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联合音乐心理放松对青少年抑郁及相关躯体症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接受音乐心理放松治疗)、观察组(接受音乐心理放松+针灸治疗),各53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抑郁和躯体化症状量表(DSSS-22)、病情相关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NT-3)、5-羟色胺(5-HT)、神经生长因子(NGF)]、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0.57%(48/53)高于对照组75.47%(40/53)(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HAMD-17评分较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化评分、抑郁评分及DSSS-22总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NGF、NT-3均降低,5-HT均升高,且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音乐心理放松联合针灸治疗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可调节神经递质分泌,减轻患者抑郁程度,缓解躯体症状,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抑郁障碍属于现代社会常见精神病理状态综合征,该病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情绪消沉、自卑抑郁等,部分伴有失眠、消化道反应等躯体化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自杀等行为发生,青少年由于成长环境变化、学业压力等,近年来患病率逐年增长[1]。目前临床治疗以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为主,但长期服用引发的药物依赖、不良反应等不容忽视。探索抑郁症治疗的新方案、新药物是临床关注重点。近年来,中医治疗抑郁障碍取得了一定效果,Meta分析[2]显示,针灸联合西药治疗抑郁障碍可提高治疗效果,且针灸不良反应少。另有研究发现,在音乐心理放松干预下,可舒缓患者抑郁、焦躁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负性情绪的正向转化,减少不良情绪[3]。目前针灸治疗联合音乐心理放松治疗青少年抑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尝试探究二者的疗效及对相关躯体症状的影响,为青少年抑郁障碍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106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接受针灸治疗,n=53)、观察组(接受音乐心理放松+针灸治疗,n=53)。
对照组男24例,女29例;年龄14~23岁,平均(18.44±1.96)岁;病程6~12个月,平均(9.03±1.33)个月;文化程度:7例小学,31例初中,15例高中及以上。
观察组男23例,女30例;年龄14~22岁,平均(18.10±2.04)岁;病程6~11个月,平均(8.87±1.26)个月;文化程度:9例小学,26例初中,18例高中及以上。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1.2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相关诊断标准[4];伴有躯体化症状:①口渴或汗出;②胸闷胸痛;③胃肠道症状;④疼痛;⑤睡眠障碍;⑥全身不适;⑦疲惫;⑧头痛头晕,躯体化症状>2种;年龄14~23岁;7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5]评分<24分;能理解并配合填写问卷;近4周内未接受抗精神类、抗抑郁类药物治疗;病情稳定;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自杀倾向者;认知障碍者;心、肝、肾功能异常者;无法沟通者;针刺禁忌证者;药物、酒精依赖者;重大精神创伤史;对音乐反感者;精神发育迟滞者;新冠肺炎感染者;器质性精神障碍。
1.3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口服氟西汀(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139),初始剂量10mg/d,治疗1~2周内增加至20mg/d。
1.3.1对照组:
予以音乐心理放松治疗,根据患者喜好选取《秋日的私语》《高山流水》等柔和欢快类音乐,音乐治疗室内光线柔和,周围环境安静,音量设置为40~60dB,30min/次,1次/d,5次/周。
1.3.2观察组:
在对照组音乐心理放松治疗的同时予以针灸治疗,选穴:百会、神庭、印堂,取仰卧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华佗牌,规格:0.3mm×40mm)针刺上述穴位,平补平泻法均匀捻转,得气即止,后留针30min,出针后采用无菌棉签按压1~2min,5次/周,1次/d,持续治疗4周。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
1.4观察指标
1.4.1临床疗效:
两组均于治疗4周后(以下简称治疗后)采用HAMD-17评分评估疗效。HAMD-17评分减分率=×100%。临床控制:HAMD-17评分减分率>75%;显效:50%≤HAMD-17评分减分率≤75%;有效:25%≤HAMD-17评分减分率<50%;无效:HAMD-17评分减分率<25%。将有效、显效纳入总有效。
1.4.2 HAMD-17评分:
采用HAMD-17评分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程度,量表包含17项内容,总分52分,得分越低抑郁程度越轻。
1.4.3抑郁和躯体化程度:
采用抑郁和躯体化症状量表(DSSS-22)[6]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抑郁躯体化程度,量表包含躯体化评分、抑郁评分两部分,共22项,每项依据严重程度依次划分为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总分66分,得分越高抑郁躯体化程度越严重。
1.4.4病情相关因子:
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2mL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3000r/min、半径10cm、时间10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神经营养因子-3(NT-3)、5-HT、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
