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中医诊疗模式指运用中医思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诊疗活动进行干预的诊疗方式,包括一系列在诊断、决策与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术流程,是对诊疗规律和主导思想的集中表述[1]。中医临床为复杂干预过程,诊疗模式是影响诊疗技术与临床疗效的关键性因素[2]。
50
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这一重大论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53
眩晕是西医急性前庭综合征、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脑卒中等疾病的常见症状,有资料[1]显示我国眩晕的发病率约为4.1%。另有资料[2]显示,眩晕的终身患病率为7.8%,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不断增加。眩晕可增加跌倒、骨折等发生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36
方中红升丹、樟脑、薄荷脑协同发挥抗炎、抗感染、改善局部血供、促进血管等组织再生等作用。在本研究中,采用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为模型,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已被广泛用于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血管增生的模型[3-5]。在高糖环境中,观察加入不同浓度的Zgy-2后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35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是指卵泡成熟但不破裂,卵细胞未排出而原位黄素化,形成黄体并分泌孕激素(P),体效应器官发生一系列类似排卵周期的改变。本病患者月经周期基本规律,可有基础体温双相改变及黄体期孕酮水平升高的表现,故发病较为隐匿,属于特殊类型的排卵障碍。
57
引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医学逐步发展起以整体中和、恒动变易为旨要的中医思维。在这一思维路径的指导下,本文对天、地、人一气流转的客观规律与发展趋势进行剖析与研判,在厘清“势”之概念与哲学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凝练“因势制宜”辨治思维和与之相辅而行的“治势八法”。
72
脾胃学说始于内经,其对脾胃的形态、功能及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论述,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后详于东垣,在内经的基础上李东垣提出了脾胃为元气之本与内伤脾胃则百病丛生的思想观点,并撰《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之专论;及明清时期叶天士等在东垣的基础上提出脾胃当分而论治,创立了胃阴、脾阴学说进一步完善脾胃学说。
70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提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是张仲景以五脏正气为主的发病学理论,即只要人体五脏真气充实,营卫通畅,抗病力强,则邪不可干。强调了“五脏元真通畅”是人体达到健康状态的基本条件,也是治愈疾病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271
中医学认为大肠息肉多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或情志内伤等致脾失健运,湿热、寒湿、湿浊内滞肠腑,阻滞气机,继而日久化瘀,湿瘀互结,最终发为息肉。临床常采用温化寒湿、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治法以恢复机体阴阳平衡[6],在减轻患者症状、治疗大肠息肉及预防其术后复发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7-8]。
81
脾藏象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之功能本质研究是脾之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关脾病之治法方药研究是疾病诊疗机制阐明之关键。脾之功能本质与治法方药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方向。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建立的脾胃理论研究机构之一。
87
“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发源于清末,是岭南医学的专科流派之一。“岭南罗氏妇科诊法”源于岭南罗氏妇科流派,是基于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湿的环境,并依据岭南人群体质特点而形成的独特诊疗法,为广东省、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称非遗项目)。
39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慢性进展性纤维化为特征的间质性肺炎,造成肺组织换气和(或)通气功能障碍,最终因呼吸衰竭导致死亡[1]。Matsuda T等[2]调查121例IPF患者,发现其中22.3%有边缘性或明确性抑郁。
59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心阳向下温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阳又能化生、资助心阳。《血证论》云:“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心为阳中之阳,心气温煦并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而复始。胸痹多因阳虚寒凝、痹阻心脉所致。《临证指南医案》记载:“若夫胸痹,则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
90
唐容川(1846—1897)为中西汇通派早期的代表人物,著有《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等书,张锡纯(1860—1933)为近现代中医泰斗,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多次引用唐氏思想,因此两位医家在疾病的治疗思想上既有共通之处,又各有特色。本文对二者认识治疗痢疾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特色进行比较探析,以期对当下辨病、辨证治疗带来参考。
179
研究表明,房颤患者进行早期节律控制可有效降低不可逆的心房重构发生率,延缓APF病程进展[4],对进一步预防心衰、卒中等不良事件发生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房颤的发生并非由单一机制导致[5],主要与物质能量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自主神经调节紊乱导致的心脏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相关。
32
影响因子:1.120
影响因子:0.811
影响因子:1.203
影响因子:1.100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433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