的Wantee。作品的艺术形式打破了影像的边界,以沉浸式和混合媒体装置为特色,描绘了一个以创作者的“祖父”为线索的似真似幻的世界。当观赏该作品时,观者仿佛不由自主被带入作品中,畅游在那真假难辨的世界,分不清现实和虚幻的界限,趣味性极强。创作者站在一个更私人化的视角,以她的方式对艺术史进行非常具有创新性的重构与解读,启发观者对艺术史产生不同以往的理解。2018年“特纳奖”得主夏洛特•普罗哲凭借iPhone手机拍摄的苏格兰乡村酷儿经历影片Bridgit(图2)脱颖而出。作品运用动态影像、雕塑、写作和表演等多种媒体和艺术表达方式,探讨关于酷儿的身份认同、景观、语言技术和时间等问题。该作品耗时一年,通过对私人生活片段、非线性碎片化剪辑、撰写画外音等艺术处理,对酷儿的身份进行描述,体现出强烈的自传色彩。
表1 2008-2019年“特纳奖”提名作品中新媒体艺术作品数量统计表
图2夏洛特·普罗Bridgit
通过分析以上“特纳奖”获奖作品所采用的媒介及其表达的观念,可以发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从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技术到如今对便携式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艺术家不断地将最新的科技媒介运用到艺术创作中,突出表现了新媒体艺术的时代性。“遵循历史的轨迹,技术进步的变更是与艺术创作中所采用的方法、手段、表现形式等发展变化历程大体一致的,特别是近代以来艺术生态的变化,更是受到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无论是创作工具、工艺技法、艺术语言,还是艺术作品的欣赏向度、读取方式、表现范畴,均体现出艺术本身较为明显的技术化倾向。”6这都说明了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不是灵光一现般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图3徐冰《蜻蜓之眼》
图4冯梦波《阿Q》
新媒体艺术始终追随时代的步伐,还与最新的人工智能联姻。即将到来的第十三届光州双年展(Kwangju Art Biennial)将以“意识燃起,精神振奋”为主题,探索超级智能的出现会给社会与习俗带来的改变和挑战。新媒体艺术的智能化发展,令其他艺术形式望尘莫及。
在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存在着与“特纳奖”参展作品类似的趋势和走向。艺术家徐冰创作的《地书》《新英文书法》《蜻蜓之眼》等作品就非常具有说服力。《地书》将文字形式重构,运用当代网络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象征性符号进行再创造,带给观者关于当代网络文字解读的新视角。艺术作品极具趣味性和时代性。而《新英文书法》则将更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语言的书写结构整合在一起,将象形文字的创作方法运用到其中,找出汉字与英文之间的联系,打破了文字的界限,更好地传达了当今时代全球化的趋向,同时也更好地将中国的文字和文化传递给全世界。《蜻蜓之眼》(图3)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运用监控摄像头录制的素材剪辑、制作的一部凄美爱情电影。该作品利用了遍布于人们日常生活角落的摄像头,采用非刻意的拍摄方式,打破影像的边界,反映了当代科技进步对人的日常生活影响的不可控性,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2002年新年伊始,在上海昊美术馆有一场激动人心的新媒体艺术展览(图4)。该展览以“美丽新世界”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新媒体艺术家张培力、王建伟、冯梦波的艺术作品。展览提供了多类别的互动装置,可体验到上海城市背景下的打斗游戏和可浸入的透明KTV包房等,增强了观者的体验感和互动趣味性。由此可见,媒介的变革,使艺术延展了自身表现空间及其与观赏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空间,为新媒体艺术更好地表达艺术观念增加了可能性。
新媒体艺术的影响力在全世界逐渐扩大,不断地被人们接受和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互联网媒介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当代大众传播媒介即互联网的普及,使艺术的传播更便捷。通过互联网可以快速了解到当代艺术的发展前沿、走向趋势等,同时信息的高速传播也拓展了大众的视野,提高了大众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例如,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中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资讯,可以实时关注世界各地艺术展览中的作品,同时可以在线发表评论,促进艺术交流。当代信息技术为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强大的数据库里,人们可以任意筛选艺术资讯,实现云端艺术资源共享。“正是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自身空间得到大幅度的拓展,并依托网络空间产生了虚拟艺术交往空间,生成了网络艺术沙龙和虚拟文化社区,人们可以从事网络空间展览和微信网络艺术品拍卖等。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作品形式、艺术精神表达等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艺术空间的概念被彻底破坏。技术不断造就时代艺术发展所需要的更大的舞台。”7
