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经闭,又称“闭经”,是指女子年满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经建立起正常月经周期,又因病停止三个月经周期以上者。据报道,闭经发生率约4%,且随着女性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其中约10%~20%的患者发生不孕,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殖生育健康,中医对闭经的诊疗具有明显优势。
12
0
杂病一名最初见于《灵枢•杂病》,其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用“杂病”概括外感病以外的其他疾患。纵观历代文献,“杂病”有广狭之分,狭义指某科“杂病”,即某科疾病之主病大证以外,无系统可寻的不便归类者,其病因病机复杂,治疗难度大;而广义是与外感时病相对而言,泛指外感病(伤寒、温病)以外的多种疾病,涉及内妇儿等,范围广、病种庞杂。
70
出血性中风,西医称其为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脑血管病最严重的亚型之一,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出血性中风有起病快、病势急、预后差的特点。出血后积极进行干预有助于受损神经细胞恢复。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有多靶点作用、受益人群广泛、患者依从性好的优势。
101
《时疫温病气运征验论》一书由李兆贞所著,由于其生卒年月地点不详,无法考证其人,但根据书中“然疫病流行何代没有,远者姑勿具论,就其耳目所及者,溯自甲午以来,或每年一见,或间岁一闻”1286所载,证明李兆贞经历多次疫病流行,具有非常丰富的治疫经验。如今我国防疫治疫任务紧要,且明清众多医家认为疫病与运气密切相关。
54
王一仁(1898年—1971年),又名鞠仁,字仁盦,新安歙县人,1917年进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1922年毕业。当时中医局势飘摇,王氏和友人共同创办《中医杂志》《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月刊》《三民医药报》等报刊,著有《中国医药问题》(章太炎序)《中医系统学》等多本医学专著,《三衢治验录》便是其一。
33
中医药诞生于中华大地,守护着中华民族绵延生息,已有数千年历史。自甲骨文记载医药信息以来,《黄帝内经》《难经》《五十二病方》,直到明清时期温病四大家的各种著作等,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养生保健和疾病诊疗宝典。从《黄帝内经》中顺应自然的四时养生、地域养生等,到之后诸多医家著作中记载的饮食宜忌、养生功法等。
24
29
内经为中医经典课程之一,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黄帝内经》条文古朴简约,文义悬隔,理解困难;加之经历久远,脱字错简,传抄谬误,特别是对于医理的古典表述之法,令人生疏而难解。正是以上种种原因,使得经文解读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简称紫癜性肾炎,属于系统性小血管炎,是过敏性紫癜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程迁延且易复发[1,2]。HSPN主要侵犯皮肤、胃肠道、关节与肾脏,常与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并发。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紫斑、血尿、蛋白尿,伴或不伴腹痛、关节痛、血便[3],属中医学“肌衄”“斑疹”“尿血”“葡萄疫”等范畴。
49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1],育龄期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患病率高达5%~10%,其发病原因多与环境、基因遗传等因素相关,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内分泌异常、代谢紊乱、精神问题、不孕等。其中PCOS合并不孕症是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未采取避孕措施,正常性生活一年以上未怀孕,
60
传承中医药文化,是历史赋予中医人的重要使命。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代代传承下去。在继承中医自身原有的学术基础上,还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能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100
臌胀为中医四大难症之一,《黄帝内经》云:“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金匮要略》所载枳术汤、防己茯苓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己椒苈黄丸等,至今仍为治疗臌胀典型方剂。臌胀与现代疾病肝硬化腹水相似,是肝硬化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76
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宇宙是近年来兴起的概念,它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及扩展现实(XR)、数字孪生等新兴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随着数字生活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传统中医与元宇宙的融合成为中医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中医与元宇宙相融合,必然有技术层面的交融。
胸闷变异性哮喘(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 CTVA)是支气管哮喘的亚型之一,以胸闷为主要表现,同时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的典型特征改变,病理改变包括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基底膜增厚、气道炎症、血管扩张和腺体增生等哮喘病理特征,采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有效[1]。
38
高血压病是临床上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因其相关症状以头痛、头晕、目眩、耳鸣多见,中医学通常归于“眩晕”“头痛”范畴。现代医学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常以降低血压为目标,较少涉及对相关症状的评估和控制,且多种降压药联合使用的方案容易使患者产生抵触心理,降低患者依从性[1,2]。
31
影响因子:0.811
影响因子:0.153
影响因子:0.685
影响因子:1.811
影响因子:0.550
影响因子:1.168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