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肝纤维化发生在肝损伤修复和愈合过程中,其主要病理特征为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肝纤维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与肝星形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以及细胞因子等有关。只有充分了解其发展机制,才能有效控制及预防其发生,从而减少肝损伤。
肝纤维化是一种创伤愈合性反应,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任何肝损伤都常伴有纤维化的发生。临床上引起肝纤维化的病因很多,例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胆汁淤积型肝炎等[1]。其主要病理特征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异常沉积,导致纤维性瘢痕的形成。肝纤维化可能发展成为肝硬化,如不加以干预,可能会引发肝癌或肝功能衰竭。然而,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关研究发现,肝纤维化是可逆的[2]。了解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将有助于找到新的治疗肝纤维化的靶点。因此,本文将简要介绍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1、肝星形细胞与肝纤维化
生理状态下,肝星形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HSC)处于未激活状态,表现为静止型,参与肝内维生素A的储存。当肝损伤时,炎症介质激活了静止状态的HSC,使其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3],从而通过分泌ECM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肝脏内启动组织重塑[4]。在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中发现,抑制HSC的增殖可显著减轻肝纤维化和肝损伤[5]。研究发现,活化的HSC并不是纤维化中肌成纤维细胞的唯一来源,内源性门脉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骨髓源性细胞和肝实质细胞在肝纤维化的发生中都产生了部分肌成纤维细胞[6]。HSC激活包括两个主要阶段:启动阶段和持续阶段。损伤初期,刺激因素通过旁分泌途径导致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以及细胞表型变化;而持续阶段刺激因素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途径维持HSC的活化表型,结果引起ECM的积累和肝纤维化的形成[7,8]。
2、氧化应激与肝纤维化
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因素。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或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生成过多和/或体内抗氧化功能减弱,两者之间平衡严重破坏,导致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组织、细胞损伤的一种状态[9,10]。肝内ROS来源于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NADPHoxidase,NOX)。研究显示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纤维化都和ROS有关[11]。ROS可以诱导HSC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1)[12],而TGF-β1又可促进NOX的激活以及HSC的增殖[13]。研究表明通过NOX产生的ROS会造成HSC的损伤,同时ROS水平升高后HSC自我更新的能力减弱[14]。黄晨恺等[15]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稳定细胞株,再用TGF-β1作用48h之后检测各组细胞的各项指标的水平,结果显示NOX4能促进HSC-6细胞的增殖并影响HSC-6细胞内ROS的含量。
3、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
3.1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是目前发现最重要的致纤维化的因子[16],正常情况下含量很低,但在肝纤维化发生形成过程中其表达明显增多。研究发现,TGF-β1能够诱导多种纤维化疾病。首先,TGF-β1能够促进HSC激活成为肌成纤维细胞;其次,TGF-β1可抑制HSC凋亡,诱导HSC合成过多的蛋白质,如纤连蛋白,胶原蛋白Ⅲ、Ⅳ和透明质酸等[17]。此外,TGF-β1可以破坏金属基质蛋白酶和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的平衡。因此,TGF-β1促进ECM生产和抑制其降解[18]。
3.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是刺激HSC增殖、分化和迁移的最有效因子。PDGF受体和配体在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和人肝纤维化疾病中均上调[19]。HSC增殖时,PDGF与受体识别结合,启动蛋白激酶途径,增加了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并导致蛋白激酶C活化。动物模型中,应用PDGF受体抑制剂阻断后,可有效抑制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20]。PDGF还能促进胶原的生成和沉积,并将HSC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此外,临床研究还证实,PDGF及其下游分子的过度激活似乎与肝损伤患者的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有关[21]。
肝纤维化发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除了和星形细胞、细胞因子等有关,还有一些其他错综复杂的因素,目前的研究并不能完全阐明其机制。只有充分了解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发生。
参考文献:
[14]吴泽龙.AMPKα介导黄连素抗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8.
[15]黄晨恺.NOX4/ROS与RhoA/ROCK1信号通路对HSC-T6细胞行为学的影响及熊果酸的干预靶点[D].南昌:南昌大学,2018.
蔡欣池,崔万丽.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1,42(02):141-143.
分享:
GIST是源自间叶组织的一类肿瘤,发生部位以胃和小肠为主,但也可见于其他胃肠道部位如食管、大肠,以及直肠[1]。虽然GIST通常进展缓慢,但一些病例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复发倾向,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GIST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详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04-17结直肠癌(CRC)是消化内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已高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也是 全 球 第 三 大 恶 性 肿 瘤,严 重 威 胁 患 者 的 生 命 健康。然而,CRC的早期癌前病变通常表现为结直肠息肉或直肠腺瘤等,发展较为隐匿,并无明显症状,易漏诊和误诊,从 而 使 得 确 诊 时 多 已 达 中 晚 期,错 过 最佳治疗时机,导致预后较差。
2025-03-18胃息肉是胃黏膜局部隆起性病变,以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发生率最高[1]。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腹胀腹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日益提高,胃息肉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胃息肉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但仍然有部分息肉存在恶变的可能。
2025-03-12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gastriccarcinoma,LELGC),又称伴有淋巴样间质的胃癌或髓样癌,在201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被单独罗列出来。LELGC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占胃癌的1%~4%,中老年男性多发,好发于近端胃(即胃体、贲门及胃底)和残胃,合体样肿瘤细胞及大量淋巴细胞间质是该病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1-2]。
2025-02-24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影响女性的生命健康[1 ]。早期乳腺癌5 年生存率已高达90% ,但仍有5%~30%的乳腺癌患者会发生局部、区域复发或者远处转移。复发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与预后,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2 ]。
2025-01-21乳腺癌(BC)根据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HER2扩增或过表达情况主要分成4种亚型,即Luminal A、Luminal B、HER-2 过表达型、三阴型,这种组织病理学分类是实施精确治疗异质性BC的首要步骤,也是对这些亚型作为完全不同的实体进行评估和治疗的需要。
2025-01-02肺癌在我国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特点,早期因肿瘤体积小,多数患者无症状,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常伴咳嗽、胸痛、咯血等表现,因该类症状不具备特异性,易被临床忽略,一旦救治不及时,则易进展至晚期,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导致整体预后偏差。目前,肺癌的救治原则在于早确诊、早治疗,尽可能清除体内肿瘤细胞。
2024-12-18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类型的85%,因癌细胞侵及患者肺及邻近组织,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呼吸困难、喘鸣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常规临床中针对NSCLC,多采取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可有效缩小或清除NSCLC病灶,缓解病灶压迫所致的呼吸困难、干咳等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2024-12-13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基因及其转录产物HER2蛋白在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ER2是一种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现有研究表明,其高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immunohistochemistry, IHC)通过抗体标记肿瘤组织中的HER2,是目前检测HER2表达的主要方法。
2024-12-06脓毒性休克是一种临床危重症,其90 d的病死率约为35.5%[1]。近年来,人们虽对感染性休克的认识逐渐加深且治疗方法有所改进,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高达40%,仍是严重公共卫生问题[2-3]。液体输注是维持心脏预负荷及各脏器灌注和氧含量重要因素之一,在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中十分重要。
2024-11-25人气:16670
人气:16001
人气:15291
人气:14840
人气:1401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与病理杂志
期刊人气:3406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6959
国内刊号:43-1521/R
邮发代号:42-35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458
影响因子:0.560
影响因子:0.448
影响因子:0.731
影响因子:0.71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