其次,新媒体艺术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新媒体艺术运用先进的科技,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或者环境融入到艺术中,逐渐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麦克卢汉曾说:“一切媒介作为人的延伸,都能提供转换事物的新视野和新知觉。”8新媒体艺术正是利用新媒介,从新的角度诠释生活。新媒体艺术在形式与内容上表现出的生活化,增强了观者对艺术的熟悉度、好感度和亲切感,使得观者在欣赏新媒体艺术时,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与打动。例如,英国《卫报》评论员Adrian Searle曾评价2018年“特纳奖”展览为一场震撼的影像展览,被囚禁的旅行者、警察枪击以及抒情的日常生活特征被入围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中没有激烈轰动的场面和跌宕的故事情节,而是对日常生活片段的转换,但正是对这种细节的捕捉和处理,带给观者情感的触动和共鸣。艺术不仅仅是艺术,艺术更成为了一种生活。
最后,新媒体艺术具有更强烈的体验感与沉浸性。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实现。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成由三部分构成: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及接受主体。创作主体不可或缺,接受主体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及完成也至关重要。因此,为了使接受主体更好地理解艺术家要表达的意图,艺术家所探索的传播媒介、艺术形式、表现内容等因素开始向大众生活靠拢,利用现代技术、生活化形象等进行创作。这种艺术创作将增加参与者的浸入感与体验感,引起观者对作品背后深层次理念的反思。例如,2019年“特纳奖”获奖者声效艺术家劳伦斯•阿布•哈姆丹的艺术作品Walled Unwalled(图5)试图探索声音的作用。在他的作品当中,声音不仅是媒介,还是调查工具。作品探讨“集体声学无意识”与描述声音体验的困难之间的关系。近距离感受这件艺术作品时,不禁感叹看不见、摸不到的声音——虚无般的存在,竟也拥有这样强大的力量,正所谓“空非空,虚无也并非虚无”。
图5劳伦斯·阿布·哈姆丹Walled Unwalled
二、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双向关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艺术也将发生大转变。这种转变是自发和主动的过程。新媒体艺术正是将当代艺术的多媒体趋势应用于创作当中,融合当代多领域、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重新构建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对艺术的理解,为打破艺术和其他学科间的壁垒提供了突破口,与世界有了脉脉相通的联系。吴冠中曾说:“科学探索宇宙之奥秘,艺术探索情感之奥秘,奥秘和奥秘间隐有通途。”9新媒体艺术在当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时代性、开放性、包容性、先进性、社会性、生活化等。
首先,新媒体艺术具有多元化与包容性的特征。新媒体艺术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体现在方方面面。马歇尔•麦克卢汉指出:“新的媒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新的语言,一种摩擦经验的编码,它是通过新作品所同时激起的集体性意识,新的媒介不仅是过去的真实同我们联系的方式,而且它本身是真实的世界,而且构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10从中可以看出,媒介对于艺术表达的重要性。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多元化体现在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通过对新事物、新科技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来体现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博厄斯曾说:“我们已不再为一种固定不变的艺术类型所束缚,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我们愈来愈广泛的兴趣,使我们看到种种不同的美,而这种美对于生活在狭隘文化中的人们是不存在的。”11新媒体艺术的包容性也在于此,包容着不同媒介之间相互运用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美”的作品。近期,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展出了一场观念式数字意境展——《瑰丽•犹在境》(The Worlds of Splendors)(图6)。这场展览以沉浸交互式、虚拟空间、装置艺术和多元化的方式来表现不一样的东方艺术,带给观者集视、听、触为一体的艺术盛宴。展览的内容是中国传统经典艺术与现代技术的对话,摄取经典的艺术作品如《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等的东方意境,将其从二维平面转换成三维效果,带观者体验到更加形象、多维的图境。
图6《洛神霓梦》
图7《仙境》
其次,新媒体艺术具有实验性、虚拟性与超越时代性特征。新媒体艺术是先锋的、前卫的艺术,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经历一次次尝试、实验,具有鲜明的超越时代性特征。新媒体艺术不断融入多种科技手段和形式,突破现有的艺术语言,其所带有的未知性和突破性是推动自身不断发展的内在特质。同时,新媒体艺术运用的新科技手段所表现出的“数字化”和“虚拟化”,为艺术家拓宽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达场域。在艺术作品和观者互动、互融式的联动作用下,虚拟和现实交互,正是未来艺术发展前进的方向。例如,在北京798的《十三场梦境》(图7)艺术展览上,艺术家黄莺、何在峰以及Y&Z新媒体团队致力于突破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探索运用新科技所带来的艺术表达潜力,借新媒体、影像、雕塑等艺术媒介的融合,为观者打造了不一样的梦境。在这里观者也是梦的叙述者和描绘者,每一个场景似乎在记忆深处都能荡起涟漪。虚幻和现实的交接,就是梦存在的地方。正如这个展览的主题:人生在虚实之间,亦如幻梦一场。
