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治疗中晚期HCC重要方法。目前药物洗脱微球TACE(DEB-TACE)广泛应用于HCC治疗,并研究开发出不同品牌、不同大小载药微球。临床应用中根据肿瘤大小、血供情况选择载药微球粒径大小,一般推荐粒径为<300μm,目前较多选择粒径为100~300μm,更小粒径载药微球近年开始应用。该文就小粒径载药微球(<150μm)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肝细胞癌(HCC)是富血供恶性肿瘤,90%血供来 自肝动脉。我国约80%肝癌患者发生于乙型肝炎病 毒感染[1-2]。HCC常见治疗方法包括肝切除术、肝移 植术、消融治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放 射治疗、系统抗肿瘤治疗等[3]。由于 HCC发病隐匿, 确诊时多属中晚期,且肝功能差、严重肝硬化等,仅不 到20%患者可接受手术切除或肝移植治疗[4]。目前 TACE 被公 认 为 是 中 晚 期 HCC 首 选 治 疗 方 式[5]。 TACE 术 包 括 传 统 TACE(conventionalTACE, cTACE)、药物洗脱微球 TACE(drugelutingbead- TACE,DEB-TACE)、经 导 管 动 脉 放 疗 栓 塞 术 (transcatheterarterialradioembolization,TARE)等 3 种。载药微球作为一种可均匀加载抗肿瘤药物的新 型血管栓塞材料,有助于提高肿瘤内药物浓度,减少 外周血药物浓度,从而减少全身不良反应,临床应用 越来越广[6-7]。目前常用载药微球有粒径100~300、 300~500、500~700、700~900μm 等。临床应用中 根据肿瘤大小、血供情况选择载药微球粒径大小,一般推荐粒径<300μm 载药微球[7]。目前较多选择 100~300μm 载药微球,但关于更小粒径载药微球 (<150μm)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一些分歧。本文 就小粒径载药微球(<150μ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进行综述。
1、常见载药微球种类
1.1 DCBeads微球
DCBeads微球交联物上有阴离子磺酸盐基团 修饰物,其阴离子硫酸盐基团可吸引结合带正电的 阿霉素、表柔比星、伊立替康等。DCBead微球负载 及释放速度与微球直径相关。微球直径越小,表面 积越大,与药物接触面积更多,更容易与药物结合, 而且在载药后 DCBead微球体积会减小。目前临 床应用 的 DC Beads微 球 粒 径 有 70~150、100~ 300、300~500、500~700、700~900μm 等。DC BeadLUMI是一种基于磺酸基修饰合成的聚乙烯 醇水凝胶微球,其内含共价结合碘,具有不透射线特 性,目前研究开发出微球粒径为40~90μm。
1.2 HepaSphere微球
HepaSphere微球是由丙烯酸酯钠和聚乙烯醇 组成的聚合物微球,其带负电荷丙烯酸酯基团可结 合带有正电的阿霉素、伊立替康、顺铂等。目前临床 应用的粒径主要有30~60、50~100、100~150、150~ 200μm,但该种微球在吸收液体后可发生膨胀,与 人血清 结 合 后 体 积 可 膨 胀 至 原 来 4 倍,如 30~ 60μm可膨胀至(148.0±45.0)μm(145~213μm)。
1.3 CalliSpheres微球
CalliSpheres微球是我国自主生产,由聚乙烯醇 构成,其内带有负电荷离子团,可通过吸引正电荷完 成药物加载,可加载如阿霉素、伊立替康等带正电药 物。粒径主要规格有70~150、100~300、300~500、 500~700、700~900、900~1200μm 等。
1.4 EqualSpheres微球
EqualSpheres微球 是 我 国 首 个 上 市 的 均 一 粒 径载药 微 球,可 在 肿 瘤 血 管 内 实 现 精 准 再 分 布。 目前 粒 径 规 格 有 70、100、250、400、500、700、900、 1200μm等。
1.5 Tandem 微球
Tandem 微球由带负电荷甲基丙烯酸钠水凝胶 基质组成,药物可通过基于离子交换机制加载和释 放带正电微球,如阿霉素、伊立替康等。Tandem 微 球粒径有(40.0±10.0)、(75.0±15.0)、(100.0± 25.0)μm 等。