1.4.5不良反应:
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7]评估两组不良反应,量表包含心血管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行为不良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等6部分内容,共计34项症状,评分标准分为严重程度、处理2部分内容,严重程度根据按0~4级评分,无症状记0分,重度记4分;处理栏按0~6级评分,不需要任何处理记0分,终止治疗记6分。
1.5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0.57%高于对照组75.47%(χ2=4.283,P=0.038)。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HAMD-17评分: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HAMD-17评分较低(P<0.05)。见表2。
表2两组HAMD-17评分比较
2.3 DSSS-22评分: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化评分、抑郁评分及DSSS-22总评分明显降低(P<0.05)。见表3。
表3两组DSSS-22评分比较
表4两组病情相关因子比较
2.4病情相关因子: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NGF、NT-3均降低,5-HT均升高,且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见表4。
2.5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抑郁障碍属于全球性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攀升,并呈低龄化的趋势发展,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高达24.6%,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8]。常规西药虽可改善抑郁症状,但青少年用药具有较多制约,且长期用药易增加药物依赖,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问题。
音乐心理放松治疗是通过音乐或音乐元素影响人的身心、情绪,进而消解烦闷情绪,促进机能改善、疾病康复[9]。毕达哥拉斯首次提出“音乐治疗”之理念,其认为某些旋律可医治内心病症,缓解忧郁情绪。《黄帝内经》亦有宫、商、角、徵、羽与人体五脏相应的描述,通过五音调节脏腑功能。近年来,音乐心理放松疗法已广泛应用于精神类疾病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吴媛媛等[10]学者的一项研究证实,音乐疗法辅助西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将抑郁障碍归属于“情志病”“郁症”等范畴,《临证指南医案》载有:“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矣,……”。患者情志不遂,五脏功能失调,遂引发失眠、胃肠道反应等躯体症状。针灸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可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阴阳、调畅情志。督脉主阳气,为“阳脉之海”,阳气不足,则四肢筋脉失养,脏腑失调,神机失用。《素问》有云:“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充足,则元神得养,神机灵透。基于中医“通督安神”之理念,本研究选择百会、神庭、印堂3个督脉穴位。百会为百脉之会,属督脉经腧穴,刺之可振奋阳气、回阳固脱、醒脑开窍;神庭有散风清头、安神镇静之功,配百会可调节阴阳、醒脑开窍;印堂有宁心安神之效,3穴联合,共奏通督安神、醒脑开窍之功效。
本研究采用针灸联合音乐心理放松治疗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抑郁症状,缓解躯体症状,效果更为显著。原因在于针灸可能通过刺激穴位局部神经,调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缓解抑郁症状[11];音乐治疗可通过放松心情,调节情志,维护患者心理健康,进而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缓解相关躯体症状。针灸联合音乐心理放松可从心理、生理协同治疗抑郁障碍,进一步缓解患者躯体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NT-3、5-HT、NGF水平均存在异常[12-13]。5-HT属于一种神经递质,可调节食欲、睡眠、情绪等行为,抑郁症患者疲乏、失眠、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等症状表现均与5-HT水平偏低有关[14]。NT-3、NGF属于神经营养因子,在促进神经元损伤修复、维持神经元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抑郁症患者5-HT、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致使神经元损伤,而神经损伤的修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从而导致NT-3、NGF水平升高[15]。此外,杨小波等[16]学者研究证实,降低NT-3、NGF水平,有助于缓解患者抑郁程度。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NT-3、5-HT、NGF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表明针灸联合音乐心理放松还可调节神经因子表达。笔者分析可能是针灸、音乐调节神经内分泌,保护中枢神经的作用机制。
综上可知,针灸联合音乐心理放松治疗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可减轻患者抑郁程度,缓解躯体症状,调节神经递质分泌,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2]袁婷,熊俊,王雪,等.针灸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9):1344-1353.
[3]施巨芳,孙红燕,孙莉,等.针刺联合五行音乐疗法对脾肾阳虚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35):148-151.