再次,新媒体艺术具有影响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及情感体验的能力。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形象偏向日常生活,拉近艺术与观者的距离,使得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所传递出的力量、慰藉和爱。从艺术生活化特征可以延伸到当代社会与多媒体艺术唇齿相依的关系。当下,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密切程度与日俱增。审美泛化的出现、生活美学的兴起和艺术观念的超越性等因素,为多媒体艺术融入日常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从设计到艺术手段处处体现着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观众对美的追求水平不断提高,观念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多媒体艺术更趋于大众化。同时,这些艺术观念也正深刻地影响、改变着艺术鉴赏主体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正如吕荧所说:“美是生活本身的产物,美的决定者,美的标准,就是生活。凡是合于人的生活概念的东西,能够提高人的生活,增进人的幸福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12不得不说,艺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并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及情感体验。例如,美术馆逐渐打破了过去的传统功能,融视、听、触等感官体验于一体,通过阳光、水滴、音效、光影效果的综合作用营造出的艺术氛围,全方位包裹着观者的审美体验。日本的丰岛美术馆(图8)就是这样一件艺术品。它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美术馆的印象,将建筑与周围生活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将当代计算机技术运用到艺术作品中,“使得艺术不再是静态的、封闭的、停滞的概念,而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流动的范畴,这是艺术观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13。这样的环境,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艺术享受,更是心灵的栖息,是一种生活。
图8日本丰岛美术馆
最后,新媒体艺术比传统艺术更能够传达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新媒体艺术通过多元化的媒介、手段,突破了传统艺术的形态固化特质,使得自己的艺术语言形式不再受限制,比传统艺术具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延展了艺术自身及其与观者之间交流互动的空间,实现了资源的跨界整合,从而能够更清晰、更透彻、更深刻地表达出艺术家所要表达的艺术观念。例如,艺术家对社会的反思、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等这些比较抽象的艺术观念,在新媒体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威尼斯双年展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笔者简要回顾一下近十年的主题:2009年的主题是“创造世界”;2011年的主题是“启明”;2013年的主题是“百科全书宫”;2015年的主题是“全世界的未来”;2017年的主题是“艺术万岁”;2019年的主题是“愿你生活在一个有趣的时代”。深入分析这些主题,我们会发现这些艺术作品背后所喻指的是对人类社会的思考。艺术发展至今,艺术家们始终不断尝试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念,以及对社会的关注与哲学思考。社会学家阿多诺•豪泽尔曾说:“在某种条件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现实,而且可以批判社会,可以诊断和医治社会的病害。”14新媒体艺术也不例外。非常多的作品从各种视角不同程度地表达着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例如艺术家米歇尔•鲁芙娜曾说:“我试图创造的图像是:你知道它来源于真实,但远超于真实。”15这位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带有对生命、对时间、对人性、对社会的理解与阐释。艺术作品Time Left运用新媒体投影技术,展示了数以万计被简化的小人在四面墙上无休止地循环行走,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开始、没有结尾地进行着无休止的运动,给观者带来无限的遐想。宫林曾对该作品进行解读:“它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文本,人的生与死、在与不在同时并存,形影不离。它尤为让我们幸存者不得不去认真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应该如何应对。”16
