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肠道清洁的质量直接影响结肠镜检查的准确性与安全性,高质量的肠道准备可以提高进镜成功率,及时发现和处理肠黏膜病变,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研究显示,服用清肠药物结束和结肠镜检查开始间隔时间短者,肠道准备质量好;两者间隔每增加1 h, 右半结肠肠道准备质量则下降10%。
48
0
脓毒症是一种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是微生物入侵人体突破免疫机制,造成机体炎症反应失控,触发炎性介质活跃,并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造成多功能障碍,不仅可危及患者生命,甚至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1]。对于脓毒症的救治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研究的焦点,尽管近年来脓毒症研究蓬勃发展,诊疗方式愈加规范,但发病率、病死率仍旧居高不下。这可能与感染控制后,炎症因子对机体的二次打击有关[5]。
56
慢性便秘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是指有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排便不尽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腹胀痛、焦虑、失眠等情况[1]。肠镜检查是鉴别诊断此类疾病必备的辅助检查之一,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检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35
感染性腹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急性炎症,往往是因进食不洁、生冷或刺激性食物而诱发,其病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等。儿童由于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被病毒等入侵机体而诱发感染性腹泻。近年来,因人们饮食习惯的转变,造成儿童患感染性腹泻的比例不断增长,给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众多危害。
69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超重和肥胖已成为日益恶化的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脂肪饮食(HFD)和缺乏锻炼,导致肥胖的患病率逐渐上升。2020年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妇产专科医院对393名单胎妊娠孕妇妊娠期体重增长进行监测,显示体重增长过多达32.1%。
6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1],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1990—2003年我国UC患病率仅为11.6/10万,但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2]。本病起病较隐匿,病程迁延数年至数十年,多呈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发病,长期炎症的刺激可增加癌变风险[3,4]。
21
脊髓损伤为创伤性疾病,通常由坠落、运动伤、机动车事故、暴力引起,属于严重创伤,每年患者人数不断增加。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脊髓损伤的救治成功率大幅提升,但其引起的性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1]。尤其是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对生活影响更甚。有研究显示,超过41%的脊髓损伤患者可出现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有大便失禁、便秘等症状[2]。
功能性便秘是慢性便秘的一个类型,是指非器质性因素或药物因素引起的便秘,患者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粪便性状干硬等[1,2]。相关流行病学资料[3]报道,功能性便秘的患病率约9.5%,其影响因素多且复杂,对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均会造成影响。本病在治疗方面包含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诱导治疗等方式,但效果不理想;而中医药治疗疗效温和、安全、有效,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26
白念珠菌又称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大部分以共生方式无症状定植在健康人体肠道。当人体内微环境发生改变,菌群生态失衡,以及免疫力下降时,白念珠菌会过度繁殖并改变生长方式,突破肠道,进入血液,从而引起侵袭性感染[1],称为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由于广谱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过度使用,白念珠菌感染发病率在临床上日益增高。尽管医疗技术发展迅速,白念珠菌感染仍然是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2]。
18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C)是一种反复发作性难治的肠道疾病,以大便秘结、排便困难或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为主;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以老年患者居多,并逐渐呈年轻化。现代医学认为,IBS-C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失调、肠蠕动功能减弱等有关,但其病理机制仍未明确。
慢性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症状之一,一项纳入了全球36项大样本量研究的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群便秘的患病率为10.3%,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病人由于毒素蓄积、严格限制饮食、限制液体摄入以及服用较多药物等因素,慢性便秘的患病率高达49.8%。
2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便血等,病程迁延不愈,易合并多种并发症,可增加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生风险。
8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多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而无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症状持续或间歇发作,易复发。按照大便性状临床上又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4种,我国以腹泻型多见。
13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是一种慢性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排便频率、粪便性状异常等。相关调查[1-2]显示,IBS-D的发病与年龄无关,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37
研究显示,IBD发病年龄20~40岁呈峰值[4],随着“二孩、三孩”政策逐渐放开,女性生育意愿不断提高,年龄≥35岁女性中有二孩生育意愿的占78.43%[5]。生育年龄段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峰值的重合,使女性炎症性肠病病人面临一系列生育忧虑及生育抉择的难题,因此呈现出该群体特异性的疾病体验。
49
影响因子:1.203
影响因子:0.383
影响因子:0.130
影响因子:1.006
影响因子:0.597
影响因子:0.900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