[4]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4-188.
[5]杨晓帆,祁娜,冯媛,等.基于图像认知的心理测评技术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相关性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1,21(4):249-254.
[7]赵云飞,郑春美.西酞普兰联合舍曲林对产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和副反应量表评分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3,38(18):3428-3431.
[8]袁雯,张奕,陈力,等.儿童青少年身体脂肪分布与抑郁和社交焦虑的关联:基于双能X线检测的横断面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55(3):429-435.
[9]汤黎,李钦委,侯凯,等.音乐互动疗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对听障儿童心理弹性、孤独程度的影响[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3,21(6):651-653.
[10]吴媛媛,赵昭.音乐疗法联合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患者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3(6):885-888.
[11]陈春辉,唐雨兰,黄迎春,等.安神定志汤联合“调肝熄风”针法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和行为心理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19):3765-3768.
基金资助: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32102310143);
文章来源:王琮阳,贾金华,孔静.针灸治疗联合音乐心理放松对青少年抑郁及相关躯体症状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24,44(04):125-128.
分享: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为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儿童为好发群体[1]。盐酸哌甲酯缓释片广泛用于ADHD治疗,可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系统,从而改善注意力和抑制控制功能[2-3]。然而,单独使用药物治疗ADHD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良反应、依赖性和长期疗效等。
2025-03-21研究显示约50%以上的TD患儿和85.7%的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yndrome,TS)患儿共患至少1种神经精神或行为障碍,且多数TS患儿同时有2种及以上的共患病[2,4-5]。TD疾病发展具有极大的异质性,部分患者抽动易反复、难治愈,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重的疾病负担[6-7],因此深入了解TD临床特征及积极探索其相关因素是必要的。
2025-03-05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多数人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引发精神问题,致使心理状态失衡、影响心理健康,最终降低整体生活质量[1]。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多个部位反复出现运动性抽动,同时伴有发声性抽动。
2025-03-04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SD自1943年由美国精神科医生LeoKanner首次报道以来,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筛查手段的普及和诊断水平的改善,ASD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3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公布了最新的美国ASD的发生率已经达到1/54,目前我国尚无全国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但有调查显示我国在1%左右[1]。
2025-02-18随着康复医学的大力发展,已逐渐形成系统性干预方案,运动疗法是精神发育迟滞干预过程的主体环节,其通过强化本体感觉输入,重构运动反射路径,以此促进患儿运动、感知等全方面发展[5-6]。但随着病程的延长,运动疗法对患儿智能开发刺激有限,无法直接刺激颅脑神经发育,干预效果不理想。
2025-01-20经颅磁刺激通过在头皮上放置小型线圈产生磁场,刺激大脑皮质神经元,进而调节神经电生理活动,其通过调控大脑中血清素、多巴胺(DA)等关键神经化学物质的释放,可以调节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回路,改善患者的情绪症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2]。
2025-01-10有资料显示[2],引起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具体原因不明,可能与环境因素、儿童神经系统未发育成熟有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患儿的家庭关系、学业成绩、同伴交流等均有影响,如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可造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终身疾病,仔细的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临床中常采用药物、训练、心理、物理等方法进行治疗[3]。
2024-12-13近年来,随着学业加重、家庭变故等因素影响,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明显提升[1-2]。临床主要采取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3]。心理治疗对缓解抑郁症患者精神症状有一定帮助,但见效慢、费用高,不具有普适性。物理治疗有电刺激治疗、电休克治疗、光照疗法等,但存在效果不明确、适应证范围小等缺点[4]。
2024-12-09近年来发现,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3],对青少年自身及家庭成员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与经济压力。研究表明,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意念和自身行为发生率可高达39.0%[4],比一般人群高10~30倍[5-6]。
2024-12-02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核心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狭隘兴趣等。全球范围内,ASD患病率约为1%,呈逐年上升趋势[1]。该疾病的病程长,且目前无特效药,主要以行为与教育干预为主[2]。
2024-11-11人气:22395
人气:18516
人气:16605
人气:15955
人气:1525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哈尔滨医药
期刊人气:2055
主管单位:哈尔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哈尔滨市医学会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8131
国内刊号:23-1164/R
邮发代号:14-80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