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耳鸣一般责之于肾虚髓海不足,清气不升或风热上扰。而王茂泓认为“二阴一阳结则耳鸣”,其病位多在少阴和少阳。对于顽固性耳鸣,一般从伏邪论治,其中伏寒常用当归四逆汤合小柴胡汤加减,伏火常用小柴胡加石膏汤加减,伏风常用通气散合乌梅丸加减,伏瘀常用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效果良好。
1、伏邪与顽固性耳鸣的关系
“伏邪”是邪气藏伏于体内,不立即发病,伺机而发的一类病邪[1]。旴江名医万密斋在《伤寒摘锦》中提出“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因伏邪具有发病隐匿、不易识别、易于反复、顽固不愈等特点,故常成为一种潜在的致病因素。在顽固性耳鸣的发病中,伏邪常常与正虚的病机交结在一起,正虚可致伏邪,伏邪又可加重正虚,从而虚实夹杂,外感内伤相兼,导致耳鸣顽固难愈。
1.1 虚致伏邪
王茂泓认为,耳为少阳循行部位,肾又开窍于耳,故耳鸣多责之于少阳及少阴。少阴为病多虚,少阳为病多实。《灵枢·本脏》曰“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同时唐容川《血证论》曰“肾者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达于膀胱,运行于外,则为卫气”。当肾元亏虚、元阳不足之时,三焦气化失源,卫气疲弱,易受外邪[2],正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提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依元气虚损的程度,可分为表虚和里虚,表虚则病邪易犯少阳,里虚则可直中少阴。表虽虚但里却实,故病在少阳之耳鸣多为实证,耳鸣声多尖锐且持续时间较短,可伴有耳内胀痛、头痛、咽干、口苦等症;病位单纯在少阴之耳鸣多为虚证,其声多低微,且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等症状。
临床所见,少阴之耳鸣常伴少阳证。《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体虚则肾精难藏,出现“冬不藏精”。另外,正气虚弱,无力祛邪外出,外犯之邪便可从太阳深入少阳甚至少阴形成伏邪。正气虚弱不仅难以祛邪出表,同时也无力与邪气抗争,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即“无正则邪不显”,由此导致伏邪难察[3]。正邪在相对平衡时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由于伏邪蛰藏于内,伺机而发、待时而动,一旦劳累或外感,损耗正气,病证即显,或者加剧,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耳鸣的反复性或渐进性。此外,正虚还可致脏腑正常的气化功能失常,因而产生水饮、瘀浊等病理产物,上述病理产物又因正虚无力排出体内,其停积日久又形成新的伏邪,从而导致耳鸣顽固难治。
1.2 伏邪致虚
《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马莳注解曰:“凡邪之凑于阳经者,阳经之气必虚,邪之凑于阴经者,阴经之气必虚。”顽固性耳鸣伏邪多藏于少阴肾和少阳三焦,可以进一步加重或导致其虚损,但其致病特点各有不同。伏邪藏于少阴肾者,多表现为肾虚精气不足,日久伤及脾,出现脾虚之清气不升,最终导致五脏虚损,出现耳鸣、目眩、头晕等症。伏邪藏于少阳三焦者,可出现几种不同的表现。其一,虚实夹杂,以实为主。受伏邪的影响,三焦腑对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输送会受到阻碍,同时三焦失司易聚水生痰,形成痰浊瘀毒,导致人体虚弱、易生百病[4]。其二,虚实夹杂,以虚为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载:“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伏邪藏伏日久,易郁而化热,耗气伤津,精微物质生成不足,运输受阻,若耗伤更增,则其体愈虚。
2、从伏邪论治顽固性耳鸣
2.1 从伏寒论治