1.6 DiaSphere微球
DiaSphere是一款“仿生核壳”载药微球,其表 面带负电,可吸附带正电化疗药物,外壳较硬,不易 破碎。粒径主要规格有75~150、100~300、300~ 500、500~700、700~900、900~1200μm 等。
2、载药微球临床应用原理
DEB-TACE 具有更好的载体效应,载药微球能 持续、稳定地释放加载的抗肿瘤药物,使肿瘤内药物 浓度增加,从而提高化疗效果,而正常肝组织及全身 药物浓度相对较低,使得药物不良反应较全身静脉化 疗少[8-10]。cTACE 使用的是将碘化油和化疗药物均 匀混合的乳剂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栓塞,但因药物局 部释放不可控,乳剂部分药物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可增加化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11],而载药微球刚好 可弥补这些不足。微球粒径越小,越可达到肿瘤内部 更多远端微小分支血管,更均匀地覆盖病灶,远端栓 塞后可避免缺氧诱导形成侧支循环,进而获得更佳疗 效,同时避免肿瘤供血血管近端过早闭塞[12-14]。
3、小粒径DEB-TACE动物实验
Zhang等[15]在兔子实验中证明载药微球比碘 化油更能持续释放加载的化疗药物,使用载药微球 栓塞后外 周 血 浆 药 物 浓 度 低 于 使 用 碘 化 油 栓 塞。 Dreher等[16]在一项实验中使用加载有阿霉素的载 药微球对猪肝脏、肾脏进行栓塞,结果表明粒径70~ 150μm 微球与100~300μm 微球相比能栓塞更远 端动脉,其在血管内分布更均匀,能更快释放药物, 提高药物覆盖率;药物覆盖率与微球相对表面积(表 面积与体积比值)相关,直径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
一项兔VX2 肝肿瘤模型研究证实,粒径70~ 150μm 微球能栓塞深部靶血管,肿瘤内化疗药物浓 度高于使用粒径100~300μm 载药微球的对照组; 肝功能结果上,24h血浆天冬氨酸转氨酶测定显示 70~150μm 载药微球组远高于100~300μm 对照 组,36h血浆天冬氨酸转氨酶测定显示100~300μm 组远高于70~150μm 组[17]。
4、小粒径载药微球有效性
现有关于应用粒径100~300、300~500、500~ 700μm 载 药 微 球 数 据 显 示,不 良 事 件 发 生 率 为 10% ~58%,而 较 小 颗 粒 不 良 事 件 发 生 率 更 少[18-20]。HCC血管形态复杂,可有灌木状血管模式(约60%)、棉质血管模式(约32%)和较大的浮木血 管模式(约8%)[21]。小粒径载药微球更能实现所有 这3种 HCC 血管类型的远端栓塞目标,因为较大 微球可能只在较大浮木血管模式中提供远端栓塞。 小粒径微球还可更好地重新分配细胞毒性药物,增 加肿瘤内部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向周边扩散[22]。
理论上,较小颗粒可被输送至更深部靶血管,增 强了局部栓塞和化疗效果。Spreafico等[23]研究报 道对45例 HCC 患者使用粒径 70~150μm 微球 (LCBeadM1)治疗,结果12例接受了肝移植,1例 接受了切除术;组织病理学数据也证实放射影像变 化,28个结节中有10个坏死>90%,组织学证实有 25%结节完全坏死。
Deipolyi等[24]研 究 显 示,联 合 应 用 粒 径 70~ 150、100~300μm 微球与单独应用100~300μm 微 球相比,治疗效 果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然 而 Cura 等[25]研究显示单独70~150μm 载药微球疗效优于 联合100~300μm 载药微球,单独70~150μm载药 微球客观反应率(ORR)达到65%,疾病控制率(DCR) 达到 90%。Huo 等[26]研 究 显 示 70~150μm DC Beads治疗1个月后 ORR达到96.2%,明显高于应 用100~300μm DCBeads。Balli等[27]研究报道应 用 40~75μm TANDEM 微 球 也 取 得 良 好 疗 效, ORR达到86.6%。良好疗效的取得均受益于小粒 径微球能到达肿瘤血管深部及释放更多药物,使肿 瘤血管内药物剂量明显提高。