三、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艺术总是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或者超越时代,不断前行。在早期,艺术跟狩猎有关;中世纪,艺术跟宗教有关;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跟文学有关;当代艺术跟生活、科技等紧密相关。在西方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消费时代的到来让艺术家开始重新反思艺术的定义。他们发现在这个时代好像无法用语言或者哲学理论来系统地归纳、定义艺术,也无法限定艺术脱离图像性以及架上绘画后,开始追寻更为自由,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式。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时代。当代新媒体艺术所具有的充满不确定性、无限可能性甚至是虚幻性的弹性形式语言,正是其明显区别于传统架上艺术的一种未来发展趋势。
艺术始终自觉地向着未来迈进。从前判定艺术的标准是好的、美的艺术,这毋庸置疑。但当新的时代到来时,艺术逐渐融入各种不同的媒介元素,使其背离原有的定义,这种趋势最初让人们不能理解和接受,并遭到批判。但不可否认,新媒体艺术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它契合时代的需要。当代艺术家为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而不断探寻着新的艺术语言来对这个时代进行诠释,虽然主题、形式等存在差异,但社会、文明和人的思想在不断进步,这就需要艺术处于不断向前的状态。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无疑为艺术家的观念表达提供了全新的场域和语境。面对当今社会的技术条件和创作环境,艺术家可以利用更多的手段进行创作,并对其不同的材料、形式进行组合或者融合,进而更好地表达他们对社会、对世界、对人类的终极思考,这亦是当代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其重要的支持力量。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我们应当始终以一种更开放的态度来面对。互联网的发展、艺术生活化,都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当代新媒体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日益紧密的关系,可谓新媒体艺术最明显的一种未来发展趋势。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代新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例如,新媒体艺术受制于科学技术手段,导致作品的艺术价值被一些外在的形式因素所冲淡;另外,科技手段的植入,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娱乐化,但过多吸引眼球的技术使观者感到眼花缭乱,使艺术呈现出泛娱乐化的趋势,缺乏艺术本身应该有的感动人、打动人心的温度与人文关怀,这也表明,对于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更不能过度依赖科技手段。总之,当代新媒体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是时代、社会的需要,更是艺术家对艺术创新的呼唤。当代新媒体艺术只有与科技联姻,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超越传统艺术,成为“艺术终结”后的艺术。
注释:
1.[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葛洪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25页。
2.姚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起点:新媒体艺术的理念和实践——宫林访谈录》,《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第95页。
3.[ 英] Naomi Rea:《2018透纳奖作品展:留言板上的你言我语》,周翔旻编译,2018年12月17日.
4.[ 英] Naomi Rea:《2018透纳奖作品展:留言板上的你言我语》,周翔旻编译,2018年12月17日.
5.同上。
6.楚小庆:《技术进步对艺术生态变化与作品形式表现的影响》,《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22页。
7.楚小庆:《技术进步对创作形态演变与艺术跨界整合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教育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75页。
8.[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96页。
9.吴冠中:《奥秘和奥秘间隐有通途》,[美]李政道:《李政道随笔画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2页。
10.张朝晖:《影像:视觉化时代的艺术》,《美苑》2003年第2期,第48页。
11.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5页。
12.吕荧:《美学问题——简评蔡仪教授的<新美学>》,《文艺报》1953年8月15日,第16版。
13.林少雄:《博物馆4.0时代的物质叙事与空间融合》,《美育学刊》2018年第4期,第19页。
14.[匈]阿多诺·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编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66页。
15.尚峥妍:《她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小人,其中有你有我》,《时尚芭莎艺术》2018年第2期。
16.姚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起点:新媒体艺术的理念和实践——宫林访谈录》,《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第97页。
李新,靳秋蕊.当代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从英国“特纳奖”说起[J].中国文艺评论,2020(04):39-49.