伏寒之耳鸣其本多为少阴阳虚,涉及少阳、太阴、厥阴,多见于阳虚的患者。若本肾阳不足,伏寒内藏,则肾阳更伤,肾水不温。且少阳胆为甲木,若患者喜食辛辣、熬夜等可使胆火升而不降,胆火不得降,肾水愈不得温。而《四圣心源·阳虚》有云:“阳气长养,爰生木火……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肾水寒一方面致火不暖土,脾运失司,升降失常,脾土不左升,木火无以上行;另一方面水寒则不生肝木,肝木下陷,然厥阴肝木喜条达,下陷则郁,加之脾运失常,致水火不交,下寒愈甚。
《济生方·耳门》有云:“夫耳者,肾之所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伏寒在内还可导致精微物质外散,因肝木下陷化风,风的疏泄之性会耗散更多精微物质,致耳窍失养,故可进一步加重耳鸣。伏寒所致之耳鸣的临床诊断要点,王茂泓认为,主要在脉象上可表现为沉而细弦,舌质淡白或淡暗、舌尖可见红点,苔色白,苔分布不均,舌尖苔少,苔向后逐步增厚,根部苔白、厚、腻。临床常以当归四逆汤合小柴胡汤为基础方,方中白芍降胆火于肾水中,细辛透伏寒,桂枝同当归温养木气以息风,桂枝合芍药一升一降,炙甘草补中气,小柴胡汤疏利少阳。常加制附片、巴戟天温肾阳,蝉蜕升清阳。如此,伏寒得除,水得温、土得运、木火得升,精微物质得以正常上达则耳鸣自除。
2.2 从伏火论治
伏火之耳鸣病位多在少阳之表,常见于长期扁桃体肿大的患者。清代伤寒名家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指出“痞坚之处,必有伏阳”,伏火凝结积聚在少阳之咽喉部,临床上常表现为扁桃体肥大,在耳常表现为耳鸣等。
所谓“同气相求”,伏火在上可与未潜降之胆火、心火相合,在中可与脾胃不足所生痰饮郁而所成之“阴火”相合[5],在下可与肾水中失位之相火相合;再者火性炎上,若肝木下陷,郁而化风,则三火并至,与风相煽,导致邪气直至头面,侵扰耳窍,出现耳鸣、耳聋、耳内闷堵感等。王茂泓认为,伏火所致耳鸣的临床诊断要点主要在脉象可表现为弦而数,舌可见舌体较小、尖,舌质较红,舌面可望及红刺,苔色薄黄或黄。临床治疗常以小柴胡加石膏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少阳为枢,柴胡合黄芩可透邪散热,同时半夏祛痰,人参、生姜、大枣、炙甘草扶正都可增强其透邪之力,常加蝉蜕、木贼疏风清热。此外,现代经方名家胡希恕先生认为石膏有“解凝”的作用,即石膏可解阳明之凝结积聚,故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可解伏火之凝,透邪外达,伏火不存,耳鸣自解矣。
2.3 从伏风论治
伏风之耳鸣病位多在少阳之里,常涉及厥阴。多见于反复感冒者。李可老中医认为“反复感冒,风寒积于体内,深伏不出”是邪气内伏的重要途径。风邪伏内,与外界风淫之邪同气相求,使风邪更易伤人为病[6]。伏风导致耳鸣,机理有二:一是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可直接蒙蔽耳窍而出现耳鸣;二是耗散气血,导致气血不能输送于头面以养耳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十二经脉与耳关系密切,皆可输送气血于头面以养耳窍,若伏风在内,则气血散而不聚,耳窍失于濡养,即可发为耳鸣。
王茂泓认为,伏风所致耳鸣的临床诊断要点主要在脉象多弦而散大,舌诊可见舌尖段较舌中部、根部饱满,或舌尖顶部可望及一突出物。临床治疗常以通气散合乌梅丸为基础方进行加减,通气散药用柴胡、川芎、制香附,以透邪疏风,推陈出新;乌梅、当归可补养肝体、柔肝息风,黄连、黄柏清在上之热,细辛、附子、干姜、桂枝相伍可温水养木,祛风外达,透邪出表。风火相煽者临床常加木贼去风湿、散火邪。
2.4 从伏瘀论治
伏瘀之耳鸣病位以少阳为主,常在少阳与厥阴之间,多见于气滞血瘀日久者。《金匮要略》曰:“病者如热状,烦热,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瘀血久留于体内,日久可成为伏瘀,且血本属阴,即也可称之为“阴伏”,同时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提到:“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瘀血之去,则新血日生。”血为气之母,伏瘀日久,气难化生,新血难成,且瘀血停滞,气行受阻,正如《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血生成及运行受阻,则脏腑、经脉、形体、官窍失养,在耳则出现耳鸣,其病机多为虚实夹杂。