5、小粒径载药微球安全性
DEB-TACE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包括肝胆管损 伤、术中胆心反射、过敏、出血、骨髓抑制、肝脓肿、胆 汁瘤、肝肾功能衰竭、异位栓塞等。正常肝脏终末小 动脉内径为20~50μm,肝窦宽为 7~15μm,毛细血 管为1~8μm,肿瘤组织微血管管径为7~400μm, 所以理论上70~150μm 载药微球不会通过肝窦和 毛细血管造成异位栓塞。Deipolyi等[24]研究中联 合应用70~150、100~300μmDCBeadM1治疗的 肝胆管 损 伤 发 生 率 为 25%,高 于 单 纯 应 用 100~ 300μmDCBeadM1发生率,原因可能是胆囊周围 血管丛来自肝动脉引流至门静脉,或是胆道对肝动 脉缺血较肝组织敏感。Cura等[25]报道应用 70~ 150μm 微球栓塞治疗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90% 以上患者术后24h内出院,无术后超过48h出院 患者;联合应用70~150、100~300μm 患者中有2 例因 腹 痛 延 长 住 院 时 间。Balli等[27]应 用 40~75μm TANDEM 微球治疗后,22.2%患者出现栓 塞后综合征,57.7%一过性胆红素升高,40%转氨酶 升高,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Sakamoto等[28]研究认为 HCC 直径<5cm 是 胆汁瘤发生的重要因素。较大肿瘤患者胆汁瘤发病 率较低的原因可能为较大肝癌瘤内血液空间扩张, 使载药微球聚集在肿瘤内部,从而减少了微球在肿 瘤外正常肝组织中聚集,胆管损伤可能性降低。若 肠道细菌进入胆管坏死区域,可引起肝脓肿发生,过 度栓塞可加重肝脓肿发生概率[29]。理论上小粒径 微球能进入肿瘤深部血管,其可能更适合治疗较小 肿瘤,超选择栓塞条件下也能减少胆脂瘤发生率。 Lewis等[30]研 究 表 明,应 用 40~90μm DC Bead LUMI可视化载药微球可实现术中实时定位,有效 防止非靶器官栓塞,具有可靠的安全性。还有更多 研究中观察到应用小粒径载药微球无明显严重并发 症发生,轻微全身不良反应与较大直径载药微球相 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33]。无论是大粒径还是小 粒径载药微球,采用超选择栓塞及合理判断栓塞终 点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34]。
6、载药微球联合免疫治疗进展
近年研究显示,载药微球加载免疫药物或联合 免疫治 疗 等 综 合 性 疗 效 要 高 于 单 纯 载 药 微 球 疗 效[35-37]。贝伐珠单抗是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 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受体结 合抑制其生物学作用,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及肿瘤生长、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
7、小结及展望
小粒径载药微球治疗HCC是安全有效的。上 述临床应用早期数据表明,小粒径载药微球栓塞治 疗效果更好,无明显严重并发症,相关轻度不良反应 经对症治疗后均可好转;载药微球粒径并非越小越 好,应根据肿瘤大小、血供情况选择合适粒径载药微 球;手术过程中做到精细 TACE,亦是提高疗效及减 少并发症的关键要点。目前研究大多为近期小样本 回顾性分析,其远期疗效仍不明确。应用小粒径载 药微球联合免疫、靶向药物是否能取得更好疗效,尚 需更多数据支撑。目前已有可生物降解载药微球相 关研究报道,具有减少栓塞后综合征的优势,未来在 材料改进上能否减少小粒径载药微球栓塞并发症发 生率,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 (2022年版)[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2,8:16-53.