分享:
独特的风土环境,会营造不同的人文风景。日本由于一年四季变化明显,因此日本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感悟异常敏锐。这种性格特点也在日本文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形成了一种物哀的传统,具有自身独特的韵味与特点,在文坛中也是一种值得细细品味的风格。本文在分析日本文学中季节感与景物观形成的原因及具体的表现基础上,结合日文文学中特有的物哀传统进行了阐述。
2021-09-08孤独是一种状态,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书对孤独的描写意蕴深刻,本文结合他的作品从个体的孤独、家族的孤独和文明的孤独来探究这个话题。从个体而言,本文举了几个典型的人物,探讨他们的孤独;从家族而言,本文描写了家族的循环和衰落;从文明而言,将孤独与拉美和现实世界相结合,研究更深层次的孤独。
2021-09-08芥川龙之介(以下简称芥川)除了是位享誉世界的小说家之外,还是一位汉学家。关于他的小说研究颇多,而对其汉诗的研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仅限于少数研究者。芥川生平创作的34首汉诗,因仅附在友人的信札中或受托题于画作上,故而对其汉诗的研究少之又少。本课题将在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析出其汉诗的关键词并构建芥川汉诗的表现手法体系,探讨其汉诗中的中国要素,和与中国文人之间的关联。
2021-09-08大正时期是日本对中国历史文化再认识的一个过渡阶段,在日本文学界有许多重要作家亲身前往体验现实中国,兴起了所谓中国情趣的热潮。在此过程中,日本文学界对中国的认识,从对中国古典思想与文化的憧憬,或转变为带有殖民色彩的猎奇,或走向了幻灭转而寻求日本情趣,或形成了脱胎于中国文化而表现现代自我的崭新主题。以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中岛敦等日本作家为例,归纳这一时期日本文坛中国情趣的种种表象,对富于中国情趣的日本作家们的创作特点及价值选择进行解读,可以看出这一文化现象从兴起到逐渐幻灭的过程。
2021-08-31本研究聚焦亚当•约翰逊2015年短篇小说集《幸运微笑》,从梦幻、疾病、反讽、创伤等视角解读边缘人物形象,认为作品通过剖析形形色色但不为人所熟知的边缘人物的生存现状及内心世界,揭示高科技尽管可以复制人类的外在形象,却无法治愈人类所患的癌症疾病。
2021-08-28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人类文明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却在日益被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生态批评文学逐渐诞生。在文学领域通过作品创作及文学研究来探讨人与自然生态关系,是文学批评理论的一种。通过文学研究与生态保护意识有机结合,开创了文学研究中的绿色化的新视角。
2021-08-26女巫形象常出现于莎翁剧作中,《麦克白》中的女巫和其他超自然因素为整部戏增添了丰富的艺术性。本文重点讨论剧中女巫、预言与道德人伦在欲望战场上的交锋,突出女巫在设计戏剧结构、丰富人物形象、表现悲剧命运等方面的深刻意义,探讨女巫的预言与麦克白自身欲念这对矛盾统一体在塑造人物自我命运过程中的作用。
2021-08-26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愈加密切,在西方的书籍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对中国元素的描述,中国元素高频率地出现在德语文学作品中,吸引了大量的德语文学家之类的欧洲文化学者。该篇文章主要是从文学史相关方面的角度出发,并通过一些文献资料,针对德语文学中的中国元素,包括中国文学蕴含的艺术与古人的哲学思想等之类的有关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2021-05-21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绘本采用视觉、听觉建构语篇,是一种典型的多模态文本。此外,近年来随着中外人文交流的加强,儿童绘本翻译也逐渐受到文学翻译界的重视。研究表明,我国有约70%的家长把绘本作为儿童的主要启蒙读物之一。由于我国儿童绘本文学起步晚,故英语绘本成了主流。但如今市场上现存的翻译过来的绘本翻译质量差。
2021-05-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文学作品反映了战后日本的时代特色、文化内涵和国民情绪。作品不仅体现了日本社会当时的审美风向,还为读者展现了人类政治、社会和文化演变等丰富内容。从战后初期对日本军国主义直接深刻的批判,到试图探究日本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黑暗面,以及后期关注自身日常生活等私小说题材的迅速转换,都标志着日本作家不断追求突破、发展的创作姿态。
2021-03-19人气:3343
人气:2454
人气:2398
人气:2270
人气:188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外文学
期刊人气:86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2-5014
国内刊号:11-1562/I
邮发代号:18-44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444
影响因子:0.194
影响因子:0.14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