王茂泓认为,伏瘀所致之耳鸣的临床诊断要点主要在脉象多弦而涩或细弦而沉,望舌可见舌质色暗并可望及瘀斑瘀点、舌下络脉怒张。治疗临床多选用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以达化瘀兼透邪之功,柴胡扬气行血及疏透,枳实破滞降气除旧血,芍药通营和血通经络,甘草安中补虚生新血,若瘀血停留部位偏上则可去白芍,若无则赤芍与白芍可同用,桂枝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温阳活血通络,桃仁、丹皮化瘀,茯苓可健脾除湿,中土得安,营卫自和。临床常加石菖蒲开窍化痰,升麻、葛根升举清阳。
3、验案举隅
邹某,女,40岁,于2023年4月26日初诊。主诉:耳鸣4个月。现病史:平素喜熬夜,4个月前因熬夜,晨起后出现持续性耳鸣,耳鸣声较小,伴双耳闷堵感,闷堵感右耳较左耳剧,无听力减退,劳累后易出现头眩,视物昏花,每食辛辣刺激食物或情绪不佳时,自觉有热气从胸中上冲至鼻随后即出现左侧鼻衄,血量少,色鲜红。刻下症:乏力,口干口苦,晨起甚,饮水较多,纳一般,夜寐欠佳,眠浅易醒,多梦,大便日1~2次,质黏,不成形,小便日7~8次,量多,色淡黄。舌色淡红,舌质嫩而润,舌边及舌中有裂纹,苔薄白,舌尖剥苔,脉左细弦滑寸浮。诊为耳鸣,证属寒伏少阴厥阴,少阳郁热,上热下寒。治法:温散伏寒,疏散风热,清利耳窍。处方如下:柴胡18 g,法半夏15 g,黄芩10 g,党参15 g,炙甘草10 g,当归15 g,细辛6 g,通草6 g,桂枝20 g,炒白芍20 g,制附片15 g先煎,厚朴12 g,蝉蜕4 g,桑叶15 g。14剂,水煎服,日1剂。
5月10日二诊:耳鸣已除,耳内闷堵感较前缓,右耳闷堵感仍剧于左,口干口苦较前缓,前几日受风寒后出现左侧鼻衄,色红,量少,喉中有痰,色白,唯晨起时色黄绿,量少,质黏,难咯,精神佳,纳一般,二便平。舌色淡红,舌质嫩、润,舌中及舌边有裂纹,苔薄白,舌尖部剥苔范围较前减少,脉细弦滑,左寸浮。证治同前,守4月26日方去蝉蜕,加合欢皮30 g,桑叶改20 g,14剂,水煎服,日1剂。
经回访,患者服10剂药后耳内闷堵感已除,耳鸣未复发。4个月后回访,耳部诸症安。
按语:该患者因伏寒内结于下且胆火不降,水火不交,致上热下寒,结合舌脉,治宜当归四逆汤加减以温散在下之伏寒,并配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使心火、胆火下行,肾水得温,君臣相安,脾土得暖,肝木得疏,伏邪得以外透。此外再配合蝉蜕祛风除耳鸣,厚朴、桑叶以肃降肺气。耳鸣除后便去蝉蜕,增加桑叶剂量,并以合欢皮解郁安神,如此便得寒祛、热清、邪散三全之法,而药至症除病解矣。
参考文献:
[1]戴丁辉,王茂泓.旴江医家对伏邪的认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 35(6):2861-2863.
[2]何雁云,马玉萍,徐佳星,等.从肾-命门-三焦气化探讨老年衰弱的中医病机演变[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5(9):929-933.
[3]吴文军,刘西洋,冯全生,等.试论伏气学说之“伏”[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10):5804-5806.
[4]田合禄.《黄帝内经》腠理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3):1237-1241.
[5]任润媛,雷刚,任全伟,等.从“脾胃不足,痰瘀滞络”辨治耳鸣[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 28(12):2063-2065.
[6]李福生,王茂泓.从“伏邪”论治肾病综合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 32(3):1092-1094.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160879);
文章来源:付娟,申继强,王茂泓.王茂泓从“伏邪”论治顽固性耳鸣[J].江西中医药,2024,55(08):24-26.