[7]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专委会.中国肝细 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3年版) [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2674-2694.
[9]龚元川,邵国良.载药微球的理化特性及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 的应用进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2,31:616-622.
[11]王 宁,刘 硕,杨 雷,等.2018全球癌症统计报告解读[J].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19,5:87-97.
[14]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药物专业组.原发性肝细胞 癌经动脉内用药与联合用药中国专家共识[J].中 华 内 科 杂 志,2023,62:785-801.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2032);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22KY1420);
文章来源:张赛锋,王道仁,邵国良.小粒径载药微球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4,33(12):1373-1377.
分享:
目前,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可切除患者病灶组织,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有研究表示,原发性肝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影响其预后[1-2]。而肝性脑病是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后一种严重且致命的并发症,起病迅速,表现为行为举止异常。
2025-04-17老年肝癌患者因生理功能衰退及其他慢性疾病共存,导致肝癌的症状不够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加之身体条件、合并疾病的限制,使得临床治疗更加复杂,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改善预后的关键〔3〕。卷曲螺旋结构域(CCDC)是一类在多种蛋白质中发现的保守结构域,与基因异常表达、信号传导调控、肿瘤血管生成等密切相关〔4〕。
2025-04-10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肿瘤相关死亡率位于第 2 位。 肝切除术是目前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后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自我照顾和管理,包括遵循医嘱、定期复查、饮食控制、药物管理等,因此这些患者生命的意义可能会转变为更加重视健康、生存和与亲人共度时光。
2025-04-02原发性肝癌(PL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病理学分类,肝细胞癌(HCC)是其主要类型,约占PLC总数的80%。尽管HCC的治疗手段有很多,但其临床疗效有限,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因此,对HCC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可有助于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2025-04-01放射性碘-125(I-125)是组织间永久性近距 离 放 射 治 疗 中 使 用 广 泛 的 放 射 性 密 封 源[2]。 Ruhi Sharma 等的一项关于 I-125 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 疗脊柱和骨转移 META 分析显示,该治疗总并发症发 生率为 19%,主要包括轻微皮下出血、发热、骨髓抑制 和种子移位。
2025-04-01肝癌是临床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中肿瘤直径在 3cm 以内的肝癌称之为小肝癌,其包膜更完整,且肝内及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临床常采用消融治疗、介入栓塞、手术切除等治疗,但部分患者预后不佳。 微波消融具有微创、可重复性强、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2025-03-29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临床疗效显著[1]。李秀惠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系统提出了“五积内结,虚损生积”作为肝癌的主要病机,重视以肝体用同调之法,在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3,4]。
2025-03-28肝癌具有隐匿性、转移早、进展快以及侵袭性强等发病特点,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手术切除、肝移植和化疗是临床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但是,仍存在耐药性、预后不良以及5年生存率低等情况,因此,寻求新的有效治疗肝癌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肝癌归属于中医学“积聚”“癥瘕”“黄疸”“臌胀”等范畴,主要病机特点为“瘀、毒、虚”[2-3]。
2025-03-28与临床中其他常见的癌症相比较,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7%~9%,其病死率达到了90%[2],由此可见肝癌患者的预后非常差。肝癌晚期患者在接受抗肿瘤治疗时,往往会伴有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以及恶病质、腹水、肝区疼痛、黄疸等相关症状,还有癌因性疲乏等,同时医疗费用高、过度医疗等问题比较突出。
2025-03-19随着高质量循证证据和临床研究经验的不断补充及积累,如联合化疗MAID方案治疗后TP3~4级发生率高达34%~79%等[2,3],临床实践中已将包括化疗、放疗、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抗肿瘤治疗手段相关的TP(CTRT)纳入了管理范畴[4]。
2025-03-05人气:16674
人气:7562
人气:7304
人气:7231
人气:540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7166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376-2491
国内刊号:11-2137/R
邮发代号:2-588
创刊时间:1915年
发行周期:周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