分享:
神经性耳鸣是耳鸣的常见类型之一,是指外界无刺激而颅内主观感受到的耳鸣症状,患者常伴听力下降或耳聋[1-2]。中医将神经性耳鸣归于“颅鸣”“脑鸣”等范畴,认为其病机主要为血脉滞涩,脏腑气血亏虚,日久瘀阻于耳,或耳鸣日久,气机闭阻日深,脉络瘀阻,故而发病,故中医治疗以活血通络,聪耳开窍为主[3]。
2025-03-12神经性耳鸣的发病原因很多,神经纤维传导障碍以及听觉中枢受损造成周围神经性耳鸣,耳蜗局部病变、情绪焦虑等则可导致感音性耳鸣的发生[2-3]。除了耳鸣症状以外,患者往往伴随有听力下降、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及眩晕等情况,严重者听力丧失甚至可产生自杀行为[4]。
2025-02-27梅尼埃病 (Ménière's disease,MD) 由 Ménière在 1861 年提出,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听力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并常伴有耳鸣及耳闷胀感。MD发病率约为153/100万,人群患病率为190~515/10万。MD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还无法根治,治疗方式以减少或控制眩晕发作为主。
2025-02-11耳是构成容貌的五官之一,先天性耳廓畸形的发生率为55.2%~57.5%,轻度耳廓畸形可自行改善,但相当一部分因未得到及时干预需伴随终身 。先天性耳廓形态畸形是指耳廓发育异常或者宫内挤压使耳廓扭曲变形,与耳廓结构畸形比较不伴明显的软骨缺失,包括招风耳、隐耳、猿耳、杯状耳和垂耳、耳甲腔异常突起、耳轮畸形、耳甲粘连畸形等。
2025-02-10本研究通过在1周内前后2次对C57BL/6J小鼠进行GPIAS测试,计算得出C57BL/6J小鼠的正常数据波动范围,并以此范围确定小鼠的“耳鸣阈值”,在造模后,若GPIAS降低程度超过该阈值则认为发生耳鸣。在后续实验中,应用此方法对噪声诱导的耳鸣小鼠进行判定,可筛选出较为可靠耳鸣模型。此外,为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我们应用该方法对小鼠数据进行判断,得出较低的假阳性率。
2025-02-10以往的研究认为细菌感染是中耳炎的主要病因,多种病原菌复合感染是治疗困难的因素之一[1-2]。近期研究认为在耳部感染的微生物学研究中不能忽视厌氧菌、真菌及病毒等其他病原体,尤其是部分患者在门诊长期应用全身或局部抗生素而继发感染,这会改变外耳道的菌群并使原有的定植真菌过度生长[3-4]。
2025-01-23原发性耳鸣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耳鸣为突出症状的疾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烦躁、焦虑不安、忧郁等症状,对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之一。原发性耳鸣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因而普遍认为不可治愈。
2024-12-19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浅表真菌感染,约占耳道感染10%~20%[1]。外耳道炎症分泌物中真菌占54.7%,病原菌多属于机会致病菌,其中曲霉菌属、白念珠菌较为常见,这与临床中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关[2-5]。真菌性外耳道炎其他风险因素包括接触被污染的水、频繁挖耳朵和慢性中耳炎[6]。
2024-12-10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提出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框架,描述了生物-心理-社会康复模式构建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基于该框架可看出,成人听力康复不仅要“能听会说”,还应将融入社会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纳入康复目标。
2024-11-16内听道狭窄是内耳畸形的一种,通常合并有内耳畸形,如听神经发育不良甚至未发育、听神经纤细、耳蜗畸形和半规管畸形。脑白质发育异常是脑白质病变中一种不明原因的脑部病变,可引起精神发育障碍及智力低下。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及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人工耳蜗适应症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内耳结构异常、脑白质异常的患儿也植入人工耳蜗。
2024-11-15人气:18475
人气:15468
人气:14983
人气:14588
人气:1301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期刊人气:1357
主管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单位:石家庄康灵中医耳鼻喉医院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医学
创刊时间:2002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1.255
影响因子:1.553
影响因子:0.873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0.58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